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1988年9月7日,我國首次成功發射試驗型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風雲一號衛星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 1990年9月3日風雲一號B星成功發射入軌。,其性能明顯改善,地面收到的可見光雲圖質量比第一顆氣象衛星清晰,紅外雲圖與當時國際先進的同類衛星相當。 衛星性能有較大改進,增加了探測通道,提高的探測精度,為更精確的中長期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提供必要的基本資料,並可在災害監測、環境遙感中發揮巨大作用。
-
風雲一號A星首圖 氣象衛星雲圖的誕生
中國氣象報記者 葉珊杉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消息,宣布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正式向全世界廣播氣象信息。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報導我國首次成功發射一顆氣象衛星,並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
-
成功發射 我國有了自己的氣象衛星
「5分鐘準備,1分鐘準備,30秒,10、9、8……3、2、1,點火!」1988年9月7日,山西太原,凌晨4時30分19秒,我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準確進入太陽同步軌道。
-
1988年9月 第一顆風雲氣象衛星成功發射
1988年9月,我國第一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發射成功,填補了我國應用氣象衛星的空白,揭開了我國在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國民經濟建設中使用國產氣象衛星的序幕。
-
中國的氣象衛星
中國1988年9月7日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衛星雲圖的清晰度可與美國「諾阿」衛星雲圖媲美,但由於星上元器件發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後成功發射了四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號)和三顆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經歷了從極軌衛星到靜止衛星,從試驗衛星到業務衛星的發展過程。
-
八辦「視」界 | 歷史上的今天 —— 9月7日
7日生於北京,祖籍江西德安。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
中國驕傲——「風雲」氣象衛星
經過艱苦努力,1988年9月7日凌晨4時30分19秒,我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準確進入太陽同步軌道。在這天上午的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
氣象衛星所發送的觀測資料必須通過地面上的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生成各種圖象和演算出各種氣象參數及其他要素的定量數據,才能供廣大的用戶使用。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由設於北京、廣州和烏魯木齊的三個地面資料接收站和一個設於衛星氣象中心的資料處理中心所組成。 為什麼要設三個地面站呢?
-
歷史上今天航天事件1990年9月3日太原發射風雲一號試驗衛星
歷史上今天的航天事件1990年9月3日9時53分,我國第二顆「風雲一號」試驗氣象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進入太陽同步軌道。「長徵四號」運載火箭將這顆衛星準確送入了預定軌道。同時,向全世界氣象衛星地面站發送氣象資料。中國科學院搭載的兩顆用於大氣觀測的氣球衛星同時升空進入預定軌道。9月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對第二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的賀電。
-
「風雲一號」C氣象衛星壽命雖到仍然健康
新華網北京5月10日電(記者張曉松)我國第一顆業務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C氣象衛星到今天已經入軌運行了整整兩年。記者從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了解到,雖然兩年的設計壽命已到,「風雲一號」C星仍然十分「健康」,是我國正常運行的氣象衛星當中壽命最長的一顆。
-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遙感器簡介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的主要遙感儀器是一個5通道的甚高分辯率掃描輻射儀,其中4個通道是可見光探測通道,一個是紅外通道。可見光通道是利用雲和地表對可見光反射率不同的特性來反映雲和地表的狀況。紅外通道是利用雲和地表的溫度不同則紅外波段的輻射能量就不同的特性來反映雲和地表狀況。
-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供圖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報導我國首次成功發射一顆氣象衛星,並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王 正攝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消息,宣布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正式向全世界廣播氣象信息。這樣一張太陽剛剛從地平線升起的雲圖照片,表明我國跨入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行列,有了同時從地面和太空兩方面觀測大氣的能力。
-
風雲一號系列衛星首幅圖像
風雲一號A星首幅圖像。風雲一號A星1988年9月7日發射,國務院、中央軍委發賀電慶祝髮射成功。這標誌著我國航天和氣象衛星技術有了新的進步。風雲一號B星首幅圖像。風雲一號B星1990年9月3日發射成功。A、B衛星為試驗衛星。圖片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
「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天有可測風雲
1988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在山西太原發射成功,「風雲一號A」星星箭分離後14分鐘,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率先收到幾百幀雲圖信號,並實時傳送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這是中國氣象衛星最早的信息。
-
風雲氣象衛星守護航天發射
2020年,是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2020年,也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組建50年。 2020年10月12日0時57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後的第三天,西昌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分十三號衛星,實現了航天報國的又一次勝利進軍。
-
新中國的「第一」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報導我國首次成功發射一顆氣象衛星,並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資料圖片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消息,宣布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正式向全世界廣播氣象信息。 這樣一張太陽剛剛從地平線升起的雲圖照片,表明我國跨入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行列,有了同時從地面和太空兩方面觀測大氣的能力。
-
中國氣象衛星探路者孟執中:一生「風雲」、兩代衛星
中新網上海8月2日電 題:中國氣象衛星探路者孟執中:一生「風雲」、兩代衛星 作者 鄭瑩瑩 1934年出生的孟執中,自1965年開始邁上航天路。他不僅曾參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還是中國兩代風雲氣象衛星的探路者。
-
7顆第二代風雲氣象衛星將在「十四五」期間完成研製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22日消息,在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座談會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介紹,「十四五」期間,該公司將完成7顆第二代風雲氣象業務衛星研製任務,實現高低軌衛星業務接替、多星組網、互為備份,支撐「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
-
孟執中院士逝世|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首席高級技術顧問孟執中同志,於2019年12月14日因突發疾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4歲。1988年、1990年風雲一號A、B星發射成功,填補了我國氣象衛星空白,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研製成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孟執中同志主持風雲一號C、D星研製,致力於衛星高可靠長壽命研究,C、D星的性能達到了當時國際同類衛星的先進水平,並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世界業務氣象衛星序列。
-
第1顆氣象衛星首圖誕生記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