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2020-11-25 中國軍網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新中國的「第一」·70年)

1988年,風雲一號衛星發射前,工作人員對地面應用系統進行最後覆核。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供圖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報導我國首次成功發射一顆氣象衛星,並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資料圖片

2018年7月,中央氣象臺預報員關注颱風動向。中央氣象臺供圖

日前,浙江德清縣氣象局邀請當地小學生到氣象臺參觀。圖為工作人員為學生們講解氣象知識。王 正攝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消息,宣布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正式向全世界廣播氣象信息。

這樣一張太陽剛剛從地平線升起的雲圖照片,表明我國跨入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行列,有了同時從地面和太空兩方面觀測大氣的能力。

目前,我國風雲氣象衛星為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我國已經建立了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可以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防災減災需求,為其啟動應急加密觀測,並能以良好的觀測視角和定製化的高頻次區域觀測,提供颱風、暴雨、沙塵暴等災害監測預報,為各國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生態保障作出重要貢獻。

歷史背景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早年世界上擁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只有蘇聯和美國。我國自主研製了接收機,國外的氣象衛星雲圖可以直接從傳真機中列印出來,應用於天氣預報。不過,這種雲圖只是單純的「黑白圖像」,並未經過定量處理,無法挖掘原始數據、反演各種氣象要素的定量和圖像產品,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氣象衛星的研發迫在眉睫。

親歷者說

講述人:範天錫,風雲一號衛星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1988年9月7日,北京時間凌晨4時30分,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由長徵四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當日,衛星入軌第一圈,約在星箭分離後14分鐘,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率先收到幾百幀雲圖信號,並實時傳送到了位於北京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這便是中國氣象衛星最早從太空傳來的信息。北京時間6時09分,衛星繞地球一周後,再次回到我國領土上空,烏魯木齊地面站接收到了第一幅可見光雲圖。在場專家們分析認為:照片圖像清晰,紋理清楚,層次豐富。

這張照片凝聚著廣大氣象工作者的努力。衛星從太空中拍攝、收集的數據需通過地面接收站接收,並實時把數據傳送至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迅速處理成各種定量產品和圖像,發送給眾多用戶。1978年,經國務院批覆,確定成立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三個氣象衛星數據地面接收站。選站小組為測量電磁環境,向國防科工委26基地借了一套從日本進口的儀器,用時兩年多,在三地往返測量奔波,最終確定站址。當時條件比較簡陋,建地面站時,地下電纜、電話線都是從其他單位要來的;排水溝是大伙兒合力挖出來的;一米粗的管子,也是自己用汽車、馬車拉過來的;裝卸車時,大伙兒都去幹,有時候家屬也上;有人又當電工,又當水暖工,趴在地上安裝水泵。

地面接收站有了,接收到的數據如何處理是最大難點。1979年,美國氣象衛星大氣探測權威比爾·史密斯訪華,向我國推廣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開發的一套氣象衛星探測資料處理軟體。此時研究氣象衛星資料處理的科研人員,已經在過去近10年的探索中掌握了大氣輻射傳輸理論。而這套程序,給他們提供了完整的高水平教材,以學習和開發衛星資料處理軟體。

但要想掌握這套程序並落地應用,仍需下大力氣分析消化並進行程序調試。這在當時並非易事,因為所有人都剛剛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他們一筆一筆畫出框圖,加以注釋,進行邏輯分析,再提取出具體的數據處理方法,寫出分析文檔。

據範天錫回憶,調試工作是在當時國家氣象中心的M170計算機上進行的。上機時間很寶貴,一人一周只能分到一兩個小時。上機常常要安排到夜間。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運算速度尚達不到如今筆記本電腦1%的那臺M170電腦上,通過這一個個「一小時」,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團隊「通關」了這套程序。

基本掌握氣象衛星資料處理軟體開發技術後,便要建設一個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定量處理系統,但這必須開發大量的軟體,此時就需要一個軟體開發平臺。

恰逢上世紀80年代初,聯合國開發署對發展中國家有一個NOAA衛星資料應用援助項目,中國也在援助之列。在規劃如何使用有限的150萬美元援助資金時,來自美國的項目責任人利斯提出的方案是:因為中國基本不具備軟體開發能力,只能由國外公司承包系統建設,大部分資金必須用在軟體購買上,餘下一部分資金,只夠添置惠普小型機。然而小型機無法承擔海量衛星資料的處理任務。於是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業務人員提出了一個十分大膽的方案:軟體不買了,全部由「我們自己幹」,所有150萬美元用來購買硬體系統,配置一套IBM4361計算機系統。

1985年,二期項目(中國NOAA衛星資料處理系統)建成,在「風雲一號」發射前半年,開發出包括14個軟體包的應用軟體:衛星軌道預報、衛星資料預處理、海面溫度反演、大氣探測資料反演、專業服務處理、風雲一號衛星性能在軌測試和檢驗、數據存檔和分發處理等。

1988年9月7日,衛星發射升空3小時後,新中國第一張衛星雲圖在世界面前亮相。鄒競蒙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說:「我們歡迎各國,特別是亞洲區協的成員接收、使用中國氣象衛星資料,並且在今後發展氣象衛星事業中與各國進行友好合作。」

(葉姍杉參與採寫)

參觀貼士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每年這個時候,中國氣象局都會開展系列科普活動並向公眾免費開放。活動期間,中國氣象局會開放科技大樓展區、影視中心展區、衛星氣象中心展區等。根據每年氣象日主題的不同,園區內會開展氣象衛星、氣象特種車輛等氣象裝備展示,VR(虛擬實境)、AR(增強現實)、氣象觀測、天氣預報主持現場體驗,以及科普講座、氣象知識競答等趣味科普活動。參觀前可致電中國氣象局諮詢。諮詢電話:010—68406893。

連結:氣象事業跨越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僅有101個氣象臺站,根本談不上組成合格的全國氣象監測網。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大力興建氣象臺站,資料問題得以基本解決。70年代末,我國氣象部門在裝備選購、人員培養、數值預報模式的選用以及軟體開發等方面均已準備就緒,開始現代化業務建設。

1991年,在引進歐洲中期天氣預報模式的基礎上,我國第一代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建成並投入業務運行。該系統可預報性為3—5天。90年代後期,我國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已可每天製作全球10天的預報。這期間,中國氣象局組織開發了新一代天氣預報人機互動處理系統(MICAPS),預報業務真正實現了從傳統的手工作業方式向現代化的人機互動方式轉變。

進入21世紀,除了發展數值預報模式,中國氣象局還組織多個單位聯合開發了強對流天氣臨近預報系統,並大膽嘗試開展長時效的中期預報。2006年,GRAPES區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GRAPES-Meso)正式投入業務運行。

2017年5月17日,中國氣象局被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標誌著我國氣象業務服務的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世界氣象中心是世界氣象組織(WMO)認定的全球核心氣象預報、預測業務機構,全球目前有8個。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02日 06 版)

相關焦點

  • 新中國的「第一」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新中國的「第一」·70年)資料圖片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消息,宣布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正式向全世界廣播氣象信息。  這樣一張太陽剛剛從地平線升起的雲圖照片,表明我國跨入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行列,有了同時從地面和太空兩方面觀測大氣的能力。
  •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新中國的...
    王 正攝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消息,宣布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正式向全世界廣播氣象信息。這樣一張太陽剛剛從地平線升起的雲圖照片,表明我國跨入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行列,有了同時從地面和太空兩方面觀測大氣的能力。
  • 風雲一號A星首圖 氣象衛星雲圖的誕生
    中國氣象報記者 葉珊杉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消息,宣布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正式向全世界廣播氣象信息。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報導我國首次成功發射一顆氣象衛星,並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
  • 中國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背後:否了美國人方案 全部由」自己幹」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消息,宣布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正式向全世界廣播氣象信息。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供圖歷史背景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
  • 中國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背後:否了美國人方案,軟體不買了,全部由...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消息,宣布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正式向全世界廣播氣象信息。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報導我國首次成功發射一顆氣象衛星,並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
  • 第1顆氣象衛星首圖誕生記
    ,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本篇文章,我們來講講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首圖誕生背後的故事!從這個時刻向前回溯20年,1969年,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一群對編程不在行的人從此立足本國、自主創新,最終成功建成風雲一號衛星資料接收處理應用系統。
  •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1988年9月7日,我國首次成功發射試驗型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風雲一號衛星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    1990年9月3日風雲一號B星成功發射入軌。,其性能明顯改善,地面收到的可見光雲圖質量比第一顆氣象衛星清晰,紅外雲圖與當時國際先進的同類衛星相當。    衛星性能有較大改進,增加了探測通道,提高的探測精度,為更精確的中長期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提供必要的基本資料,並可在災害監測、環境遙感中發揮巨大作用。
  • 「風雲一號」C氣象衛星壽命雖到仍然健康
    新華網北京5月10日電(記者張曉松)我國第一顆業務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C氣象衛星到今天已經入軌運行了整整兩年。記者從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了解到,雖然兩年的設計壽命已到,「風雲一號」C星仍然十分「健康」,是我國正常運行的氣象衛星當中壽命最長的一顆。
  • 風雲二號C星成功獲取首幅可見光雲圖
    新華網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姚潤豐)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業務型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C靜止氣象衛星,29日上午成功獲取第一幅可見光雲圖,這標誌著衛星已經準確到達預定軌道位置,並初步具備對地觀測能力,良好的圖像質量表明衛星各系統工作正常。
  •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由設於北京、廣州和烏魯木齊的三個地面資料接收站和一個設於衛星氣象中心的資料處理中心所組成。  為什麼要設三個地面站呢?圖象產品有各種單軌雲圖、多軌拼圖、局地雲圖、多光譜合成圖、增強雲圖等。定量產品有海面溫度、長波輻射、雲參數、植被指數等。這些產品將通過通信電路及其他手段傳送至國家氣象中心及其他用戶,並通過電視在天氣預報和氣象信息節目中播發。  我國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是於1987年建成的,在1988年風雲一號第一顆星發射期間,成功地完成了其資料的接收和處理的任務。
  • 風雲二號C星29日上午成功獲取首幅可見光雲圖
    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業務型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C靜止氣象衛星29日上午成功獲取第一幅可見光雲圖,這標誌著衛星已經準確到達預定軌道位置,並初步具備對地觀測能力,良好的圖像質量表明衛星各系統工作正常。
  • 獲取首幅可見光雲圖
    據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姚潤豐)風雲二號C靜止氣象衛星29日上午成功獲取第一幅可見光雲圖,這標誌著衛星已經準確到達預定軌道位置,並初步具備對地觀測能力,良好的圖像質量表明衛星各系統工作正常。  29日上午11時,風雲二號C星地面應用系統工程總師許健民院士發出取圖指令,衛星掃描輻射計開始步進,對地球進行觀測,全程歷時約25分鐘。
  •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遙感器簡介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的主要遙感儀器是一個5通道的甚高分辯率掃描輻射儀,其中4個通道是可見光探測通道,一個是紅外通道。可見光通道是利用雲和地表對可見光反射率不同的特性來反映雲和地表的狀況。紅外通道是利用雲和地表的溫度不同則紅外波段的輻射能量就不同的特性來反映雲和地表狀況。
  • 「風雲二號」G星獲取第一套紅外雲圖
    原標題:「風雲二號」G星獲取第一套紅外雲圖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經過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的嚴密測試及調整,26日13時,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正式獲取了「風雲二號」G星第一套紅外雲圖。   專家們通過目視分析,認為「風雲二號」G星紅外雲圖圖像清晰、層次豐富、紋理清楚。
  • 「風雲二號」G星成功獲取第一套紅外雲圖
    「風雲二號」G星第一套紅外雲圖。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 通訊員喻陽報導 1月22日13時,「風雲二號」G星掃描輻射計紅外開機。經過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的嚴密測試及調整, 1月26日13時,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正式獲取了 「風雲二號」G星第一套紅外雲圖。  專家們通過目視分析,認為「風雲二號」G星紅外雲圖圖像清晰、層次豐富,紋理清楚。至此,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已成功獲取「風雲二號」G星可見光通道、水汽通道及其他三個紅外通道的全部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