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學院呂華課題組在降低蛋白質藥物免疫源性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2021-01-09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9/01/28 信息來源: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蛋白質藥物因其高特異性及高活性,近年來在癌症、自身免疫病、血友病、糖尿病等多種重大惡疾的治療中愈發重要。然而蛋白質藥物通常具有較高的免疫原性,容易引發病人免疫應答產生抗藥物抗體(anti-drug antibody,簡稱ADA)。臨床數據表明即使是人源化的蛋白質藥物也會引起ADA的產生。ADA會使藥物失去其效力,甚至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威脅病人生命安全。通過對蛋白質藥物進行PEG化修飾能夠延長蛋白質的循環時間,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免疫原性。近年來動物實驗及臨床證據均表明,PEG自身具有可觀的免疫原性,會誘發機體產生anti-PEG抗體(本質上也可認為是一種ADA),進而造成PEG化藥物在血液中加速清除(accelerated blood clearance,簡稱ABC效應)。因此,尋找新型低免疫原性的抗生物汙染高分子用於蛋白質修飾至關重要。

在眾多潛在的PEG替代高分子中,非結構性(unstructured)的柔性高分子往往更受人們青睞。比如在長效聚多肽-蛋白質融合藥物中,聚多肽的設計往往刻意排除具有明顯二級結構的序列使其採取完全無規的構象。然而,這一為人們廣泛採用的設計思路實際缺乏嚴格的實驗證據支持。其客觀原因在於難以設置合理的對照實驗組以嚴格區分聚合物共價化學組成與構象二者分別的貢獻——對於絕大部分高分子,要改變聚合物構象必然需要改變其共價化學組成,反之亦然。

為探討抗生物汙染高分子二級結構在降低蛋白質免疫源性方面的結構-功能關係,進而發展低免疫源性高分子用於蛋白質藥物修飾,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呂華研究員課題組將研究對象聚焦於聚胺基酸(也稱合成聚多肽)。聚胺基酸是一類可生物降解的合成高分子,側鏈易修飾,通常具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更為特殊的是,通過改變單體胺基酸的手性類型可以在不改變側鏈化學組成的情況下得到二級結構各異(如螺旋或線團)的聚胺基酸,從而為驗證聚合物二級結構效應設置較為理想的對照實驗組。他們在前期的研究中已證明含寡聚乙二醇側鏈的聚穀氨酸酯(P(EG3Glu))在金基底表面表現出二級結構依賴的抗生物汙染能力(Biomaterials,2018,178,728-737),即採取螺旋結構的L-P(EG3Glu)比無二級結構的DL-P(EG3Glu)抗汙能力更強。在此基礎上,呂華課題組利用以上兩種聚胺基酸進一步驗證了螺旋結構在降低蛋白質偶聯物免疫源性方面的構效關係(圖1),相關成果以「Therapeutic Protein PEPylation: The Helix of Nonfouling Synthetic Polypeptides Minimizes Antidrug Antibody Generation」為題,於2019年1月在線發表於美國化學會新旗艦期刊ACS Central Science(DOI:10.1021/acscentsci.8b00548)。




圖1.螺旋聚胺基酸比無規捲曲聚胺基酸或PEG在降低蛋白質藥物的免疫原性方面效果更為顯著


以幹擾素(IFN)為模型蛋白,課題組利用自己發展的聚胺基酸與蛋白質N-端特異偶聯方法(Biomacromolecules. 2016, 17, 891-896; J. Am. Chem. Soc. 2016, 138, 10995-11000; J. Am. Chem. Soc. 2018, 140, 1170-1178),構建了三種幹擾素聚胺基酸偶聯物(圖2),分別是:修飾了螺旋聚胺基酸L-P(EG3Glu)的L20K-IFN,修飾了無規線團聚胺基酸DL-P(EG3Glu)的DL20K-IFN,以及修飾了傳統PEG的PEG20K-IFN(bench maker)。實驗結果發現,L20K-IFN在重複給藥後引起的免疫反應最為微弱,具體表現在L20K-IFN在體內刺激產生的抗幹擾素與抗聚氨基的抗體滴度顯著低於DL20K-IFN與PEG20K-IFN兩種偶聯物在相同實驗條件下所產生的抗體(表1)。為了驗證該發現的普適性,他們採取相同的合成策略以生長激素(GH)為第二個模型蛋白構建了三種不同的偶聯物:L20K-GH、DL20K-GH和PEG20K-GH(圖2)。免疫實驗結果再一次證實,修飾了螺旋聚胺基酸L-P(EG3Glu)的偶聯物在動物體內產生的ADA最少(表1),並且在重複給藥時無ABC效應;而修飾了無規捲曲聚胺基酸或PEG的兩個對照組偶聯物在第三次給藥時表現出明顯的ABC效應。




圖2.攜帶不同二級結構高分子的蛋白質偶聯物的合成




表1.攜帶不同二級結構高分子的蛋白質偶聯物在第四次給藥後小鼠血液中的ADA相對滴度


該研究通過設置嚴格的對照實驗組,發現了對蛋白質修飾螺旋聚胺基酸可以抑制ADA的產生,其效果顯著優於PEG修飾。這一結果與傳統認識大相逕庭,啟發人們重新審視非結構性高分子用於蛋白質藥物修飾的優缺點,並為人們設計新一代低免疫源性蛋白質藥物提供了新思路。論文所報導的蛋白質藥物的螺旋聚胺基酸化(PEPylation)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可觀的轉化潛力。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14級博士生侯穎欽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呂華為通訊作者。蘇州大學劉莊教授團隊為本課題作出貢獻。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A02014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474004和21722401)支持。基於該技術的國際專利申請獲得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專利基金資助。

編輯:麥洛


相關焦點

  • 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化工/文) 近日,我校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工作為石墨烯光致精準功能化的首例,通過精細調控局域雜化模式打開石墨烯帶隙,首次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石墨烯的二維長程有序功能化,為石墨烯基二維材料在電子器件和光電器件應用方面的關鍵難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法。
  • 張文彬課題組在拓撲蛋白質的合成和表徵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0/06/17 信息來源: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編輯:悠然 | 責編:白楊 受限於核糖體的線性模板合成機制,化學拓撲在蛋白質工程中一直是相對被忽視的話題
  • 我校在納米藥物載體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哈工大報訊(肖克 文/圖)記者日前獲悉,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戴志飛課題組在納米藥物載體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原始創新性研究,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一年來,該課題組連續發表高水平論文,最高影響因子達12.73,其研究成果被作為亮點報導介紹,標誌著我校在此領域的研究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上海藥物所等在FTO抑制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4月1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楊財廣課題組與美國陳建軍課題組和錢志堅課題組合作研究,在化學幹預RNA甲基化(m6A)修飾方向上取得新進展。以m6A修飾為核心內容的表觀轉錄學研究尚處於早期階段。發現高質量化學探針,靶向性幹預m6A修飾,不但可以加速表觀轉錄學基礎研究,同時將推動m6A調控蛋白質的靶標成藥性確證,在生命科學和新藥發現領域同時展現重要科學意義。  2011年,FTO(脂肪組織與肥胖相關蛋白質)被確證為調控RNA甲基化修飾的去甲基化酶。
  • 朱林繁教授課題組在原子分子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朱林繁教授課題組與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日本SPring-8同步輻射等國內外同行合作,在乙炔和氧分子的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ApJS
  • 資環學院周功克課題組在浮萍汙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資環學院周功克課題組在浮萍汙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周功克教授團隊在浮萍汙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哈工大在石墨烯功能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工作通過精細調控局域雜化模式打開石墨烯帶隙,首次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石墨烯的二維長程有序功能化,為石墨烯基二維材料在電子器件和光電器件應用方面的關鍵難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法。
  • 信息學院胡又凡-彭練矛課題組在超薄柔性電子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胡又凡研究員-彭練矛教授課題組在相關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利用毛細力輔助的電化學分層工藝,實現了從矽片上無損、高效地剝離超薄的柔性器件,避免了柔性電子器件加工過程的應力損傷,並可保證超薄電子器件的製備具有100%的成功率。
  •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房家梁   中新網天津10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劉曉豔)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團隊近日在仿病毒製備肽基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 席振峰/張文雄課題組在白磷直接合成有機膦方面取得重要新進展
    《美國化學會志》(Shanshan Du,Jimin Yang,Jingyuan Hu,Zhengqi Chai,Gen Luo,Yi Luo,*Wen-Xiong Zhang,* and Zhenfeng Xi,J.
  • 朱俊傑課題組在可編程聚合物庫及生物邏輯運算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朱俊傑課題組在可編程聚合物庫及生物邏輯運算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03-21 1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物理學院毛有東課題組在Nature發文 蛋白質機器動力學研究取得重大...
    論文解決了一系列長期懸而未決的重要科學問題:(1)蛋白酶體如何進行泛素識別和去泛素化;(2)底物如何與ATPase馬達結合;(3)底物轉運如何啟動;(4)ATPase馬達如何將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進而實現底物解摺疊的協同動力學機制。
  • 我校張立學教授課題組在電化學儲能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網訊  近日,化學化工學院張立學教授課題組與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楊東江教授課題組等密切合作,在鹼金屬離子電池碳基電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 of Intrinsic Defects of Carbon Materials on the Sodium Storage
  •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9-30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2016, 7, 6325)報導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螢光分子探針構建與應用方面的研究進展,這是繼今年七月以來(Chem. Sci. 2016, 7, 4004)《化學科學》第二次以封面形式報導上海藥物所李佳課題組在分子探針與診斷方面的前沿交叉科研工作。
  • 【科研新進展】(102)徐功教授課題組在天然產物全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植物保護學院徐功教授課題組成功開發了walsucochin降三萜類天然產物的高效全合成路線,在天然產物化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以「Remote C-H Activation Strategy Enables Total Syntheses of Nortriterpenoids (±)-Walsucochin B and (±)-Walsucochinoids M and N」為題,在線發表於在《Organic Letters》刊物上。植物保護學院碩士研究生陳欣悅和張丹陽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徐功教授為通訊作者。
  • 中新社: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本站訊(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劉曉豔)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團隊近日在仿病毒製備肽基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利用天然病毒的靶向特性,通過肽序列設計,採用多肽自組裝策略,仿造病毒結構與功能,製備出非致病、可穿膜、並能定向遞送基因藥物的仿病毒納米顆粒,有望作為「特洛伊木馬」實現「以毒攻毒」。
  • 【科研新進展】(13)裴玉新教授課題組在納米載藥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日前,理學院裴玉新教授課題組在糖納米載藥的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研究成果以「Glyco-Nanovesicles with Activatable Near-Infrared Probes forReal-Time Monitoring of Drug Release and Targeted Delivery」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材料化學》上(Chem
  • 化工與化學學院張家旭、楊麗課題組在材料和藥物合成理論計算模擬...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近日,我校化工與化學學院張家旭、楊麗教授課題組在材料和藥物合成的理論計算模擬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溶劑分子如何影響消除和取代競爭動力學,洞察機理隨溶劑化的變遷機制」 (How a Solvent Molecule Affects Competing Elimination and Substitution Dynamics.
  • 中國科大在仿螢火蟲高強度長時間化學發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目前大多數化學發光反應都是「閃光」型光發射,發光在短時間內完成,限制了其在冷光源、分析化學和生物成像等方面的應用。高強度和長時間的「輝光」型化學發光一直是化學發光領域追求的目標。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崔華教授課題組與馬明明教授及南京大學王偉教授合作,成功製備了一種具有高強度和長時間化學發光的水凝膠,其發光在黑暗中肉眼可見,且持續時間長達150小時以上,並提出了新的「輝光」型化學發光機理-慢擴散控制的異相催化作用機理。
  • 同濟大學許維課題組在聚乙炔鏈的表面合成和表徵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表徵及電子學性質測量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由於其簡單的化學結構以及豐富的電子學性質,聚乙炔成為研究一維導電聚合物電荷傳輸性質的理想體系。白川英樹、艾倫·黑格和艾倫·麥克迪爾米德三位科學家通過對聚乙炔的研究,因「發現和發展導電聚合物」獲得了200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