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讓星地之間「嚴絲合縫」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吳婷

  一甲子一輪迴,中國航天滄桑巨變,從無到有,從「一窮二白」到「比肩國際」,正向著「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標奮勇前行。從「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到以高分、風雲、海洋、資源為代表的遙感衛星在氣象、農業、林業、減災、交通等領域廣泛應用,應用空間資源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已經成為中國航天一個巨大的轉變。

  在氣象衛星領域,如今已形成美、歐、中三強鼎立的局面,這其中除了我國衛星研製水平的巨大提升之外,地面應用系統愈加先進的技術和愈加完善的管理,為實現星地之間「嚴絲合縫」的對接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這其中,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的「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和「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系統體現了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工程總體質量和水平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被專家譽為「天地一體化的典範、地面應用系統的楷模」。在「中國航天日」來臨之際,記者走進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以下簡稱地面站)。

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正門。吳婷 攝

  位於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科技園區附近的地面站,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和濃鬱的科技氛圍,而在三四十年前,這裡卻是一片稻田,正是因為空曠和偏僻,地面站選址技術小組在進行環境調查時才注意到這片土地,在綜合分析了無線電環境、氣象、地質、供電、供水、交通、通信以及基本生活保障等因素之後,將地面站定址於此地。

  「當年的系統全都需要手動操作,無論是接收機房、調動機房還是計算機房,都是一大幫人在伺候一臺機器,才能保證衛星正常的數據接收。」地面站副站長郎宏山向記者介紹:「原來設備的開機關機和維護都是手動的,一顆衛星如果晚上2點到4點過境的話,就必須要等到這個時間點去開控制系統,遇到控制計算機出現故障的時候,工作人員需要全程手動跟蹤,根據信號強度變化和自身經驗手動控制天線,才能完成數據接收,保障運行成功率。」

  由於機器設備耗損和故障較多,工作人員也練就了一身過硬的維修本領。在上世紀80年代一顆衛星發射的當天,地面的接收天線控制線就被齒輪碾斷了,工作人員只能依靠控制線的顏色和標誌,把它們一根根焊接起來重新使用。而天線前的饋元保護罩常被「潮氣」侵蝕,在內部形成積水,當天線俯仰運行到一定角度時,衛星信號和積水面反射的信號因多路徑效應疊加消弱消失,從而造成接收系統出現盲區,這個故障曾經長時間影響正常業務的進行……

  後來,地面站對衛星設備進行改造,前端天線和後端接收系統改造之後,數據記錄設備也隨之升級,從磁帶機換成了高速運算計算機。直到2002年,地面站用了將近8年時間才將系統徹底穩定下來。時至今日,地面站已經可以實現計算機自動跟蹤和控制,並保持99.9%以上的接圖成功率,每天可接收多達國內外近20顆衛星資料。

  走在地面站的大院裡,記者看到一個又一個口徑十八米左右的「大鍋」仰望長空,這些「大鍋」其實就是能夠實現連續跟蹤衛星,接收衛星下發的遙測信號、氣象遙感數據,向衛星發送遙控指令、數據廣播等各種微波信號的關鍵設備。

  雖然這些天線看著靜止不動,但是其實它每時每秒都在不斷地轉動著。「衛星每天要在天上往返移動兩度多,由於天線孔徑大,伺服跟蹤精度高,天線跟蹤精度小於0.06度,為不間斷執行遙測遙控任務以及數據接收與廣播,就需要天線一直準確地跟蹤著衛星,表現在地面上就是天線指向畫一個8字。」郎宏山副站長告訴記者。

  要獲取衛星的精確數據,就要實現對衛星的精準控制,測距系統就是為衛星「測8字」的系統。為了對衛星高精度定軌和定位,通過偽碼測距,以及通過分布在中國的新疆、廣州、佳木斯和澳大利亞的測距副站與主站密切配合,完成對衛星「測8字」的任務。通過改進,地面站的測距系統運行穩定,成功率在98%以上,從而保證了衛星的定軌定位。

  機房裡一排排機器顯示的就是衛星的全球實時數據和圖像。解調器、數據處理器等設備對衛星的原始數據信號進行解調、分路、格式解析,並進行實時配準處理,星地協同完成雲圖的生成。

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機房。吳婷 攝 

  此外,地面站還可接收到來自沙漠、高山、海洋無人站的氣象資料,這些站點採集的地面氣象、水文、地質等信息,按規定的格式、時間發向衛星,由衛星轉發。地面站的數據收集分系統則能夠對衛星信號進行接收、解調、數據格式解析、平臺報文數據分類、平臺管理,並將報文數據傳輸給數據中心存檔。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未來,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接收業務將以靜止衛星為主,逐步取消極軌衛星全球站網功能;通過把現有存檔業務調整到運行控制室,逐步建立數據質量監控和檢驗業務;通過組建氣象衛星業務運行中心,調整站網布局、進一步實現業務集約化,系統更加精幹高效,可以更加可靠全面地接收氣象衛星資料,更加及時準確地提供衛星氣象信息,為全國人民提供更加完善的氣象服務。

  

  地面站「四條好漢」誕生記

  本文科學顧問:「風雲三號」地面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 朱愛軍

  中國氣象報記者 盧健

  氣象衛星是中國起步最早的民用遙感衛星,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民用遙感衛星中效益發揮最好、應用範圍最廣的衛星。衛星要用得好,一個重要前提是它的數據得下得來、收得到。在現階段,黑科技還不能讓衛星數據直接通過無線網絡傳到工作人員的電腦裡。所以,數據傳輸少不了「中轉站」的幫忙,而這個中轉站就是衛星地面站。現在,我國境內一共有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佳木斯四個氣象衛星地面站。它們的誕生過程,就是一個從「一個好漢三個幫」到「多個好漢四個幫」的故事。

  1988年9月7日,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搭乘「長徵-4A」運載火箭升空。雖然這只是一顆帶有試驗性質的氣象衛星,但就是靠這顆衛星,中國氣象學家第一次成功接收到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衛星雲圖。而早在衛星發射前,科學家就已經在考慮一件事:為「風雲一號」這個「好漢」挑選三個數據接收「幫手」。

  為什麼「幫手」需要湊三個,而它們又是如何被挑選出來的呢?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就得先從極軌衛星的特性說開來。

  極軌衛星,顧名思義,衛星要一圈圈地繞著兩極跑。極軌衛星跑完地球一圈需要101分鐘左右,而在24小時內就可以完成一次全球無縫探測。極軌衛星可以看到全球的雲、冷暖鋒、颱風、湖泊、森林、山脈、冰雪、火災等,但對於我們而言,最重要的還是獲取它觀測到的中國及周邊地區的數據。

  以在北京選址建衛星地面站為例。衛星在天上邊飛邊觀測,當它從北邊跑過來後,與北京地面站的仰角越來越大,當大於5度時,北京地面站就能接收到衛星數據;後面仰角經歷變大到變小的過程,最後直到仰角再次小於5度,這次數據接收過程就結束了。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相距約5500公裡,東西相距約5000公裡,接收這麼大一個範圍內的衛星數據,一個「幫手」肯定會「力不從心」,所以科學家們就規劃了東、西、南三個地點,各自建設一個數據接收站。在綜合分析了站址的電磁環境、氣象、地質、供電、供水、交通、通信以及生活保障等條件後,北京(東)、烏魯木齊(西)、廣州(南)三個站點被最終敲定。以這三個地點為中心分別畫圈,整合起來就能構成一個覆蓋中國及周邊的接收區。衛星過境時路過哪個站,就由這個站幫忙把數據接收下來。

  到了2008年,我國極軌氣象衛星進入「風雲三號」時代,數據量較「風雲一號」大增,加上數值天氣預報對數據時效性要求高,站網優化就被提上了日程。經過選址,佳木斯站被納入了衛星地面站的大家族。

  北京奧運會前夕,「風雲三號」A星成功發射。在這顆「奧運星」的數據接收方面,佳木斯站就正式替代了北京地面站。因為站址在我國的東北角,數據接收範圍較北京而言往東、往北外推了不少。至此,「四個幫手」就湊齊了。

  而在2012年,我們在瑞典基律納又有了氣象衛星數據接收系統的首個海外站。這裡雖然無人值守,但靠著其自動化業務運行的能力,能夠接收「風雲三號」及後續系列氣象衛星的相關數據,同時具備兼容接收國際同期同類衛星數據的能力,滿足了用戶對於全球氣象數據獲取的要求。

  告訴大家一個秘密,目前,第五個「幫手」正在趕來的路上。我國現在正在籌建喀什衛星站,能在現有基礎上把接收範圍往西推12度左右。喀什站和烏魯木齊站的業務有一定重合,將來還可以互為備份。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7年4月25日三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劉雅鳴在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調研時強調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一鵬報導 目前,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科學試驗星正在軌測試。2月10日,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率隊到「風雲四號」衛星數據處理「第一站」——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調研,實地檢查、了解衛星地面站工作和「風雲四號」科學試驗星測試情況。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於新文參加調研。  劉雅鳴、於新文認真聽取了「風雲四號」科學試驗星在軌測試和後續工作以及衛星地面站未來發展的匯報,就下一步如何推進工作與大家進行交流探討。
  • ——走進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
    記者一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門口,就被這嚴謹的問話攔住了。  1月26日,記者走進位於北京市海澱區東北旺鄉的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探尋神秘的氣象衛星數據接收與分發的第一站。        24小時無縫隙堅守  「滴,滴,滴。」走進靜止衛星數據接收的業務值班室,這種聲音一直充斥耳朵。
  • |航天|氣象衛星|衛星|飛向太空|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廣東科學中心
    這些夜空中「最亮的星」,你對他們有多少了解?想了解更多航天知識?廣州這些地方你知道嗎?廣東科學中心「飛天之夢」主題館廣東科學中心「飛天之夢」展廳裡面展出了真實的航天用品,展示了宇宙中航天員的生活。主題展館劃分為三個區域:「挑戰天空」、「飛向太空」、「星際探秘」。
  • 風雲一號A星首圖 氣象衛星雲圖的誕生
    來源:《人民日報》  背景故事: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 馭星觀察 | 歐空局地面站網絡現狀及演變發展
    從1968年開始,歐空局通過與其他組織機構合作,對地面站網絡進行擴展,同時最大程度地保持系統之間的通用性和完整性,確保其經濟高效的運行。歐空局地面網絡根據用途可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近地網、深空網、發射及初期軌道階段(星箭分離至衛星入軌)跟蹤網絡。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知冷知熱的百姓星」
    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形成了極軌、靜止兩個系列化、業務化的綜合觀測星座,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出了突出貢獻。 風雲氣象衛星的發展歷程是什麼樣的?風雲衛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哪些作用?藍藍天工作室帶您探訪「風雲家族」背後的故事。
  •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
    氣象衛星所發送的觀測資料必須通過地面上的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生成各種圖象和演算出各種氣象參數及其他要素的定量數據,才能供廣大的用戶使用。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由設於北京、廣州和烏魯木齊的三個地面資料接收站和一個設於衛星氣象中心的資料處理中心所組成。  為什麼要設三個地面站呢?
  • 成功發射 我國有了自己的氣象衛星
    1988年9月7日,山西太原,凌晨4時30分19秒,我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準確進入太陽同步軌道。數小時後,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展示了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這是中國氣象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我國衛星和地面系統建設從無到有的重要節點。
  • 「從零到一」的記憶——風雲氣象衛星發展歷程回顧
    風雲四號01星代表著當今氣象衛星最先進水平,是我國航天科技自主創新的新成就。回顧我國氣象衛星的發展歷程,46年來,滿滿的辛酸與感動,讓我們打開塵封的歷史,致敬所有為氣象衛星事業奉獻過的人們。北京地面站起初只是一片水稻地,從排水、打地樁到蓋起房子,活兒誰也沒少幹,但楊建華和他的同事一句怨言也沒有。1981 走出國門 「 我們圍坐在一起,把白天老師講的知識你一句我一言地拼湊起來,不懂的英文就不斷追問。」
  • 萬千氣象 盡收眼底——我國氣象衛星介紹
    在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方針指引下,中國的衛星氣象事業經歷了創建、成長和壯大三個階段。現已建成國家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中心以及設在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三個氣象衛星地面站的氣象衛星應用系統。自1988年至2000年我國共發射了5顆氣象衛星,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極軌、靜止兩種系列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
  • 氣象與航天部門在京召開星地通公司發展座談會 共推氣象衛星與應用...
    中國氣象報記者唐淼 葉奕宏 賈靜淅報導8月18日,北京華雲星地通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星地通)發展座談會在京召開。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豔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出席會議。
  • 我國的氣象衛星數據是如何獲取的?
    我國的氣象衛星數據是如何獲取的?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擁有強大的衛星數據獲取、處理、分發和存儲能力。四站一中心的地面業務系統能夠直接獲取東起太平洋、西至裏海、南到菲律賓、北及貝加爾湖上空的所有氣象衛星數據。
  •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天琴一號」衛星首軌數據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廖俊 胡民達報導 12月20日22時12分,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在「天琴一號」衛星升空十餘小時後成功接收其首軌數據,並即時傳送至中山大學天琴中心。
  •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新中國的「第一」·70年)歷史背景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早年世界上擁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只有蘇聯和美國。
  • 氣象衛星助力澳門回歸活動 天空視角觀雲識天
    風雲二號F星(FY-2F)12月20日16時42分的可見光雲圖 風雲二號是中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這次啟用的是風雲二號F星,簡稱FY-2F。
  •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最新進展及應用
    風雲二號H星是我國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收官之作,風雲三號D星是我國目前光譜解析度最高的極軌對地觀測衛星,兩顆衛星的交付將進一步增強我國氣象衛星的綜合觀測能力與應用服務能力。 1 風雲氣象衛星最新進展 1.
  • 新中國的「第一」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新中國的「第一」·70年)  歷史背景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
  • 「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天有可測風雲
    1988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在山西太原發射成功,「風雲一號A」星星箭分離後14分鐘,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率先收到幾百幀雲圖信號,並實時傳送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這是中國氣象衛星最早的信息。
  • 風雲三號A星11個儀器順利打開 具備在軌測試條件
    6月5日9時許,我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A星上的微波溼度計被正式打開。至此,風雲三號A星上裝載的可見光紅外掃描輻射計、紅外分光計、微波溫度計、中解析度光譜成像儀等11個儀器已全部打開。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張文建欣喜地說:「這些儀器通過在軌測試後,風雲三號A星將在全世界相關領域受到高度重視,也將對我國氣象和航天事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 知冷知熱百姓星,服務全球中國星|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
    如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運行,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逐步具備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它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提供天氣預報數據,服務百姓,也是自主創新的爭氣星,攻克基礎薄弱難題,從落後狀態發展到與歐美發達國家三足鼎立,實現部分技術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