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一號A星首圖 氣象衛星雲圖的誕生

2021-01-13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葉珊杉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消息,宣布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正式向全世界廣播氣象信息。

  這樣一張太陽剛剛從地平線升起的雲圖照片,表明我國跨入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行列,有了同時從地面和太空兩方面觀測大氣的能力。

  目前,我國風雲氣象衛星為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我國已經建立了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可以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防災減災需求,為其啟動應急加密觀測,並能以良好的觀測視角和定製化的高頻次區域觀測,提供颱風、暴雨、沙塵暴等災害監測預報,為各國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生態保障作出重要貢獻。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報導我國首次成功發射一顆氣象衛星,並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來源:《人民日報》

  背景故事: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早年世界上擁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只有蘇聯和美國。我國自主研製了接收機,國外的氣象衛星雲圖可以直接從傳真機中列印出來,應用於天氣預報。不過,這種雲圖只是單純的「黑白圖像」,並未經過定量處理,無法挖掘原始數據、反演各種氣象要素的定量和圖像產品,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氣象衛星的研發迫在眉睫。

  1988年,世界氣象組織在北京召開WMO第二區協第9屆會議期間,恰逢我國風雲一號A星發射。圖為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向與會代表展示我國第一顆極軌氣象衛星觀測的首張雲圖。

  親歷者說:

  講述人:範天錫 風雲一號衛星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1988年9月7日,北京時間凌晨4時30分,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由長徵四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當日,衛星入軌第一圈,約在星箭分離後14分鐘,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率先收到幾百幀雲圖信號,並實時傳送到了位於北京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這便是中國氣象衛星最早從太空傳來的信息。北京時間6時09分,衛星繞地球一周後,再次回到我國領土上空,烏魯木齊地面站接收到了第一幅可見光雲圖。在場專家分析認為:照片圖像清晰,紋理清楚,層次豐富。

1988年9月7日,風雲一號A星在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四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這張照片凝聚著廣大氣象工作者的努力。衛星從太空中拍攝、收集的數據需通過地面接收站接收,並實時把數據傳送至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迅速處理成各種定量產品和圖像,發送給眾多用戶。1978年,經國務院批覆,確定成立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三個氣象衛星數據地面接收站。選站小組為測量電磁環境,向國防科工委26基地借了一套從日本進口的儀器,用時兩年多,在三地往返測量奔波,最終確定站址。當時條件比較簡陋,建地面站時,地下電纜、電話線都是從其他單位要來的;排水溝是大伙兒合力挖出來的;一米粗的管子,也是自己用汽車、馬車拉過來的;裝卸車時,大伙兒都去幹,有時候家屬也上;有人又當電工,又當水暖工,趴在地上安裝水泵。

  地面接收站有了,接收到的數據如何處理是最大難點。1979年,美國氣象衛星大氣探測權威比爾·史密斯訪華,向我國推廣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開發的一套氣象衛星探測資料處理軟體。此時研究氣象衛星資料處理的科研人員,已經在過去近10年的探索中掌握了大氣輻射傳輸理論。而這套程序,給他們提供了完整的高水平教材,以學習和開發衛星資料處理軟體。

  但要想掌握這套程序並落地應用,仍需下大力氣分析消化並調試程序。這在當時並非易事,因為他們都剛剛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他們一筆一筆畫出框圖,加以注釋,進行邏輯分析,再提取出具體的數據處理方法,寫出分析文檔。

上海技術物理所風雲一號衛星掃描輻射計研製組工作現場。

  據範天錫回憶,調試工作是在當時國家氣象中心的M170計算機上進行的。上機時間很寶貴,一人一周只能分到一兩個小時。上機常常要安排到夜間。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運算速度尚達不到如今筆記本電腦1%的那臺M170電腦上,通過這一個個「一小時」,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團隊「通關」了這套程序。

  基本掌握氣象衛星資料處理軟體開發技術後,便要建設一個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定量處理系統,但這必須開發大量的軟體,此時就需要一個軟體開發平臺。

  恰逢上世紀80年代初,聯合國開發署對發展中國家有一個NOAA衛星資料應用援助項目,中國也在援助之列。在規劃如何使用有限的150萬美元援助資金時,來自美國的項目責任人利斯提出的方案是:因為中國基本不具備軟體開發能力,只能由國外公司承包系統建設,大部分資金必須用在軟體購買上,餘下一部分資金,只夠添置惠普小型機。然而小型機無法承擔海量衛星資料的處理任務。於是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業務人員提出了一個十分大膽的方案:軟體不買了,全部由「我們自己幹」,所有150萬美元用來購買硬體系統,配置一套IBM4361計算機系統。

1988年9月7日,風雲一號衛星發射前,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技術人員對地面應用系統技術狀態進行最後覆核。

  1985年,二期項目(中國NOAA衛星資料處理系統)建成,在風雲一號發射前半年,開發出包括14個軟體包的應用軟體:衛星軌道預報、衛星資料預處理、海面溫度反演、大氣探測資料反演、專業服務處理、風雲一號衛星性能在軌測試和檢驗、數據存檔和分發處理等。

  1988年9月7日,衛星發射升空3小時後,新中國第一張衛星雲圖在世界面前亮相。鄒競蒙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說:「我們歡迎各國,特別是亞洲區協的成員接收、使用中國氣象衛星資料,並且(希望)在今後發展氣象衛星事業中與各國進行友好合作。」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9年5月22日4版 圖片除註明外由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提供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新中國的「第一」·70年)王 正攝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消息,宣布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正式向全世界廣播氣象信息。這樣一張太陽剛剛從地平線升起的雲圖照片,表明我國跨入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行列,有了同時從地面和太空兩方面觀測大氣的能力。
  • 新中國的「第一」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新中國的「第一」·70年)  歷史背景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
  • 第1顆氣象衛星首圖誕生記
    ,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本篇文章,我們來講講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首圖誕生背後的故事!從這個時刻向前回溯20年,1969年,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一群對編程不在行的人從此立足本國、自主創新,最終成功建成風雲一號衛星資料接收處理應用系統。
  •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新中國的...
    王 正攝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消息,宣布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正式向全世界廣播氣象信息。這樣一張太陽剛剛從地平線升起的雲圖照片,表明我國跨入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行列,有了同時從地面和太空兩方面觀測大氣的能力。
  •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1988年9月7日,我國首次成功發射試驗型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風雲一號衛星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    1990年9月3日風雲一號B星成功發射入軌。,其性能明顯改善,地面收到的可見光雲圖質量比第一顆氣象衛星清晰,紅外雲圖與當時國際先進的同類衛星相當。    衛星性能有較大改進,增加了探測通道,提高的探測精度,為更精確的中長期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提供必要的基本資料,並可在災害監測、環境遙感中發揮巨大作用。
  • 「風雲一號」C氣象衛星壽命雖到仍然健康
    新華網北京5月10日電(記者張曉松)我國第一顆業務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C氣象衛星到今天已經入軌運行了整整兩年。記者從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了解到,雖然兩年的設計壽命已到,「風雲一號」C星仍然十分「健康」,是我國正常運行的氣象衛星當中壽命最長的一顆。
  •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
    氣象衛星所發送的觀測資料必須通過地面上的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生成各種圖象和演算出各種氣象參數及其他要素的定量數據,才能供廣大的用戶使用。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由設於北京、廣州和烏魯木齊的三個地面資料接收站和一個設於衛星氣象中心的資料處理中心所組成。  為什麼要設三個地面站呢?
  • 中國驕傲——「風雲」氣象衛星
    在這天上午的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從航天領域到氣象領域,經歷了無數次打磨後,2005年1月1日,「風雲一號」C星雲圖亮相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並開始正式向國內外用戶發送衛星數據圖像,我國告別了氣象衛星數據依賴國外的歷史。2008年「風雲三號」A星發射升空,極軌氣象衛星實現升級換代,搭載載荷數從「風雲一號」的1個增加到11個,技術指標與世界同期先進水平相當,我國氣象衛星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 成功發射 我國有了自己的氣象衛星
    1988年9月7日,山西太原,凌晨4時30分19秒,我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準確進入太陽同步軌道。數小時後,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展示了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這是中國氣象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我國衛星和地面系統建設從無到有的重要節點。
  •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遙感器簡介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的主要遙感儀器是一個5通道的甚高分辯率掃描輻射儀,其中4個通道是可見光探測通道,一個是紅外通道。可見光通道是利用雲和地表對可見光反射率不同的特性來反映雲和地表的狀況。紅外通道是利用雲和地表的溫度不同則紅外波段的輻射能量就不同的特性來反映雲和地表狀況。
  • 中國的氣象衛星
    中國1988年9月7日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衛星雲圖的清晰度可與美國「諾阿」衛星雲圖媲美,但由於星上元器件發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後成功發射了四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號)和三顆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經歷了從極軌衛星到靜止衛星,從試驗衛星到業務衛星的發展過程。
  • 中國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背後:否了美國人方案 全部由」自己幹」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供圖歷史背景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
  • 中國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背後:否了美國人方案,軟體不買了,全部由...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供圖 歷史背景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 「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天有可測風雲
    1988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在山西太原發射成功,「風雲一號A」星星箭分離後14分鐘,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率先收到幾百幀雲圖信號,並實時傳送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這是中國氣象衛星最早的信息。
  • 風雲二號C星成功獲取首幅可見光雲圖
    新華網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姚潤豐)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業務型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C靜止氣象衛星,29日上午成功獲取第一幅可見光雲圖,這標誌著衛星已經準確到達預定軌道位置,並初步具備對地觀測能力,良好的圖像質量表明衛星各系統工作正常。
  • 1988年9月 第一顆風雲氣象衛星成功發射
    1988年9月,我國第一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發射成功,填補了我國應用氣象衛星的空白,揭開了我國在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國民經濟建設中使用國產氣象衛星的序幕。
  • 氣象衛星
    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的可見光與紅外雲圖的星下點解析度都在1公裡左右;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可見光雲圖的星下點解析度為0.9~2.5公裡,紅外雲圖的星下點解析度為 5~12公裡。②高解析度紅外分光計:它可以獲得大氣垂直溫度分布和水汽分布。③微波輻射計:它配合高解析度紅外分光計工作,可以獲得雲層以下的大氣垂直溫度分布和雲中的含水量。氣象觀測專用系統還包括衛星所載的磁帶機等數據存貯裝置和數據傳輸設備。
  • 孟執中院士逝世|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
    1988年、1990年風雲一號A、B星發射成功,填補了我國氣象衛星空白,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研製成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孟執中同志主持風雲一號C、D星研製,致力於衛星高可靠長壽命研究,C、D星的性能達到了當時國際同類衛星的先進水平,並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世界業務氣象衛星序列。
  • 風雲二號C星29日上午成功獲取首幅可見光雲圖
    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業務型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C靜止氣象衛星29日上午成功獲取第一幅可見光雲圖,這標誌著衛星已經準確到達預定軌道位置,並初步具備對地觀測能力,良好的圖像質量表明衛星各系統工作正常。
  • 探訪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讓星地之間「嚴絲合縫」
    在氣象衛星領域,如今已形成美、歐、中三強鼎立的局面,這其中除了我國衛星研製水平的巨大提升之外,地面應用系統愈加先進的技術和愈加完善的管理,為實現星地之間「嚴絲合縫」的對接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這其中,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的「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和「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系統體現了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工程總體質量和水平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被專家譽為「天地一體化的典範、地面應用系統的楷模」。在「中國航天日」來臨之際,記者走進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以下簡稱地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