物理學院毛有東課題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人源蛋白酶體...

2021-01-17 北京大學新聞網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定量生物學中心「青年千人」研究員毛有東課題組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解析了近原子解析度蛋白酶體三維結構,闡釋了其在降解多肽過程中的動力學調控的結構機理。

蛋白質的降解調控是極其重要的生物學過程,在細胞分裂和分化、先天性免疫、適應性免疫、基因表達調控以及蛋白毒性響應等重要的生物過程中發揮關鍵調控作用。在真核細胞中,大部分的蛋白降解都是通過泛素化和蛋白酶體途徑(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在一個稱之為26S蛋白酶體(26S proteasome)的複合物中被降解的。26S蛋白酶體由一個桶狀的核心複合物(20S)和兩個調控複合物(19S)構成。雖然20S核心複合物的高分辨晶體結構已經在多個物種中得到,但是完整的26S蛋白酶體結構始終停留在6-10Ao的中低解析度水平,極大地限制了對蛋白酶體降解蛋白質這一過程的認識。

蛋白酶體基態的高分辨結構(A)與蛋白酶體降解底物的動態調控的機理推測圖(B)

大量的研究表明,蛋白酶體是一個複雜的分子機器,其降解蛋白是一個高度動態的複雜過程。天然的蛋白酶體的構象存在大量的亞穩定態,使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成為解析其結構的唯一手段。毛有東課題組利用他們發展的冷凍電鏡數據分析的新算法,通過並行統計機器學習,實現了在超級計算機中對這些細微動態構象的深度分類,最終得到了人源蛋白酶體3.6-4Ao的基態高分辨結構和其他三個亞穩態結構,並首次觀察到核心複合物(20S)的底物通道自發從關閉到打開這一動態過程的結構變化,詳細分析了蛋白酶體功能活化的結構機理,為蛋白酶體功能的動力學調控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耶魯大學講席教授Mark Horchstrasser高度評價了該研究工作。他在專題點評文章中指出「The new cryo-EM structural findings, particularly in the study by Chen et al., provide a valuable structural framework for further mechanistic analysis of the proteasome」。

該研究工作以「Structural basis for dynamic regulation of the human 26S proteasome」為題於2016年10月21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同期發表了Mark Horchstrasser對該工作撰寫的專題點評文章(題為:Gyre and gimble in the proteasome)。北京大學定量生物學中心博士研究生陳碩冰、物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吳嘉懿與哈佛醫學院博士後呂瑩(現已被聘為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毛有東研究員與哈佛醫學院講席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資深院士Marc Kirschner為通訊作者。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定量生物學中心歐陽頎院士與哈佛醫學院教授Daniel Finley參與了合作研究並給予了大力支持。這一工作得到了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學校985計劃和Intel並行計算研究基金和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的資助。

編輯:安寧


相關焦點

  • 物理學院毛有東課題組在Nature發文 蛋白質機器動力學研究取得重大...
    2018年11月12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學中心毛有東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底物結合的人源26S蛋白酶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和動力學(Cryo-EM structures and dynamics of substrate-engaged human 26S
  • 毛有東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發表NLRP3炎症小體激活新機制
    2019年6月12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介觀物理重點實驗室、定量生物學中心毛有東課題組與哈佛醫學院吳皓課題組合作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Structural mechanism for NEK7-licensed activation of NLRP3 inflammasome」的研究長文,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方法解析了人源NLRP3-NEK7的複合物3.8埃解析度的結構,並通過NLRP3或NEK7突變體的體外和細胞功能研究,系統揭示了
  • 冷凍電鏡解析人源蛋白酶體26S在降解底物過程中的七種中間態構象
    其中,快速冷凍技術可使水在低溫狀態下呈玻璃態,減少冰晶的產生,從而不影響樣品本身結構,冷凍傳輸系統保證在低溫狀態下對樣品進行電鏡觀察本月,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學中心毛有東課題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表明,他們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和機器學習技術的結合,解析了人源蛋白酶體26S在降解底物過程中的七種中間態構象的高分辨
  • 北大在蛋白酶體全原子動力學分析取得突破
    北京大學供圖  11月12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交叉學院定量生物學中心毛有東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ryo-EM structures and dynamics of substrate-engaged human 26S proteasome(《底物結合的人源26S蛋白酶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和動力學》)的研究論文。
  • 北大教授在蛋白酶體全原子動力學分析取得突破
    中青在線北京11月15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葉雨婷)今天記者從北京大學獲悉,11月12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交叉學院定量生物學中心毛有東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ryo-EM structures and dynamics of substrate-engaged human
  • 清華經管學院李宏彬等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論文
    清華經管學院李宏彬等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論文闡釋空氣汙染對預期壽命的影響  清華新聞網7月9日電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C.V.Starr講席教授李宏彬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支持下,與三位中外學者——北京大學的陳玉宇、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Ebenstein和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Greenstone合作,對空氣汙染對於人類健康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環境學院童銀棟等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成果闡述人為活動...
    本站訊(環境學院供稿)2020年5月8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在線發表了關於湖泊中氮磷元素計量平衡與人為活動幹擾影響的研究論文「Improvement in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alters lake nitrogen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稱它抑制體內有毒蛋白積累
    據Medicalxpress網站報導,近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一項研究發現,PDE5抑制劑——西地那非(偉哥)可以摧毀錯誤摺疊蛋白,抑制體內有毒蛋白質的積累,這種有毒蛋白質的積累是導致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等疾病的主要原因。
  • 薛雷課題組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為相關腫瘤的...
    薛雷課題組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為相關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策略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20-11-23
  • 方方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文:有重要進展
    2019年8月5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線刊發了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
  • 聲子學與熱能科學中心彈性波自旋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聲子學與熱能科學中心彈性波自旋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8-10-16  瀏覽:
  • 李海濤研究組近期在《自然化學生物學》和《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
    發表在《自然化學生物學》上的題為《應用蛋白微陣列技術研發Spindlin1小分子抑制劑》(Developing spindlin1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by using protein microarrays)的論文,通過構建組蛋白閱讀器結構域蛋白晶片,並結合基於結構的構效關係演化
  • 科學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換主編
    Inder Verma (圖片來源:Salk Institute)據《科學》網站消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選出新一任主編,來自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索爾克生物科學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學家Inder Verma當選。
  • ...控中心高福院士等中國研究人員本周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2020-07-01 17:47:00來源:FX168 【H1N1流感毒株正在變異,專家稱尚未構成大流行病實際風險】由中國疾控中心高福院士等中國研究人員本周發表在
  • 美國最新發布!南開大學校友當選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
    美國東部時間12月8日,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名單,今年共有175位學術發明人當選,其中有20位華人學者當選,南開大學校友程建軍便是其中之一。今年新當選的院士已擁有美國授權專利超過4700項,涵蓋了生物醫學工程,計算機工程,材料科學和物理學等領域。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預測流行病應「以變應變」
    3月3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強調了這些可變因素的重要性。該研究通訊作者、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助理教授、CyLab研究員Osman Yagan說:「這些進化過程中的變化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 美《國家科學院院刊》取消特權投稿
    (圖片提供:《科學》) 本報訊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由美國國家科學院創建於1914年,每周出版一次,是目前世界上引用率最高的科學期刊之一。如今,據最近出版的《科學》雜誌報導,該期刊決定於2010年7月1日起取消一項特別的投稿政策,要求所有非院士投稿人直接向期刊投稿,並接受同行盲審。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表明女孩在閱讀方面的優勢導致了數學...
    近日據外媒報導,來自法國的科學家託馬斯·布雷達和克勞蒂爾德·納普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論文,描述了他們對全球數千名學生的測試成績數據的研究以及他們的發現,這將有助於縮小STEM研究領域的性別差距。
  • 激活26S蛋白酶體幫助降解細胞內有缺陷
    激活26S蛋白酶體幫助降解細胞內有缺陷 2019-02-21 14:32:26 來源:學術經緯 生命在於運動。這項研究也登上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