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全球|中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2021-01-20 衛星界

今年是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或地區之一。


50年來,從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氣象衛星。其中,風雲一號和風雲三號是極軌衛星,負責全球觀測;風雲二號和風雲四號屬於靜止衛星,對我國及周邊地區進行定點觀測。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 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 楊軍:目前我們在軌運行的包括從風雲二號、風雲三號、風雲四號總共有7顆氣象衛星組成了一個比較完整、嚴密的天基氣象觀測體系。極軌氣象衛星對地球相對來說每天大約繞14圈,它可以把全球無縫隙地觀測到;而靜止衛星可以以一種幾乎是凝視的方式看地球,所以它可以連續觀測。這兩類衛星我們目前是組合起來使用。


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在應對防範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森林草原火災監測預警、土地利用遙感監測和糧食產量監測預報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我們天上有7顆衛星,高低軌組合,這個全世界的話只有我們和歐洲、美國是這樣一種能力。第二個就是我們的技術水平和能力這方面也達到了國際的先進水平,甚至有一些我們還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比如說像風雲四號大氣垂直探測器,是國際上第一個放到氣象衛星上的,就屬於比較領先了。所以現在的話,我們進入了一個從跟跑到並跑到現在局部有所領先的這麼一個過程。



據了解,到2025年,我國將繼續發展第二代風雲衛星星座,計劃發射7顆衛星;2025年到2035年,我國將完善第二代並同步發展第三代風雲衛星綜合觀測體系,計劃發射14顆衛星。屆時,我國風雲衛星觀測體系將更加完善,氣象觀測時效和精度將進一步提升。


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的最主要手段


精密的衛星觀測是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和氣象災害預警時效的關鍵。目前,風雲衛星已成為我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的最主要手段。


風雲衛星上攜帶了多光譜可見光紅外掃描輻射儀、大氣垂直探測儀、閃電成像儀等科學設備,最多的一顆衛星上搭載的觀測設備超過十餘種,為天氣預報提供三維大氣變化等數據信息。



自從有了風雲氣象衛星,我國颱風、暴雨等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大幅提升。風雲四號對颱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識別時效從15分鐘提高到5分鐘,天氣晴雨預報準確率提高到89%,特別是在颱風監測中,風雲衛星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自風雲二號衛星投入運行以來至今年8月底,西太平洋生成的566個颱風、登陸我國的165個颱風監測無一漏網,我國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從95公裡縮小到71公裡,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因颱風帶來的損失大大降低。


在探索中起步 從無到有 從弱到強


風雲衛星是我國乃至全球氣象觀測和預報的利器。從1970年開始,我國風雲衛星在探索中起步,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整個發展過程歷經坎坷。


1970年,我國開始獨立自主研製風雲衛星。1988年9月7日,我國發射風雲一號A極軌氣象衛星,獲取了清晰的遙感圖像,但是,這顆衛星只在軌運行了39天。此後的幾顆風雲衛星也接連失利,風雲一號B星在軌運行了165天,風雲二號01星在測試廠房發生重大事故,風雲二號A星和B星分別在軌運行了僅8個月和10個月。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 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 楊軍:衛星上去了之後工作不長,壽命問題。因為它會有非常強的空間環境的輻射問題,會受到像高能粒子,它會轟擊星上的這些元器件,會讓電路失效等等。早期的話我們是一個學習探索的過程,非常痛苦地反覆試驗,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如果這些問題你不把它解決就永遠成為卡脖子的地方。


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氣象人和航天人沒有動搖,頂住壓力、鍥而不捨、攻克難關,最終解決了影響衛星長壽命運行的技術問題。1999年和2002年,我國成功發射了風雲一號C星和D星,衛星在軌運行壽命達到6年5個月和10年,大大超過設計壽命。2004至2008年,我國又成功發射了風雲二號C、D、E星,在軌運行壽命達到8至10年。



從2008年開始,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三號系列衛星,實現了極軌氣象衛星升級換代,衛星載荷數量從風雲一號的1個增加到11個,全球觀測頻次從每12小時一次提高到每6小時一次,實現了高時效的全球觀測和高精度的大氣垂直觀測,我國氣象衛星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2016年,我國成功發射風雲四號A星,實現了靜止氣象衛星的更新換代,最高解析度從1.25公裡提高到500米,在全球首次實現靜止軌道大氣高光譜垂直探測,我國首次實現天基閃電監測和空間天氣多要素監測,綜合探測水平達到國際領先。



中國工程院院士 許健民: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把氣象衛星推到現在這個水平,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我們天上衛星儀器和地面系統都依靠自己的力量做,都不是從外面買來的。那麼現在我們的觀測水平跟最發達的國家比在差不多水平上,我們還有一些項目,像風雲四號垂直探測儀這個是我們第一個做的,以後希望這種點更加多,逐步逐步鋪到面上去,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這是我們的目標。


(來源:央視網)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中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今年是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或地區之一。50年來,從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氣象衛星。其中,風雲一號和風雲三號是極軌衛星,負責全球觀測;風雲二號和風雲四號屬於靜止衛星,對我國及周邊地區進行定點觀測。
  • 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
    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 2020-10-10 10: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在探索中起步發展迅速
    央視網消息:今年是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或地區之一。極軌氣象衛星對地球相對來說每天大約繞14圈,它可以把全球無縫隙地觀測到;而靜止衛星可以以一種幾乎是凝視的方式看地球,所以它可以連續觀測。這兩類衛星我們目前是組合起來使用。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在應對防範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森林草原火災監測預警、土地利用遙感監測和糧食產量監測預報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 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 2020衛星通信行業市場前瞻分析
    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2020年,是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50年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風雲氣象衛星給了我們俯瞰大地的窗口
  • 鑄造大國重器 照亮強國之路——寫在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之際
    今天,作為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和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大國重器風雲衛星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中國氣象局正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為全球防災減災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
  • 中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防災減災:精測風雲、服務百姓10月11日凌晨,位於南海南部海域的熱帶低壓加強為今年第15號颱風「蓮花」。
  • 鑄造大國重器 照亮強國之路——寫在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之際
    今天,作為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和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大國重器風雲衛星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中國氣象局正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為全球防災減災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知冷知熱的百姓星」
    今年是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風雲氣象衛星是我國重要的空間基礎設施,是氣象現代化的重要標誌。50年來,一代代氣象人和航天人攜手共進,勇於創新、接續奮鬥,推動我國民用遙感衛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50年來,「風雲家族」不斷壯大。
  • 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0月11日電 題: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新華社記者高敬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
  • 精測風雲變幻,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鑄造大國重器 做保障民生的「天眼」
    50年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一步步成長壯大,逐漸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氣象衛星發展之路。「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對風雲衛星發展大為讚賞。一組數據見證了風雲衛星50年來的發展成就:風雲衛星資料成為中國自主研發的數值預報模式最主要的同化資料之一;在海洋、農業、生態環境等近100個領域,國內用戶超過2700家,覆蓋近百個行業,投入產出比超過1:40;風雲衛星家族正惠及全球115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衛星數據共享服務總量5.4PB。
  • ——紀念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劉雅鳴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跨越半個世紀的徵程,我國幾代航天和氣象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團結協作,堅持不懈、屢克難關,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使我國氣象衛星的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大幅提升。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的發展,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提供了強有力支撐,為促進全球氣象事業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 為中國航天和中國氣象事業續寫新的輝煌篇章
    2020年是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一代代氣象人和航天人攜手共進,勇於創新、接續奮鬥,推動我國民用遙感衛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在10月10日召開的「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座談會」上表示,面對新的形勢和發展需求,國家航天局將以「三個堅持」踐行新時代新要求,推動風雲衛星氣象事業蓬勃發展,為中國航天和中國氣象事業續寫新的輝煌篇章。  一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提升衛星氣象事業基礎支撐能力。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效顯著。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出了突出貢獻。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丨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50周年。據中國氣象局預計,10月份,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可能有4—5個颱風生成,其中,有1—2個登陸或顯著影響我國華南沿海地區。面對複雜的颱風形勢,天氣預報員們心中有底:風雲氣象衛星時刻監測著風雲變幻,提供著及時、豐富的觀測數據,颱風蹤跡一覽無餘。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
  • 風雲衛星50年記:捕捉天氣脈動 解碼風雲變幻
    跨越50年長河,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從1970年開啟氣象衛星研製任務至今,已成功發射17顆,7顆在軌運行,為我國氣象衛星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為什麼要發這麼多顆衛星?這個人丁興旺的「家族」為何貢獻卓著?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 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效顯著。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作出了突出貢獻。
  • 中國氣象局啟動「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
    來源:中國氣象局(ID:zhongguoqixiangju)原標題:「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 從零追趕部分領域已成世界獨一無二
    中國天氣網訊 近日,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媒體通氣會在中國氣象局舉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介紹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發展歷程,同時邀請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董瑤海、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忠東、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唐世浩等三位專家解答了風雲衛星在各領域的發展和應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