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義大利修憲公投是黨派政見之爭,但實際上,爭執的背後有著複雜的經濟誘因。短期來看,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將繼續,對歐洲市場乃至全球市場的心理衝擊也不可小覷。這種衝擊是否會進一步發酵,乃至衍生出義大利退歐風險,要看接下來義大利新政府的組建情況。當然,義大利修憲公投被否後更大的風險,在於其引起的連鎖反應對全球化進程的潛在影響
當地時間12月5日凌晨,義大利修憲公投初步結果出爐,反對票高出贊成票近20個百分點,修憲公投被否決。隨後,義大利總理倫齊宣布辭職。這一結果引發歐元對美元匯率暴跌,降幅一度達到1.4%。修憲公投被否決使義大利政治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同時,也進一步推升了義大利脫歐的風險。
倫齊政府此次修憲公投的主要目的在於推動政治體制改革,進而為義大利推行相關經濟改革政策拓展空間。從修憲內容來看,主要包括削弱參議院權力,多數立法只要眾議院通過即可,把地方政府部分決策權收歸中央,等等。不過,在修憲公投的反對者看來,義大利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源於歐洲一體化,修憲方案卻賦予政府太多權力。因此,此次修憲公投被否,將使一直呼籲脫歐的「五星運動」黨及反移民、反歐盟的「北方聯盟」聲勢大起,並有望在可能提前的大選中獲益。
表面上看,義大利修憲公投是該國的黨派政見之爭,但如果結合義大利多年來經濟疲軟和歐元區整體經濟形勢來看,不難發現爭執背後複雜的經濟誘因。
義大利一直是歐盟核心成員,也是1999年歐元區建立時的創始國之一。但是,義大利在經濟增長方面一直難有靚麗成績。數據表明,1999年至2015年,義大利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速僅為0.34%,遠落後於同期德國的1.32%和法國的1.44%,甚至離歐元區國家平均水平1.29%也相去甚遠。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義大利經濟疲軟的狀況更加突出,不僅政府債務急劇擴張,銀行業壞帳也大幅提升。持續的經濟低迷也使得義大利的失業問題變得十分突出,失業率尤其是年輕人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失業率高企讓義大利工資水平出現絕對下降和社會福利惡化,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由此可見,多年來經濟持續低迷是義大利政局動蕩的根源所在。但是,經濟低迷又使政府獲得民眾支持率不高,難有太多改革舉措出臺,這就形成了一種既不滿意又改不動的循環,倫齊政府推動修憲公投失敗的原因正在於此。
修憲公投被否後,倫齊承認失敗並宣布辭職。短期來看,義大利政局可能陷入動蕩,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也將繼續,對歐洲市場乃至全球市場的心理衝擊不可小覷。這種衝擊是否會進一步發酵,乃至於衍生出義大利退歐的風險,要看接下來義大利新政府的組建情況。從這次公投結果來看,呼籲脫歐的政治派別佔了上風,這也使外界所擔憂的義大利脫歐風險大大增加。正如法新社評論稱,「如果公投失敗引發投資者信心危機,導致義大利負債纍纍的銀行救援方案失敗,將引發歐元區更廣泛的危機」。
需要指出的是,義大利修憲公投被否後更大的風險,在於其引起的連鎖反應對全球化進程的潛在影響。今年以來,由於世界經濟低迷不振,引起世界形勢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大幅提升,英國脫歐等「黑天鵝」事件更是讓逆全球化暗流湧動。以這一背景來審視,如何避免義大利公投引起傷害全球化進程的連鎖反應,如何更加關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進程,這不僅是義大利和歐洲的問題,也是世界各國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郭 言)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