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到一」的記憶——風雲氣象衛星發展歷程回顧

2021-01-20 中國氣象

2016年12月11日00時11分04秒,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01星搭乘長徵三號乙遙42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風雲四號01星代表著當今氣象衛星最先進水平,是我國航天科技自主創新的新成就。


回顧我國氣象衛星的發展歷程,46年來,滿滿的辛酸與感動,讓我們打開塵封的歷史,致敬所有為氣象衛星事業奉獻過的人們。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前身—1970年5月成立的311組成員

1970年:始圓航天夢


「我們擠在小小的辦公室,坐在搬來的課桌椅上 ,開始了科研工作。」


第一顆氣象衛星發射成功的這一年,許熙49歲,參加氣象衛星地面系統的研發工作已經近20年。「開始搞氣象衛星,是因為周恩來總理的一句話。」許熙說。


1969年1月29日,周恩來總理在聽取郵電、鐵道、氣象等部門代表的匯報時指示:「應該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氣象火箭也要搞。要自力更生搞基本建設,趕快改善落後面貌。」


那些年,颱風肆虐、乾旱橫行、強寒潮頻發,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而當時世界上擁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只有蘇聯和美國,其數據也並不公開,我國想要獲取氣象衛星資料十分被動。氣象衛星的研發迫在眉睫。


1970年2月16日,周恩來總理籤發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給上海市的專信,正式下達氣象衛星研製任務。


任務下達了,怎麼幹,就成了眼下最重要的問題。1970年,許熙所在的衛星氣象組只有4個人,大家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沒有人知道要怎麼搞氣象衛星,一切都是空白。許熙說,「除了學習和合作外,沒有別的出路。」


1970年5月4日,原氣象局局長孟平召集氣象局科技處、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二炮氣象室等有關單位和部門在氣象科學研究所311房開會,成立了氣象衛星設計總體規劃組,並為了保密以「311」組命名。


當時的311組只有13個人,後來就逐步發展為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許熙,就是這13人中的一員。


許熙所在的311組,成員們擠在一間小小的辦公室裡,坐在從當時氣象局小學搬來的課桌椅上,一步步實現我國氣象衛星的航天夢。

1979年烏魯木齊氣象衛星地面站工程(711-5-3)建站初期


1978年:選址地面站

「那時候我們住在外面的泥地裡,連帳篷都沒有,睡覺時身上只蓋著大衣,吃飯都是自己帶乾糧。」


1978年,經過國務院批覆,確定成立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三個氣象衛星數據地面接收站。


隨即成立選站小組,楊建華就是當時的組長。


「選站時我們沒有儀器,就向國防科工委26基地借了一套日本進口的儀器,他們一個主任 教 我 們 如 何 使用。」楊建華說。


帶著儀器,楊建華和小組的其他成員首先來到了廣州。「廣州是最難選址的,因為它離海邊近,電磁環境比較複雜,還不能佔用農田,前前後後去了五次。」楊建華說。


選址時,大家都非常辛苦,生活也很苦。「我們住在外面的泥地裡,晚上睡覺都是露天的,連帳篷都沒有,睡在地上,身上只蓋著大衣。吃飯帶乾糧,騎著自行車跑來跑去。」楊建華說。


三個站剛開始測量的時候都是這樣,無論冬夏,每天一測就是24小時。但大家都沒有怨言,爭著搶著幹活。開始選站的時候只有4個人,後來人手逐漸增多。三個站選站前後用了兩年多時間。


1980年4月,設計院的勘探人員進駐北京東北旺地面站。當時還沒有住房,晚上要安排人員看護設備,李德善、紀大根等人就要晚上待在吉普車上,外面刮著大風,非常冷。為了解決住房問題,楊建華就開始想辦法把氣象中心蓋大樓的活動房挪到地面站。這樣,他們就能住在活動房裡了。


但活動房不能長期住,楊建華他們就開始籌劃蓋臨時房子。打報告、畫圖紙,大概半年時間房子就蓋起來了。平房裡面有辦公室、宿舍、倉庫,但還沒有食堂,沒有水房,吃飯還是大家帶麵包。「為解決吃飯問題,我們漸漸地和附近的苗圃人員建立聯繫,開始到他們那裡吃飯。平房有了之後,又開始建圍牆。」楊建華說。


「建地面站,我們能自己幹的活兒全都自己幹了。」楊建華說。地下電纜、電話線是他們從氣象中心要來的;排水溝是大伙兒合力挖出來的,一米粗的管子,也是他們用汽車、馬車拉過來的;裝卸車時,大伙兒都去幹,有時候家屬也上;有個小夥子叫吳稚亮,又當電工,又當水暖工,趴在地上安裝水泵。


北京地面站起初只是一片水稻地,從排水、打地樁到蓋起房子,活兒誰也沒少幹,但楊建華和他的同事一句怨言也沒有。


1981 走出國門 「 我們圍坐在一起,把白天老師講的知識你一句我一言地拼湊起來,不懂的英文就不斷追問。」


 1979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援助中國一套衛星接收和處理系統,第一期項目為圖像接收處理系統,購自美國一家名為P&P的公司。


為此,衛星中心組織了一個十多人 的 小 組 赴 美 學習,徐建平就是當時這個學習小組中的一員。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剛剛改革開放,大家英語口語能力很差。「成員中有閱讀能力的人都很少,更別提『聽、說』了。」徐建平說。為此,衛星中心將小組成員送到當時的上海外語學院、西安外語學院和北京語言學院進行英語培訓。小組成員都是三四十歲的成年人,學習英語的難度可想而知。隨後,徐建平和同事用了幾個月時間閱讀純英文的衛星產品說明書,並請大學老師授課補充計算機知識。


1981年7月29日,徐建平和同事一行8人,到美國P&P公司進行為期3個月的培訓工作。他們之中很多人是第一次乘飛機,更是第一次出國,當時心情很興奮、也很不安。為這次難得的培訓機會而高興,也為能否完成學習任務而擔心。他們沒有接觸過先進的設備,許多知識都不懂。


徐建平他們分住在公司租用的兩套兩居室的公寓裡,每天到公司上班、學習。徐建平說,他們感到最大的困難還是語言,老師講的他們只能聽懂一部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徐建平他們就在每天吃了晚飯後圍著飯桌回憶白天老師講的內容,你一言我一語地湊起來,互相補充、糾正,這樣效果就好多了。培訓期間,大家學習十分刻苦。不懂的問題不斷追問,請老師解答,直到明白為止。


「公司給我們的生活費每天15美元,經大家討論決定每天只花7美元,剩下的錢充公,多買些設備和備件帶回去。」徐建平說。三個月學習結束時,徐建平他們省下了幾千美元。這些錢除了被用來買設備和備件外,還作為兩位軟體研發人員延長3個月學習時間的生活費用。


後來,這套援助而來的圖像處理系統被安裝在東北旺地面站。那時,地面站還處於初建階段,條件很差。徐建平和同事就每天乘敞篷卡車去地面站上班。晚上在地面站工作時沒有飯吃,同行的錢雲就給大家煮方便麵吃。「那時,生活雖苦,但精神快樂。在安裝6米天線時,有人喊:『男子漢上啊』,可小組的男人少,女同志錢建梅、張建華等也充當『男子漢』爬上天線。」徐建平說。


不久,該系統在地面站安裝調試完畢並投入試運行,成為我國第一套有計算機處理能力的地面系統。

1988年9月7日風雲一號A星在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四號運載


1988 年:面對失利

「以更加『嚴、慎、細、實』的態度投入到工作中,『打個噴嚏』的影響都不能放過。」


1988年9月7日,北京夏令時凌晨4時30分,「風雲一號」A 星由「長徵四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衛星準確進入901公裡高度的太陽同步軌道,姿態控制系統僅用了122.6秒就完成了對地球的初始捕獲,隨後摺疊伸展式太陽帆板按預定程序解鎖、伸展,為整星提供能源,衛星開始試運行。


至1988年10月15日14時26分,即衛星發射正常運行後的第39天,當「風雲一號」A 星進入中國上空時,接收的氣象衛星雲圖顯示,衛星沿滾動軸方向發生嚴重偏轉,衛星姿態失控,整星失敗。


「當時,領導挨個找我們這些人去談話,做思想工作。」許熙說。許熙和同事以更加「嚴、慎、細、實」的態度投入到衛星的研製和應用中。


「上世紀90年代,正是氣象衛星發展最艱難的時候。但儘管如此,大家還是滿懷希望,很多人在研製『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時,也在為發展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謀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說。


當時,「風雲二號」衛星在研製過程中,遙控系統的信號很不穩定。經過檢查,工作人員發現是其中一個電路板的電路燒壞了。


為什麼明明通過驗收的電路板還會燒壞,是否意味著這一整批的電路板都存在安全隱患?排查工作深層展開。「深」到什麼程度,許熙他們通過生產廠家找到了這批電路板的生產檔案,在這一批電路板的生產檔案裡找出這塊電路板檔案號,從而找出了負責生產這塊損壞電路板的工人。據工人回憶,他在生產當天感冒了,打了個噴嚏,不小心濺到了這塊電路板上,才使得這塊電路板在後來使用中出現故障。問題的根源找到了,大家才鬆了口氣。

尾聲

在「風雲」衛星發展的四十餘年裡,氣象衛星工作者兢兢業業紮根在一線的感人故事有很多。無私的付出,換來的是氣象衛星的穩步發展。


曾經簡陋的氣象衛星數據地面接收站,如今已經形成完善的數據接收體系。曾經困擾我國發展的颱風、強天氣等自然災害,也在衛星「天眼」的觀測下難以遁形。


2000年起,世界氣象組織正式將風雲氣象衛星列入全球氣象衛星業務觀測系統。如今風雲氣象衛星在全球已擁有超過2400家數據廣播系統用戶,實現全球開放、數據共享。

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站分布圖



本文系原創

資料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作者:牛彥元

責任編輯:張小娟   氣象編審:卞贇

相關焦點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不遠處還有一個『熱帶擾動』,也就是颱風的雛形正在發展……」10月12日晚,央視發布氣象預報,而在主持人身後,正是清晰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雲圖。「在颱風監測中,『風雲』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唐世浩告訴記者,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 從零追趕部分領域已成世界獨一無二
    中國天氣網訊 近日,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媒體通氣會在中國氣象局舉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介紹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發展歷程,同時邀請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董瑤海、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忠東、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唐世浩等三位專家解答了風雲衛星在各領域的發展和應用情況。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從零追趕部分領域已成世界獨一無二
    中國天氣網訊 近日,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媒體通氣會在中國氣象局舉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介紹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發展歷程,同時邀請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董瑤海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 從零追趕部分領域已成世界獨一無二
    中國天氣網訊 近日,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媒體通氣會在中國氣象局舉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介紹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發展歷程,同時邀請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董瑤海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知冷知熱的百姓星」
    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形成了極軌、靜止兩個系列化、業務化的綜合觀測星座,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出了突出貢獻。 風雲氣象衛星的發展歷程是什麼樣的?風雲衛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哪些作用?藍藍天工作室帶您探訪「風雲家族」背後的故事。
  • 「風雲」半世紀再回眸「從零追趕」到「部分領跑」的啟示
    零距離「風雲」半世紀再回眸——「從零追趕」到「部分領跑」的啟示半個世紀前的氣象預報員很難想像,今天的中國,廣袤土地上空任何一塊區域雲的圖像,可以「想看就看」——距離地球800公裡和3.6萬公裡的太空中,7顆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效顯著。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出了突出貢獻。
  • 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精測風雲 服務防災減災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從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1970年,我國開始獨立自主研製風雲衛星。
  • 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精測風雲 服務防災減災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從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1970年,我國開始獨立自主研製風雲衛星。50年來,風雲氣象衛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域領跑的跨越,我國颱風、暴雨、洪澇等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大幅提升。
  • 50年,風雲氣象衛星事業蓬勃發展
    1977年11月,氣象衛星大總體方案論證會在上海召開,統一了對氣象衛星研製工作的認識,確定氣象衛星工程代號為「七一一」工程,將我國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明確了工程的五大系統總體單位。自此,我國氣象衛星領域開啟「風雲」紀元。「我國的氣象衛星是根據氣象服務的需求一步一步發展的。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2020-10-12 09: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丨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效顯著。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出了突出貢獻。
  • 【氣象科普】「從零到一」的跨越 我們的氣象,我們的衛星
    改革開放40年,隨著氣象現代化能力的不斷提升,我國氣象衛星事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 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效顯著。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作出了突出貢獻。
  • 碩果積棟譜「風雲」——記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總師」孫家棟
    晚年,孫家棟說過一句話,我一生做過多個衛星總師,風雲二號最讓我難忘。從著手啟動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到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星發射,孫家棟相伴「風雲」四十餘年。「我國的氣象衛星是隨著氣象服務需求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一開始,氣象服務要求相對較低,我國制定了先發展低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的規劃。
  • ——紀念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跨越半個世紀的徵程,我國幾代航天和氣象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團結協作,堅持不懈、屢克難關,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使我國氣象衛星的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大幅提升。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的發展,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提供了強有力支撐,為促進全球氣象事業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 一文讀懂風雲氣象衛星50年如何改變中國,未來兩次發射「值得期待」
    從「跟跑」到「局部領跑」楊軍介紹說,從周恩來總理於1970年親自批准下達氣象衛星研製任務算起,經過50年的奮鬥,我國已成功發射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唯一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衛星的發展中國家。在50年的發展歷程中,依靠一代代科學家不斷探索、攻艱克難,從零開始的風雲衛星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實現從跟跑到局部領跑的跨越。
  • 中國驕傲——「風雲」氣象衛星
    裡程碑意義的「風雲一號」C星由於極地軌道和靜止軌道對於天氣觀測的互補優勢,我國在氣象衛星發展初期即提出了同時發展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衛星的思路。「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工程在20世紀八十年代上馬。1986年,我國第一顆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正式列入國家計劃。
  • 中國首顆"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今日發射(圖)
    目前,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全體科技人員和勤務保障人員正緊張有序工作,測試火箭、衛星的數萬項技術指標全部符合發射要求,所有崗位和專業全部實現零故障、零隱患、零差錯。新聞晨報最新報導稱,今天上午11點02分,中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將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根據當地天氣預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今天的天氣為多雲,高空有一定雲層,滿足發射條件。
  • 風雲氣象衛星守護航天發射
    2020年,是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2020年,也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組建50年。 2020年10月12日0時57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後的第三天,西昌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分十三號衛星,實現了航天報國的又一次勝利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