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對衛星氣象的科學普及工作十分重視,每年年初都將科普工作列入全年的工作計劃之中,並進行具體的落實。2002年,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被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科普工作由辦公室歸口負責,設兼職科普工作人員兩名。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始終把科普教育工作當作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歷屆領導高度重視,持續加大衛星氣象科普工作的力度,尤其是2000年以後,中心擠出三樓有限的房間建成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展室,這在中國氣象局大院內是個首創。十幾年來,衛星中心不斷在展覽內容、展品設計等方面進行更換和補充,設置專職及兼職講解人員。2008年以來,特別是2011年為迎接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成立40周年,將大樓天井改造成為科普展室,既擴展了參觀場地,又豐富了展品內容。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每年接待參觀人員近萬人,包括國內、外社會各界人士,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老百姓。通過科普宣傳教育,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氣象衛星和衛星氣象事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我國的氣象衛星事業。目前中心科普教育參觀場所有: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天井、氣象衛星運行與控制機房和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機房。
隨著我國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氣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氣象衛星遙感是天基觀測獲取大氣物理參數的主要手段,許多人對它還並不十分了解,因此對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氣象衛星和衛星氣象的科普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中心天井在2011年為迎接氣象衛星事業40年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裝修,增加了展板、模型、照明等設施。展出形式以展板為主,配以實物模型,充分表現出中國衛星氣象事業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和領導下,創建、成長和壯大的光輝歷程,展示了中國衛星氣象事業40年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詳細介紹了氣象衛星和衛星氣象的科普知識。目前展室的實物模型有:風雲一號、風雲二號,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長徵三號、長徵四號運載火箭和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接模型。
中心的運行與控制機房也是普及科技知識的重要場所。該機房是極軌與靜止氣象衛星地面系統的指揮控制中心。在這裡可以實時地了解衛星運行狀態和接收衛星雲圖的全過程。使參觀者知道衛星雲圖是怎樣接收下來的,同時了解衛星中心的部分工作情況。2004年上半年,為配合風雲二號C靜止氣象衛星的發射,機房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和升級,安裝了等離子大屏幕等聲光設施,極大地豐富了科普教育的觀賞性。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機房是近兩年才對外開放的一個科普場地。空間天氣是一門新興學科,大眾對它不是特別了解,它研究的是從地球高層大氣30千米以上直到太陽的整個日地空間。當太陽上出現的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等劇烈活動時,給地球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衛星運行和安全以及人類健康,帶來嚴重影響和危害。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與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是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作為國家級公益機構,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開展了大量空間天氣科普宣傳和用戶培養工作。在上海世博會等重要活動期間的空間天氣服務與宣傳,以及通過各種媒體進行的信息傳播向公眾普及了大量的空間天氣科普知識。
從2008年以來,每年3月的世界氣象日期間,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都要開展向全社會開放的科普活動。衛星接收和處理機房對外開放,讓公眾了解什麼是氣象衛星以及氣象衛星的接收和處理過程。為參觀者播放中心自己製作的氣象科技視頻,如《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之歌》《觀天測地的眼睛》《風雨歷程40年》和《空間天氣》等有關氣象衛星方面的科普片。這些科普短片通俗易懂形象地介紹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工作原理和衛星遙感應用的過程,以及衛星遙感在國民經濟發展、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保障國家安全方面起的重要作用。
2010年8月份,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在上海世博會氣象館進行了氣象主題活動,活動以「觀雲測天的眼睛」為主題,邀請了中國氣象局宇如聰副局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袁潔副總經理等60多人出席開幕式,活動中播放了氣象衛星科普宣傳片,發放宣傳冊五千份、小禮品三千多個,特別是聯繫上海航天局擺放了世界氣象館鎮館之寶「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實物。在館內安裝的「小球大世界」將氣象衛星數據實時展現在觀眾眼前,為整個展廳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近年來,衛星中心在科普工作上收穫了幾點經驗。一是不斷加強科普場地的建設。衛星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的特點是天井設計色彩引人入勝,衛星、火箭、星載儀器等實物模型形象逼真。在運行控制機房可以觀看衛星接收處理全過程以及氣象衛星發射實況,在空間天氣機房可以生動地觀察到地球外層的空間碎片,在中心門廳裡還放置了三個禮品展示櫃,裡面擺放了幾年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與國內外一些單位友好往來時相互贈送的禮品。
二是對不同層次人員進行科普教育。2008年以來,中心每年接待社會各界人士約1萬多人。接待對象主人有國家領導、各部委領導、學術界專家學者、國內外同行以及國際友人。如2009年12月11日溫家寶總理在視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時指出:風雲衛星還要發展,我們國家要成為世界上衛星探測的先進的國家。北京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農學院等高校長期把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作為學生的一個實習基地。近五年來,接待參觀人員近7萬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三是利用各類媒體進行科普宣傳。多年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一直致力於衛星氣象科普事業,在報刊媒體上不斷發表科普文章,如新華社:《我國已有4顆氣象衛星在太空運行》、中國氣象報《巡天遙看一千河》等,特別是2011年為紀念我國氣象衛星事業40年,在中國氣象報上用專版介紹氣象衛星及其應用方面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績。在氣象衛星發射期間,在有重大的天氣災害期間,電視臺和各大報刊記者都來採訪、宣傳氣象衛星,擴大氣象衛星在國內外的影響。
未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科普工作將要更加與時俱進,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在內容上、手段上、水平上不斷創新,使科普工作更有深度,更具科學性、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將在目前的基礎上,進一步更新展室內容,豐富展室展品,調整展室結構,最終將其建設成為現代化的衛星氣象科普教育場所。在形式和內容上增加一些可視性強的演示畫面及模型,增加聲光電設施和電腦觸摸設備,讓參觀者,特別是青少年對衛星氣象科技有更加深刻的感觀認識,使之更加通俗易懂。
為了充分發揮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擁有的太陽及外層空間環境監測的獨特優勢,在進行科研開發及確保業務穩定運行的同時,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太陽及外層空間環境科學知識的科普工作,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計劃在2012年下半年在衛星中心辦公大樓十二層及其頂層屋面建設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天文科普臺。科普設備包括:40公分施密特-卡塞格林反射式天文望遠鏡及太陽光球色球望遠鏡;直徑8米的鋁合金結構天文望遠鏡球罩。目前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正在和公共服務中心、華風集團共同策劃常規性的空間天氣網站和電視宣傳。
(責任編輯: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