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陝西科技傳媒網 | 日期:2018-11-21
本網訊11月14日,陝西科技報社、省科普宣傳教育中心組織員工參觀學習位於臨潼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時間科學館和蒲城授時部,探訪「北京時間」是怎麼來的?蒲城又是如何發出「北京時間」的?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前身是陝西天文臺,是以時間頻率研究、授時服務為主,同時開展天體測量學、太陽物理、日地關係、天體力學、人造衛星觀測與研究的綜合性天文研究機構。全臺分設臺本部和授時部兩部分。此次參觀的時間科學館是我國首座以時間科學為主題的科普展覽館,由國家授時中心原實驗工廠廠房改造而成,上下兩層分別以時間科學和國家授時中心發展史為主題。時間科學展廳全面展示了人類在時間探索領域的科學成果,既有按古法仿製的我國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的巔峰之作水運儀像臺,也有全面展示當今世界上包括GPS、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360°全息投影。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前身是陝西天文臺,是以時間頻率研究、授時服務為主,同時開展天體測量學、太陽物理、日地關係、天體力學、人造衛星觀測與研究的綜合性天文研究機構。全臺分設臺本部和授時部兩部分。此次參觀的時間科學館是我國首座以時間科學為主題的科普展覽館,由國家授時中心原實驗工廠廠房改造而成,上下兩層分別以時間科學和國家授時中心發展史為主題。時間科學展廳全面展示了人類在時間探索領域的科學成果,既有按古法仿製的我國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的巔峰之作水運儀像臺,也有全面展示當今世界上包括GPS、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360°全息投影。
國家授時中心發展史展廳展示了國家授時中心的發展歷程、現狀和未來規劃。對國家授時中心歷史進行了系統、完整的梳理,一張張珍貴的照片和實物全面展示了從1966年陝西省蒲城縣短波臺建設。在這裡,講解員從時間尺度、授時中心守時、授時等基本情況向大家詳細闡釋了時間科學的奧妙。大家不僅對人類計時的演進有了鮮活的認識,更對時間的重要性和使用的廣泛性有了清晰的概念,讓在場的科普工作者深刻領略了科技的魅力和科學的奧妙。隨後參觀蒲城授時部(即二部)的長短波授時臺,參觀了授時中心時間頻率基準實驗室,聆聽了科研人員的講解,詳細了解了國際原子時(TAI)、協調世界時(UTC)以及北京時間的產生和發播過程。
從工作人員那裡我們了解到,授時中心的短波授時臺(BPM)每天24小時連續不斷地以四種頻率(2.5M,5M,10M,15M,同時保證3頻率)交替發播標準時間、標準頻率信號,覆蓋半徑超過3000千米,授時精度為毫秒(千分之一秒)量級;長波授時臺(BPL)每天定時發播載頻為100KHz的高精度長波時頻信號,地波作用距離1000-2000千米,天地波結合,覆蓋全國陸地和近海海域,授時精度由毫秒(千分之一秒)量級提高到微秒(百萬分之一秒)量級。我們佩戴的手錶,走時準確度是秒級。而在電力、電信、金融等智能化程度高的領域,對時間精度要求非常苛刻。在廣域監測分析保護控制系統中,就是1毫秒的誤差,也直接影響對電力系統的監測精度,影響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不少同志大開眼界:「沒想到手錶上的時間也會這麼複雜」!
本次參觀學習填補了對生活中時間科學的盲區,豐富了見識,更使在場科普工作者對職業充滿責任心和敬畏感,大家紛紛表示,科普工作任重而道遠,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我省公民科學素質提升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魚瑩 於天涯 趙文強 攝 | 責任編輯 | 於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