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雲氣象衛星50年:綜合性能世界領先 為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觀測服務

2020-10-11 臺海網

效果圖:風雲三號E星

效果圖:風雲四號B星

2020年,中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迎來50大壽。目前在軌運行的7顆風雲氣象衛星,被譽為「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主創新的爭氣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同時還是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為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觀測服務。世界氣象組織最近進行的一項針對亞太區域衛星用戶的調查顯示,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服務處於領先位置,超過歐、美、日的同類衛星。

50年來,中國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氣象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早在1969年,周恩來總理就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批准下達氣象衛星研製任務。迄今,中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形成了極軌、靜止兩個系列化、業務化的綜合觀測星座,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中國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表示:「風雲衛星是什麼樣的衛星?第一,它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可以看天氣預報。第二,也是自主創新的爭氣星。50年來,國家從基礎很薄弱、比較落後的一個狀態一步一步發展到今天,部分的技術實現超越,這是非常爭氣的。現在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科技崛起、要有為,風雲衛星是代表。第三,風雲衛星它不僅僅是氣象星,還是全國人民的星,更是全世界的星,它是服務全球的中國星。」

風雲一號A星首幅圖

風雲三號B星火情監測圖

風雲衛星拍攝的非洲維德角

1988年9月7日,中國用長徵四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一號A極軌氣象衛星,獲取了清晰的遙感圖像,從此告別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在往後四型風雲衛星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實現了從科研試驗到業務服務的轉變,從跟跑到局部領跑的跨越。如今,風雲衛星的部分技術已「獨步天下」、國際領先。楊軍說,在綜合探測能力方面,風雲氣象衛星目前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在觀測精度和穩定性上,風雲衛星也不落後。在技術方面,風雲衛星具備很多「獨一份」,比如風雲三號250米紅外探測儀等。「還有一些儀器,不一定在技術上最先進,但成了世界氣象衛星家族中的『獨一份』。比如風雲三號極光成像儀,全世界沒有,只有我們有。基本上風雲衛星,其他國家有的探測能力我們都有,我們有些有的,他們沒有。在體系上我們也非常完整,同時有極軌三條軌道,從規劃上來講全世界沒有。在靜止衛星的排布上,從東邊西太平洋一直到我們國家的本土,一直到印度洋全覆蓋,靜止衛星的空間覆蓋性非常巨大,在亞太區域獨一無二,這是中國的優勢。所以,我們有體系的優勢、觀測能力的優勢、個別技術的優勢。」

不過,楊軍也坦言,風雲衛星在部分儀器的精度,某些零部件設備及探測器件的水平上,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這些領域也將成為風雲衛星未來重點發展和努力的方向。

楊軍說,風雲衛星一路走來受益於國際合作,也為促進國際合作作出應有貢獻,特別是在推進「一帶一路」氣象合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2018年專門發射了一顆星到印度洋上空,實現了對上合組織大部分國家、阿盟國家以及部分非洲國家的覆蓋。目前,風雲衛星已經為115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而且得到非常積極的響應和反饋。最近,由世界氣象組織(WMO)主導的一項針對亞太區域(二五區協)衛星用戶的數據服務調研報告顯示,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服務處於領先位置,超過了歐、美、日的同類衛星。(此外,我們還)與許多國家建立衛星數據的接收站,專門給他們開通數據服務;我們(還)建立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保障在災害來了的時候,我們的衛星能專門針對他們提供觀測,並且把相應數據和產品給提供給相關部門。」

按計劃,中國將在明年發射風雲四號B星和風雲三號E星。其中,風雲三號E星將成為首顆在晨昏軌道上運行的氣象衛星,進一步增強全球數值天氣預報能力。而風雲四號B星則是風雲四號的首顆業務星,將使中國靜止氣象衛星和氣象業務全方位升級提速。(記者 李琳)

(來源:國際在線)

相關焦點

  • 中國風雲氣象衛星50年:綜合性能世界領先 為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在軌運行的7顆風雲氣象衛星,被譽為「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主創新的爭氣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同時還是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為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觀測服務。世界氣象組織最近進行的一項針對亞太區域衛星用戶的調查顯示,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服務處於領先位置,超過歐、美、日的同類衛星。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效顯著。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出了突出貢獻。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丨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效顯著。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出了突出貢獻。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 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效顯著。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作出了突出貢獻。
  • 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
  • 中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防災減災:精測風雲、服務百姓10月11日凌晨,位於南海南部海域的熱帶低壓加強為今年第15號颱風「蓮花」。
  • 知冷知熱百姓星,服務全球中國星|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
    如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運行,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逐步具備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知冷知熱百姓星,服務全球中國星|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
    如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運行,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逐步具備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它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提供天氣預報數據,服務百姓,也是自主創新的爭氣星,攻克基礎薄弱難題,從落後狀態發展到與歐美發達國家三足鼎立,實現部分技術的超越。
  • 風雲氣象衛星服務一帶一路
    本報北京電(記者趙貝佳)記者近日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經過50年的發展,中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7顆衛星在軌運行(包括4顆靜止氣象衛星和3顆極軌氣象衛星),靜止軌道衛星形成「多星在軌、統籌運行、在軌備份、適時加密」的業務格局,極軌衛星形成上、下午星組網觀測,可對全球和區域範圍內的極端天氣、氣候和環境事件進行及時高效觀測,成為國產衛星中應用最好、定量化水平最強的衛星,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是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也是空間和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 從零追趕部分領域已成世界獨一無二
    中國天氣網訊 近日,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媒體通氣會在中國氣象局舉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介紹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發展歷程,同時邀請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董瑤海、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忠東、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唐世浩等三位專家解答了風雲衛星在各領域的發展和應用情況。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從零追趕部分領域已成世界獨一無二
    中國天氣網訊 近日,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媒體通氣會在中國氣象局舉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介紹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發展歷程,同時邀請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董瑤海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 從零追趕部分領域已成世界獨一無二
    中國天氣網訊 近日,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媒體通氣會在中國氣象局舉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介紹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年發展歷程,同時邀請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董瑤海
  • 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
  • 精測風雲變幻,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
  • 50年,風雲氣象衛星事業蓬勃發展
    一開始,氣象服務要求相對較低,我國制定了先發展低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的規劃。之後,我們又有了高軌道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形成低軌全球觀測和高軌局部觀測相結合的氣象衛星體系。」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回憶。1986年,國家正式批准了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的研製任務。風雲衛星的研製道路並非一帆風順。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知冷知熱的百姓星」
    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形成了極軌、靜止兩個系列化、業務化的綜合觀測星座,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出了突出貢獻。 風雲氣象衛星的發展歷程是什麼樣的?風雲衛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哪些作用?藍藍天工作室帶您探訪「風雲家族」背後的故事。
  • 全國政協委員包為民:中國風雲氣象衛星已為全球上百個國家和地區...
    中新社北京5月23日電 (郭超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目前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已為全球上百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1977年11月,中國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正式命名為風雲一號,從此開啟了風雲紀元。1988年、1990年和1999年,中國先後發射3顆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即風雲一號A、B、C氣象衛星。1997年和2000年,中國又先後發射了2顆靜止軌道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組成了中國氣象衛星業務監測系統。自此,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3個同時擁有兩種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
  • 風雲五十載,煉就爭氣中國星——寫在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之際
    如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運行,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逐步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風雲四號A星已投入運行 將服務於全球超70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天氣網訊 今天(2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召開5月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張祖強表示,我國風雲四號A星已於今年5月1日正式投入業務運行,將服務於全球70多個國家地區。此外,建立了《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時提供防災減災服務。發布會現場,張祖強發表講話。李響 攝經過近50年發展,中國已成功發射了16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9顆風雲氣象衛星在軌運行,形成了「多星在軌、統籌運行、在軌備份、適時加密」的業務格局。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惠及107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郵政推出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郵票,郵票設計中地球背景是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據了解,氣象衛星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益加速實現,截至目前,使用風雲氣象衛星數據的國家和地區數量已增至107個(包括7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9個國家已建成風雲氣象衛星數據直收站,28個國家已註冊成為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FY_ESM)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