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

2020-12-04 中國氣象局

本報記者 張靜 莊白羽

  「您好,請您出示證件。」

  記者一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門口,就被這嚴謹的問話攔住了。

  1月26日,記者走進位於北京市海澱區東北旺鄉的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探尋神秘的氣象衛星數據接收與分發的第一站。
        24小時無縫隙堅守

  「滴,滴,滴。」走進靜止衛星數據接收的業務值班室,這種聲音一直充斥耳朵。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站長助理黃國慶告訴記者:「這是靜止氣象衛星在接收雲圖,每響一次代表接收一幀數據。」

  「那就一直這樣響著?」

  「對,365天24小時不停歇。」

  一旁的值班員李慶碩說:「回想起當年,我們沒有獨立的值班機房,要成天呆在靜止氣象衛星的業務機房裡。除了這不間斷的「滴滴」聲,還有空調和計算機運行的聲音。每次值完班出來,頭都暈暈的。」

  維持北京站靜止業務系統運行的共有18個人,每天有兩個值班人員和一個技術加強崗的值班人員,人均值班12小時,也就是說5天為一個輪值周期。「值一個班,需要休息3天才能緩過勁。」李慶碩說道。

  記者對椅子上的棉大衣感到很好奇。黃國慶說:「這棉大衣到夏天的時候才能真正派上用場。」

  為何夏天要穿軍大衣?「我們這個機房要一年四季保持基本恆溫,為節能,冬天我們不開空調,靠設備自身散熱維持溫度。夏天,要保持計算機正常運轉,空調必須打開,溫度保持在20℃左右。」黃國慶說。

  在業務值班室裡,工作人員每半小時要進行一次巡視,查看各個衛星的數據接收是否正常,並進行記錄。「夏天,尤其在夜間,都要穿著棉大衣進出機房。」黃國慶說。

  順梯而上,就是極軌氣象衛星數據接收機房。機房內的工作人員也是24小時值班,只是接收時間不一樣。「根據預報的時間表,當班人員對接收設備進行調配,確定接收策略。」黃國慶說。
        「金鐘罩」與「防護甲」

  「這個樓和其他樓不一樣,被鐵絲網圍了起來。」記者指著剛才所在的業務樓說。黃國慶解釋道:「這是為了防輻射。給它穿上『金鐘罩』,大家生活才有了『防護甲』。」

  站在這個樓前,放眼過去,有4座大的靜止氣象衛星數據接收天線,由西向東分別對應著「風雲二號」C星、D星、E星、F星的接收天線,而這座機房的背面對應著極軌衛星的數據接收天線。

  「這麼多的天線擺在這裡肯定有輻射。為了職工的健康,我們儘可能採取措施,減少對職工的危害。」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站長嶽江水說。

  由於遠離城區,在這裡做好工作需要更多的付出。對於站長和他的助理來說,業務順利運行是左手,職工生活保障是右手。「周邊沒有什麼娛樂設施,交通很不方便,這兩年才有公交車從我們這裡路過。有些剛來這裡的青年職工不適應我們的工作環境。」黃國慶感嘆道。

  「每天值班之後,不僅要休息好,還得有個健康的體魄。如何開展好職工的文化建設也是我們的重點工作。」 嶽江水說。

  這裡現在有用倉庫改建的桌球室和羽毛球室。嶽江水一臉欣慰地說:「2013年,我們已經連續3年獲得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桌球混合團體賽第一名。」

  「請問您平時值班之後休息時間也打羽毛球或者桌球嗎?」記者向一位剛從業務樓裡出來的職工問道。「嗯,值班之後,頭腦昏沉沉的,渾身的骨頭都緊了,稍微運動一下,回家可以睡個好覺。」

  「渾身骨頭都緊了」這句話深深刺痛了記者的心,12個小時值班工作,一刻不能離開,這需要怎樣的精神來支持?

  「選擇了這裡,這裡就是我的家。」那位職工說道,「也算是為祖國航天事業和氣象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航天精神在這裡顯得極為耀眼。
        當好「橋頭堡」

  「一年四季不放鬆,冬防火夏防汛。」用這句話來形容這裡的安全保障工作一點不為過。

  「我們這裡就是『橋頭堡』,衛星數據接收和分發的第一站就在這裡。所以這裡的安全保障工作一定要做到位。」嶽江水說。

  回想起記者剛到門口時的那種情形,心中對這裡的安全保障工作肅然起敬。「園區裡是無縫隙攝像頭全程監護,進出業務區和業務樓都要刷卡。」嶽江水說,「安全保障工作可是一點疏忽不得。」

  除了安全保障工作,這裡還是一級防火單位。記者了解到,每到過年的時候,這裡都會有3臺消防車駐紮,隨時待命。「在這裡,室外都是不能吸菸的。」嶽江水說。

  順著業務樓轉過來,有一個大的應急發電機房。「如遇突發事件,我們會立即啟動應急措施,工作業務不能停止。」業務保障科科長鄧宏斌說,「發電機房能保障我們8小時供電不間斷。一般來說,只要柴油供應不間斷,我們的供電就不會中斷。」

  在業務保障科,記者了解到,這裡擁有綜合應用動力環境遠程監控系統、簡訊報警、自動排水系統等智能技術手段。鄧宏斌說:「這極大地優化了值班與運行管理模式,提高了發現隱患和應急響應的能力。」

  責任在肩,任重道遠。根據規劃,北京衛星氣象地面站將面對新系列衛星數據接收業務的挑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的數據存儲工作也將轉移到這裡。

  嶽江水表示:「我們也將儲備力量、再接再厲,為中國氣象事業『圓夢』的歷史畫卷添上一筆絢麗的色彩」。

相關焦點

  • 探訪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讓星地之間「嚴絲合縫」
    這其中,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的「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和「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系統體現了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工程總體質量和水平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被專家譽為「天地一體化的典範、地面應用系統的楷模」。在「中國航天日」來臨之際,記者走進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以下簡稱地面站)。
  • |航天|氣象衛星|衛星|飛向太空|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廣東科學中心
    廣東科學中心「飛天之夢」主題館廣東科學中心「飛天之夢」展廳裡面展出了真實的航天用品,展示了宇宙中航天員的生活。主題展館劃分為三個區域:「挑戰天空」、「飛向太空」、「星際探秘」。「挑戰天空」主要展示能使人類自由翱翔於藍天的航空科技知識。「飛向太空」以中國航天科技發展歷程為重點,展示航天領域的科學技術及相關知識。
  • 美國空間天氣預測中心人員到訪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北京地面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10月10日下午,美國空間天氣預測中心Terry博士參觀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北京地面站,並與地面站人員進行交流。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北京地面站副站長郎宏山介紹了該站的基本情況、特點及管理工作。
  • 劉雅鳴在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調研時強調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一鵬報導 目前,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科學試驗星正在軌測試。2月10日,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率隊到「風雲四號」衛星數據處理「第一站」——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調研,實地檢查、了解衛星地面站工作和「風雲四號」科學試驗星測試情況。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於新文參加調研。  劉雅鳴、於新文認真聽取了「風雲四號」科學試驗星在軌測試和後續工作以及衛星地面站未來發展的匯報,就下一步如何推進工作與大家進行交流探討。
  • 萬千氣象 盡收眼底——我國氣象衛星介紹
    在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方針指引下,中國的衛星氣象事業經歷了創建、成長和壯大三個階段。現已建成國家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中心以及設在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三個氣象衛星地面站的氣象衛星應用系統。自1988年至2000年我國共發射了5顆氣象衛星,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極軌、靜止兩種系列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持續加大衛星氣象科普工作力度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科普工作由辦公室歸口負責,設兼職科普工作人員兩名。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始終把科普教育工作當作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歷屆領導高度重視,持續加大衛星氣象科普工作的力度,尤其是2000年以後,中心擠出三樓有限的房間建成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展室,這在中國氣象局大院內是個首創。十幾年來,衛星中心不斷在展覽內容、展品設計等方面進行更換和補充,設置專職及兼職講解人員。
  • 風雲一號A星首圖 氣象衛星雲圖的誕生
    當日,衛星入軌第一圈,約在星箭分離後14分鐘,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率先收到幾百幀雲圖信號,並實時傳送到了位於北京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這便是中國氣象衛星最早從太空傳來的信息。北京時間6時09分,衛星繞地球一周後,再次回到我國領土上空,烏魯木齊地面站接收到了第一幅可見光雲圖。在場專家分析認為:照片圖像清晰,紋理清楚,層次豐富。
  •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天琴一號」衛星首軌數據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廖俊 胡民達報導 12月20日22時12分,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在「天琴一號」衛星升空十餘小時後成功接收其首軌數據,並即時傳送至中山大學天琴中心。
  • 我國的氣象衛星數據是如何獲取的?
    我國的氣象衛星數據是如何獲取的?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擁有強大的衛星數據獲取、處理、分發和存儲能力。四站一中心的地面業務系統能夠直接獲取東起太平洋、西至裏海、南到菲律賓、北及貝加爾湖上空的所有氣象衛星數據。
  • 【氣象科普】「從零到一」的跨越 我們的氣象,我們的衛星
    風雲氣象衛星發射年代軸時光倒退幾十年,上世紀70年代,我國還沒有自己的氣象衛星,只能依靠接收國外的單純「黑白衛星雲圖」應用於氣象預報,因此無法進行原始數據的挖掘,遙感應用能力受到很大限制。1971年中央軍委正式批覆組建衛星氣象中心站(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前身),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從此開始起步。1972年3月,氣象衛星研製被正式納入國家計劃。
  • 「風雲」氣象知多少|人造地球衛星|氣象衛星|地球靜止軌道|人造...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3月23日是第60個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氣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它像一個調皮的魔術師,變換著世間的陰晴雨雪、四季冷暖,總能帶來令人稱奇的風雲變化。觀測天氣氣候變化,是人類最早從事的科學活動之一。
  • ...氣象知多少|人造衛星|地球|人造地球衛星|氣象衛星|地球靜止軌道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3月23日是第60個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氣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它像一個調皮的魔術師,變換著世間的陰晴雨雪、四季冷暖,總能帶來令人稱奇的風雲變化。觀測天氣氣候變化,是人類最早從事的科學活動之一。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落戶河南鶴壁
    李雯攝影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雯 李喜平報導 4月14日,「鶴壁氣象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揭牌儀式在河南省鶴壁市舉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正式落戶鶴壁。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河南省氣象局局長王建國、鶴壁市市長魏小東出席揭牌儀式,並籤署了《鶴壁氣象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共建協議》。
  • 成功發射 我國有了自己的氣象衛星
    1988年9月7日,山西太原,凌晨4時30分19秒,我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準確進入太陽同步軌道。數小時後,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展示了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這是中國氣象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我國衛星和地面系統建設從無到有的重要節點。
  •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
    氣象衛星所發送的觀測資料必須通過地面上的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生成各種圖象和演算出各種氣象參數及其他要素的定量數據,才能供廣大的用戶使用。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由設於北京、廣州和烏魯木齊的三個地面資料接收站和一個設於衛星氣象中心的資料處理中心所組成。  為什麼要設三個地面站呢?
  • 「從零到一」的記憶——風雲氣象衛星發展歷程回顧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前身—1970年5月成立的311組成員1970年:始圓航天夢 「我們擠在小小的辦公室,坐在搬來的課桌椅上 ,開始了科研工作。」當時的311組只有13個人,後來就逐步發展為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許熙,就是這13人中的一員。許熙所在的311組,成員們擠在一間小小的辦公室裡,坐在從當時氣象局小學搬來的課桌椅上,一步步實現我國氣象衛星的航天夢。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的榮光與責任
    在「世界天氣監測計劃」第一個執行計劃中(1968年至1971年),其骨幹業務系統——全球資料加工和預報系統提出了三級氣象中心業務體系構建模式,即世界氣象中心(WMC)、區域氣象中心(RMC,1987年5月WMO第10次世界氣象大會同意改為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和國家級氣象中心(NMC),分別在全球、區域和國家層面履行全球資料加工和預報系統的規定職能。
  • 氣象專家柯玲走進海南文昌校園 帶學生們探索風雲氣象衛星奧秘
    氣象中心專家柯玲走進海南文昌校園,帶領學生們探秘風雲氣象衛星奧秘。活動主辦方供圖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24日消息(記者 陳望)12月22日,第十二屆海南書香節「特色研學之旅」活動特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專家柯玲走進文昌的學校,開展「風雲衛星家族」主題科普知識講座。
  • 中國氣象局加快推進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建設
    中國氣象報記者黃彬報導 記者日前了解,中國氣象局正進一步明確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的運行機制、職責分工及建設目標等內容,加快推進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建設,著力提升中國氣象事業的國際影響力。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MTSAT和EUMETCast衛星數據接收系統升級改造項目...
    中國氣象局政府採購中心受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委託,就MTSAT和EUMETCast衛星數據接收系統升級改造項目項目(項目編號:ZQC-R16025)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ZQC-R16025項目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