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在少層黑磷的化學功能化及穩定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上峰、楊金龍、季恆星等課題組合作,在少層黑磷的化學功能化及穩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通過疊氮化合物與少層黑磷納米片反應,成功實現了五配位共價功能化少層黑磷納米片,顯著提高了其在水中的穩定性,效果優於文獻中報導的其他化學功能化方法。相關研究成果於1210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Angew. Chem. Int. Ed. 2018,10.1002/anie.201813218)。

  少層黑磷作為一種新型二維材料,具有帶隙隨層數可調、載流子遷移率高的特點,在能量轉換和存儲、催化、生物醫藥等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前景。但是,由於第五主族的磷原子上存在孤對電子,導致少層黑磷納米片(BPNSs)很容易被氧化降解,其在空氣及水環境中穩定性差的問題嚴重製約了黑磷的應用。因此如何提高黑磷的穩定性是當前黑磷材料研究急需解決的問題。共價功能化是目前成功用於鈍化高反應活性的BPNSs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然而目前文獻中報導的共價功能化方法僅限於通過重氮鹽功能化或親核加成反應形成P-C或P-O-C單鍵,雖然可以提高BPNSs的穩定性,但反應後的磷原子為四配位結構,仍然存在一個未配位的單電子,必然制約了其鈍化效果。因此,發展新的共價功能化BPNSs的方法從而實現更好的鈍化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研究人員通過將BPNSs與疊氮化合物反應,成功地在黑磷上加成了P=N雙鍵,獲得了氮雜苯甲酸修飾的黑磷納米片(f-BPNSs)。有趣的是,通過跟蹤該反應進程,他們發現開始反應階段形成了兩種產物(分別為加成了P=N雙鍵和P-N單鍵的產物),隨著反應的進行,P-N單鍵的加成產物逐漸向P=N雙鍵的加成產物轉化,最終產物為P=N雙鍵的加成產物。隨後,他們利用紫外-可見光譜跟蹤了f-BPNSs以及原始的BPNSs在水中(無脫氧條件下)放置21天的衰減情況,發現f-BPNSs在水中的穩定性提高了約12倍,而且比文獻中報導的重氮鹽功能化的鈍化效果也提高了約4.7倍。其原因在於在磷原子上加成了P=N雙鍵後,磷原子為五配位的配位飽和態,孤對電子得以完全成鍵,因此鈍化效果優於文獻中報導的基於四配位磷原子的重氮鹽功能化方法。該結果證實了通過五配位共價功能化的策略可以實現更好的穩定BPNSs的效果,加深了對黑磷的化學性質的認識,為黑磷的實際應用奠定了基礎。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博士生劉亞娟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楊上峰、楊金龍、季恆星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的資助。

  文章連結

 

圖1. f-BPNSs的合成路線

 

圖2. f-BPNSs以及原始的BPNSs在水中放置21天後460 nm處的吸光度的衰減值(a)以及衰減速率(b)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上峰、楊金龍、季恆星等課題組合作,在少層黑磷的化學功能化及穩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通過疊氮化合物與少層黑磷納米片反應,成功實現了五配位共價功能化少層黑磷納米片,顯著提高了其在水中的穩定性,效果優於文獻中報導的其他化學功能化方法。相關研究成果於12月10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Angew. Chem. Int. Ed. 2018,10.1002/anie.201813218)。
  少層黑磷作為一種新型二維材料,具有帶隙隨層數可調、載流子遷移率高的特點,在能量轉換和存儲、催化、生物醫藥等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前景。但是,由於第五主族的磷原子上存在孤對電子,導致少層黑磷納米片(BPNSs)很容易被氧化降解,其在空氣及水環境中穩定性差的問題嚴重製約了黑磷的應用。因此如何提高黑磷的穩定性是當前黑磷材料研究急需解決的問題。共價功能化是目前成功用於鈍化高反應活性的BPNSs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然而目前文獻中報導的共價功能化方法僅限於通過重氮鹽功能化或親核加成反應形成P-C或P-O-C單鍵,雖然可以提高BPNSs的穩定性,但反應後的磷原子為四配位結構,仍然存在一個未配位的單電子,必然制約了其鈍化效果。因此,發展新的共價功能化BPNSs的方法從而實現更好的鈍化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研究人員通過將BPNSs與疊氮化合物反應,成功地在黑磷上加成了P=N雙鍵,獲得了氮雜苯甲酸修飾的黑磷納米片(f-BPNSs)。有趣的是,通過跟蹤該反應進程,他們發現開始反應階段形成了兩種產物(分別為加成了P=N雙鍵和P-N單鍵的產物),隨著反應的進行,P-N單鍵的加成產物逐漸向P=N雙鍵的加成產物轉化,最終產物為P=N雙鍵的加成產物。隨後,他們利用紫外-可見光譜跟蹤了f-BPNSs以及原始的BPNSs在水中(無脫氧條件下)放置21天的衰減情況,發現f-BPNSs在水中的穩定性提高了約12倍,而且比文獻中報導的重氮鹽功能化的鈍化效果也提高了約4.7倍。其原因在於在磷原子上加成了P=N雙鍵後,磷原子為五配位的配位飽和態,孤對電子得以完全成鍵,因此鈍化效果優於文獻中報導的基於四配位磷原子的重氮鹽功能化方法。該結果證實了通過五配位共價功能化的策略可以實現更好的穩定BPNSs的效果,加深了對黑磷的化學性質的認識,為黑磷的實際應用奠定了基礎。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博士生劉亞娟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楊上峰、楊金龍、季恆星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的資助。
  文章連結
 
圖1. f-BPNSs的合成路線
 
圖2. f-BPNSs以及原始的BPNSs在水中放置21天後460 nm處的吸光度的衰減值(a)以及衰減速率(b)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二維材料系列研究取得新進展:預言單層藍磷「半層-半層...
    近日,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在二維材料系列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理論上預言了在GaN(001)襯底上可外延生長單層藍磷,並提出非常規的「半層-半層」生長機制。 二維材料具有很多優越的物理與化學性質。隨著Geim和Novoselov於2004年成功地機械剝離出單層石墨烯,越來越多的凝聚態物理與材料科學研究都在圍繞不同類型的二維材料展開。與石墨稀具有類似的二維層狀結構的黑磷單晶,於2014年由中國科大陳仙輝教授及其合作者通過機械剝離法首次獲得。
  • 「Science 」中國科大在快充鋰離子負極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季恆星教授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季恆星課題組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黑磷用作鹼金屬離子電池負極具有極高的質量容量(Angew. Chem. Int. Ed.2020,59, 2318;ACS Appl. Mater. Inter.2019,11, 16656),且黑磷的層狀結構和半導體性質也預示黑磷應具有極高的倍率性能。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5-08-1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黑磷高壓調控的三維狄拉克半金屬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物質計算科學研究室研究員鄒良劍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仙輝研究團隊以及香港大學教授沈順清合作,在靜水壓調控塊體黑磷的電子結構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證明壓力下黑磷可以從半導體轉變成狄拉克半金屬,相關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物理評論B》上【Physical Review B 93, 195434 (2016)】。
  • 以富勒烯作盾牌:中國科大開發富勒烯的新應用取得重要進展
    該工作通過將富勒烯C60選擇性地共價連接在黑磷納米片邊緣,利用富勒烯的高穩定性將其用作保護盾牌,顯著提高了黑磷納米片在水中的穩定性(Nat.Commun. 2018, 9, 4177)。少層黑磷作為一種新型二維材料,具有帶隙隨層數可調、載流子遷移率高的特點,在能量轉換和存儲、催化、生物醫藥等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前景。
  • 二維黑磷生物相容性調控方面取得新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曲廣波和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喻學鋒團隊合作,在二維黑磷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研究發現通過化學修飾的方法極大降低了黑磷誘發的炎性反應,相關工作以Chemical modification improves biocompatibility of black phosphorus nanosheets為題,在線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DOI:10.1002/ange.201706228)上。
  • 在黑磷烯納米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團隊利用電化學手段控制氧分子濃度,製備出沿鋸齒型(zigzag)取向的納米帶;同時,通過調節電流密度可實現黑磷烯納米片、納米帶和量子點的可控制備;通過理論計算揭示了氧分子對黑磷烯實現定向切割的機理;利用所製備的黑磷烯納米帶構建場效應電晶體器件並對其載流子輸運特性進行了深入研究。
  • 中國科大在動物長鏈非編碼RNA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實驗室通過優化的基因編輯技術,對秀麗線蟲中155個基因間的長鏈非編碼RNA(lincRNA)進行逐一敲除(秀麗線蟲已知的全部lincRNA共170個),系統地研究了秀麗線蟲中lincRNA的功能。這是第一篇在多細胞動物中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全基因組水平上、對一個種類的長非編碼RNA進行敲除並系統分析其在動物中生理功能及功能機理的研究。
  • 黑磷烯納米帶研究取得新進展
    Cheetham FRS(共同通訊作者)合作,在黑磷烯納米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發表於《自然—通訊》。黑磷烯二維納米結構,包括單原子層黑磷烯和少層黑磷烯(<10層)。與石墨烯不同,黑磷烯本身具有帶隙以及獨特的結構各向異性。
  • 深大團隊製備出高性能黑磷電晶體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馬璇)記者昨天從深圳大學獲悉,該校二維材料光電科技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的張晗特聘教授團隊與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喻學鋒研究員團隊和武漢大學廖蕾教授團隊合作,在二維黑磷領域取得新進展,通過金屬離子修飾的方法製備出高穩定性且高性能的黑磷電晶體。
  • 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m6A修飾廣泛參與調控mRNA的剪接、運輸、穩定性和翻譯效率等,並且與肥胖和腫瘤等多種生理功能異常及疾病相關。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RNA的表觀遺傳修飾是RNA調節基因表達的化學基礎,利用新反應技術和新分子工具對RNA修飾進行精準調控對揭示RNA介導的遺傳信息表達網絡具有重要意義
  • 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化工/文) 近日,我校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工作為石墨烯光致精準功能化的首例,通過精細調控局域雜化模式打開石墨烯帶隙,首次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石墨烯的二維長程有序功能化,為石墨烯基二維材料在電子器件和光電器件應用方面的關鍵難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法。
  • 化學所在配位組裝薄膜方面取得新進展
    化學所在配位組裝薄膜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10-19 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通過自組裝、共價鍵合、電化學聚合等方法將光電功能分子沉積於電極表界面,所得到的薄膜在光電互換、信息存儲、電致變色、生物和離子檢測等方面有重要應用。
  • 中國科大在新型鋰電池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央廣網合肥10月9日消息(記者劉軍)記者9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季恆星教授研究組與合作者們在新型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新設計的黑磷複合材料使兼具高容量、快速充電且長壽命的鋰離子電池成為可能。該成果於北京時間10月9日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
  • 化學系曹化強教授課題組在黑磷烯納米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團隊利用電化學手段控制氧分子濃度,製備出沿鋸齒型(zigzag)取向的納米帶;同時,通過調節電流密度可實現黑磷烯納米片、納米帶和量子點的可控制備;通過理論計算揭示了氧分子對黑磷烯實現定向切割的機理;利用所製備的黑磷烯納米帶構建場效應電晶體器件並對其載流子輸運特性進行了深入研究。黑磷烯二維納米結構,包括單原子層黑磷烯和少層黑磷烯(<10層)。
  • 清華大學曹化強《自然·通訊》:在黑磷烯納米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團隊利用電化學手段控制氧分子濃度,製備出沿鋸齒型(zigzag)取向的納米帶;同時,通過調節電流密度可實現黑磷烯納米片、納米帶和量子點的可控制備;通過理論計算揭示了氧分子對黑磷烯實現定向切割的機理;利用所製備的黑磷烯納米帶構建場效應電晶體器件並對其載流子輸運特性進行了深入研究。黑磷烯二維納米結構,包括單原子層黑磷烯和少層黑磷烯(<10層)。
  • 中國科大在黑磷低維原子晶體中實現高遷移率二維電子氣
    原標題:中國科大在黑磷低維原子晶體中實現高遷移率二維電子氣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仙輝課題組與復旦大學教授張遠波課題組合作,繼去年首次製備出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之後,再次在薄層黑磷晶體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成功在這一體系中實現高遷移率二維電子氣。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5月18日的《自然·納米科技》上。
  • 研究揭示黑磷化學活性構建高效鉑磷催化劑的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喻學鋒課題組在黑磷化學活性和催化應用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Rapid Activation of Platinum via Black Phosphorus for Efficient Hydrogen Evolution(《黑磷對鉑基電化學析氫催化劑的快速活化作用》)為題在線發表於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近期,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曾長淦教授研究組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 中國科大在仿螢火蟲高強度長時間化學發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目前大多數化學發光反應都是「閃光」型光發射,發光在短時間內完成,限制了其在冷光源、分析化學和生物成像等方面的應用。高強度和長時間的「輝光」型化學發光一直是化學發光領域追求的目標。 研究團隊採用天然的殼聚糖、化學發光試劑N-(4-氨丁基)-N-乙基異魯米諾(ABEI)和催化劑Co2+,製備了水凝膠。研究發現,99.8 % Co2+被固定在水凝膠骨架上,而89.5 % ABEI分散在水凝膠孔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