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時中心守時理論與方法研究取得進展

2020-11-22 中國科學院

授時中心守時理論與方法研究取得進展

2018-04-20 國家授時中心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時頻領域國際期刊Metrologia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時間頻率基準重點實驗室宋會傑、董紹武等人的學術論文Detecting an atomic clock frequency anomaly using an adaptive Kalman filter algorithm(《基於自適應卡爾曼濾波的原子鐘頻率異常檢測算法》)。該成果對我國時間基準保持工作具有重要價值,它的發表標誌著授時中心在守時理論與方法領域的研究工作獲國際認可。

  該論文介紹了基於改進的Kalman算法的原子鐘頻率異常檢測方法,是對傳統數學模型算法的改進和發展。頻率異常主要包括頻率跳變和頻率漂移跳變,傳統方法如動態allan方差算法、頻率譜密度算法等對於較明顯的頻率異常容易檢測,對於較小的頻率異常不易檢測。該方法通過對模擬鍾數據和UTC(NTSC)時間基準系統的原子鐘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相較於經典Kalman濾波,具有更高檢測概率,更短檢測時間等優勢,在時間基準保持工作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近年來,授時中心致力於提升國家標準時間性能,開拓創新,部署開展原子鐘性能評估方法、多鏈路融合的GNSS時間傳遞方法、基準鍾在守時系統中的應用方法等創新性工作,在守時方法和技術、GNSS時間傳遞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獲得重要成果。

  近日,時頻領域國際期刊Metrologia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時間頻率基準重點實驗室宋會傑、董紹武等人的學術論文Detecting an atomic clock frequency anomaly using an adaptive Kalman filter algorithm(《基於自適應卡爾曼濾波的原子鐘頻率異常檢測算法》)。該成果對我國時間基準保持工作具有重要價值,它的發表標誌著授時中心在守時理論與方法領域的研究工作獲國際認可。
  該論文介紹了基於改進的Kalman算法的原子鐘頻率異常檢測方法,是對傳統數學模型算法的改進和發展。頻率異常主要包括頻率跳變和頻率漂移跳變,傳統方法如動態allan方差算法、頻率譜密度算法等對於較明顯的頻率異常容易檢測,對於較小的頻率異常不易檢測。該方法通過對模擬鍾數據和UTC(NTSC)時間基準系統的原子鐘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相較於經典Kalman濾波,具有更高檢測概率,更短檢測時間等優勢,在時間基準保持工作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近年來,授時中心致力於提升國家標準時間性能,開拓創新,部署開展原子鐘性能評估方法、多鏈路融合的GNSS時間傳遞方法、基準鍾在守時系統中的應用方法等創新性工作,在守時方法和技術、GNSS時間傳遞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獲得重要成果。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2013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位於世界著名旅遊勝地西安市臨潼區,是從事時間頻率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衛星精密定位技術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的綜合性研究所,承擔著我國標準時間的產生、保持和發播任務,是國際原子時重要參加單位
  • 美國海軍天文臺Demetrios Matsakis博士訪問國家授時中心
    8月25日至26日,美國海軍天文臺首席科學家Demetrios Matsakis博士應邀來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訪問並開展學術交流,作了GPS Time and Time Transfer,Timekeeping and time system of GPS以及Timekeeping and Time Transfer in USNO的專題報告,報告由時間頻率基準實驗室副研究員袁海波主持
  • 走訪中國授時中心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4月1日,前沿新聞記者來到位於陝西省蒲城縣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在這裡終於找到了「北京時間」出發的地方。  國家授時中心  北京時間從「基準實驗室」出發  我國的「北京時間」是怎麼來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前沿新聞記者:「其實,它的計算就是將「協調世界時」加上8小時時區。」
  • 探訪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
    這一連串的問題,都彰顯著國家授時中心在國家戰略和民眾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作為我國唯一的專門從事時間頻率科學和技術科研機構,國家授時中心同時開展著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承擔著我國標準時間的產生、保持和發播任務,建設和維護的長短波授時系統是國家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工程和社會公益設施。
  • 探訪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
    這一連串的問題,都彰顯著國家授時中心在國家戰略和民眾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作為我國唯一的專門從事時間頻率科學和技術科研機構,國家授時中心同時開展著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承擔著我國標準時間的產生、保持和發播任務,建設和維護的長短波授時系統是國家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工程和社會公益設施。  在國家授時中心,記者看到了產生我國標準時間的實驗室和其中放置的各類國際先進精密儀器。
  • 從觀象授時到北鬥衛星精準授時
    馮時認為,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理念使古人通過墓葬的設計再現墓主生前的現實世界,因而河南濮陽西水坡原始宗教遺存的天文考古學研究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探索具有特別的意義。該遺址年代約為公元前4500年,以45號墓為中心,在南北約百米的區域內,自北而南沿子午線等間距分布了四組遺存。
  • 探訪授時中心和大地原點 尋根中華古老文明
    陝西作為華夏文明始祖黃帝的故鄉,地理位置處在中華版圖的中心地帶。令人們不太熟悉的是,陝西亦是我國的「時空」原點,既是北京時間產生和發播的地方,又是國家地理坐標的起算點和基準點。最近兩日,紅網記者先後走進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和大地原點,為您探訪時間和空間的奧秘。
  • 「北京時間」的奧秘——訪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
    新華社西安1月2日電 題:「北京時間」的奧秘——訪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新華社記者張伯達、鄭昕又是一個從歲末到新年的跨越。在位於陝西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工作人員關注著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數字,分毫不差地把2021年首個北京時間的零點報時送到了千家萬戶。北京時間是中國國家標準時間,它產生於陝西並由位於陝西的國家授時中心發出。
  • 國家授時中心北京時間 陝西製造
    驪山腳下這個看似尋常的大院,此時在記者眼中顯得神秘異常,因為這裡正是北京時間的「誕生地」——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作為我國唯一的精準授時機構,它牽動著全國時間同步的神經,跳動著全國精密時間的脈搏。這裡完成的是這樣一系列任務:用原子鐘所得到的守時基準,來產生標準時間——「北京時間」,再通過比對與國際時間協調,通過授時系統向全國進行授時服務。
  • 【新華網】「北京時間」的奧秘——訪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
    在位於陝西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工作人員關注著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數字,分毫不差地把2021年首個北京時間的零點報時送到了千家萬戶。  北京時間是中國國家標準時間,它產生於陝西並由位於陝西的國家授時中心發出。為了能把「時間」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裡,幾代中國科研人員一次次實現關鍵技術「零」的突破,達到授時技術自主可控,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 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主任張首剛:「北京時間」是在臨潼產生的
    近日,在北京舉行的2019全國時間頻率學術會議上,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主任張首剛表示,未來5年內中國將建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立體交叉授時系統,目前在世界上尚無類似計劃。  為什麼要建立體交叉授時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會帶來哪些變化,對市民生活有何影響?10月13日,華商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張首剛主任。
  • 授時中心實現雙激發譜鍶原子光鍾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在該領域取得了創新性進展,授時中心研究員常宏和博士生盧曉同提出並實現了雙激發譜鍶原子光鍾,實現了超越Dick極限的測量精度,從而有效地提高光晶格鐘的測量精度。研究人員在已經實現的頻率穩定度為1E-18量級的鍶光鍾研究基礎上(Jpn. J. Appl.
  • 陝西科技報社與省科普宣教中心參觀國家授時中心科普時間知識
    參觀學習現場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前身是陝西天文臺,是以時間頻率研究、授時服務為主,同時開展天體測量學、太陽物理、日地關係、天體力學、人造衛星觀測與研究的綜合性天文研究機構。全臺分設臺本部和授時部兩部分。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理論粒子研究再次取得進展!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理論粒子研究再次取得進展!NA64實驗(圖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一種未知粒子可能攜帶著第五種自然力的新證據,這為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NA64合作項目提供了繼續進行研究的新動力。這些發現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吸引了許多研究人員進行相關研究,並促進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NA64合作機構對該粒子進行了直接研究。而現在,由匈牙利原子研究所(Atomki )的Attila Krasznahorkay領導的同一個團隊發表了一篇新的論文,論文報告在類似的核轉變過程中出現了另一種異常,而且這種異常也可以用同樣的假設粒子來進行解釋。
  • 關於授時還有這些「秘密」
    這是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守時實驗室顯示的北京時間(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當《新聞聯播》片頭響起時,你是否也曾跟著校準「北京時間」?
  • 國家授時中心BPL長波授時系統現代化改造項目通過驗收
    驗收會現場11月10日至11日,由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承擔的「BPL長波授時系統現代化技術改造項目」通過中科院計劃財務局組織的項目驗收。項目驗收會議在國家授時中心舉行。項目驗收專家組由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中科院計劃財務局、上海天文臺、西安分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國家天文臺、中國科技大學、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院內外專家組成。中科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基礎科學局等相關部門領導也參加了項目驗收會議。
  • 太陽能電池電荷損失的量化分析方法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我的煤炭網>新聞>新能源>太陽能>太陽能電池電荷損失的量化分析方法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太陽能電池電荷損失的量化分析方法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發布日期:2020-11-09 18:23:00
  • 理論物理所在奇特強子態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郭奉坤最近在奇特強子態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精確測量奇特強子態X(3872)質量的全新方法。研究結果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郭奉坤通過蒙特卡羅方法研究了要達到一定的測量精度所需要的事例數,發現利用該方法只需要幾百個事例即可能將測量精度比現有結果提高一個量級。
  • 北京時間從這裡發出――國家授時中心蒲城授時部
    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大到國家的運轉、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都須臾離不開時間這個參數,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中國的標準時間、標準頻率的信號每天源源不斷地來自我國版圖中央的一個地方,這就是坐落在陝西渭北高原蒲城縣的國家授時中心授時部。
  • 國家納米中心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國家納米中心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09-12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字體:、劉璐琪在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多層範德華材料的彎曲》(Bending of Multilayer van der Waals Materials)為題,於9月9日作為封面論文、主編推薦論文,在線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