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院毛有東課題組在Nature發文 蛋白質機器動力學研究取得重大...

2020-12-15 北大新聞網

2018年11月12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學中心毛有東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底物結合的人源26S蛋白酶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和動力學(Cryo-EM structures and dynamics of substrate-engaged human 26S proteasome)」的長論文(Article),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和機器學習技術的結合,解析了人源蛋白酶體26S在降解底物過程中的七種中間態構象的高分辨(2.8~3.6埃)精細原子結構,局部解析度最高達到2.5埃。這些三維結構展現了驚人的時空連續性(Spatiotemporal continuity),生動呈現了原子水平的蛋白酶體和底物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首次實現了對AAA-ATPase激酶六聚馬達分子內ATP水解全周循環完整過程的原子水平觀測和三維建模,發現三種不同的ATP水解協同反應模式,作用於調控蛋白酶體複雜多樣的功能。論文解決了一系列長期懸而未決的重要科學問題:(1)蛋白酶體如何進行泛素識別和去泛素化;(2)底物如何與ATPase馬達結合;(3)底物轉運如何啟動;(4)ATPase馬達如何將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進而實現底物解摺疊的協同動力學機制。這是Nature首次發表系統性、優於3.6埃解析度水平實驗研究超大複合蛋白質機器的動力學過程和原理的論文,標誌冷凍電鏡的發展開始進入期待已久的全原子動力學分析的新時代,被審稿人譽為相關領域的「裡程碑」。Nature編輯部和審稿人對該論文的發表極其重視,從9月11日投稿、審稿到11月12日正式在線發表,用時僅兩個月時間。

泛素-蛋白酶體體系(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簡稱UPS)是細胞內最重要的蛋白質降解通路,對維持生物體內蛋白質的濃度平衡,以及對調控蛋白、錯誤摺疊或受到損傷的蛋白的快速降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參與了細胞周期、基因表達調控等多種細胞進程,由UPS失常引發的蛋白質新陳代謝異常與眾多人類重大疾病直接相關。2004年,Aaron Ciechanover、Irwin Rose和Avram Hershko三位科學家被授予了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對該降解通路的發現。UPS中蛋白酶體是細胞中最基本、最重要、最複雜且不可或缺的大型全酶超分子複合機器之一,人源蛋白酶體全酶包含至少33種不同的亞基,總原子質量約為2.5MDa。美國FDA批准的多種治療癌症的藥物分子即以蛋白酶體為直接靶標。近年來,隨著冷凍電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人們對這一大分子機器的結構和功能研究得以不斷深入。2016年,毛有東課題組與合作者報導了人源蛋白酶體基態的3.6Å冷凍電鏡結構及其它三個亞納米分辨構象,首次發現了一個亞穩態構象的核心顆粒(Core Particle,簡稱CP)底物轉運通道處於開放狀態(見PNAS 2016,113:12991-12996)。2018年4月,該課題組又報導了六個ATPγS結合狀態下的26S動態結構,包括三個CP開放態對應的亞穩簡併態近原子分辨(4~5Å)結構(見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9:1360)。儘管這些工作揭示了蛋白酶體的基本架構和內在運動行為,但由於缺乏蛋白酶體與底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人們對於蛋白酶體如何實現底物降解的原子水平工作機制仍一無所知。此外,儘管冷凍電鏡技術近年來廣泛應用於分析具有動態特徵的蛋白複合體結構和平衡態構象,但對其中間態結構和非平衡構象分析的解析度水平往往局限在4~6埃或更低,離真正的全原子水平動力學分析還有相當一段距離。

為了真正實現原子水平的蛋白酶體底物降解動態過程的冷凍電鏡三維重建和動力學表徵,毛有東課題組攻克了兩大技術難題。其一,如何在蛋白酶體完成底物降解之前抓到它所有可能的中間態構象。課題組發展了一種新穎的核酸置換法,利用ATPγS降低AAA-ATPase激酶水解活性的特點,在底物降解中間過程,通過將ATP快速置換成ATPγS,結合快速冷凍的優勢,從而撲捉到蛋白酶體在底物降解過程的中間態。其二,在從冷凍電鏡數據中分析出更多構象的同時,如何把解析度做到3埃甚至更好。課題組通過多年持續努力,發展了多種基於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冷凍電鏡圖像聚類的新型算法,並針對蛋白酶體的動力學特徵,設計了一套極其有效的整合了多種算法的多構象分類流程。通過這兩套技術方案的完美結合,課題組成功解析了人源蛋白酶體在降解底物過程中七種不同的、但差別甚微的、高分辨原子水平的天然態構象(Native states),完整展示了蛋白酶體從泛素結合到去泛素化,再到底物轉運的動態過程。與同期在Science發表的與底物結合的酵母蛋白酶體的4.2~4.7埃冷凍電鏡結構(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v0725,來自加州伯克利分校和Scripps研究所)相比,這篇Nature論文不僅在總構象數量上多一倍,全部構象解析度還高1~2埃。由於Science論文採用了抑制Rpn11去泛素活性的策略,其非天然態結構中底物並不能真正自由轉運,所推測的機理僅限於底物轉運這一步,對於其它三大Nature論文所回答重要問題均無法給出答案。這體現了該篇Nature論文不僅在實驗方法的原創性及數據分析水平和質量上,還在科學發現和問題探究的深度和廣度上大幅超越了來自Science的競爭性論文。

七個利用冷凍電鏡解析的精細原子結構,完整揭示了從泛素識別、去泛素化反應、轉運啟動和持續降價的核心功能動態過程

作為整個蛋白酶體的動力來源與運轉核心,AAA-ATPase激酶分子馬達展現出了三種不同的核苷酸水解協作模式,六個ATPase亞基協調工作,交替與底物發生相互作用。在去泛素化過程(EB態)中,處於對立位置的兩個ATPase亞基Rpt2與Rpt4水解ATP,而Rpt5與Rpt6則釋放ADP,ATPase內的底物轉運通道被打開,使得底物可以進入軸心通道;與此同時,去泛素化酶Rpn11亞基與泛素及底物發生相互作用,執行其作為去泛素化酶的功能;在轉運起始過程(EC態)中,相鄰的兩個ATPase亞基Rpt1與Rpt5同時水解ATP,調控顆粒(Regulatory Particle,簡稱RP)發生大規模轉動並釋放泛素;在底物去摺疊與轉運過程(ED態)中,三個相鄰的ATPase亞基會分別同步進行ATP的結合、ADP的釋放與ATP的水解,這一過程會單向傳遞下去,將ATP水解釋放的化學能轉換為機械能,使得相應的ATPase亞基發生剛體轉動,推動底物的去摺疊和單向輸運,同時CP的轉運通道入口打開,底物被送入通道中進行降解。這些研究結果為幾十年來對蛋白酶體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原子結構和動力學信息,對於理解生物體內蛋白質的降解過程和一系列負責物質輸運的ATPase馬達分子的一般工作原理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意義。

課題組博士後董原辰與博士生張書文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毛有東為通訊作者。這篇論文的全部冷凍電鏡數據均在北京大學電子顯微鏡實驗室和北大冷凍電鏡平臺完成採集,大部分數據分析工作在北大高性能計算平臺上完成。論文的發表標誌著北大冷凍電鏡平臺建設後來居上,在數據採集效率和成像解析度等各方面均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具備了相當的國際競爭力。這項研究得到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美國Intel公司並行計算研究基金、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Edward Mallinckrodt基金會的資助

編輯:麥洛

責編:山石


相關焦點

  • 物理學院毛有東課題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人源蛋白酶體...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定量生物學中心「青年千人」研究員毛有東課題組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解析了近原子解析度蛋白酶體三維結構,闡釋了其在降解多肽過程中的動力學調控的結構機理。蛋白質的降解調控是極其重要的生物學過程,在細胞分裂和分化、先天性免疫、適應性免疫、基因表達調控以及蛋白毒性響應等重要的生物過程中發揮關鍵調控作用。
  • 冷凍電鏡發展進入全原子動力學分析階段
    1月20日,北京大學教授毛有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本月,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學中心毛有東課題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表明,他們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和機器學習技術的結合,解析了人源蛋白酶體26S在降解底物過程中的七種中間態構象的高分辨(2.8埃—3.6埃)精細原子結構,局部解析度最高達到2.5埃。
  • 北大在蛋白酶體全原子動力學分析取得突破
    北京大學供圖  11月12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交叉學院定量生物學中心毛有東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ryo-EM structures and dynamics of substrate-engaged human 26S proteasome(《底物結合的人源26S蛋白酶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和動力學》)的研究論文。
  • 北大教授在蛋白酶體全原子動力學分析取得突破
    中青在線北京11月15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葉雨婷)今天記者從北京大學獲悉,11月12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交叉學院定量生物學中心毛有東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ryo-EM structures and dynamics of substrate-engaged human
  • 毛有東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發表NLRP3炎症小體激活新機制
    2019年6月12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介觀物理重點實驗室、定量生物學中心毛有東課題組與哈佛醫學院吳皓課題組合作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Structural mechanism for NEK7-licensed activation of NLRP3 inflammasome」的研究長文,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方法解析了人源NLRP3-NEK7的複合物3.8埃解析度的結構,並通過NLRP3或NEK7突變體的體外和細胞功能研究,系統揭示了
  • 生物物理所等在分子伴侶的動力學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3月20日,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柯莎(Sarah Perrett)研究組題為Kinetics of the conformational cycle of Hsp70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the
  • 朱林繁教授課題組在原子分子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朱林繁教授課題組與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日本SPring-8同步輻射等國內外同行合作,在乙炔和氧分子的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ApJS
  •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吳虹課題組在Nature發文……【北大發布(4.27...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側鏈和端基同時氟化策略設計併合成了具有三維堆積和激子/電荷傳輸的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相關工作發表在《先進材料》上。」「近期,北大物理學院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研究團隊提出了基於量子相干控制原理主動調製分子螢光發射而獲得超分辨螢光顯微的方法,在寬場成像下實現了解析度的提升。課題組在ZnCdS量子點體系下獲得衍射極限範圍內各個量子點的差異化激發。通過設計多個整形脈衝,單個ZnCdS量子點的螢光差異性會得到增強。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後閆創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婧和萬蕊雪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這一研究成果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自上世紀70年代後期RNA剪接的發現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步履維艱地探索其中的分子奧秘,期待早日揭示這個複雜過程的分子機理。
  • 物理學院林金泰研究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文闡述貿易戰...
    自2011年以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林金泰長聘副教授課題組攜國內外合作團隊,著眼於全球化大氣汙染、跨境轉移及其環境氣候健康影響這一科學問題,開展了一系列研究【Lin JT et al., 2014 PNAS (Cozzarelli Prize Winner); Lin JT et al., 2016 Nature Geoscience; Zhang et al., 2017
  •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煒到長春應化所交流
    11月30日上午,應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邀請,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煒到該所進行學術訪問和交流。王煒做客「應用化學系列講座」,以「蛋白質摺疊、聚集動力學和相關應用研究」為題作了學術報告。
  • 郭雪峰課題組在單分子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化學反應機理的難點之一是:在宏觀實驗中,與反應路徑相關的信息往往淹沒在系綜平均之中,無法觀測。而在單分子層面監測化學反應可以克服以上缺點,成為研究機理的潛在方案。最近,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郭雪峰課題組、南京郵電大學解令海課題組以及麥吉爾大學郭鴻課題組合作發展了一種基於單分子器件平臺實時監測化學反應的新技術,實現了在單分子水平上跟蹤化學反應,研究相應的動力學機制。
  • 材料學院周濟課題組在《材料科學進展》發文綜述力學超材料相關...
    材料學院周濟課題組在《材料科學進展》發文綜述力學超材料相關研究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12月21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周濟教授課題組在材料科學領域的國際權威期刊《材料科學進展》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上發表題為《關聯強度
  • 《自然-通訊》報導物理學院劉開輝課題組在碳納米管復極化率測量上...
    近年來,科學家在碳納米管單手性控制、短溝道電學器件、光電器件、柔性器件應用等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由於碳納米管種類繁多,其性質高度依賴於其手性結構,研究結構依賴的碳納米管的基本物理性質成為碳納米管應用的關鍵基礎。然而,單根碳納米管的直徑只有1-3 nm,信號非常微弱,使得它的許多基本物理性質依然尚未完全明晰。
  • ...生命科學學院謝道昕課題組和醫學院饒子和課題組等闡明植物激素...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謝道昕課題組和醫學院饒子和課題組等闡明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的受體清華新聞網8月4日電  8月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謝道昕教授與醫學院婁智勇教授、饒子和院士等合作,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DWARF14蛋白是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的受體》(DWARF14 is a non-canonical hormone
  • 中國科大發現一類膜蛋白分子機器動力學新態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袁軍華、張榕京課題組在生物分子機器領域取得新進展,發現一類膜蛋白分子機器(鞭毛馬達)動力學過程中的一個全新狀態:暗態。研究結果以A hidden state in the turnover of a functioning membrane protein complex 為題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膜蛋白分子機器是一類重要的分子機器,以往一般採用螢光技術對其活體動力學進行研究。
  •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劉志榮課題組揭示了天然無序蛋白質與配體小...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前沿交叉學院定量生物學中心劉志榮副教授課題組利用分子模擬的方法在天然無序蛋白質體系上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揭示了天然無序蛋白質動力學優勢的微觀原因【J. Mol.J. 19, 4462 (2013)】,揭示了幾種天然無序蛋白質預測算法之間的內在關聯【Biophys. J. 104, 488 (2013)】。最近,他們與同單位的來魯華教授課題組合作在研究中揭示了天然無序蛋白質與配體小分子全新的「雲」作用模式。天然無序蛋白質是具有重大發展潛力的藥物靶標。由於天然無序蛋白質缺乏單一結構,在實驗上很難對其特徵進行精確表徵。
  • 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超快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羅毅教授團隊葉樹集研究員小組在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振動能量轉移超快動力學研究兩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小組揭示了與二型糖尿病相關的胰島澱粉樣多肽(hIAPP)在生物膜上錯誤摺疊過程的結構演變機制,以及界面蛋白質與水分子間的共振能量傳遞捷徑,研究成果分別以Misfolding of Human Islet Amyloid
  • 物理學院朱星課題組在納米結構中的法諾共振研究取得進展
    物理學院近場光學課題組朱星教授與美國Rice大學合作,首次在對稱破缺的銀納米圓盤結構中觀測到可見光波段的法諾共振現象,並以理論分析證實了這種表面等離激元的共振模式。審稿人認為這是在一種簡單而巧妙的銀納米結構中觀測到法諾共振(Fano resonance),並且得到理論驗證,是一項非常出色的研究結果。表面等離激元共振(SPP)現象是指在金屬與介電材料界面產生的電子集體共振現象。近年來有關SPP在納米光學中應用,如納米波導、聚焦、粒子捕獲等成為研究熱點。
  • 化學學院呂華課題組在降低蛋白質藥物免疫源性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2019/01/28 信息來源: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蛋白質藥物因其高特異性及高活性,近年來在癌症、自身免疫病、血友病、糖尿病等多種重大惡疾的治療中愈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