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冷知熱百姓星,服務全球中國星|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

2020-10-15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辛雨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風雲衛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


如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運行,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逐步具備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它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提供天氣預報數據,服務百姓,也是自主創新的爭氣星,攻克基礎薄弱難題,從落後狀態發展到與歐美發達國家三足鼎立,實現部分技術的超越。風雲衛星不僅是氣象衛星,還是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說。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50年的成長路並非一帆風順,風雲衛星一直在探索中努力變強。


1969年,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親自批准下達氣象衛星研製任務。


1977年,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真正進入工程研製軌道。


1988年,風雲一號A極軌氣象衛星成功發射,並獲取了清晰的遙感圖像,我國自此告別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


9年後,風雲二號A靜止氣象衛星成功發射,我國成為繼美國、歐盟之後,第三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地區),風雲衛星星座初具雛形。


然而,由於姿態控制、技術等問題,風雲一號A星在軌只運行了39天,風雲一號B星在軌正常運行了165天,之後的風雲二號A星和B星分別在軌正常運行了僅8個月和10個月。


「風雲衛星的壽命涉及很多基礎性問題,如果不掌握關鍵技術,不可能得到高可靠和長壽命的衛星。」楊軍坦言,幾代衛星人為此下了很大的功夫。


而今,經過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重點攻關,最終實現了風雲衛星穩定長壽命運行,核心產品和技術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風雲一號C星壽命達6年5個月,而風雲二號F星的設計壽命為4年,至今已運行8年(仍在軌運行)。


我們有了「獨步天下」的技術


楊軍透露,受疫情影響,原定於今年發射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將在明年擇機發射。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風雲衛星門類齊全、功能完整,個別方面可謂「獨領風騷」。


風雲三號D星搭載的中解析度光譜成像儀是世界上首臺能夠獲取全球250米解析度紅外分裂窗區資料的成像儀器,可每日無縫隙獲取全球250米解析度真彩色圖像。「目前為止,其他國家的氣象衛星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忠東說。


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董瑤海介紹,作為國際上首顆同時裝載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和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的高軌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堪稱是「以一頂倆」。「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相當於對大氣進行CT掃描。我們把世界氣象衛星界夢寐以求的幹涉儀搬到了高軌上。」


「250米紅外探測解析度和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這兩個『獨步天下』的技術值得我們引以為傲。」說起這些,楊忠東感到非常自豪。


傲人的成績遠不止這些,風雲四號A星實現了我國靜止氣象衛星更新換代,對中國區域可實現每5分鐘一次的觀測覆蓋,最高解析度從1.25公裡提高到500米,全球首次實現靜止軌道大氣高光譜垂直探測,綜合探測水平國際領先。


風雲衛星已成為國產衛星中應用最好、定量化水平最高、離百姓最近的衛星。


為氣象航天「保駕護航」


風雲衛星數據是我國數值天氣預報最重要的數據源之一。


我國自主研發的數值天氣預報系統攻克了多項世界衛星數據應用難題,在世界上率先實現對靜止軌道高光譜數據的應用,首創了由數值預報需求引導氣象衛星垂直探測的智能觀測模式,預報準確率和時效顯著提升。


精密的衛星觀測是提高氣象預報預測準確率和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時效的關鍵。


據楊軍介紹,風雲四號衛星投入運行後,我國對颱風、暴雨等災害天氣監測識別時效從15分鐘變為5分鐘,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9%,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平均誤差從95公裡減小到71公裡,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特別是在颱風監測中,風雲衛星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自風雲二號衛星投入運行以來至2020年8月底,西太平洋生成的566個颱風、登陸我國的165個颱風監測無一漏網。」楊軍說。


此外,風雲衛星在氣候業務中也實現了定性向定量應用的轉變,在歷次重大活動氣象保障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風雲衛星還具備空間天氣監測能力,為我國和平利用外太空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2年起,風雲衛星開始搭載空間天氣監測儀器。同年,中國氣象局成立了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建立了天地一體化空間天氣監測平臺,形成了對太陽活動、行星際、電離層等區域的關鍵要素預報預警的空間天氣服務能力。


「風雲衛星先後完成了神舟系列飛船保障、嫦娥工程保障等重大空間天氣保障任務,為保障太空資產設施和太空活動安全提供有力支持。」楊軍介紹,我國空間天氣服務能力得到了國際認可,2020年,中俄聯合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被國際民用航空組織認定為四個全球空間天氣中心之一。


《中國科學報》 (2020-10-14 第1版 要聞 原題為《「風雲」五十載 煉就爭氣星》)

相關焦點

  • 知冷知熱百姓星,服務全球中國星|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
    如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運行,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逐步具備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它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提供天氣預報數據,服務百姓,也是自主創新的爭氣星,攻克基礎薄弱難題,從落後狀態發展到與歐美發達國家三足鼎立,實現部分技術的超越。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知冷知熱的百姓星」
    2008年和2010年,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三號A、B試驗星,實現了極軌氣象衛星升級換代,技術指標與世界先進水平相當,我國氣象衛星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2016年12月11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東半球成像時間由30分鐘提高到15分鐘,對中國區域可實現每5分鐘一次的觀測覆蓋,最高解析度從1.25公裡提高到500米。
  • 風雲五十載,煉就爭氣中國星——寫在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之際
    「它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提供天氣預報數據,服務百姓,也是自主創新的爭氣星,攻克基礎薄弱難題,從落後狀態發展到與歐美發達國家三足鼎立,實現部分技術的超越。風雲衛星不僅是氣象衛星,還是服務全球的中國傲人的成績遠不止這些,風雲四號A星實現了我國靜止氣象衛星更新換代,東半球成像時間由30分鐘提高到15分鐘,對中國區域可實現每5分鐘一次的觀測覆蓋,最高解析度從1.25公裡提高到500米,全球首次實現靜止軌道大氣高光譜垂直探測,綜合探測水平國際領先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如今,風雲氣象衛星共有7星在天:4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在軌運行使用,形成「多星在軌、互為備份、統籌運行、適時加密」的業務格局;3顆極軌氣象衛星在軌運行使用,形成上午、下午星組網觀測,可對全球和區域範圍內的極端天氣、氣候和環境事件展開及時高效觀測。五十載篳路藍縷,五十載春華秋實。
  • 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
    「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
  • 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0月11日電 題: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新華社記者高敬今年是我國風雲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
  • 中國風雲氣象衛星50年:綜合性能世界領先 為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觀測服務
    目前在軌運行的7顆風雲氣象衛星,被譽為「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主創新的爭氣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同時還是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為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觀測服務。世界氣象組織最近進行的一項針對亞太區域衛星用戶的調查顯示,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服務處於領先位置,超過歐、美、日的同類衛星。50年來,中國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氣象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 精測風雲變幻,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
  • 「風雲」激蕩五十年
    ……如今,風雲氣象衛星共有7星在天:4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在軌運行使用,形成「多星在軌、互為備份、統籌運行、適時加密」的業務格局;3顆極軌氣象衛星在軌運行使用,形成上午、下午星組網觀測,可對全球和區域範圍內的極端天氣、氣候和環境事件展開及時高效觀測。五十載篳路藍縷,五十載春華秋實。
  • 中國風雲氣象衛星50年:綜合性能世界領先 為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在軌運行的7顆風雲氣象衛星,被譽為「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主創新的爭氣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同時還是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為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觀測服務。世界氣象組織最近進行的一項針對亞太區域衛星用戶的調查顯示,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服務處於領先位置,超過歐、美、日的同類衛星。
  • 中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防災減災:精測風雲、服務百姓10月11日凌晨,位於南海南部海域的熱帶低壓加強為今年第15號颱風「蓮花」。
  • 風雲衛星,叱吒風雲五十載
    迄今,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衛星鑄就全球觀測能力,綜合性能達世界先進水平。「它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和服務全球的中國星,為全球防災減災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與風雲衛星一同成長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說。
  • 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精測風雲 服務防災減災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從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1970年,我國開始獨立自主研製風雲衛星。
  • 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精測風雲 服務防災減災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從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1970年,我國開始獨立自主研製風雲衛星。50年來,風雲氣象衛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域領跑的跨越,我國颱風、暴雨、洪澇等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大幅提升。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說。半個世紀前,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地提出「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親自批准研製氣象衛星的任務。「這些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域領跑的跨越。」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 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據中國氣象局預計,10月份,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可能有4-5個颱風生成,其中,有1-2個登陸或顯著影響我國華南沿海地區。面對複雜的颱風形勢,天氣預報員們心中有底:風雲氣象衛星時刻監測著風雲變幻,提供著及時、豐富的觀測數據,颱風蹤跡一覽無餘。「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丨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說。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域領跑的跨越半個世紀前,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地提出「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親自批准研製氣象衛星的任務。
  • 鑄造大國重器 照亮強國之路——寫在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之際
    今天,作為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和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大國重器風雲衛星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中國氣象局正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為全球防災減災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 回看「十三五」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
    作為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員、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值班衛星,風雲衛星正在為全球用戶提供不可替代的氣象觀測服務。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的發展,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提供了強有力支撐,為促進全球氣象事業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 中國計劃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郭超凱 鄭瑩瑩)記者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8月4日,「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此次活動將通過專家打分和公眾投票等形式進行,初定於2020年9月由中國氣象局確定2顆風雲氣象衛星暱稱,並對評選結果進行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