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圖:風雲三號E星
效果圖:風雲四號B星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琳):2020年,中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迎來50大壽。目前在軌運行的7顆風雲氣象衛星,被譽為「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主創新的爭氣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同時還是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為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觀測服務。世界氣象組織最近進行的一項針對亞太區域衛星用戶的調查顯示,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服務處於領先位置,超過歐、美、日的同類衛星。
50年來,中國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氣象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早在1969年,周恩來總理就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批准下達氣象衛星研製任務。迄今,中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形成了極軌、靜止兩個系列化、業務化的綜合觀測星座,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中國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表示:「風雲衛星是什麼樣的衛星?第一,它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可以看天氣預報。第二,也是自主創新的爭氣星。50年來,國家從基礎很薄弱、比較落後的一個狀態一步一步發展到今天,部分的技術實現超越,這是非常爭氣的。現在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科技崛起、要有為,風雲衛星是代表。第三,風雲衛星它不僅僅是氣象星,還是全國人民的星,更是全世界的星,它是服務全球的中國星。」
風雲一號A星首幅圖
風雲三號B星火情監測圖
風雲衛星拍攝的非洲維德角
1988年9月7日,中國用長徵四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一號A極軌氣象衛星,獲取了清晰的遙感圖像,從此告別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在往後四型風雲衛星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實現了從科研試驗到業務服務的轉變,從跟跑到局部領跑的跨越。如今,風雲衛星的部分技術已「獨步天下」、國際領先。楊軍說,在綜合探測能力方面,風雲氣象衛星目前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在觀測精度和穩定性上,風雲衛星也不落後。在技術方面,風雲衛星具備很多「獨一份」,比如風雲三號250米紅外探測儀等。「還有一些儀器,不一定在技術上最先進,但成了世界氣象衛星家族中的『獨一份』。比如風雲三號極光成像儀,全世界沒有,只有我們有。基本上風雲衛星,其他國家有的探測能力我們都有,我們有些有的,他們沒有。在體系上我們也非常完整,同時有極軌三條軌道,從規劃上來講全世界沒有。在靜止衛星的排布上,從東邊西太平洋一直到我們國家的本土,一直到印度洋全覆蓋,靜止衛星的空間覆蓋性非常巨大,在亞太區域獨一無二,這是中國的優勢。所以,我們有體系的優勢、觀測能力的優勢、個別技術的優勢。」
不過,楊軍也坦言,風雲衛星在部分儀器的精度,某些零部件設備及探測器件的水平上,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這些領域也將成為風雲衛星未來重點發展和努力的方向。
楊軍說,風雲衛星一路走來受益於國際合作,也為促進國際合作作出應有貢獻,特別是在推進「一帶一路」氣象合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2018年專門發射了一顆星到印度洋上空,實現了對上合組織大部分國家、阿盟國家以及部分非洲國家的覆蓋。目前,風雲衛星已經為115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而且得到非常積極的響應和反饋。最近,由世界氣象組織(WMO)主導的一項針對亞太區域(二五區協)衛星用戶的數據服務調研報告顯示,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服務處於領先位置,超過了歐、美、日的同類衛星。(此外,我們還)與許多國家建立衛星數據的接收站,專門給他們開通數據服務;我們(還)建立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保障在災害來了的時候,我們的衛星能專門針對他們提供觀測,並且把相應數據和產品給提供給相關部門。」
按計劃,中國將在明年發射風雲四號B星和風雲三號E星。其中,風雲三號E星將成為首顆在晨昏軌道上運行的氣象衛星,進一步增強全球數值天氣預報能力。而風雲四號B星則是風雲四號的首顆業務星,將使中國靜止氣象衛星和氣象業務全方位升級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