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4日,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50周年紀念日,也是第5個中國航天日。50年前的這一天21點35分,「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場成功將「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從此拉開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序幕,標誌著我國正式進入了太空時代。
「東方紅一號」是從1958年開始,由錢學森、趙九章等中國科技人員進行自主研發,1970年發射成功。直至今日,「東方紅一號」仍然運行在空間軌道上,在茫茫太空中遙望著祖國。
「東方紅一號」的技術特點是「抓得住,看得見,聽得到」。所謂「抓得住」,是指在衛星發射後,不管在什麼樣的氣象條件下,都能夠跟蹤測量到衛星。「看得見」,是指在地球上人們能用肉眼看見衛星。「東方紅一號」直徑雖然只有1米,但科研人員設計的由72面體組成的球體外形在軌運行時閃閃發光,所以在地面上能比較容易觀測到。「聽得到」,是指「東方紅一號」電池耗盡前,人們無論身處何地,都能用普通的收音機收聽到它發送的《東方紅》樂音。
從「東方紅一號」開始,中國航天的中國速度和中國奇蹟讓許多經典瞬間定格。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
1981年9月20日,中國用一枚「風暴一號」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試驗衛星。
1986年2月1日,中國發射了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
1988年9月7日,中國發射了一顆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1990年4月7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徵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次為國外用戶成功發射衛星。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州一號」在酒泉起飛,並於21小時後成功著陸。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搭載首位中國航天員楊利偉前往太空,成功繞地球飛行14圈。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將中國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同時送入太空。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中國載人航天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升空。11月26日,中國第一幅月球圖像正式發布。
2008年9月27日下午,「神舟七號」飛船艙門打開,航天員翟志剛身穿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揮舞著國旗進行太空行走。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3名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和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進入太空,順利完成與「天宮一號」的手控交會對接,標誌著中國完全掌握了載人交會對接技術。
2019年1月15日,「嫦娥四號」上搭載的棉花種子長出了嫩芽,這是人類首次在月球表面培養植物並生長出第一片綠葉。
2020年7月23日,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
為弘揚航天精神,紀念我國航天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國家郵電部早在1986年2月1日就發行了T.108特種郵票《航天》。其中,第一枚「樂聲環宇」中,就有「東方紅一號」的倩影。同時還展現了衛星回收、潛射火箭、火箭發射、航天測控衛星通信等中國航天領域裡的卓越成就。
2020年4月24日,中國郵政發行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紀念郵票一套1枚,全套面值1.20元。郵票由著名郵票設計師於雪精心設計。郵票畫面以「東方紅一號」和數字「50」為主要元素,採用寫實手法創作。衛星的刻畫精準具體、色調明亮鮮明,在視覺上巧妙地與黑色的浩瀚太空和藍色的地球背景形成了強烈對比。「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的加入,使主題表現得更加明確突出,整體效果大氣、莊重。郵票由北京郵票廠膠版工藝印製,局部特種油墨和三維立體壓凸工藝,憑藉完美的立體感和明顯的觸感,使「東方紅一號」衛星「躍然紙上」。如果在紫外燈下觀看,還能欣賞到「50」創造的別樣風景。
據了解,「東方紅一號」紀念郵票僅發行730萬套,極具收藏價值。該套郵票通過百度App「中國郵政集郵郵票百科」微信小程序、AR新媒體技術同步發布。根據中國科技館提供的數位化內容,展現了「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的相關報導,以及「東方紅一號」在空間軌道運行的身影,通過AR互動的方式,增強了受眾的體驗感和參與感。
「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座豐碑。我們要銘記歷史,傳承科學精神,衷心祝願偉大祖國的航天事業更美好、更輝煌。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曾以約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