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葉珊杉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消息,宣布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正式向全世界廣播氣象信息。
這樣一張太陽剛剛從地平線升起的雲圖照片,表明我國跨入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行列,有了同時從地面和太空兩方面觀測大氣的能力。
目前,我國風雲氣象衛星為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我國已經建立了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可以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防災減災需求,為其啟動應急加密觀測,並能以良好的觀測視角和定製化的高頻次區域觀測,提供颱風、暴雨、沙塵暴等災害監測預報,為各國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生態保障作出重要貢獻。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報導我國首次成功發射一顆氣象衛星,並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來源:《人民日報》
背景故事: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早年世界上擁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只有蘇聯和美國。我國自主研製了接收機,國外的氣象衛星雲圖可以直接從傳真機中列印出來,應用於天氣預報。不過,這種雲圖只是單純的「黑白圖像」,並未經過定量處理,無法挖掘原始數據、反演各種氣象要素的定量和圖像產品,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氣象衛星的研發迫在眉睫。
1988年,世界氣象組織在北京召開WMO第二區協第9屆會議期間,恰逢我國風雲一號A星發射。圖為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向與會代表展示我國第一顆極軌氣象衛星觀測的首張雲圖。
親歷者說:
講述人:範天錫 風雲一號衛星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1988年9月7日,北京時間凌晨4時30分,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由長徵四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當日,衛星入軌第一圈,約在星箭分離後14分鐘,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率先收到幾百幀雲圖信號,並實時傳送到了位於北京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這便是中國氣象衛星最早從太空傳來的信息。北京時間6時09分,衛星繞地球一周後,再次回到我國領土上空,烏魯木齊地面站接收到了第一幅可見光雲圖。在場專家分析認為:照片圖像清晰,紋理清楚,層次豐富。
1988年9月7日,風雲一號A星在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四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這張照片凝聚著廣大氣象工作者的努力。衛星從太空中拍攝、收集的數據需通過地面接收站接收,並實時把數據傳送至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迅速處理成各種定量產品和圖像,發送給眾多用戶。1978年,經國務院批覆,確定成立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三個氣象衛星數據地面接收站。選站小組為測量電磁環境,向國防科工委26基地借了一套從日本進口的儀器,用時兩年多,在三地往返測量奔波,最終確定站址。當時條件比較簡陋,建地面站時,地下電纜、電話線都是從其他單位要來的;排水溝是大伙兒合力挖出來的;一米粗的管子,也是自己用汽車、馬車拉過來的;裝卸車時,大伙兒都去幹,有時候家屬也上;有人又當電工,又當水暖工,趴在地上安裝水泵。
地面接收站有了,接收到的數據如何處理是最大難點。1979年,美國氣象衛星大氣探測權威比爾·史密斯訪華,向我國推廣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開發的一套氣象衛星探測資料處理軟體。此時研究氣象衛星資料處理的科研人員,已經在過去近10年的探索中掌握了大氣輻射傳輸理論。而這套程序,給他們提供了完整的高水平教材,以學習和開發衛星資料處理軟體。
但要想掌握這套程序並落地應用,仍需下大力氣分析消化並調試程序。這在當時並非易事,因為他們都剛剛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他們一筆一筆畫出框圖,加以注釋,進行邏輯分析,再提取出具體的數據處理方法,寫出分析文檔。
上海技術物理所風雲一號衛星掃描輻射計研製組工作現場。
據範天錫回憶,調試工作是在當時國家氣象中心的M170計算機上進行的。上機時間很寶貴,一人一周只能分到一兩個小時。上機常常要安排到夜間。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運算速度尚達不到如今筆記本電腦1%的那臺M170電腦上,通過這一個個「一小時」,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團隊「通關」了這套程序。
基本掌握氣象衛星資料處理軟體開發技術後,便要建設一個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定量處理系統,但這必須開發大量的軟體,此時就需要一個軟體開發平臺。
恰逢上世紀80年代初,聯合國開發署對發展中國家有一個NOAA衛星資料應用援助項目,中國也在援助之列。在規劃如何使用有限的150萬美元援助資金時,來自美國的項目責任人利斯提出的方案是:因為中國基本不具備軟體開發能力,只能由國外公司承包系統建設,大部分資金必須用在軟體購買上,餘下一部分資金,只夠添置惠普小型機。然而小型機無法承擔海量衛星資料的處理任務。於是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業務人員提出了一個十分大膽的方案:軟體不買了,全部由「我們自己幹」,所有150萬美元用來購買硬體系統,配置一套IBM4361計算機系統。
1988年9月7日,風雲一號衛星發射前,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技術人員對地面應用系統技術狀態進行最後覆核。
1985年,二期項目(中國NOAA衛星資料處理系統)建成,在風雲一號發射前半年,開發出包括14個軟體包的應用軟體:衛星軌道預報、衛星資料預處理、海面溫度反演、大氣探測資料反演、專業服務處理、風雲一號衛星性能在軌測試和檢驗、數據存檔和分發處理等。
1988年9月7日,衛星發射升空3小時後,新中國第一張衛星雲圖在世界面前亮相。鄒競蒙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說:「我們歡迎各國,特別是亞洲區協的成員接收、使用中國氣象衛星資料,並且(希望)在今後發展氣象衛星事業中與各國進行友好合作。」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9年5月22日4版 圖片除註明外由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提供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