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在仿螢火蟲高強度長時間化學發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3 中國科大..

目前大多數化學發光反應都是「閃光」型光發射,發光在短時間內完成,限制了其在冷光源、分析化學和生物成像等方面的應用。高強度和長時間的「輝光」型化學發光一直是化學發光領域追求的目標。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崔華教授課題組與馬明明教授及南京大學王偉教授合作,成功製備了一種具有高強度和長時間化學發光的水凝膠,其發光在黑暗中肉眼可見,且持續時間長達150小時以上,並提出了新的「輝光」型化學發光機理-慢擴散控制的異相催化作用機理。相關研究成果於10月17日以「Firefly-mimicking intensive and long-lasting chemiluminescence hydrogels」為題,在線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 Commun., 2017, DOI:10.1038/s41467-017-01101-6)。

 

研究團隊採用天然的殼聚糖、化學發光試劑N-(4-氨丁基)-N-乙基異魯米諾(ABEI)和催化劑Co2+,製備了水凝膠。研究發現,99.8 % Co2+被固定在水凝膠骨架上,而89.5 % ABEI分散在水凝膠孔洞中。當加入氧化劑H2O2,其緩慢擴散進入水凝膠,被位於活性中心的催化劑Co2+分解產生活性自由基,接著與化學發光試劑反應產生化學發光。由於Co2+的螯合和異相化作用增強了其催化活性和穩定性,且具有微米/納米孔洞和高粘度的水凝膠大大降低H2O2的擴散速度,從而產生了強而長的化學發光。

 

該工作在化學發光動力學和催化特性方面模擬了螢火蟲生物發光,其發光時間明顯優於現有的長時間化學發光體系,如酶參與的化學發光體系和過氧化草酸酯化學發光體系,且該水凝膠合成簡單、環境友好、生物兼容性好,在冷光源、生物傳感器、微晶片和生物成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

 

圖:化學發光水凝膠的製備及化學發光

 

中國科大博士研究生劉雅婷、博士後沈雯和博士研究生李琪為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基金委的支持。

 

(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合肥工大在長餘輝發光材料發光機理研究方面獲重要進展
    合肥工大在長餘輝發光材料發光機理研究方面獲重要進展 2015-03-30 11:02:51CaAl2O4:Eu,Nd的發光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合肥工業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在國際著名期刊Chemistry of Materials(2015,卷27,頁2195–2202)上發表。
  • 中國科大在半導體深紫外LED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供圖。中新網合肥11月29日電(記者吳蘭)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巧用藍寶石調控角度,突破了紫外LED發光性能研究的重要進展。新型的深紫外光源則採用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diode:LED)發光原理,相對於傳統的汞燈擁有諸多的優點,其中最為重要的優勢在於其不含有毒汞元素。《水俁公約》的實施,預示2020年將全面禁止含有汞元素紫外燈的使用。因此,開發出一種全新的環保、高效紫外光源,成為了擺在人們面前的一項重要挑戰。
  •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肖益林教授團隊和沈延安教授團隊在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arlan Scully、德國維爾茲堡大學
  • 「Science 」中國科大在快充鋰離子負極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季恆星教授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例如:傳統燃油汽車僅需五分鐘即可滿油增程500公裡,而目前市售最先進的電動汽車則需要充電一小時才能達到同樣的增程效果,雖然電動汽車愈發受到市場青睞,但漫長的充電時間也讓人望而卻步。發展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的鋰離子電池已成為電化學能源領域的重要方向。決定鋰離子電池功率密度的關鍵之一在於負極材料的倍率性能。
  • 中國科大在動物長鏈非編碼RNA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實驗室通過優化的基因編輯技術,對秀麗線蟲中155個基因間的長鏈非編碼RNA(lincRNA)進行逐一敲除(秀麗線蟲已知的全部lincRNA共170個),系統地研究了秀麗線蟲中lincRNA的功能。這是第一篇在多細胞動物中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全基因組水平上、對一個種類的長非編碼RNA進行敲除並系統分析其在動物中生理功能及功能機理的研究。
  • 合工大在夜光材料發光機理研究方面獲重要進展
    中安在線訊 日前,合肥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團隊,與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合作,在長餘輝發光材料CaAl2O4:Eu,Nd的發光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合肥工業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在國際著名期刊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發表。
  •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螢火蟲及其成蟲生物螢光的系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2019-09-05 昆明動物研究所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因此,具有生物螢光的類群自達爾文時期就吸引著眾多的生物學家,是探索新特徵起源的理想研究系統之一。螢火蟲是最著名的陸生發光生物,廣布於世界各地,分為9個亞科、約100個屬2000多個種,已發現的所有類群至少在幼蟲階段都可發光。
  • 北理工在自癒合高強度水凝膠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因此,發展並製備具有自癒合性能且具有高強度的水凝膠多功能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日,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綠色生物製造課題組通過海藻酸鹽的原位多層自組裝技術,結合具有豐富羥基作用位點的聚丙烯醯胺,用簡易方法構建出具有規整層結構的高強度自癒合水凝膠。系統的表徵揭示了動態氫鍵作用對海藻酸鈉(SA)在多孔聚丙烯醯胺(PAM)基質中自組裝成層狀結構的驅動機理。
  • 你有多久沒有看過螢火蟲了?螢火蟲是如何發光的?
    螢光素酶使它們發光在螢火蟲中,使它們發光的化學反應依賴於一種叫螢光素酶的酶。螢火蟲的生物發光需要光器中存在鈣、三磷酸腺苷、化學螢光素和螢光素酶。當氧氣被引入到這種化學成分的混合物中時,它會引發一種產生光的反應。
  • 哈工大在石墨烯功能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工作通過精細調控局域雜化模式打開石墨烯帶隙,首次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石墨烯的二維長程有序功能化,為石墨烯基二維材料在電子器件和光電器件應用方面的關鍵難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法。
  • 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化工/文) 近日,我校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工作為石墨烯光致精準功能化的首例,通過精細調控局域雜化模式打開石墨烯帶隙,首次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石墨烯的二維長程有序功能化,為石墨烯基二維材料在電子器件和光電器件應用方面的關鍵難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法。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近期,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曾長淦教授研究組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責任編輯:房家梁   中新網天津10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劉曉豔)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團隊近日在仿病毒製備肽基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中國科大在少層黑磷的化學功能化及穩定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上峰、楊金龍、季恆星等課題組合作,在少層黑磷的化學功能化及穩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通過疊氮化合物與少層黑磷納米片反應,成功實現了五配位共價功能化少層黑磷納米片,顯著提高了其在水中的穩定性,效果優於文獻中報導的其他化學功能化方法。
  •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新浪新聞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3-30   今日/總瀏覽:1/5839
  • 美媒:研究稱螢火蟲發光有示警作用
    新華社北京8月28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螢火蟲發光的尾部可不僅僅是給夏天增加一點色彩。我們已知的是,螢火蟲發光是為了求偶——不過它還有另外一個作用。美國州立博伊西大學的生物學家傑西·巴伯認為,這種光也是為了警告夜晚可能的捕食者。
  • 夜光材料發光機理研究獲重要進展
    央廣網合肥3月30日消息(記者劉軍 通訊員周慧)記者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團隊與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合作,在一種長餘輝發光材料的發光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成果近日以在國際著名期刊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發表。
  • 理化所發光碳量子點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伴隨C60、納米碳管和石墨烯等納米碳材料的發展,近兩年碳量子點成為研究熱點。與先前的蜂房結構納米碳相比,碳量子點具有優越的發光性能;與半導體量子點相比,碳量子點發光更穩定、易於功能化和工業化、無毒、製備簡單廉價,預期將給發光材料、光電器件、綠色環保、生物醫學等領域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在此背景下,開展碳量子點的基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