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在蛋白酶體全原子動力學分析取得突破

2020-12-05 中國青年報




發表論文截屏。北京大學供圖。

 北京大學供圖。

    中青在線北京11月15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葉雨婷)今天記者從北京大學獲悉,11月12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交叉學院定量生物學中心毛有東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ryo-EM structures and dynamics of substrate-engaged human 26S proteasome(《底物結合的人源26S蛋白酶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和動力學》)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和機器學習技術的結合,解析了人源蛋白酶體26S在降解底物過程中的七種中間態構象的高分辨(2.8~3.6埃)精細原子結構,最好局部解析度達2.5埃。

    據悉,由於《自然》編輯部和審稿人對該論文發表極其重視,該論文從今年9月11日投稿、審稿到11月12日正式Online,僅用2個月時間,以加速出版的形式在線發表。這是《自然》上發表的系統性的、優於3.6埃解析度水平實驗研究超大複合蛋白質機器的動力學過程和原理的第一篇論文,標誌著冷凍電鏡的發展終於開始進入期待已久的全原子動力學分析的新時代,被審稿人譽為相關領域的「裡程碑」。

    泛素-蛋白酶體體系(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簡稱UPS)是細胞內最重要的蛋白質降解通路,對維持生物體內蛋白質的濃度平衡,以及對調控蛋白、錯誤摺疊或受到損傷的蛋白的快速降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參與了細胞周期、基因表達調控等多種細胞進程,由UPS失常引發的蛋白質新陳代謝異常與眾多人類重大疾病直接相關。

    儘管上述工作揭示了蛋白酶體的基本架構和內在運動行為,但由於缺乏蛋白酶體與底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人們對於蛋白酶體如何實現底物降解的原子水平工作機制仍一無所知。此外,儘管冷凍電鏡技術近年來廣泛應用於分析具有動態特徵的蛋白複合體結構和平衡態構象,但對其中間態結構和非平衡構象分析的解析度水平往往局限在4~6埃或更低,離真正的全原子水平動力學分析還有相當一段距離。

    據北京大學介紹,這些研究結果為幾十年來對蛋白酶體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原子結構和動力學信息,對於理解生物體內蛋白質的降解過程和一系列負責物質輸運的ATPase馬達分子的一般工作原理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意義,也標誌著北大冷凍電鏡平臺的建設後來居上,在數據採集效率和成像解析度等各方面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相關焦點

  • 北大在蛋白酶體全原子動力學分析取得突破
    北京大學供圖  11月12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交叉學院定量生物學中心毛有東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ryo-EM structures and dynamics of substrate-engaged human 26S proteasome(《底物結合的人源26S蛋白酶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和動力學
  • 物理學院毛有東課題組在Nature發文 蛋白質機器動力學研究取得重大...
    儘管這些工作揭示了蛋白酶體的基本架構和內在運動行為,但由於缺乏蛋白酶體與底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人們對於蛋白酶體如何實現底物降解的原子水平工作機制仍一無所知。此外,儘管冷凍電鏡技術近年來廣泛應用於分析具有動態特徵的蛋白複合體結構和平衡態構象,但對其中間態結構和非平衡構象分析的解析度水平往往局限在4~6埃或更低,離真正的全原子水平動力學分析還有相當一段距離。
  • 冷凍電鏡發展進入全原子動力學分析階段
    ,標誌冷凍電鏡的發展開始進入全原子動力學分析的新階段。」  毛有東介紹,這些三維結構展現了驚人的時空連續性,生動呈現了原子水平的蛋白酶體和底物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首次實現了對三磷酸腺苷酶六聚馬達分子內三磷酸腺苷水解全周步進循環完整過程的原子水平觀測和三維建模,發現三種不同的三磷酸腺苷水解協同反應模式,及其如何調控蛋白酶體複雜多樣的功能。
  • 朱林繁教授課題組在原子分子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朱林繁教授課題組與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日本SPring-8同步輻射等國內外同行合作,在乙炔和氧分子的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ApJS
  • 北大教授在利用彈性應變梯度調控半導體激子和載流子動力學研究上...
    從原子尺度對半導體材料的電子能帶結構和載流子動力學進行人工裁剪和調控,對於設計新型光電子功能器件和提升現有半導體光電子器件性能,尤其是小尺度的納米光電子器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俞大鵬教授等早期的研究工作證明,由於微/納米尺度材料能夠承載比體材料大得多的彈性應變(Physical Review B 73,235409,2006),可以從原子尺度連續和可逆地調節半導體的晶格參數,應變效應被放大(Advanced Materials 21,4937,2009),應變梯度發揮作用(Advanced Materials
  • 物理學院毛有東課題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人源蛋白酶體...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定量生物學中心「青年千人」研究員毛有東課題組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解析了近原子解析度蛋白酶體三維結構,闡釋了其在降解多肽過程中的動力學調控的結構機理。蛋白質的降解調控是極其重要的生物學過程,在細胞分裂和分化、先天性免疫、適應性免疫、基因表達調控以及蛋白毒性響應等重要的生物過程中發揮關鍵調控作用。
  • 我國在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證券網訊 新華社12月25日消息,飛秒強雷射為在原子時空尺度(阿秒時間與亞埃空間尺度)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我國專家在利用飛秒強雷射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科技)我國在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新華社武漢12月25日電(記者李偉)飛秒強雷射為在原子時空尺度(阿秒時間與亞埃空間尺度)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我國專家在利用飛秒強雷射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中山大學羅海彬教授研究團隊在藥物設計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
    近期,藥物設計頂級軟體薛丁格發展的自由能微擾/相對自由能預測方法受到製藥和科研工作者的極大關注,然而該方法主要被應用於預測結構相似配體間的相對結合自由能(一般兩配體結構差異小於10個重原子),無法預測不同骨架的化合物與靶標的親合力,且許可費用昂貴,限制了該方法的應用範圍。
  • 多體系統動力學與分析動力學專題 | 《力學學報》
    《力學學報》2020年第4期出版多體系統動力學與分析動力學專題,該專題由北京大學劉才山教授和遼寧大學郭永新教授共同組織。多體系統動力學與分析動力學專題序全國多體系統動力學暨控制學科組和全國分析動力學學科組聯合全國航天動力學與控制學科組於2019年9月20日至23日在湖南長沙聯合召開了「第十一屆全國多體動力學與控制暨第六屆全國航天動力學與控制和第十四屆全國分析力學聯合學術會議」。
  • 基於裡德堡原子的多體模擬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裡德堡原子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史保森、丁冬生與英國杜倫大學教授Charles. Adams等合作在實驗上實現了基於裡德堡原子的多體自組織模擬,主要研究成果於4月29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期刊Physics Review X上。
  • 走進北大科學家的量子科學世界
    此前,江穎團隊及合作者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過實驗技術和理論方法的雙重突破,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對原子核量子態的精確描述,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該成果發表於《科學》期刊;通過開發新型掃描探針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單個鈉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級分辨圖像,該成果發表於《自然》期刊;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冰在二維極限下可以穩定存在,拍攝並揭示了二維冰的獨特形成過程和生長機制,該成果發表於
  • 科學家揭示免疫蛋白酶體的晶體結構
    近日,一個由德國和瑞士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首次揭示了免疫蛋白酶體(immunoproteasome)的晶體結構,給出了針對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或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的藥物研發的關鍵線索,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月17日的《細胞》雜誌上。
  • 北京大學工學院王龍團隊在博弈動力學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Nowak課題組合作,在博弈動力學(game dynamics)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他們探討了個體行為與環境交互作用下的博弈動力學,揭示了環境狀態反饋能夠極大地促進合作行為的演化。博弈切換促進合作行為的演化  王龍課題組成員、工學院2014級博士生蘇奇為本文第一作者,Alex McAvoy博士、王龍教授和Martin A. Nowak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北京大學為本文第一單位。
  • 今日《科學》揭示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晶體結構,加速藥物開發
    來自德國呂貝克大學(University of Lübeck)的科研團隊,利用高強度X光源,對SARS-CoV-2的主要蛋白酶及其與抑制劑相結合的結構做出深度分析。這一信息對於開發出更有效的藥物抑制病毒複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 ACS Catalysis|基於兩種冠狀病毒主蛋白酶3CL的催化機制提出藥物...
    先睹為快單位與作者南開大學藥學院(李冬梅教授&尚魯慶教授)計算方法與模型SARS-CoV 3CLPro (PDB ID: 1UJ1)SARS-CoV主蛋白酶與醛類抑制劑M7的共晶結構(PDB ID: 6LNQ)SARS-CoV主蛋白酶與醛M15的共晶體結構(PDB ID: 6LNY)計算軟體分子動力學模擬:Amber 18
  • 化學所在高維化學反應勢能面和原子水平微觀動力學機理方面取得...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科技部「973」和中科院相關項目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經過多年努力,構建了H+SiH4反應的12維高精度從頭算勢能面(BCLWS勢能面),進一步在BCLWS勢能面上開展了大規模態-態動力學計算研究,揭示了該反應的重要的微觀動力學特徵和多種原子水平的機理,其中提出了多原子交換反應的兩種新的機理,並命名為torsion-tilt
  • 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分子是參與生命與物質世界演化的最基本單元,由原子按照特定方式結合而成。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
  • 物理學系季威教授研究組在表面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季威教授研究組與多倫多大學諾貝爾獎得主John C.Polanyi教授研究組合作的研究論文以 「How Adsorbate Alignment Leads to Selective Reaction」為題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ACS NANO》雜誌上【ACS Nano, 2014, 8 (8), pp 8669–8675;DOI: 10.1021/nn503721h】。
  • 八年磨一劍 北大研製出國內較快掃描隧道顯微鏡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研製出國內較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實現了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並捕捉到金屬氧化物表面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行為。  此前,江穎團隊及合作者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過實驗技術和理論方法的雙重突破,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對原子核量子態的精確描述,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該成果發表於《科學》期刊;通過開發新型掃描探針技術,在國際上獲得了單個鈉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級分辨圖像,該成果發表於《自然》期刊;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冰在二維極限下可以穩定存在,拍攝並揭示了二維冰的獨特形成過程和生長機制,該成果發表於《自然》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