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靜 莊白羽
「您好,請您出示證件。」
記者一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門口,就被這嚴謹的問話攔住了。
1月26日,記者走進位於北京市海澱區東北旺鄉的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探尋神秘的氣象衛星數據接收與分發的第一站。
24小時無縫隙堅守
「滴,滴,滴。」走進靜止衛星數據接收的業務值班室,這種聲音一直充斥耳朵。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站長助理黃國慶告訴記者:「這是靜止氣象衛星在接收雲圖,每響一次代表接收一幀數據。」
「那就一直這樣響著?」
「對,365天24小時不停歇。」
一旁的值班員李慶碩說:「回想起當年,我們沒有獨立的值班機房,要成天呆在靜止氣象衛星的業務機房裡。除了這不間斷的「滴滴」聲,還有空調和計算機運行的聲音。每次值完班出來,頭都暈暈的。」
維持北京站靜止業務系統運行的共有18個人,每天有兩個值班人員和一個技術加強崗的值班人員,人均值班12小時,也就是說5天為一個輪值周期。「值一個班,需要休息3天才能緩過勁。」李慶碩說道。
記者對椅子上的棉大衣感到很好奇。黃國慶說:「這棉大衣到夏天的時候才能真正派上用場。」
為何夏天要穿軍大衣?「我們這個機房要一年四季保持基本恆溫,為節能,冬天我們不開空調,靠設備自身散熱維持溫度。夏天,要保持計算機正常運轉,空調必須打開,溫度保持在20℃左右。」黃國慶說。
在業務值班室裡,工作人員每半小時要進行一次巡視,查看各個衛星的數據接收是否正常,並進行記錄。「夏天,尤其在夜間,都要穿著棉大衣進出機房。」黃國慶說。
順梯而上,就是極軌氣象衛星數據接收機房。機房內的工作人員也是24小時值班,只是接收時間不一樣。「根據預報的時間表,當班人員對接收設備進行調配,確定接收策略。」黃國慶說。
「金鐘罩」與「防護甲」
「這個樓和其他樓不一樣,被鐵絲網圍了起來。」記者指著剛才所在的業務樓說。黃國慶解釋道:「這是為了防輻射。給它穿上『金鐘罩』,大家生活才有了『防護甲』。」
站在這個樓前,放眼過去,有4座大的靜止氣象衛星數據接收天線,由西向東分別對應著「風雲二號」C星、D星、E星、F星的接收天線,而這座機房的背面對應著極軌衛星的數據接收天線。
「這麼多的天線擺在這裡肯定有輻射。為了職工的健康,我們儘可能採取措施,減少對職工的危害。」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站長嶽江水說。
由於遠離城區,在這裡做好工作需要更多的付出。對於站長和他的助理來說,業務順利運行是左手,職工生活保障是右手。「周邊沒有什麼娛樂設施,交通很不方便,這兩年才有公交車從我們這裡路過。有些剛來這裡的青年職工不適應我們的工作環境。」黃國慶感嘆道。
「每天值班之後,不僅要休息好,還得有個健康的體魄。如何開展好職工的文化建設也是我們的重點工作。」 嶽江水說。
這裡現在有用倉庫改建的桌球室和羽毛球室。嶽江水一臉欣慰地說:「2013年,我們已經連續3年獲得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桌球混合團體賽第一名。」
「請問您平時值班之後休息時間也打羽毛球或者桌球嗎?」記者向一位剛從業務樓裡出來的職工問道。「嗯,值班之後,頭腦昏沉沉的,渾身的骨頭都緊了,稍微運動一下,回家可以睡個好覺。」
「渾身骨頭都緊了」這句話深深刺痛了記者的心,12個小時值班工作,一刻不能離開,這需要怎樣的精神來支持?
「選擇了這裡,這裡就是我的家。」那位職工說道,「也算是為祖國航天事業和氣象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航天精神在這裡顯得極為耀眼。
當好「橋頭堡」
「一年四季不放鬆,冬防火夏防汛。」用這句話來形容這裡的安全保障工作一點不為過。
「我們這裡就是『橋頭堡』,衛星數據接收和分發的第一站就在這裡。所以這裡的安全保障工作一定要做到位。」嶽江水說。
回想起記者剛到門口時的那種情形,心中對這裡的安全保障工作肅然起敬。「園區裡是無縫隙攝像頭全程監護,進出業務區和業務樓都要刷卡。」嶽江水說,「安全保障工作可是一點疏忽不得。」
除了安全保障工作,這裡還是一級防火單位。記者了解到,每到過年的時候,這裡都會有3臺消防車駐紮,隨時待命。「在這裡,室外都是不能吸菸的。」嶽江水說。
順著業務樓轉過來,有一個大的應急發電機房。「如遇突發事件,我們會立即啟動應急措施,工作業務不能停止。」業務保障科科長鄧宏斌說,「發電機房能保障我們8小時供電不間斷。一般來說,只要柴油供應不間斷,我們的供電就不會中斷。」
在業務保障科,記者了解到,這裡擁有綜合應用動力環境遠程監控系統、簡訊報警、自動排水系統等智能技術手段。鄧宏斌說:「這極大地優化了值班與運行管理模式,提高了發現隱患和應急響應的能力。」
責任在肩,任重道遠。根據規劃,北京衛星氣象地面站將面對新系列衛星數據接收業務的挑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的數據存儲工作也將轉移到這裡。
嶽江水表示:「我們也將儲備力量、再接再厲,為中國氣象事業『圓夢』的歷史畫卷添上一筆絢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