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類風雲衛星保駕護航 我國氣象預報精準度不斷提升

2020-12-05 國內國際

央視網消息:有了風雲衛星的幫助,近些年我國的氣象預報精準度也在不斷提升。從逐日天氣預報到到一星期的天氣趨勢展望,再到臨近天氣信息的更新,這其中兩類風雲衛星功不可沒。

自1988年我國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以來,截至目前已經發射了17顆風雲衛星,目前在軌運行的有7顆,是世界上3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組織)之一。

航天科技集團八院 風雲四號總設計師 董瑤海:目前有3顆風雲三號在800公裡上空運行,有3顆風雲二號在靜止軌道運行,還有一顆風雲四號A星,那麼它們主要的功能還是氣象跟環境預報。

我國的風雲系列衛星可以分為兩大類,風雲一號和風雲三號系列衛星是極地軌道衛星,可以進行全球氣象信息的跟蹤和監測,獲得全球資料;風雲二號和風雲四號系列衛星為靜止軌道衛星,提供定點式的觀測服務,獲得高頻次的資料。這一動一靜的模式有點又有面,為我國的天氣預報提供全面而細緻的數據和信息。

國家氣象中心副首席預報員 張峰:氣象衛星觀測數據在我們氣象預報中主要是分為兩塊,一個是監測,還有一個就是預報。首先氣象衛星在我們的颱風海洋預報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於颱風的定位定強還有預報都發揮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就是對於像雷暴、冰雹、短時強降水這些中小尺度的天氣系統,我們可以通過氣象衛星得到它一個更加全面的發展演變的過程,這樣就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天氣系統的發展,也為我們的這種預報提供一個更好的支撐。

來源:央視網

相關焦點

  • 兩類風雲衛星保駕護航 我國氣象預報精準度不斷提升
    央視網消息:有了風雲衛星的幫助,近些年我國的氣象預報精準度也在不斷提升。從逐日天氣預報到到一星期的天氣趨勢展望,再到臨近天氣信息的更新,這其中兩類風雲衛星功不可沒。自1988年我國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以來,截至目前已經發射了17顆風雲衛星,目前在軌運行的有7顆,是世界上3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組織)之一。
  • 我省氣象預報預測質量穩步提升
    我省氣象預報預測質量穩步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精細到鄉鎮為提高我省氣象現代化水平,並完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我省氣象部門在「十三五」期間加大自動化能力建設,在促進氣象綜合觀測能力提升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氣象預報預測預警的精準度。
  • 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在探索中起步發展迅速
    央視網消息:今年是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或地區之一。屆時,我國風雲衛星觀測體系將更加完善,氣象觀測時效和精度將進一步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的最主要手段精密的衛星觀測是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和氣象災害預警時效的關鍵。目前,風雲衛星已成為我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的最主要手段。
  • 墨跡天氣:颱風暴雨來襲,精準天氣預報護航出行
    此時,精準的天氣預報服務顯得尤為重要。如今,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天氣類APP早已成為人們生活出行不可或缺的必備指南,幾乎每部手機中都安裝了墨跡天氣這類天氣APP。作為國內領先的氣象服務機構,墨跡天氣深耕用戶服務需求,基於大數據、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等先進技術,致力於提升天氣預報的精準度及時效性,給用戶帶去更好的體驗。
  • 我國專門為氣象預報和觀測提供服務的衛星——風雲衛星
    央視網消息:想要對天氣進行預測離不開風雲衛星的幫忙,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風雲衛星。我國專門為氣象預報和觀測提供服務的衛星叫做風雲衛星。為了滿足使用需求,風雲衛星上攜帶了多光譜可見光紅外掃描輻射儀、垂直探測儀等科學設備,為天氣預報提供多光譜監測、三維大氣變化等數據信息。
  • 惠及全球|中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屆時,我國風雲衛星觀測體系將更加完善,氣象觀測時效和精度將進一步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的最主要手段精密的衛星觀測是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和氣象災害預警時效的關鍵。目前,風雲衛星已成為我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的最主要手段。
  • 風雲衛星50年記:捕捉天氣脈動 解碼風雲變幻
    當人們收看天氣預報時,就有風雲衛星的一份功勞。它是一顆自主創新的「爭氣星」。50年來,中國氣象衛星實力與歐美發達國家三足鼎立,部分技術實現超越,風雲衛星就是其中代表。它還是一顆服務全球的「中國星」。自氣象衛星誕生起,就肩負起防災減災救災的使命。1969年,一場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席捲半個中國。當時,全球僅有兩個國家擁有氣象衛星,我國氣象衛星研發迫在眉睫。「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
  •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崔絢  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簡稱臺海中心)是我國颱風和海洋氣象預報預警業務的國家隊,主要負責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颱風的監測、分析、預報、
  • 黑龍江:提能力 重應用 強化風雲衛星氣象保障
    氣象部門在農業生產、防災減災、生態安全中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衛星產業鏈條最完備的省份之一,黑龍江省氣象局充分利用風雲衛星數據開展及時精準的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成為氣象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取得了顯著成效。  不斷提升「三種能力」,夯實風雲衛星氣象應用基礎  提升氣象衛星基礎支撐能力。
  • 遼寧天氣預報到底準不準?大數據來了
    為提高遼寧省氣象現代化水平,並完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我省氣象部門在「十三五」期間加大了自動化能力建設,在促進氣象綜合觀測能力提升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氣象預報預測預警的精準度。據介紹,目前遼寧已建成1605個地面氣象觀測站,平均站網密度達到9.6公裡;建成63個全球定位系統氣象觀測站,4個霧霾天氣探空觀測站;全省建設52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和8座測風塔等。同時,還建成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遼寧數據與應用中心和11個應用分中心、風雲衛星接收站,實現高分衛星、風雲衛星數據接收與業務應用。
  • 海峽漁業氣象與海況預報為閩臺漁民保駕護航
    中新社福州一月五日電 (記者 陳國明)記者今天從福建省氣象臺獲悉,從今年一月一日開始,眾多穿越海峽的閩臺漁民可以通過電波收聽到海峽漁業氣象與海況預報
  • 海南氣象護航海上絲綢之路
    韋應物的詩作記載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海南漁民手中代代相傳的「南海天書」——《更路薄》作為漁民千百年來航行南海的「指南針」,記錄著南海多個島礁地名和重要的海洋氣象資訊。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推動著航海業的發展,航海氣象應運而生。而海南現代氣象工作者正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戰略保駕護航。
  • 湖南機場集團:創新中小機場航空氣象預報模式
    會議強調,氣象預報工作是空管安全保障的重要支點,集團氣象預報服務中心的建立對優化資源配置,提升集團空管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氣象預報服務中心對試運行工作要提高站位、統一認識,不斷積累經驗,確保試運行工作紮實推進。要精準施策、穩妥實施,進一步完善優化運行方案流程。對試運行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要及時反饋及時總結,妥善協調日常生產保障與試運行工作,做到「兩促進、兩不誤」。
  • 把脈風雲,他們日復一日地為我們保駕護航
    測風速、放氣球、出野外,國慶閱兵式、奧運會舉辦地,每一場大型活動背後,都有他們把脈風雲、保駕護航,他們就是剛剛獲得「科學也偶像」視頻大賽三等獎的作品《第一視角看氣象工作者「複雜的地形使這裡的氣象風險極高,低溫、大風是氣象預報工作的難點。」李宗濤說。
  • 科普|風雲衛星是如何洞察地球的風雲變幻的?
    12月11日零時11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發射成功。茫茫太空中,氣象衛星就是敏於「察言觀色」,洞察風雲變幻的銳利「眼睛」。風雲四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師張志清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氣象衛星主要是通過衛星裝載的各種探測儀器獲得不同的衛星氣象雲圖,然後通過雲圖反演出其他變量,並應用到天氣預報模式中,再根據方程的運算得到未來的天氣。
  • 風雲衛星,叱吒風雲五十載
    我國氣象衛星的宏偉藍圖由此鋪開。50年來,風雲衛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與風雲衛星一同成長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說。啟航之路並不平坦1977年11月,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曙光,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真正進入工程研製軌道。
  • 天氣預報準確率不斷提高 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
    本報記者 郭靜原攝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最全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和先進的氣象信息系統,建成了無縫隙智能化的氣象預報預測系統,還將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提高氣象服務保障能力,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受偏南暖溼氣流和冷空氣的共同影響,12月15日,本市將有大雪、道路結冰和大霧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