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四號A星已投入運行 將服務於全球超70個國家和地區

2020-11-29 中國天氣網

中國天氣網訊 今天(2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召開5月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張祖強表示,我國風雲四號A星已於今年5月1日正式投入業務運行,將服務於全球70多個國家地區。此外,建立了《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時提供防災減災服務。

發布會現場,張祖強發表講話。李響 攝

經過近50年發展,中國已成功發射了16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9顆風雲氣象衛星在軌運行,形成了「多星在軌、統籌運行、在軌備份、適時加密」的業務格局。

風雲四號A星於今年5月1日開始正式投入業務運行,已被世界氣象組織已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同時也是國際災害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為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

「風雲四號」A星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第一幅多通道彩色合成圖像。圖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業務科技處副處長林維夏表示,近些年,隨著風雲三號、風雲四號兩個系列的業務應用,我國氣象衛星部分應用和服務水平已處於國際領跑地位。目前投入使用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上面搭載了高軌道的探測儀器,屬於國際上首發,國際上尚無同類應用。

在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氣候背景下,為了使風雲氣象衛星更好地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氣象防災減災提供服務,中國氣象局建立了《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遭受颱風、暴雨、強對流、森林草原火情、沙塵暴等災害時,可通過世界氣象組織常任代表或其指定的聯繫人申請啟動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

該機制生效後,中國氣象局將調動值班的風雲氣象衛星,對受災區域進行5-6分鐘一次的高頻次區域觀測,並處理生成圖像和定量產品,通過中國氣象局數據廣播系統(CMACast)、國際網際網路及衛星廣播直接接收等多種方式向申請國家提供衛星雲圖及相關定量產品,為其防災減災救災提供及時的信息保障。

如何保障機制運行?張祖強表示,目前風雲氣象衛星近年發展已經形成比較嚴密、完備的業務布局和流程,技術條件比較成熟,具備根據特定區域、特定情況做出響應來監測突發的氣象和環境災害;此外,該機制雖屬首次面向國際用戶的應急響應,但國內應急加密觀測在國內已反覆實踐了很多次,這為能夠提供國際服務打下了基礎。不過該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簡化國際用戶在申請應急服務的流程,提高用戶體驗和反應手段,在分發渠道和手段上加強技術支撐,讓用戶通過專用的CMACast,也就是風雲氣象衛星對國際用戶發布信息的平臺來獲取風雲氣象衛星直接數據廣播,或通過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門戶網站等渠道確保用戶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

張祖強還表示,進入新時代,中國風雲氣象衛星將為「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為人民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相關焦點

  • 知冷知熱百姓星,服務全球中國星|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
    如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運行,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逐步具備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它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提供天氣預報數據,服務百姓,也是自主創新的爭氣星,攻克基礎薄弱難題,從落後狀態發展到與歐美發達國家三足鼎立,實現部分技術的超越。
  • 知冷知熱百姓星,服務全球中國星|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
    如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運行,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逐步具備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中國風雲氣象衛星50年:綜合性能世界領先 為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觀測服務
    目前在軌運行的7顆風雲氣象衛星,被譽為「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主創新的爭氣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同時還是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為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觀測服務。迄今,中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形成了極軌、靜止兩個系列化、業務化的綜合觀測星座,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中國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表示:「風雲衛星是什麼樣的衛星?第一,它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可以看天氣預報。第二,也是自主創新的爭氣星。
  • 風雲二號」收官之戰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星
    這是風雲二號系列氣象衛星的最後一顆星,將著重為我國及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持續穩定的氣象監測服務。  此次發射的風雲二號H星是一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運行於距地面36000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運行和地球自轉同步,所以專門用於對固定區域進行氣象遙感探測。
  • 從今天起,你可以上網瀏覽風雲四號衛星雲圖啦!
    從今天(5月8日)零時起,中國以及亞太地區用戶可正式接收「風雲四號」A星數據。同時,全部國家級氣象業務平臺完成「風雲二號」到「風雲四號」衛星業務切換。風雲四號A星已於5月1日正式投入業務運行,開始為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對公眾來說,從今天起,你可以上網瀏覽風雲四號衛星雲圖啦!
  • 風雲四號高軌氣象衛星將於12月中旬發射:嘗試開展業務運行
    摘要:資料圖:「風雲四號」衛星開展太陽翼展開試驗。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記者2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由該集團八院抓總研製的「風雲四號」高軌氣象衛星已正式進入發射場流程,將於12月中旬擇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
  • 中國風雲氣象衛星50年:綜合性能世界領先 為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在軌運行的7顆風雲氣象衛星,被譽為「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主創新的爭氣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同時還是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為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觀測服務。世界氣象組織最近進行的一項針對亞太區域衛星用戶的調查顯示,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服務處於領先位置,超過歐、美、日的同類衛星。
  • 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
    「自風雲二號衛星投入運行以來至2020年8月底,西太平洋生成的566個颱風、登陸我國的165個颱風監測無一漏網。」楊軍說。風雲四號衛星投入運行後,我國對颱風、暴雨等災害天氣監測識別時效從15分鐘提高到5分鐘,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9%,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平均誤差從95公裡減小到71公裡,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風雲四號今日正式交付使用:實現從「並跑」變「領跑」的跨越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圖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正式交付用戶投入使用,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觀測系統實現更新換代。9月25日,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正式交付用戶投入使用,這標誌著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觀測系統實現了更新換代,對於保證我國靜止氣象觀測業務的連續、可靠和穩定運行,提高我國航天事業和氣象事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甚至能「捕捉」閃電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白國龍、李國利)記者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1日零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
  • 【國際在線】風雲四號衛星成功發射
    12月11日0時11分 ,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該星是中國高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第一代向第二代跨越的首發星,同時裝載了四種先進儀器設備,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投入使用後,可大幅提高中國的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
  • 風雲四號:氣象防災減災前哨
    與前輩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相比,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有什麼特點?  「它在運行體制、觀測體制和觀測能力上全面升級換代,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多光譜二維成像+高光譜三維探測+超窄帶閃電成像』的對地綜合觀測能力。」
  • 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
  • 風雲四號總師:風雲四號B星部分性能指標比A星提高一倍
    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風雲四號B星、風雲三號E星已經完成研製,將於2021年擇機發射。風雲四號B星將在短時天氣預報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部分性能指標較風雲四號A星提高了一倍。風雲四號B星是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系列的第二顆衛星,是現在在軌運行的風雲四號A星的姊妹星。
  • 精測風雲變幻,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風雲四號衛星投入運行後,我國對颱風、暴雨等災害天氣監測識別時效從15分鐘提高到5分鐘,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9%,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平均誤差從95公裡減小到71公裡,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今年夏天,我國多地遭遇暴雨洪澇災害,風雲四號衛星對水體面積和雨帶變化做出持續而精準的監測,風雲三號衛星將鄱陽湖最清晰的水體變化監測圖呈現在人們眼前,為天氣預報和抗洪搶險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 ...全部國家級氣象業務平臺完成「風雲二號」到「風雲四號」衛星...
    「風雲四號」A星(以下簡稱「風雲四號」)是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的首發星。其搭載的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與靜止軌道掃描成像輻射計「聯手」,在全球首次實現靜止軌道上三維大氣的立體監測。此外,「風雲四號」能夠提供針對陸面、水體、閃電、空間天氣的持續監測數據。
  • 中國計劃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郭超凱 鄭瑩瑩)記者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8月4日,「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此次活動將通過專家打分和公眾投票等形式進行,初定於2020年9月由中國氣象局確定2顆風雲氣象衛星暱稱,並對評選結果進行公示。
  • 中國計劃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郭超凱 鄭瑩瑩)記者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8月4日,「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
  • 風雲五十載,煉就爭氣中國星——寫在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之際
    如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運行,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逐步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利器:中國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可秒拍500張圖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 記者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1日零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