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背後:否了美國人方案,軟體不買了,全部由...

2021-01-09 上觀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消息,宣布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正式向全世界廣播氣象信息。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報導我國首次成功發射一顆氣象衛星,並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 資料圖片

 

這樣一張太陽剛剛從地平線升起的雲圖照片,表明我國跨入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行列,有了同時從地面和太空兩方面觀測大氣的能力。

 

目前,我國風雲氣象衛星為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我國已經建立了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可以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防災減災需求,為其啟動應急加密觀測,並能以良好的觀測視角和定製化的高頻次區域觀測,提供颱風、暴雨、沙塵暴等災害監測預報,為各國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生態保障作出重要貢獻。

 

1988年,風雲一號衛星發射前,工作人員對地面應用系統進行最後覆核。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供圖

 

歷史背景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早年世界上擁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只有蘇聯和美國。我國自主研製了接收機,國外的氣象衛星雲圖可以直接從傳真機中列印出來,應用於天氣預報。不過,這種雲圖只是單純的「黑白圖像」,並未經過定量處理,無法挖掘原始數據、反演各種氣象要素的定量和圖像產品,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氣象衛星的研發迫在眉睫。

 

親歷者說

 

講述人:範天錫,風雲一號衛星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1988年9月7日,北京時間凌晨4時30分,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由長徵四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當日,衛星入軌第一圈,約在星箭分離後14分鐘,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率先收到幾百幀雲圖信號,並實時傳送到了位於北京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這便是中國氣象衛星最早從太空傳來的信息。北京時間6時09分,衛星繞地球一周後,再次回到我國領土上空,烏魯木齊地面站接收到了第一幅可見光雲圖。在場專家們分析認為:照片圖像清晰,紋理清楚,層次豐富。

 

這張照片凝聚著廣大氣象工作者的努力。衛星從太空中拍攝、收集的數據需通過地面接收站接收,並實時把數據傳送至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迅速處理成各種定量產品和圖像,發送給眾多用戶。1978年,經國務院批覆,確定成立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三個氣象衛星數據地面接收站。選站小組為測量電磁環境,向國防科工委26基地借了一套從日本進口的儀器,用時兩年多,在三地往返測量奔波,最終確定站址。當時條件比較簡陋,建地面站時,地下電纜、電話線都是從其他單位要來的;排水溝是大伙兒合力挖出來的;一米粗的管子,也是自己用汽車、馬車拉過來的;裝卸車時,大伙兒都去幹,有時候家屬也上;有人又當電工,又當水暖工,趴在地上安裝水泵。

 

地面接收站有了,接收到的數據如何處理是最大難點。1979年,美國氣象衛星大氣探測權威比爾·史密斯訪華,向我國推廣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開發的一套氣象衛星探測資料處理軟體。此時研究氣象衛星資料處理的科研人員,已經在過去近10年的探索中掌握了大氣輻射傳輸理論。而這套程序,給他們提供了完整的高水平教材,以學習和開發衛星資料處理軟體。

 

但要想掌握這套程序並落地應用,仍需下大力氣分析消化並進行程序調試。這在當時並非易事,因為所有人都剛剛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他們一筆一筆畫出框圖,加以注釋,進行邏輯分析,再提取出具體的數據處理方法,寫出分析文檔。

 

據範天錫回憶,調試工作是在當時國家氣象中心的M170計算機上進行的。上機時間很寶貴,一人一周只能分到一兩個小時。上機常常要安排到夜間。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運算速度尚達不到如今筆記本電腦1%的那臺M170電腦上,通過這一個個「一小時」,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團隊「通關」了這套程序。

 

基本掌握氣象衛星資料處理軟體開發技術後,便要建設一個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定量處理系統,但這必須開發大量的軟體,此時就需要一個軟體開發平臺。

 

恰逢上世紀80年代初,聯合國開發署對發展中國家有一個NOAA衛星資料應用援助項目,中國也在援助之列。在規劃如何使用有限的150萬美元援助資金時,來自美國的項目責任人利斯提出的方案是:因為中國基本不具備軟體開發能力,只能由國外公司承包系統建設,大部分資金必須用在軟體購買上,餘下一部分資金,只夠添置惠普小型機。然而小型機無法承擔海量衛星資料的處理任務。於是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業務人員提出了一個十分大膽的方案:軟體不買了,全部由「我們自己幹」,所有150萬美元用來購買硬體系統,配置一套IBM4361計算機系統。

 

1985年,二期項目(中國NOAA衛星資料處理系統)建成,在「風雲一號」發射前半年,開發出包括14個軟體包的應用軟體:衛星軌道預報、衛星資料預處理、海面溫度反演、大氣探測資料反演、專業服務處理、風雲一號衛星性能在軌測試和檢驗、數據存檔和分發處理等。

 

1988年9月7日,衛星發射升空3小時後,新中國第一張衛星雲圖在世界面前亮相。鄒競蒙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說:「我們歡迎各國,特別是亞洲區協的成員接收、使用中國氣象衛星資料,並且在今後發展氣象衛星事業中與各國進行友好合作。」

 

2018年7月,中央氣象臺預報員關注颱風動向。 中央氣象臺供圖

 

連結:氣象事業跨越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僅有101個氣象臺站,根本談不上組成合格的全國氣象監測網。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大力興建氣象臺站,資料問題得以基本解決。70年代末,我國氣象部門在裝備選購、人員培養、數值預報模式的選用以及軟體開發等方面均已準備就緒,開始現代化業務建設。

 

1991年,在引進歐洲中期天氣預報模式的基礎上,我國第一代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建成並投入業務運行。該系統可預報性為3—5天。90年代後期,我國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已可每天製作全球10天的預報。這期間,中國氣象局組織開發了新一代天氣預報人機互動處理系統(MICAPS),預報業務真正實現了從傳統的手工作業方式向現代化的人機互動方式轉變。

 

進入21世紀,除了發展數值預報模式,中國氣象局還組織多個單位聯合開發了強對流天氣臨近預報系統,並大膽嘗試開展長時效的中期預報。2006年,GRAPES區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GRAPES-Meso)正式投入業務運行。

 

2017年5月17日,中國氣象局被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標誌著我國氣象業務服務的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世界氣象中心是世界氣象組織(WMO)認定的全球核心氣象預報、預測業務機構,全球目前有8個。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背後:否了美國人方案 全部由」自己幹」
    早年世界上擁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只有蘇聯和美國。我國自主研製了接收機,國外的氣象衛星雲圖可以直接從傳真機中列印出來,應用於天氣預報。不過,這種雲圖只是單純的「黑白圖像」,並未經過定量處理,無法挖掘原始數據、反演各種氣象要素的定量和圖像產品,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氣象衛星的研發迫在眉睫。親歷者說講述人:範天錫,風雲一號衛星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 新中國的「第一」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新中國的「第一」·70年)  歷史背景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
  •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新中國的「第一」·70年)歷史背景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早年世界上擁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只有蘇聯和美國。
  •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新中國的...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早年世界上擁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只有蘇聯和美國。
  • 風雲一號A星首圖 氣象衛星雲圖的誕生
    中國氣象報記者 葉珊杉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消息,宣布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正式向全世界廣播氣象信息。  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早年世界上擁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只有蘇聯和美國。我國自主研製了接收機,國外的氣象衛星雲圖可以直接從傳真機中列印出來,應用於天氣預報。不過,這種雲圖只是單純的「黑白圖像」,並未經過定量處理,無法挖掘原始數據、反演各種氣象要素的定量和圖像產品,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氣象衛星的研發迫在眉睫。
  • 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歷史背景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
  • 人民日報: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歷史背景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
  • 中國驕傲——「風雲」氣象衛星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恰逢聯合國開發署對發展中國家有一個衛星資料應用援助項目,中國也在援助之列。在規劃如何使用有限的150萬美元援助資金時,來自美國的項目責任人利斯提出的方案是:中國基本不具備軟體開發能力,只能由國外公司承包系統建設,大部分資金須用在軟體購買上,餘下一部分資金只夠買惠普小型機。然而,這種小型機無法承擔海量衛星資料處理任務。
  • 不會製作詞雲圖?我來教你
    詞雲(Word Cloud),又稱文字雲、標籤雲(Tag Cloud)、關鍵詞雲(Keyword Cloud),是文本數據的一種可視化展現方式,它一般是由文本數據中提取的詞彙組成某些彩色圖形。詞雲圖的核心價值在於以高頻關鍵詞的可視化表達,來傳達大量文本數據背後的有價值的信息。
  • 意修憲公投被否背後的經濟誘因
    表面上看,義大利修憲公投是黨派政見之爭,但實際上,爭執的背後有著複雜的經濟誘因。短期來看,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將繼續,對歐洲市場乃至全球市場的心理衝擊也不可小覷。這種衝擊是否會進一步發酵,乃至衍生出義大利退歐風險,要看接下來義大利新政府的組建情況。
  • 從接收國外衛星雲圖,到中國衛星服務世界
    A星成功發射,除美國、日本、歐洲的衛星雲圖之外,第一次有「中國攝影」衛星雲圖回傳地球。到今天,已有93個國家和地區,國內近100個行業、2600多家用戶選擇使用來自中國氣象衛星的圖像和數據。  幾十年來,航天、氣象工作者不畏懼一個個難題,不漏掉每一個細節,不懈努力和精益求精,打造出一塊「中國攝影」衛星雲圖的金字招牌。
  • ...變臉」,啟動頁由NASA《藍色彈珠》換為我國風雲四號衛星雲圖
    原標題:微信6年首次「變臉」,啟動頁由NASA《藍色彈珠》換為我國風雲四號衛星雲圖 在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間,用戶在微信啟動時,可以欣賞到由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從太空拍攝的最新氣象雲圖。 啟動頁背景中將特別展示「風四」拍攝的高清東半球雲圖,畫面從人類起源的非洲大陸逐漸過渡為華夏文明起源地,這也是6年來微信啟動頁面首次發生變化。
  • 「風雲二號」G星獲取第一套紅外雲圖
    原標題:「風雲二號」G星獲取第一套紅外雲圖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經過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的嚴密測試及調整,26日13時,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正式獲取了「風雲二號」G星第一套紅外雲圖。   專家們通過目視分析,認為「風雲二號」G星紅外雲圖圖像清晰、層次豐富、紋理清楚。
  • 「風雲二號」G星成功獲取第一套紅外雲圖
    「風雲二號」G星第一套紅外雲圖。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 通訊員喻陽報導 1月22日13時,「風雲二號」G星掃描輻射計紅外開機。經過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的嚴密測試及調整, 1月26日13時,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正式獲取了 「風雲二號」G星第一套紅外雲圖。  專家們通過目視分析,認為「風雲二號」G星紅外雲圖圖像清晰、層次豐富,紋理清楚。至此,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已成功獲取「風雲二號」G星可見光通道、水汽通道及其他三個紅外通道的全部雲圖。
  • 沁雲圖值不值得入手?
    聊一聊,最近在網際網路圈內熟知的網絡寶貝兼軟體「沁雲圖」,完成了從2014年上線近5年多以來的第四次換代升級,從裡到外進行了全新改版,從以往的2個欄目擴展到現在的8個欄目,到這次簡化到了8個欄目。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到底經歷了什麼,有什麼變化。
  • 中科雲圖:給行業級無人機裝上「大腦」,讓其自動駕駛|創業
    圖片來源:pixabay無人機自動駕駛和汽車自動駕駛不一樣?「無人機剛形成行業,還沒有形成產業。總體來說,其缺乏標準化,局勢較混亂。」提及無人機發展現狀,中科雲圖總經理潘屹峰直言不諱。說起無人機,我們似乎很容易被大疆一百多億美元的估值給「蒙蔽」——認為這個行業已經比較成熟。
  • 「風雲二號」G星成功獲取第一套紅外雲圖—新聞—科學網
    「風雲二號」G星第一套紅外雲圖。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 通訊員喻陽報導 1月22日13時,「風雲二號」G星掃描輻射計紅外開機。經過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的嚴密測試及調整, 1月26日13時,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正式獲取了 「風雲二號」G星第一套紅外雲圖。 專家們通過目視分析,認為「風雲二號」G星紅外雲圖圖像清晰、層次豐富,紋理清楚。至此,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已成功獲取「風雲二號」G星可見光通道、水汽通道及其他三個紅外通道的全部雲圖。
  • 氣象局:風雲二號F星在軌測試 獲取首張紅外雲圖
    中國氣象局啟動風雲二號F星在軌測試 成功獲取首張紅外雲圖    風雲二號F星第一幅彩色合成圖像(來源:氣象局網站)    2月6日,中國氣象局在京啟動為期兩個月的風雲二號F星在軌測試,並於當日12時成功獲取第一張紅外雲圖。
  • 實時雲圖天氣
    9.84M 版本: 2.8.5 *使用豌豆莢官方商店能下載目標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