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衛星,叱吒風雲五十載

2020-10-11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這是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

1969年,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親自批准下達氣象衛星研製任務。我國氣象衛星的宏偉藍圖由此鋪開。

50年來,風雲衛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迄今,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衛星鑄就全球觀測能力,綜合性能達世界先進水平。

「它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和服務全球的中國星,為全球防災減災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與風雲衛星一同成長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說。

啟航之路並不平坦

1977年11月,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曙光,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真正進入工程研製軌道。經過10年艱苦努力,1988年9月7日,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並獲取到雲圖,引起國際氣象界轟動。

風雲一號A星首幅圖

然而,由於姿態控制問題,第一顆風雲衛星只工作了39天便消失在茫茫太空。隨後,第二顆風雲一號衛星於1990年9月3日發射,很可惜同樣由於技術原因,只工作了158天便宣告失效。之後是第一顆風雲二號衛星1994年在西昌基地還未發射便發生爆炸,第二顆衛星在1997年發射後只工作了6個月便出現故障,第三顆衛星經過改進後仍然只間斷工作了1年6個月。

血的教訓讓中國氣象和航天人更加警醒,必須臥薪嘗膽,練好硬功。「除了學習和合作外,沒有別的出路。」中國科學院院士、風雲二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說。多少技術難關,多少個拼搏的日日夜夜!孫家棟、曾慶存、許健民、陳桂林、李卿、匡定波、許熙、楊建華、錢建梅、徐建平……一代代科研人員,深藏功名、初心相通。

自力更生 迎來柳暗花明

披荊斬棘、歷經艱辛,風雲衛星事業一掃前期陰霾,終於迎來柳暗花明。

1988年風雲一號A星、1997年風雲二號A星相繼成功發射,我國正式告別完全依賴國外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實現了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從無到有的突破

1999年風雲一號C星、2004年風雲二號C星成功發射,突破了長壽命穩定運行的技術瓶頸,具備了提供長期連續業務觀測資料的能力。

2008年風雲三號A星發射升空,極軌氣象衛星實現升級換代,搭載的載荷數量由風雲一號的1個增加至11個,技術指標與世界同期先進水平相當,我國氣象衛星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特別是2016年風雲四號A星成功發射,使東半球成像時間由30分鐘提高到15分鐘,對中國區域可實現每5分鐘一次的觀測覆蓋,最高解析度從1.25公裡提高到500米,依靠其獨一無二的大氣『CT機』——高光譜探測儀,在全球首次實現靜止軌道大氣高光譜垂直探測,我國首次實現天基閃電監測和空間天氣多要素監測,綜合探測水平國際領先。」說起這些,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董瑤海無比自豪。

不僅如此,他們還創下了多個第一。風雲三號D星搭載的中解析度光譜成像儀,是世界上首臺可每日無縫隙獲取全球250米解析度真彩色圖像;風雲三號D星廣角極光成像儀,風雲四號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這在全球都是獨一無二的。

風雲三號D星首幅圖

「氣象衛星應如自來水般長期供應。」孫家棟院士當初的夢想,如今已然成為現實。

楊軍透露,受疫情影響,原定於今年發射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將在明年擇機發射。

防災減災 造福全球

颱風、暴雨、強對流、大霧、沙塵……每一次災害天氣過程,都逃不出風雲衛星的「火眼金睛」。

「風雲衛星是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的最主要手段。精密的衛星觀測是提高氣象預報預測準確率和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時效的關鍵。」楊軍說。

風雲三號B星於2020年3月30日監測四川雲南火情

2020年長江中下遊洪澇災害、2019年颱風「利奇馬」、2018年大興安嶺森林撲火人工增雨……在災害監測評估和搶險救災中,風雲衛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颱風監測中,自風雲二號衛星投入運行以來至2020年8月底,西太平洋生成的566個颱風、登陸我國的165個颱風監測無一漏網。

風雲四號衛星投入運行後,我國對颱風、暴雨等災害天氣監測識別時效從15分鐘提高到5分鐘,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9%,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平均誤差從95公裡減小到71公裡,優於美國、日本等國。

風雲四號A星於2020年5月17日監測黃海海域大霧天氣

不只是國內,2018年6月5日,風雲二號系列收官星H星成功發射,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賦予了它新的使命,使其成為肩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使命的「一帶一路星」,開啟了風雲衛星國際服務的新紀元

截至2020年8月,使用風雲衛星數據的國家數量已增加至115個(包括78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30個國家已建成風雲衛星數據直收站。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未來,風雲衛星將為建設國際氣象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楊軍說。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編輯:宋慈(實習)

審核:王小龍

相關焦點

  • 知冷知熱百姓星,服務全球中國星|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
    風雲衛星不僅是氣象衛星,還是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說。從無到有、從弱到強50年的成長路並非一帆風順,風雲衛星一直在探索中努力變強。1969年,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親自批准下達氣象衛星研製任務。
  • 知冷知熱百姓星,服務全球中國星|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
    50年來,風雲衛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風雲衛星不僅是氣象衛星,還是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說。風雲衛星已成為國產衛星中應用最好、定量化水平最高、離百姓最近的衛星。
  • 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精測風雲 服務防災減災
    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從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1970年,我國開始獨立自主研製風雲衛星。
  • 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精測風雲 服務防災減災
    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從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1970年,我國開始獨立自主研製風雲衛星。50年來,風雲氣象衛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域領跑的跨越,我國颱風、暴雨、洪澇等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大幅提升。
  • 風雲五十載,煉就爭氣中國星——寫在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之際
    50年來,風雲衛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風雲衛星的壽命涉及很多基礎性問題,如果不掌握關鍵技術,不可能得到高可靠和長壽命的衛星。」楊軍坦言,幾代衛星人為此下了很大的功夫。
  • 我國啟動風雲衛星應用先行計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獲悉,風雲三號E星、風雲四號B星計劃於2021年發射,為使衛星發射後儘快投入使用,中國氣象局於近日設立前置性研發計劃,制定2020-2021風雲衛星
  • 五十載任重道遠,「長徵」號再立新功
    五十年間,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多型「長徵」火箭,在一棒又一棒的接續奮鬥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質的飛躍,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 五十年間,「長徵」火箭家族不斷壯大,從當年長徵一號「一支獨秀」,到現在十餘型「長徵」火箭在飛,可以滿足不同載荷、不同軌道的需求。
  • 惠及全球|中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據了解,到2025年,我國將繼續發展第二代風雲衛星星座,計劃發射7顆衛星;2025年到2035年,我國將完善第二代並同步發展第三代風雲衛星綜合觀測體系,計劃發射14顆衛星。屆時,我國風雲衛星觀測體系將更加完善,氣象觀測時效和精度將進一步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的最主要手段精密的衛星觀測是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和氣象災害預警時效的關鍵。目前,風雲衛星已成為我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的最主要手段。
  • 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
    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 2020-10-10 10: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風雲衛星50年記:捕捉天氣脈動 解碼風雲變幻
    日前,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董瑤海與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唐世浩,一起來聽他們眼中的風雲衛星。「爭氣星」:敢夢想敢創新風雲衛星是一顆什麼樣的星?
  • 2020年中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中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今年是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或地區之一。
  • 我國專門為氣象預報和觀測提供服務的衛星——風雲衛星
    央視網消息:想要對天氣進行預測離不開風雲衛星的幫忙,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風雲衛星。我國專門為氣象預報和觀測提供服務的衛星叫做風雲衛星。為了滿足使用需求,風雲衛星上攜帶了多光譜可見光紅外掃描輻射儀、垂直探測儀等科學設備,為天氣預報提供多光譜監測、三維大氣變化等數據信息。
  • 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在探索中起步發展迅速
    央視網消息:今年是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或地區之一。據了解,到2025年,我國將繼續發展第二代風雲衛星星座,計劃發射7顆衛星;2025年到2035年,我國將完善第二代並同步發展第三代風雲衛星綜合觀測體系,計劃發射14顆衛星。
  • 風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召開 集中展示風雲衛星遙感應用技術進展
    2020年風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作為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會議面向國內用戶集中檢驗和展示風雲衛星遙感應用技術進展、組織應用技術交流,全面提高風雲氣象衛星對服務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支撐能力。
  • 科普|風雲衛星是如何洞察地球的風雲變幻的?
    (原標題:風雲衛星 如何洞察風雲變幻) 文·本報記者
  • 遨遊太空五十載
    2020年4月24日,中國郵政發行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紀念郵票一套1枚,全套面值1.20元。郵票由著名郵票設計師於雪精心設計。郵票畫面以「東方紅一號」和數字「50」為主要元素,採用寫實手法創作。
  • 黑龍江:提能力 重應用 強化風雲衛星氣象保障
    作為衛星產業鏈條最完備的省份之一,黑龍江省氣象局充分利用風雲衛星數據開展及時精準的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成為氣象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取得了顯著成效。  不斷提升「三種能力」,夯實風雲衛星氣象應用基礎  提升氣象衛星基礎支撐能力。
  • 爺青回,周董和那輛AE86居然在《叱吒風雲》裡重現了!
    更重要的是,在這部周杰倫監製並全程出演的電影《叱吒風雲》裡,那種風馳電掣的速度感,那種撲面而來的青春與熱血依然那麼濃烈!賽車類競技電影要想拍的好看,最重要是做好兩個方面,第一是賽車時的速度感,第二則是團隊與對手之間亦敵亦友的競爭感。《叱吒風雲》在專業賽車方面做得很出色,導演陳奕先原本就是賽車手,所以他對賽車這項運動的臺前幕後都非常熟悉。
  • 院士劉經南:五十載科研生涯與大地測量和衛星導航結緣
    中新社武漢6月12日電 題:院士劉經南:五十載科研生涯與大地測量和衛星導航結緣作者 馬芙蓉 高柯夫2019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獎12日在武漢揭曉,77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劉經南獲得湖北省最高科技獎項——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 兩類風雲衛星保駕護航 我國氣象預報精準度不斷提升
    從逐日天氣預報到到一星期的天氣趨勢展望,再到臨近天氣信息的更新,這其中兩類風雲衛星功不可沒。自1988年我國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以來,截至目前已經發射了17顆風雲衛星,目前在軌運行的有7顆,是世界上3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組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