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氣網訊 今天(2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召開5月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張祖強表示,我國風雲四號A星已於今年5月1日正式投入業務運行,將服務於全球70多個國家地區。此外,建立了《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時提供防災減災服務。
發布會現場,張祖強發表講話。李響 攝
經過近50年發展,中國已成功發射了16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9顆風雲氣象衛星在軌運行,形成了「多星在軌、統籌運行、在軌備份、適時加密」的業務格局。
風雲四號A星於今年5月1日開始正式投入業務運行,已被世界氣象組織已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同時也是國際災害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為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
「風雲四號」A星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第一幅多通道彩色合成圖像。圖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業務科技處副處長林維夏表示,近些年,隨著風雲三號、風雲四號兩個系列的業務應用,我國氣象衛星部分應用和服務水平已處於國際領跑地位。目前投入使用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上面搭載了高軌道的探測儀器,屬於國際上首發,國際上尚無同類應用。
在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氣候背景下,為了使風雲氣象衛星更好地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氣象防災減災提供服務,中國氣象局建立了《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遭受颱風、暴雨、強對流、森林草原火情、沙塵暴等災害時,可通過世界氣象組織常任代表或其指定的聯繫人申請啟動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
該機制生效後,中國氣象局將調動值班的風雲氣象衛星,對受災區域進行5-6分鐘一次的高頻次區域觀測,並處理生成圖像和定量產品,通過中國氣象局數據廣播系統(CMACast)、國際網際網路及衛星廣播直接接收等多種方式向申請國家提供衛星雲圖及相關定量產品,為其防災減災救災提供及時的信息保障。
如何保障機制運行?張祖強表示,目前風雲氣象衛星近年發展已經形成比較嚴密、完備的業務布局和流程,技術條件比較成熟,具備根據特定區域、特定情況做出響應來監測突發的氣象和環境災害;此外,該機制雖屬首次面向國際用戶的應急響應,但國內應急加密觀測在國內已反覆實踐了很多次,這為能夠提供國際服務打下了基礎。不過該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簡化國際用戶在申請應急服務的流程,提高用戶體驗和反應手段,在分發渠道和手段上加強技術支撐,讓用戶通過專用的CMACast,也就是風雲氣象衛星對國際用戶發布信息的平臺來獲取風雲氣象衛星直接數據廣播,或通過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門戶網站等渠道確保用戶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
張祖強還表示,進入新時代,中國風雲氣象衛星將為「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為人民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