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持續加大衛星氣象科普工作力度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對衛星氣象的科學普及工作十分重視,每年年初都將科普工作列入全年的工作計劃之中,並進行具體的落實。2002年,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被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科普工作由辦公室歸口負責,設兼職科普工作人員兩名。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始終把科普教育工作當作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歷屆領導高度重視,持續加大衛星氣象科普工作的力度,尤其是2000年以後,中心擠出三樓有限的房間建成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展室,這在中國氣象局大院內是個首創。十幾年來,衛星中心不斷在展覽內容、展品設計等方面進行更換和補充,設置專職及兼職講解人員。2008年以來,特別是2011年為迎接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成立40周年,將大樓天井改造成為科普展室,既擴展了參觀場地,又豐富了展品內容。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每年接待參觀人員近萬人,包括國內、外社會各界人士,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老百姓。通過科普宣傳教育,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氣象衛星和衛星氣象事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我國的氣象衛星事業。目前中心科普教育參觀場所有: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天井、氣象衛星運行與控制機房和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機房。

  隨著我國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氣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氣象衛星遙感是天基觀測獲取大氣物理參數的主要手段,許多人對它還並不十分了解,因此對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氣象衛星和衛星氣象的科普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中心天井在2011年為迎接氣象衛星事業40年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裝修,增加了展板、模型、照明等設施。展出形式以展板為主,配以實物模型,充分表現出中國衛星氣象事業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和領導下,創建、成長和壯大的光輝歷程,展示了中國衛星氣象事業40年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詳細介紹了氣象衛星和衛星氣象的科普知識。目前展室的實物模型有:風雲一號、風雲二號,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長徵三號、長徵四號運載火箭和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接模型。

  中心的運行與控制機房也是普及科技知識的重要場所。該機房是極軌與靜止氣象衛星地面系統的指揮控制中心。在這裡可以實時地了解衛星運行狀態和接收衛星雲圖的全過程。使參觀者知道衛星雲圖是怎樣接收下來的,同時了解衛星中心的部分工作情況。2004年上半年,為配合風雲二號C靜止氣象衛星的發射,機房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和升級,安裝了等離子大屏幕等聲光設施,極大地豐富了科普教育的觀賞性。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機房是近兩年才對外開放的一個科普場地。空間天氣是一門新興學科,大眾對它不是特別了解,它研究的是從地球高層大氣30千米以上直到太陽的整個日地空間。當太陽上出現的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等劇烈活動時,給地球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衛星運行和安全以及人類健康,帶來嚴重影響和危害。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與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是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作為國家級公益機構,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開展了大量空間天氣科普宣傳和用戶培養工作。在上海世博會等重要活動期間的空間天氣服務與宣傳,以及通過各種媒體進行的信息傳播向公眾普及了大量的空間天氣科普知識。

  從2008年以來,每年3月的世界氣象日期間,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都要開展向全社會開放的科普活動。衛星接收和處理機房對外開放,讓公眾了解什麼是氣象衛星以及氣象衛星的接收和處理過程。為參觀者播放中心自己製作的氣象科技視頻,如《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之歌》《觀天測地的眼睛》《風雨歷程40年》和《空間天氣》等有關氣象衛星方面的科普片。這些科普短片通俗易懂形象地介紹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工作原理和衛星遙感應用的過程,以及衛星遙感在國民經濟發展、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保障國家安全方面起的重要作用。

  2010年8月份,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在上海世博會氣象館進行了氣象主題活動,活動以「觀雲測天的眼睛」為主題,邀請了中國氣象局宇如聰副局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袁潔副總經理等60多人出席開幕式,活動中播放了氣象衛星科普宣傳片,發放宣傳冊五千份、小禮品三千多個,特別是聯繫上海航天局擺放了世界氣象館鎮館之寶「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實物。在館內安裝的「小球大世界」將氣象衛星數據實時展現在觀眾眼前,為整個展廳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近年來,衛星中心在科普工作上收穫了幾點經驗。一是不斷加強科普場地的建設。衛星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的特點是天井設計色彩引人入勝,衛星、火箭、星載儀器等實物模型形象逼真。在運行控制機房可以觀看衛星接收處理全過程以及氣象衛星發射實況,在空間天氣機房可以生動地觀察到地球外層的空間碎片,在中心門廳裡還放置了三個禮品展示櫃,裡面擺放了幾年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與國內外一些單位友好往來時相互贈送的禮品。

  二是對不同層次人員進行科普教育。2008年以來,中心每年接待社會各界人士約1萬多人。接待對象主人有國家領導、各部委領導、學術界專家學者、國內外同行以及國際友人。如2009年12月11日溫家寶總理在視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時指出:風雲衛星還要發展,我們國家要成為世界上衛星探測的先進的國家。北京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農學院等高校長期把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作為學生的一個實習基地。近五年來,接待參觀人員近7萬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三是利用各類媒體進行科普宣傳。多年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一直致力於衛星氣象科普事業,在報刊媒體上不斷發表科普文章,如新華社:《我國已有4顆氣象衛星在太空運行》、中國氣象報《巡天遙看一千河》等,特別是2011年為紀念我國氣象衛星事業40年,在中國氣象報上用專版介紹氣象衛星及其應用方面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績。在氣象衛星發射期間,在有重大的天氣災害期間,電視臺和各大報刊記者都來採訪、宣傳氣象衛星,擴大氣象衛星在國內外的影響。

  未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科普工作將要更加與時俱進,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在內容上、手段上、水平上不斷創新,使科普工作更有深度,更具科學性、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將在目前的基礎上,進一步更新展室內容,豐富展室展品,調整展室結構,最終將其建設成為現代化的衛星氣象科普教育場所。在形式和內容上增加一些可視性強的演示畫面及模型,增加聲光電設施和電腦觸摸設備,讓參觀者,特別是青少年對衛星氣象科技有更加深刻的感觀認識,使之更加通俗易懂。

  為了充分發揮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擁有的太陽及外層空間環境監測的獨特優勢,在進行科研開發及確保業務穩定運行的同時,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太陽及外層空間環境科學知識的科普工作,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計劃在2012年下半年在衛星中心辦公大樓十二層及其頂層屋面建設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天文科普臺。科普設備包括:40公分施密特-卡塞格林反射式天文望遠鏡及太陽光球色球望遠鏡;直徑8米的鋁合金結構天文望遠鏡球罩。目前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正在和公共服務中心、華風集團共同策劃常規性的空間天氣網站和電視宣傳。

  (責任編輯:賴敏)

相關焦點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監測分析與遙感應用系統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氣象服務系統平臺-衛星監測分析與遙感應用系統(SMART)  推薦理由:  綜合運用了多源異構數據管理、GPU並行計算和流驅動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集合了國內外8類近20顆氣象及高解析度衛星海量資料,集成了自主研發的近20類衛星定量應用產品算法,對「一帶一路」重點區域實現全覆蓋,對氣象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專題算法產品,對軍事部門實現共享應用,在亞非多個國家廣播落地,是氣象專題應用、綜合氣象服務的一支「殺手鐧」。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落戶河南鶴壁
    李雯攝影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雯 李喜平報導 4月14日,「鶴壁氣象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揭牌儀式在河南省鶴壁市舉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正式落戶鶴壁。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河南省氣象局局長王建國、鶴壁市市長魏小東出席揭牌儀式,並籤署了《鶴壁氣象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共建協議》。
  • 專訪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三號每天6巡江河湖泊
    近期,中國氣象局組織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和江西省氣象局利用2010年以來衛星遙感監測結果,並結合近60年氣象觀測數據,對江西省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變化狀況進行了科學監測評估,7月14日6時結果顯示,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4403平方公裡,為十年來最大。
  • 黑龍江:舉行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業務平臺啟動儀式
    8月14日,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業務平臺試運行啟動儀式在哈爾濱圓滿舉行。黑龍江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潘進軍,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楊軍出席啟動儀式。啟動儀式前,楊軍一行聽取黑龍江省氣象數據中心關於天鏡業務平臺的介紹,並參觀了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業務平臺。
  • 科學網—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太陽強烈爆發仍將持續
    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預測,此次太陽風暴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此次太陽爆發事件雖然強度較大,但由於其噴發物質未直接朝向地球,僅噴發物質的邊緣在1~2日內可能掃過地球,因此北京時間8日晚至9日會有地磁擾動,不過並未促發大地磁暴,後期影響不大。
  • ——走進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
    記者一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門口,就被這嚴謹的問話攔住了。  1月26日,記者走進位於北京市海澱區東北旺鄉的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探尋神秘的氣象衛星數據接收與分發的第一站。        24小時無縫隙堅守  「滴,滴,滴。」走進靜止衛星數據接收的業務值班室,這種聲音一直充斥耳朵。
  • 美國空間天氣預測中心人員到訪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北京地面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10月10日下午,美國空間天氣預測中心Terry博士參觀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北京地面站,並與地面站人員進行交流。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北京地面站副站長郎宏山介紹了該站的基本情況、特點及管理工作。
  • 【氣象科普】「從零到一」的跨越 我們的氣象,我們的衛星
    1971年中央軍委正式批覆組建衛星氣象中心站(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前身),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從此開始起步。1972年3月,氣象衛星研製被正式納入國家計劃。1988年9月7日許健民、駱繼賓、孫家棟等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觀看風雲一號A星發射。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服務中心組織遙感沙塵會商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任素玲報導 4月24日,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服務中心組織了全國衛星遙感沙塵會商,針對今年1月至4月份沙塵天氣監測情況,分析沙塵天氣趨勢及其影響。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MTSAT和EUMETCast衛星數據接收系統升級改造項目...
    中國氣象局政府採購中心受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委託,就MTSAT和EUMETCast衛星數據接收系統升級改造項目項目(項目編號:ZQC-R16025)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ZQC-R16025項目名稱: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首席氣象服務專家韓秀珍:7月的「發條」
    中國氣象報記者 盧健文字,可以記錄一個人的故事。圖片,也可以。在經韓秀珍和年輕同事之手的那組全網傳播,精確刻畫汛情危急之下鄱陽湖水體面積的衛星遙感圖上,每一種顏色,每一個數字,都能講出不止一個故事,那是關于堅持與熱愛的故事。不信?那我們就來看一看。跑圈 7月,對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含義。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2018年招收高級訪問學者進修公告
    為貫徹落實《中國氣象局關於加強氣象人才體系建設的意見》(氣發〔2009〕25號),推進高級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根據《中國氣象局國內高級訪問進修實施辦法》(氣發〔2010〕149號)的通知,按照規定的程序,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現將2018年招收訪問學者計劃公布如下:  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擬於2018年度接收訪問學者2-4名,進修時間為半年至一年。
  • 公眾可登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網站免費下載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報導 自10月24日開始,我國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以下簡稱「碳衛星」)數據正式對外開放共享。社會公眾可登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網站免費進行數據檢索和下載。
  • 傳承責任 爭做奉獻——記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黨支部
    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有這樣一支由22名黨員組成的隊伍,承擔著發掘衛星遙感應用信息的重任,不斷在業務、科研和工程建設工作中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這支隊伍就是剛剛獲得「中央國家機關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黨支部。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黨支部:對接國家需求雙輪驅動促發展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承擔著風雲氣象衛星數據和遙感應用技術推廣與服務任務。  創新工作方法,找準切入點  黨支部建立了「每日新聞學習、每月主題黨日、每季生日會」的常態化機制。「三會一課」緊密聯繫事業發展和業務工作實際,例如,「在氣象衛星建設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黨課,從衛星氣象人的初心和使命出發,談機遇和挑戰,講思路和方向,引導黨員幹部將初心使命融入衛星氣象應用的鮮活實踐中,體現於工作的點點滴滴。
  • 甘肅首個縣級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在肅南縣建成
    中國甘肅網10月18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記者從省氣象局獲悉,甘肅省首個縣級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近日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建設完成。該中心的建成對完善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氣象觀測網絡、提高衛星遙感為主的生態氣象綜合應用能力及助力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起到積極作用。據了解,前期,肅南縣局聯合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在祁連山北麓腹地海拔1800至2800米之間建成三處生態氣象監測站,用於監測大氣溫度、區域降水、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地表溫度(LST)等10餘項生態氣象監測要素。
  • 中國衛星能監測全球氣象
    由於被賦予了奧運氣象服務主力衛星的重任,「風雲三號」正引起人們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告訴《世界新聞報》記者,「風雲三號」的能力並不只是生成一張衛星雲圖那麼簡單,「它最大的特點是能夠把全球的氣候變化都監測到」。
  • 後來,他們的專業都變成了衛星氣象
    一個學生,在大約兩個月的時間裡,跟正式工作人員一樣,每天凌晨兩三點鐘下班,竟然也沒有攔住他想要幹衛星氣象事業的決心:「沒有多想,就覺得這應該是我的事業。」  不像賈樹澤說不清楚原因,剛參加工作四年的劉成保很明白自己的選擇:衛星「高端」「有意義」,而且它的運行軌道和觀測幾何都與數學建模關係密切。劉成保的專業恰恰是應用數學。
  • 貴州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一起來了解「天空之眼」
    貴州省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承擔高分系列、NOAA系列、FY系列、EOS/MODIS等衛星遙感資料接收
  • 貴州省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獲批成立
    8月14日,記者從省氣象局獲悉,經貴州省氣象局積極爭取,8月2日,中國氣象局批覆同意組建貴州省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全面、系統地開展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技術應用業務。  為發揮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數據服務於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防災減災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自2017年7月國家國防科工局復函省政府同意依託貴州省氣象局設立高分貴州中心以來,貴州省氣象局積極做好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衛星遙感技術應用,圍繞建設「多彩貴州公園省」的總體目標,深入打造國家和省的氣候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