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裡德堡原子的多體模擬研究取得進展

2020-05-11 光明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裡德堡原子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史保森、丁冬生與英國杜倫大學教授Charles. Adams等合作在實驗上實現了基於裡德堡原子的多體自組織模擬,主要研究成果於4月29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期刊Physics Review X上。

自然界有很多現象本質上遵循多體物理的演化規律,比如大樹如何生長、晶體如何自發生成、病毒細胞如何積聚並最終發展成病毒體以及通過社會網絡交互性感染人類等,這些由於多體相互作用產生的新物態服從一種自組織規律。自組織是指混沌系統在隨機識別時形成耗散結構的過程,它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比如物理學中的相變和自發對稱性破缺現象、化學中分子自組裝和自催化網絡、生物學中蛋白質的自發摺疊和動物的集群行為、計算機科學中的細胞自動機以及社會學、經濟學、行為金融學和人類學等領域諸如批判性集群及集群思維等。一個特別有趣和重要的現象是自組織臨界(SOC)行為:系統被吸引到一個臨界點,在這個臨界點上,系統的行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SOC是自然界中許多複雜性例子的核心,例如森林火災和病毒的傳播等。因此,研究SOC對於模擬自然界複雜的多體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較於稀薄的原子氣體,裡德堡原子系綜中的原子之間相互作用要強得多,高極化率使得原子之間的偶極相互作用可以長達數微米。強的相互作用使得研究人員可以在室溫條件下的原子系綜中觀察到非平衡相變現象。採用傳統粒子數布局法探測基於裡德堡原子非平衡相變的精度在幾百MHz的數量級。史保森、丁冬生及其合作者提出了一種新的探測方法:通過裡德堡原子的電磁誘導透明效應來觀測非平衡相變。相比於傳統方法將頻率解析度提高了兩個數量級。進一步,他們測出了完整的相圖,同時觀測了臨界點附近的動力學行為,並揭示出以前沒有被觀察到的在弱驅動光條件下的光學響應和非平衡動力學中的時域譜特性。

圖1是他們根據掃描的光譜信號得到的相圖。根據相圖可以清晰地區分單體無相互作用相(NI-phase)和多體相互作用相(I-phase)。當一個相互作用範圍內的平均裡德堡原子數量達到臨界值時,相變就會發生,系統就會從NI-phase到I-phase渡越(如圖2所示),反之亦然。由於測量的靈敏度在MHz量級,他們可以探測臨界點附近系統的動力學演化行為,並且發現系統的演化服從冪指數函數。實驗結果和森林火災模型所預測的一樣,這給研究多體動力學中的基本物理開闢了新的道路。

該工作得到審稿人的高度評價。文章發表在PRX上被Physics Viewpoint 熱點報導,並選為Featured in Physics在PRX主頁上Highlights推薦。

該成果得到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安徽省引導專項以及中國科大的資助。

基於裡德堡原子的多體模擬研究取得進展

圖1 實驗測得相圖(左圖)和理論計算的相圖(右圖)。

基於裡德堡原子的多體模擬研究取得進展

圖2 基於裡德堡原子多體相變的概念圖(丁冬生設計)

相關焦點

  • 多光子共振激發 誘導裡德堡態的普適機制
    近期,華東師範大學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吳健教授團隊在超快雷射誘導裡德堡態激發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利用飛秒強雷射與分子相互作用產生裡德堡原子,並結合電子—原子核關聯能譜技術,揭示了多光子共振激發是強雷射誘導裡德堡態產生的普適機制。研究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通訊》上。
  • 中科大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 與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6月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苑震生等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在理論上提出並實驗實現原子深度冷卻新機制的基礎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對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為基於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了基礎。
  • 長達10毫秒:成功捕獲高度激發態的環形裡德堡原子!
    開展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Clément Sayrin說:我們在卡斯特勒·布羅塞爾實驗室的研究小組,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可以製備和操縱環形裡德堡能級的原子之一。研究人員基本上利用了環形裡德堡原子被強光排斥的事實來捕獲原子。為了實現這一點,研究人員製造了一個甜甜圈形狀的光束,更具體地說,是一個中心有一個暗斑的環形雷射束,原子最終會被困在那裡。
  • 長達10毫秒:成功捕獲高度激發態的環形裡德堡原子!
    雖然這些模擬器已經取得了顯著效果,但它們的能力受到了限制,因為它們內部的裡德堡原子沒有被捕獲,因此隨著系統的運行而繼續移動。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只能證明雷射捕獲非圓形原子的早期特性,持續時間不超過幾微秒。另一方面,圓形裡德堡原子以前從未被雷射捕獲過。研究表明:事實上,圓形裡德堡原子可以被雷射捕獲,並且持續的時間明顯更長,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能夠捕獲這些原子大約10毫秒。
  • 裡德堡鍶原子陣列顯示出有望在量子計算機中使用
    DOI:10.1038 / s41567-020-0903-z加州理工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裡德堡鍶原子陣列顯示出有望在量子計算機中使用。在發表於《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對排列成陣列的量子糾纏鹼土裡德堡原子的研究以及對它們的了解。
  • 聚變堆材料中氫、氦及嬗變原子微觀行為模擬研究取得進展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量子物理學:捕獲裡德堡分子自旋動力學的新理論模型
    然而,大多數研究這些分子的研究僅關注於不涉及量子自旋的情況,因為裡德堡分子的多體性質使得分析其自旋動力學特別具有挑戰性。在最近的理論研究中,東京大學,中國科學院,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一種結合了新方法的方法,能夠捕獲裡德堡電子自旋動力學和原子的軌道運動之間的相互作用。高斯ansatz的雜質去耦轉換。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與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據中國科大網站6月19日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在理論上提出並實驗實現原子深度冷卻新機制的基礎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對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為基於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了基礎。北京時間6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布了該研究成果。
  • 中國科學家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將處在絕緣態的樣品原子(藍綠色球)交錯浸泡到處在超流態的環境原子(紅色球)中,這兩種狀態之間高效率的原子和熵的交換,導致有能隙的絕緣態不易被激發,系統中的熱量主要以超流態低能激發的形式存儲。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苑震生教授等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1250對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為基於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基礎。北京時間6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布了該成果。
  • 中國科大在金剛石量子模擬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王亞等人與理論合作者北京大學劉雄軍等合作,在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體系的量子模擬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量子淬火動力學在實驗上模擬了凝聚態體系中尚未觀測到的三維手性拓撲絕緣體,並第一次對體內和表面的拓撲物理進行了全面的實驗研究。
  • 武漢物數所等利用對稱性破缺實現偶極裡德堡原子的量子調控
    由於本身具有大的誘導電偶極矩,裡德堡原子間存在強的偶極相互作用,這一特性在量子計算和量子信息處理方面有重要應用前景。但又由於原子量子虧損的存在,除氫原子外的所有原子在低態的誘導電偶極矩都是隨外電場而變化的,導致非氫原子在外電場中的能級呈抗交叉結構。
  • 授時中心守時理論與方法研究取得進展
    授時中心守時理論與方法研究取得進展 2018-04-20 國家授時中心 【字體:該成果對我國時間基準保持工作具有重要價值,它的發表標誌著授時中心在守時理論與方法領域的研究工作獲國際認可。  該論文介紹了基於改進的Kalman算法的原子鐘頻率異常檢測方法,是對傳統數學模型算法的改進和發展。頻率異常主要包括頻率跳變和頻率漂移跳變,傳統方法如動態allan方差算法、頻率譜密度算法等對於較明顯的頻率異常容易檢測,對於較小的頻率異常不易檢測。
  • 青海鹽湖所在硼酸鹽溶液結構研究中取得進展
    研究團隊解決了多聚硼酸根離子間平衡常數的計算問題,給出了硼酸鹽溶液中多聚硼酸根離子的分布,建議了相互作用機理;將傳統主要針對單原子球形對稱離子的水合結構研究拓展到多原子及硼氧六元環的平面對稱離子體系;研究團隊引入多種計算模擬方法(DFT +CPMD+MD)並與多種實驗手段相結合,實現了模擬與實驗結果的相互統一和相互驗證;團隊還在
  • 量子模擬—人工合成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量子模擬—人工合成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陳帥、鄧友金等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物理學家創造出奇怪的「裡德堡極化子」分子
    【博科園-科學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美國和奧地利物理學家利用雷射將超冷鍶原子轉化為複雜的結構,這與之前在自然界看到的結構不同。萊斯大學物理學家湯姆基利安說:我很驚訝我們發現了一種原子聚集的新方式。它表明物理學和化學定律有多豐富。
  • 超導量子計算進展:多體局域化遷移率邊界的量子模擬
    2019年,谷歌量子計算團隊發文宣稱已經達到量子優越性(又稱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引起公眾普遍的關注,這種進展可以被歸入「多則異也」的一種內涵,即由於比特數的增加,其完成的計算能力不再被經典計算機所取代。有的量子多體物理問題由於計算規模的限制而不能解決,而多粒子的行為並不能由少粒子性質簡單推廣,如果這種問題在量子比特數增加的情況下有望解決,可為「多則異也」提供新的闡釋。
  • 超導量子計算進展:多體局域化遷移率邊界的量子模擬
    2019年,谷歌量子計算團隊發文宣稱已經達到量子優越性(又稱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引起公眾普遍的關注,這種進展可以被歸入「多則異也」的一種內涵,即由於比特數的增加,其完成的計算能力不再被經典計算機所取代。有的量子多體物理問題由於計算規模的限制而不能解決,而多粒子的行為並不能由少粒子性質簡單推廣,如果這種問題在量子比特數增加的情況下有望解決,可為「多則異也」提供新的闡釋。
  • 進展|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原子尺度下對離子傳輸動態行為進行原位實時觀測,揭示材料新性質的原子機制,對材料設計和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白雪冬研究員課題組在過去十多年裡,利用自行研發的原位電鏡技術,觀測表徵功能氧化物中氧離子及其傳輸動力學過程,在離子調控結構相變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 我國科學家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據中國科大新聞網10月11日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日前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這一關鍵突破將對促進新奇拓撲量子物態的研究,進而推動人們對物質世界的深入理解帶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