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精測風雲 服務防災減災

2020-12-04 中國政府網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

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從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

1970年,我國開始獨立自主研製風雲衛星。50年來,風雲氣象衛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域領跑的跨越,我國颱風、暴雨、洪澇等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我國成功發射風雲四號A星,最高解析度從1.25公裡提高到500米,在全球首次實現靜止軌道大氣高光譜垂直探測。

據了解,到2025年,我國計劃再發射7顆風雲衛星,風雲衛星觀測體系將更加完善,氣象觀測時效和精度將進一步提升。

相關焦點

  • 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精測風雲 服務防災減災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從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1970年,我國開始獨立自主研製風雲衛星。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地下電纜、電話線都是從其他單位要來的;排水溝是大家齊心協力挖出來的;一米粗的管子,也是我們自己用汽車、馬車拉過來的……」伴隨著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應用系統總設計師範天錫的講述,建站時的一幕幕場景宛若就在眼前。數載埋頭苦幹,終得鳳凰涅槃。
  • 風雲四號:氣象防災減災前哨
    作為我國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前哨站,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基於其領先世界的卓越性能,提供了豐富、精細、精準的氣象數據,有力支持了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那麼,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在哪些關鍵技術方面做出了創新?記者近日採訪了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研製創新團隊主要負責人。
  • 風雲氣象衛星服務一帶一路
    中國國家領導人在多次主場外交中提到利用氣象衛星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數據和遙感應用服務。2018年4月,中國氣象局、國防科工局和亞太合作組織共同籤署《風雲氣象衛星應用合作意向書》,發布並啟動《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FY_ESM)。
  • 知冷知熱百姓星,服務全球中國星|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
    如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運行,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逐步具備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它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提供天氣預報數據,服務百姓,也是自主創新的爭氣星,攻克基礎薄弱難題,從落後狀態發展到與歐美發達國家三足鼎立,實現部分技術的超越。
  • 知冷知熱百姓星,服務全球中國星|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
    如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運行,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逐步具備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風雲五十載,煉就爭氣中國星——寫在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之際
    如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運行,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逐步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風雲衛星國際用戶應急保障管理辦法出臺 規範應急保障機制管理 促進防災減災國際服務
    來源:中國氣象新聞網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報導 通訊員龐晶 鹹迪報導9月7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為進一步規範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的管理,加強對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需求的支持,《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運行管理辦法
  • 「風雲」激蕩五十年
    ……如今,風雲氣象衛星共有7星在天:4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在軌運行使用,形成「多星在軌、互為備份、統籌運行、適時加密」的業務格局;3顆極軌氣象衛星在軌運行使用,形成上午、下午星組網觀測,可對全球和區域範圍內的極端天氣、氣候和環境事件展開及時高效觀測。五十載篳路藍縷,五十載春華秋實。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2020-10-12 09: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紀念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我國航天和氣象科技工作者瞄準國際氣象衛星科技前沿,始終堅持自主創新、星地統籌發展,邁出鏗鏘步伐:1988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實現零的突破,自此告別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至今已先後成功發射兩代四型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我國與美國、歐盟作為目前世界上3個同時具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業務衛星的國家和地區,共同構建了全球氣象衛星數據分發服務系統
  • 國際氣象衛星協調組織: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服務處於領先位置
    日前,國際氣象衛星協調組織(CGMS)第48屆組會公布,由世界氣象組織(WMO)主導的一項針對二區協(亞洲)和五區協(西南太平洋)衛星用戶的數據服務調研報告稱,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服務處於領先位置。衛星處於第一位置,優於歐洲MTG-I衛星和MTG-S衛星、印度INSAT-3DS衛星、俄羅斯ELECTRO-LN3衛星、韓國GEO-KOMPSAT-2A衛星和GEO-KOMPSAT-2B衛星、美國GOES-17衛星;在極軌衛星關注度和獲取率及在天氣、水文監測和預報業務的應用方面,風雲衛星數據中心處於第一位置,高於JPSS、NUCAPS Products、Worldview、RealEarth等國際知名數據服務網站
  • 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
    「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惠及107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郵政推出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郵票,郵票設計中地球背景是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據了解,氣象衛星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益加速實現,截至目前,使用風雲氣象衛星數據的國家和地區數量已增至107個(包括7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9個國家已建成風雲氣象衛星數據直收站,28個國家已註冊成為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FY_ESM)用戶。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2016年12月11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東半球成像時間由30分鐘提高到15分鐘,對中國區域可實現每5分鐘一次的觀測覆蓋,最高解析度從1.25公裡提高到500米。2018年6月5日,風雲二號系列收官星H星成功發射,成為肩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使命的「一帶一路星」,開啟了風雲衛星國際服務的新紀元。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 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面對複雜的颱風形勢,天氣預報員們心中有底:風雲氣象衛星時刻監測著風雲變幻,提供著及時、豐富的觀測數據,颱風蹤跡一覽無餘。「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說。
  • 「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天有可測風雲
    1977年,國防科工委在上海召開氣象衛星大總體方案論證會,會議正式上報中國第一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從此開啟了中國風雲氣象衛星的新紀元。「風雲一號B星」正常運行165天後,由於星載計算機突發故障造成姿態失控,後經搶救恢復正常工作。但星載計算機受到空間環境的影響,工作不穩定,衛星斷續工作,沒有達到設計壽命要求。「風雲一號C星」於1999年5月10日發射。衛星設計壽命為2年,壽命期內雲圖資料的可用率大於97.5%。
  • 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0月11日電 題: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新華社記者高敬今年是我國風雲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丨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2016年12月11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東半球成像時間由30分鐘提高到15分鐘,對中國區域可實現每5分鐘一次的觀測覆蓋,最高解析度從1.25公裡提高到500米。2018年6月5日,風雲二號系列收官星H星成功發射,成為肩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使命的「一帶一路星」,開啟了風雲衛星國際服務的新紀元。
  • 精測風雲變幻,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