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中國新一代氣象衛星「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模型亮相珠海航展,它們研製、發射升空後,將替代目前在軌運行的第一代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和「風雲二號」。 中新社發 孫自法 攝
中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將於今年5月發射升空。由於被賦予了奧運氣象服務主力衛星的重任,「風雲三號」正引起人們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告訴《世界新聞報》記者,「風雲三號」的能力並不只是生成一張衛星雲圖那麼簡單,「它最大的特點是能夠把全球的氣候變化都監測到」。
精準監測全球氣象
楊軍告訴記者,「風雲三號」的研製期超過5年,它將首次實現中國氣象衛星的全球、全天候、三維和定量化探測。其中,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針對全球氣候進行精準的監測。
記者了解到,現代意義的天氣預報,實際上是利用大型計算機「計算」天氣。而想要計算機得出精準的結果,就必須告訴計算機整個大氣的情況。「風雲三號」正是中國氣象工作者朝這個目標邁進的一大步。它能夠獲取大氣不同層面的溫度、溼度變化。與以往已發射的氣象衛星相比,「風雲三號」為中國的數值天氣預報提供的,將是更充分、更詳細的數據。
據悉,「風雲三號」系列衛星的主要任務是,為天氣預報,特別是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提供全球的溫、溼、雲輻射等氣象參數;監測大範圍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研究全球環境變化,探索全球氣候變化規律,並為氣候診斷和預測提供所需的地球物理參數;為軍事氣象和航空、航海等專業氣象服務,提供全球及地區的氣象信息。
據介紹,「風雲三號」新增了微波溫度計、紅外分光計、紫外臭氧垂直探測器等許多設備,觀測精度和功能大大提高。衛星雲圖最高解析度為250米,與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美國MODIS氣象衛星解析度持平,在800公裡的高空也能分辨出地面上的高速公路。
奧運期間將派上大用場
當然,發射「風雲三號」的重要目的是保障北京奧運會期間的天氣預報工作。事實上,從2002年開始,中國就已經啟動為北京奧運會「保駕護航」的氣象衛星服務計劃。繼2002年5月「風雲一號」D極軌氣象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後,2006年12月「風雲二號」D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也被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中國氣象衛星發展的目標,是建立新一代「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和新一代「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最終建成長期穩定運行的氣象衛星業務監測系統。即將發射的「風雲三號」是新一代極軌系列氣象衛星的首顆,它和已在運行的「風雲二號」D衛星都是北京奧運期間中國氣象預報的主力衛星。
楊軍說,「風雲三號」不但可以為奧運會提供更加準確的天氣預報服務,還能支持全球天氣預報工作。他特別強調,雖然「風雲三號」擔負著奧運氣象服務主力衛星重任,但「它不是專門為奧運會發射的衛星」。
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氣象衛星技術不只是用來每天晚上在電視上播放天氣預報。除了提供獨立的氣象預測服務,防範洪水、雪災、颱風、全球變暖等自然災害,一個成熟、穩定的氣象衛星系統還是國家綜合科技實力的象徵。
要把衛星發射上天並維持其在太空的正常運轉,需要很高的空間技術水平;對地面氣象的監測,則考驗一國的遙感技術水平;監測圖像的處理需要由大型計算機來完成;最後,還必須處理好地空之間的通信與控制。這其中的每一項技術,都代表著現代科技發展的最前沿水平,關乎國家的經濟發展甚至軍事安全。目前,掌握成熟的氣象衛星技術,也就是美、歐、日、中、俄等少數國家或地區。
在掌握氣象衛星技術的國家中,美國的發展水平仍然領先全球。氣象衛星分為兩種,一種是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這種衛星跟著地球一起自轉,固定地觀測某一地區的中短期天氣情況;另一種是極地軌道衛星,不跟隨地球自轉,可以全方位地觀測全球氣候。在這兩種衛星的發展水平上,美國都處於領先地位。從1960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試驗氣象衛星以來,其氣象衛星技術不斷更新換代,現在已經啟用了第四代衛星代替老星,而第五代技術也在研製之中。
雖然我國的氣象衛星在「代」數上,聽起來比美國年輕很多,不過許多關鍵技術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標準。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也是繼美、俄之後,第三個能同時發射太陽同步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作為世界氣象組織對地觀測衛星業務監測網的重要成員,大量國際用戶直接接收或利用中國的風雲氣象衛星資料。(黎萌)
責編:馮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