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發射 我國有了自己的氣象衛星

2020-12-06 中國政府網

「5分鐘準備,1分鐘準備,30秒,10、9、8……3、2、1,點火!」1988年9月7日,山西太原,凌晨4時30分19秒,我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準確進入太陽同步軌道。數小時後,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展示了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

這是中國氣象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我國衛星和地面系統建設從無到有的重要節點。從此,我國告別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衛星體系。

為了這一刻,氣象和航天工作者付出了近20年的努力。氣象部門早早開始地面應用系統的研發,自20世紀70年代起,我國就已具備接收國外衛星雲圖的能力。但只能接收圖像,並未定量處理,無法挖掘原始數據或推算出各種氣象要素,沒有充分開發其利用價值。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乘上了改革開放的東風。氣象部門引進了氣象衛星資料處理軟體,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運算速度不及如今個人電腦百分之一的「大型機」上,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團隊下苦功夫,熟練掌握了衛星資料定量處理技能。

1985年,得益於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對發展中國家的NOAA衛星資料應用援助項目,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業務人員自主開發了一套完整的衛星資料處理系統,為風雲一號地面系統的研發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風雲一號發射前半年,包含14個軟體包、40萬條程序的風雲一號地面資料接收處理系統正式開發完成,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

軟體日益進步的同時,硬體也在全速構建,自1974年起,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開始組織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的可行性研究,經過兩年選址、8年建設,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三地氣象衛星地面站拔地而起。1987年12月26日,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通過國家驗收。

1988年6月25日,在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風雲一號A星通過評審出廠,運往發射基地。9月7日,衛星順利發射,從第一條軌道開始,地面系統就成功接收處理了衛星下發的資料。6時9分,第一幅可見光雲圖回傳。照片上圖像清晰、紋理清楚、層次分明。3小時後,這張圖在世界面前亮相。

在風雲一號A星研發過程中,我國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地面應用系統,為後續改良和創新打牢基礎;形成了一支有實力的研發隊伍,成為日後研發壯大風雲衛星家族的中堅力量。這也是後來風雲衛星在軌服務時間普遍超過衛星壽命期,甚至運行長達10年的基礎所在。

如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現有8顆衛星在軌運行,是世界上3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組織)之一。隨著我國氣象監測和探測能力的繼續發展,風雲衛星正以越來越強大的能力,走向更寬廣的舞臺。(記者 趙貝佳)

相關焦點

  •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三號」氣象衛星
    新華社太原11月15日電(李國利 李瀟帆)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新華社發(張宏偉 攝)「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可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遙感。
  •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
    2017年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風雲氣象衛星守護航天發射
    50年前,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提出研製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開啟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難輝煌的歷程。 航天發射風雲變幻莫測 航天發射有四大氣象影響因素——雷暴,降水,高空大風,低溫。
  • 我國的氣象衛星包括哪些?
    我國的氣象衛星包括哪些?   我國氣象衛星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極軌衛星圍繞南北極跨越赤道飛行,飛行一圈約102分鐘,軌道高度830公裡左右。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甚至能「捕捉」閃電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白國龍、李國利)記者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1日零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
  • 我國計劃2021年發射兩顆風雲氣象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我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中國氣象報社聯合主辦的「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8月4日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
  • 我國計劃2021年發射兩顆風雲氣象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我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中國氣象報社聯合主辦的「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8月4日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
  • 1988年9月 第一顆風雲氣象衛星成功發射
    1988年9月,我國第一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發射成功,填補了我國應用氣象衛星的空白,揭開了我國在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國民經濟建設中使用國產氣象衛星的序幕。
  • 萬千氣象 盡收眼底——我國氣象衛星介紹
    在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方針指引下,中國的衛星氣象事業經歷了創建、成長和壯大三個階段。現已建成國家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中心以及設在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三個氣象衛星地面站的氣象衛星應用系統。自1988年至2000年我國共發射了5顆氣象衛星,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極軌、靜止兩種系列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
  • ——紀念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半個世紀前,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提出「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親自批准研製氣象衛星的任務。從一片空白到惠及全球,50年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奮鬥之路、成功之路。  這是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的50年。
  • 2016年12月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成功發射
    2016年12月,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成功發射。截至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為全球約百個國家和地區的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 日本成功發射「向日葵9號」氣象衛星
    當地時間11月2日,日本搭載氣象衛星「向日葵9號」的H2A火箭31號機發射升空後,按預定計劃與衛星分離,發射獲得成功。
  • 9月7日:中國成功發射氣象衛星「風雲一號」
    1988年9月7日,中國啟用「長徵四號」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新華社發  1988年9月7日,中國啟用「長徵四號」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 「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1994年9月7日,新中國攝影事業和電影事業的奠基人、攝影家吳印鹹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吳印鹹是江蘇沭陽人。
  • 我國成為世界在軌氣象衛星數量最多的國家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作為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的第四顆衛星,風雲三號04星於11月15日2時35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經在軌測試後,該星將投入業務運行,成為我國低軌道下午觀測的主衛星,與此前發射的風雲三號C星組網,形成我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上下午觀測的布局。
  • 利器:中國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可秒拍500張圖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 記者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1日零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
  • 「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天有可測風雲
    1988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在山西太原發射成功,「風雲一號A」星星箭分離後14分鐘,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率先收到幾百幀雲圖信號,並實時傳送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這是中國氣象衛星最早的信息。
  • 孟執中院士逝世|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
    孟執中同志是我國衛星總體和衛星控制技術專家,也是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早期致力於自動控制及計算機系統研究,主持建成了東方紅一號衛星地面測控中心和臺站的計算機系統。負責長空一號衛星研製,制定計算機程控方案並組織了首臺計算機研製。1979年起主持我國第一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的研製,任總設計師。
  • 日本成功發射一顆向日葵9氣象衛星
    日本成功發射一顆向日葵9氣象衛星 2016-11-02 20:15
  • 中國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可秒拍500張圖捕捉閃電
    12月11日消息,記者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1日零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據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介紹,風雲四號衛星實現了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升級換代和技術跨越,將對我國及周邊地區的大氣、雲層和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的觀測,大幅提高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
  • 風雲二號」收官之戰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星
    今天21時0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二號H星發射升空。因此,風雲二號H星此次定點位置的轉移,對這些地區的防災減災有重要意義。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建立完整氣象衛星系統的國家,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可有效覆蓋我國全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印度洋和大多數非洲國家。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為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正在為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