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衛星能監測全球氣象

2020-12-05 央視網

    資料圖:中國新一代氣象衛星「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模型亮相珠海航展,它們研製、發射升空後,將替代目前在軌運行的第一代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和「風雲二號」。 中新社發 孫自法 攝

    中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將於今年5月發射升空。由於被賦予了奧運氣象服務主力衛星的重任,「風雲三號」正引起人們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告訴《世界新聞報》記者,「風雲三號」的能力並不只是生成一張衛星雲圖那麼簡單,「它最大的特點是能夠把全球的氣候變化都監測到」。

    精準監測全球氣象

    楊軍告訴記者,「風雲三號」的研製期超過5年,它將首次實現中國氣象衛星的全球、全天候、三維和定量化探測。其中,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針對全球氣候進行精準的監測。

    記者了解到,現代意義的天氣預報,實際上是利用大型計算機「計算」天氣。而想要計算機得出精準的結果,就必須告訴計算機整個大氣的情況。「風雲三號」正是中國氣象工作者朝這個目標邁進的一大步。它能夠獲取大氣不同層面的溫度、溼度變化。與以往已發射的氣象衛星相比,「風雲三號」為中國的數值天氣預報提供的,將是更充分、更詳細的數據。

    據悉,「風雲三號」系列衛星的主要任務是,為天氣預報,特別是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提供全球的溫、溼、雲輻射等氣象參數;監測大範圍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研究全球環境變化,探索全球氣候變化規律,並為氣候診斷和預測提供所需的地球物理參數;為軍事氣象和航空、航海等專業氣象服務,提供全球及地區的氣象信息。

    據介紹,「風雲三號」新增了微波溫度計、紅外分光計、紫外臭氧垂直探測器等許多設備,觀測精度和功能大大提高。衛星雲圖最高解析度為250米,與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美國MODIS氣象衛星解析度持平,在800公裡的高空也能分辨出地面上的高速公路。

    奧運期間將派上大用場

    當然,發射「風雲三號」的重要目的是保障北京奧運會期間的天氣預報工作。事實上,從2002年開始,中國就已經啟動為北京奧運會「保駕護航」的氣象衛星服務計劃。繼2002年5月「風雲一號」D極軌氣象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後,2006年12月「風雲二號」D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也被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中國氣象衛星發展的目標,是建立新一代「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和新一代「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最終建成長期穩定運行的氣象衛星業務監測系統。即將發射的「風雲三號」是新一代極軌系列氣象衛星的首顆,它和已在運行的「風雲二號」D衛星都是北京奧運期間中國氣象預報的主力衛星。

    楊軍說,「風雲三號」不但可以為奧運會提供更加準確的天氣預報服務,還能支持全球天氣預報工作。他特別強調,雖然「風雲三號」擔負著奧運氣象服務主力衛星重任,但「它不是專門為奧運會發射的衛星」。

    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氣象衛星技術不只是用來每天晚上在電視上播放天氣預報。除了提供獨立的氣象預測服務,防範洪水、雪災、颱風、全球變暖等自然災害,一個成熟、穩定的氣象衛星系統還是國家綜合科技實力的象徵。


    要把衛星發射上天並維持其在太空的正常運轉,需要很高的空間技術水平;對地面氣象的監測,則考驗一國的遙感技術水平;監測圖像的處理需要由大型計算機來完成;最後,還必須處理好地空之間的通信與控制。這其中的每一項技術,都代表著現代科技發展的最前沿水平,關乎國家的經濟發展甚至軍事安全。目前,掌握成熟的氣象衛星技術,也就是美、歐、日、中、俄等少數國家或地區。

    在掌握氣象衛星技術的國家中,美國的發展水平仍然領先全球。氣象衛星分為兩種,一種是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這種衛星跟著地球一起自轉,固定地觀測某一地區的中短期天氣情況;另一種是極地軌道衛星,不跟隨地球自轉,可以全方位地觀測全球氣候。在這兩種衛星的發展水平上,美國都處於領先地位。從1960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試驗氣象衛星以來,其氣象衛星技術不斷更新換代,現在已經啟用了第四代衛星代替老星,而第五代技術也在研製之中。

    雖然我國的氣象衛星在「代」數上,聽起來比美國年輕很多,不過許多關鍵技術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標準。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也是繼美、俄之後,第三個能同時發射太陽同步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作為世界氣象組織對地觀測衛星業務監測網的重要成員,大量國際用戶直接接收或利用中國的風雲氣象衛星資料。(黎萌)

責編:馮曄

相關焦點

  • 中國衛星能監測全球氣象(圖)
    由於被賦予了奧運氣象服務主力衛星的重任,「風雲三號」正引起人們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告訴《世界新聞報》記者,「風雲三號」的能力並不只是生成一張衛星雲圖那麼簡單,「它最大的特點是能夠把全球的氣候變化都監測到」。
  • 【聯合訪談】氣象衛星能為霧和霾監測治理做什麼?
    霾在衛星雲圖上看起來是怎樣的?氣象衛星在霧和霾的監測和大氣汙染治理評估等方面有哪些應用?針對這些問題,2017年1月6日下午,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副主任、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專家委員會專家張興贏。
  • [世界氣象日]圖解:8顆衛星組成天基氣象災害監測網
    氣象工作者如何撥開雲霧以觀天象?我國預報預警建設情況如何?今日,記者帶著上述問題走進中國氣象局一探究竟。  深究雲跡精準預報  從古至今,氣象研究從沒脫離過雲。人們常用「雲淡風輕」形容晴好天氣,「烏雲密布」描述風雨前的天空。在古代,人們通過雲的形狀、狀態、大小來認識天氣,時至今日,雲的識別、描述和命名對於天氣氣候研究仍然十分重要。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將進一步拓展全球業務 提升全球監測預報服務...
    中國氣象報記者谷星月報導3月30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今年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將圍繞國家總體外交大局和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結合「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需求,著眼全球著力區域積極拓展全球業務,形成統籌協調、規範高效、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為「一帶一路
  • "立方108"衛星計劃啟動:發射108顆衛星進行氣象監測
    網易科技訊,首屆中國航天大會
  • 惠及全球|中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50年來,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或地區之一。50年來,從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氣象衛星。其中,風雲一號和風雲三號是極軌衛星,負責全球觀測;風雲二號和風雲四號屬於靜止衛星,對我國及周邊地區進行定點觀測。
  • 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 中國風雲衛星俯瞰風雲,造福人類
    到今天,我國風雲氣象衛星為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還建立了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可以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防災減災需求,為其啟動應急加密觀測,並能以良好的觀測視角和定製化的高頻次區域觀測,提供颱風、暴雨、沙塵暴等災害監測預報,服務世界各國的防災減災救災。
  • EUMETSAT向全球氣象機構分發風神衛星數據
    近日,風神(Aeolus)衛星獲取的有關全球風力的數據信息正在公開分發,這是天氣預報和大氣監測的一項重大進展。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EUMETSAT)從5月12日開始為各國氣象機構提供風力垂直分布觀測數據,以用於天氣預測。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監測分析與遙感應用系統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氣象服務系統平臺-衛星監測分析與遙感應用系統(SMART)  推薦理由:  綜合運用了多源異構數據管理、GPU並行計算和流驅動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集合了國內外8類近20顆氣象及高解析度衛星海量資料,集成了自主研發的近20類衛星定量應用產品算法,對「一帶一路」重點區域實現全覆蓋,對氣象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專題算法產品,對軍事部門實現共享應用,在亞非多個國家廣播落地,是氣象專題應用、綜合氣象服務的一支「殺手鐧」。
  • 要求發揮氣象等監測站點作用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報導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要建設各類各級自然保護地「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體系,充分發揮地面生態系統、環境、氣象、水文水資源、水土保持、海洋等監測站點和衛星遙感的作用,開展生態環境監測。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舉措,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務。
  • 行業應用|高分衛星服務內蒙古氣象監測
    行業應用|高分衛星服務內蒙古氣象監測 2020-12-02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氣象科普】「從零到一」的跨越 我們的氣象,我們的衛星
    目前我國已累計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有8顆氣象衛星仍在太空中堅守各自的使命,織就了「多星在軌、組網觀測、統籌運行、互為備份、適時加密」的監測「天網」,在我們生活的藍色星球外續寫著中國氣象事業的偉大篇章。
  • 中國氣象事業邁入世界先進行列——從依賴國外到服務全球
    1988年9月,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第一次有「中國攝影」衛星雲圖回傳地球,表明我國跨入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行列,有了同時從地面和太空兩方面觀測大氣的能力。觀眾在第21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觀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模型。
  •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衛星,將替補歐洲衛星監控印度洋氣象
    這樣一來風雲二號H不但可以監控我國全境氣象,也可以避免歐洲氣象衛星退役後,印度洋上空出現氣象衛星監測空白。同時也意味著該星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等提供氣象衛星監測服務。風雲二號H星在原定軌道上完成在軌測試後,將進行軌道向西調整。
  • 中國氣象局與韓國氣象廳開展北鬥衛星氣象應用技術合作
    中國氣象報記者簡菊芳報導 日前,中國氣象局與韓國氣象廳籤署《中韓氣象局關於地基GNSS數據處理技術和產品共享交換的合作交流會議紀要》(以下簡稱《紀要》),雙方將加強地基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數據處理技術和產品共享合作交流
  • 中國氣象局:中國已形成全球最大的綜合氣象觀測網
    中新網客戶端5月11日電 據中國氣象局消息,氣象部門綜合氣象觀測能力不斷增強,建立形成天地空一體化的綜合立體氣象觀測體系,衛星、雷達等監測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氣象部門現有地面氣象觀測站7萬多個,全國鄉鎮覆蓋率達到99.6%,數據傳輸時效從1小時提升到1分鐘。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持續加大衛星氣象科普工作力度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對衛星氣象的科學普及工作十分重視,每年年初都將科普工作列入全年的工作計劃之中,並進行具體的落實。2002年,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被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 全球氣象科技圈最近在幹啥!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升級其集合預報系統;歐盟計劃發射衛星「艦隊」組成首個獨立追蹤碳排放全球系統;COSMIC-2六顆氣象觀測衛星發射;日本研發城市暴雨內澇災害預測系統......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永攝影 當地時間6月3日到14日,第18次世界氣象大會在瑞士日內瓦召開。大會通過了組織機構和運行機制的一攬子改革決議。
  • 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葉綠素螢光
    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葉綠素螢光為全球植被光合作用畫張「全家福」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20-06-23 > 中國氣象報記者 盧健  閉上眼睛,你能想像出由南至北、自西向東全球各種植物一個個張著嘴巴不斷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氣那番熱火朝天的景象嗎
  • > 中國與世界氣象組織
    截至2019年,中國氣象局承辦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區域培訓中心(南京及其北京分部)已為4000餘名國外學員提供了短期氣象預報、衛星應用等領域的國際培訓課程。超百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學員獲得中國政府和WMO的本科及研究生氣象聯合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