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一號」C氣象衛星壽命雖到仍然健康

2020-12-06 搜狐網

  新華網北京5月10日電(記者張曉松)我國第一顆業務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C氣象衛星到今天已經入軌運行了整整兩年。記者從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了解到,雖然兩年的設計壽命已到,「風雲一號」C星仍然十分「健康」,是我國正常運行的氣象衛星當中壽命最長的一顆。

  「風雲一號」C星是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1999年5月10日在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四號火箭發射升空,它擁有10通道可見光和紅外掃描輻射計,可提供更多的地表災情和環境監測信息;其在我國的過境時間較好,恰在上午8點半左右,這時天空雲量少,獲取晴空資料的機會大大增多。

  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董超華介紹,目前「風雲一號」C星姿態穩定,供電充足,雲圖清晰,總體性能優良。兩年來,他們根據這顆衛星發回的數據製作了大量雲圖,跟蹤監測了洪水、乾旱、森林草原火災、積雪、海冰等自然災害,為氣象、農業、林業、水利、石油等部門及企業提供了大量環境遙感信息。

  今年3月四川雅江發生森林火災,「風雲一號」C星提供了準確的火情信息,為撲滅大火作出了重要貢獻。4月7日,「風雲一號」C星觀測到沙塵暴渦旋由內蒙古向東北地區移動的清晰圖像,為預報和研究沙塵暴機理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材料。

  據悉,這顆衛星已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世界氣象業務應用衛星序列,為世界諸多國家提供了大量的氣象和地球環境觀測數據。(完)

相關焦點

  •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1988年9月7日,我國首次成功發射試驗型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風雲一號衛星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    1990年9月3日風雲一號B星成功發射入軌。,其性能明顯改善,地面收到的可見光雲圖質量比第一顆氣象衛星清晰,紅外雲圖與當時國際先進的同類衛星相當。    衛星性能有較大改進,增加了探測通道,提高的探測精度,為更精確的中長期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提供必要的基本資料,並可在災害監測、環境遙感中發揮巨大作用。
  • 風雲一號A星首圖 氣象衛星雲圖的誕生
    親歷者說:  講述人:範天錫 風雲一號衛星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1988年9月7日,北京時間凌晨4時30分,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由長徵四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當日,衛星入軌第一圈,約在星箭分離後14分鐘,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率先收到幾百幀雲圖信號,並實時傳送到了位於北京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這便是中國氣象衛星最早從太空傳來的信息。北京時間6時09分,衛星繞地球一周後,再次回到我國領土上空,烏魯木齊地面站接收到了第一幅可見光雲圖。在場專家分析認為:照片圖像清晰,紋理清楚,層次豐富。
  •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
    氣象衛星所發送的觀測資料必須通過地面上的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生成各種圖象和演算出各種氣象參數及其他要素的定量數據,才能供廣大的用戶使用。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由設於北京、廣州和烏魯木齊的三個地面資料接收站和一個設於衛星氣象中心的資料處理中心所組成。  為什麼要設三個地面站呢?
  •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遙感器簡介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的主要遙感儀器是一個5通道的甚高分辯率掃描輻射儀,其中4個通道是可見光探測通道,一個是紅外通道。可見光通道是利用雲和地表對可見光反射率不同的特性來反映雲和地表的狀況。紅外通道是利用雲和地表的溫度不同則紅外波段的輻射能量就不同的特性來反映雲和地表狀況。
  • 9月7日:中國成功發射氣象衛星「風雲一號」
    1988年9月7日,中國啟用「長徵四號」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新華社發  1988年9月7日,中國啟用「長徵四號」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 「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1994年9月7日,新中國攝影事業和電影事業的奠基人、攝影家吳印鹹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吳印鹹是江蘇沭陽人。
  • 中國的氣象衛星
    中國1988年9月7日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衛星雲圖的清晰度可與美國「諾阿」衛星雲圖媲美,但由於星上元器件發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後成功發射了四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號)和三顆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經歷了從極軌衛星到靜止衛星,從試驗衛星到業務衛星的發展過程。
  • 風雲一號系列衛星首幅圖像
    風雲一號A星首幅圖像。風雲一號A星1988年9月7日發射,國務院、中央軍委發賀電慶祝髮射成功。這標誌著我國航天和氣象衛星技術有了新的進步。風雲一號B星首幅圖像。風雲一號B星1990年9月3日發射成功。A、B衛星為試驗衛星。圖片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 「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天有可測風雲
    1977年,國防科工委在上海召開氣象衛星大總體方案論證會,會議正式上報中國第一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從此開啟了中國風雲氣象衛星的新紀元。1988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在山西太原發射成功,「風雲一號A」星星箭分離後14分鐘,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率先收到幾百幀雲圖信號,並實時傳送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這是中國氣象衛星最早的信息。
  • 孟執中院士逝世|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
    1988年、1990年風雲一號A、B星發射成功,填補了我國氣象衛星空白,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研製成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孟執中同志主持風雲一號C、D星研製,致力於衛星高可靠長壽命研究,C、D星的性能達到了當時國際同類衛星的先進水平,並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世界業務氣象衛星序列。
  • 中國驕傲——「風雲」氣象衛星
    1977年11月,代號為「七一一」的氣象衛星工程被確定下來,決定研製發射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並將其命名為「風雲一號」。據「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應用系統總設計師範天錫回憶,當時,要發射氣象衛星,就要先建設一個衛星資料定量處理系統,必須開發大量的軟體,急需一個軟體開發平臺。
  • 中國氣象衛星業務應用步入穩定運行階段
    中新社太原五月十五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董超華研究員今天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說,「風雲一號D」衛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氣象衛星已步入穩定的業務運行階段,可連續性獲取地球大氣環境資料。  「風雲一號D」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六顆氣象衛星,也是第四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上世紀70年代,我國處於自然災害多發、經濟發展滯阻階段,當時世界上擁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只有蘇聯和美國。我國預報員雖能接收國外氣象衛星雲圖,但只是單純的「黑白圖像」,無法挖掘原始數據、有效顯示各種氣象要素,應用受到極大限制。
  •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歷史背景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早年世界上擁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只有蘇聯和美國。
  • 中國氣象衛星探路者孟執中:一生「風雲」、兩代衛星
    到了1969年,上海開始研製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經推薦,孟執中和十幾位科研人員一起參加了上海衛星隊伍的組建。  當時,上海的衛星事業從零開始,技術人員「捉襟見肘」,研製經驗一片空白,基礎設施幾乎沒有,生活條件極其簡陋。孟執中回憶說,那時的中國航天走了一條自力更生的路。
  • 「從零到一」的記憶——風雲氣象衛星發展歷程回顧
    「那時,生活雖苦,但精神快樂。在安裝6米天線時,有人喊:『男子漢上啊』,可小組的男人少,女同志錢建梅、張建華等也充當『男子漢』爬上天線。」徐建平說。不久,該系統在地面站安裝調試完畢並投入試運行,成為我國第一套有計算機處理能力的地面系統。
  • 知冷知熱百姓星,服務全球中國星|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
    50年來,風雲衛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1988年,風雲一號A極軌氣象衛星成功發射,並獲取了清晰的遙感圖像,我國自此告別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然而,由於姿態控制、技術等問題,風雲一號A星在軌只運行了39天,風雲一號B星在軌正常運行了165天,之後的風雲二號A星和B星分別在軌正常運行了僅8個月和10個月。
  • 新中國的「第一」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歷史背景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中國是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
  • 中國將研發第三代氣象衛星 衛星發展歷經坎坷
    我國氣象衛星以「風雲」命名,用單、雙數來區別極軌衛星和靜止衛星。極軌衛星用單數序號表示,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三號。靜止衛星用雙數序號表示,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二號,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四號。用英文字母A、B、C等命名同一代衛星中先後發射的在軌運行衛星。
  • 知冷知熱百姓星,服務全球中國星|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
    作者 |辛雨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風雲衛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如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運行,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逐步具備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它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提供天氣預報數據,服務百姓,也是自主創新的爭氣星,攻克基礎薄弱難題,從落後狀態發展到與歐美發達國家三足鼎立,實現部分技術的超越。
  • 風雲五十載,煉就爭氣中國星——寫在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之際
    1977年,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真正進入工程研製軌道。1988年,風雲一號A極軌氣象衛星成功發射,並獲取了清晰的遙感圖像,我國自此告別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風雲一號C星壽命達6年5個月,而風雲二號F星的設計壽命為4年,至今已運行8年(仍在軌運行)。「氣象衛星應如自來水般長期供應。」來自中科院院士孫家棟的這個描繪,已將夢想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