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果積棟譜「風雲」——記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總師」孫家棟

2020-10-09 中國氣象局

嫦娥、北鬥、風雲、資源……作為航天工程的「總總師」,孫家棟點亮滿天繁星。晚年,孫家棟說過一句話,我一生做過多個衛星總師,風雲二號最讓我難忘。從著手啟動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到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星發射,孫家棟相伴「風雲」四十餘年。

2018年,風雲二號最後一顆衛星發射時,89歲的孫家棟出現在西昌衛星發射場。有人問他,何必事必躬親?他說,我是風雲二號的工程總師,應當到一線來。「並非我個人如此,每個航天人都是如此,只要到了特定時間,就要出現在特定的崗位上。」

結緣「風雲」

孫家棟與「風雲」很早結緣。1988年9月4日,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前夕,孫家棟專程為進發射基地的試驗隊員作動員。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實施以東方紅三號、風雲二號、資源一號為代表的第二代應用衛星工程。孫家棟被任命為這三項工程的總設計師,從此與風雲衛星結下了更深的緣分。

「我國的氣象衛星是隨著氣象服務需求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一開始,氣象服務要求相對較低,我國制定了先發展低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的規劃。之後,我們又有了高軌道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形成低軌全球觀測和高軌局部觀測相結合的氣象衛星體系。」孫家棟回憶。

1986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研製任務,該工程被列入航天重點工程。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代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衛星成功後,將使我國同時擁有太陽同步軌道和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

「當時,技術水平有限,條件比較艱苦,困難重重。」孫家棟說。

如何讓風雲二號衛星儘快成型的同時也具有優良的功效?當時的研製隊伍決定一方繼承我國東方紅二號衛星部分成熟技術,一方面大膽採用多項國際先進技術,以進一步提高風雲二號衛星的技術性能。

研製過程並不順利。1994年,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01星在發射前測試的過程中發生意外。三年後,1997年6月10日,我國成功發射了風雲二號A星。但在運行3個月左右開始出現故障。

「上天之後便暴露出一些問題。」孫家棟說。比如,太陽光照射鏡頭時,衛星雲圖成像不是很清晰。即便如此,風雲二號A星意義重大,它標誌著中國氣象衛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同時擁有極軌氣象衛星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

最後的目送

「我做過很多型號的總師,但做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師讓我感受最深。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發展,才有了今天的成績。」孫家棟不止在一個場合這樣表示。

風雲二號出師不利。直到2004年,風雲二號C星成功定點,成為當時國內應用最為廣泛的業務星。隨後,從C星到最後一顆H星,風雲二號步步推進、順風順水。如今,長期穩定運行的風雲二號衛星服務國民經濟,造福萬千百姓。

2018年6月5日,風雲二號最後一顆星——H星即將發射。已經89歲高齡的孫家棟來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見證這場收官之戰。

從40年前著手論證風雲二號工程,到最後一顆H星發射,孫家棟見證了風雲二號8顆衛星從零件到整星、從地面到天上的每一步。顆顆衛星,如其愛子,如今,他要送最後一個孩子離開。

發射在夜裡進行。位於大涼山深處的衛星發射場鳥鳴蛙唱。從1997年到2018年,從首星到末星,孫家棟的頭髮白了太多、身子也佝僂了起來,但目光依舊堅定。這天夜裡,長三甲運載火箭升騰的尾焰劃破了大涼山夜空,火箭託舉著風雲二號H星飛向深邃又無盡的黑夜。孫家棟看著眼前的畫面,熟悉而親切。

四十年轉瞬即逝,往事卻歷歷在目,如同電影一樣在這位耄耋老人的腦海中閃現。從失敗到成功、從淚水到歡笑,風雲二號的研製歷程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縮影,又何嘗不是如同孫家棟一般的中國航天事業開拓者們的人生寫照呢?

喜看後輩風雲

晚年的孫家棟,依然心繫風雲衛星事業。「對於我來說,每天晚上7點30分,準時打開CCTV1,就能知道明天是晴天還是下雨。」讓孫家棟開心的事,是「風雲衛星為天氣預報提供支撐,每個人都有感受」。

1987年,大興安嶺發生重大森林火災,氣象部門通過氣象衛星遙感圖像最先發現火情。在隨後的滅火過程中,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提供風的動向以及火勢監測等,對滅火起到了巨大作用。以前沒有衛星時,颱風天氣幾乎沒法預報,快上岸了才能報出來。有了氣象衛星以後,起碼三五天以前,甚至更早一點就能捕捉颱風動向,這對減小颱風災害的影響有重要作用。「風雲系列衛星的出現,改變了人民的工作和生活。」他說。

孫家棟始終堅持認為,風雲衛星不是科研衛星,而是應用衛星,要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服務。作為應用衛星,就要確保質量,穩定運行,同時能夠長期運行,不斷研製它的接替者。「就好像城市的自來水系統,要長期供應不能間斷。」

當看到風雲一號、風雲二號的「升級版」風雲三號、風雲四號上天后,孫家棟很激動。新一代的航天人不負眾望,實現了靜止氣象衛星和極軌氣象衛星的升級換代,中國氣象衛星事業後繼有人、前路可期。未來的風雲五號、風雲六號氣象衛星靠年輕人去搞,孫家棟是放心的。

對於風雲衛星後續發展,孫家棟未雨綢繆,即便在晚年退休後,他依然未停止思考——衛星研製前期,要進行大量開發工作,做好技術儲備;衛星上天后,要做到管好用好,擴大應用範圍;同時,要組織力量,編制未來氣象衛星的發展規劃——他細心地想到了每一步。他說,我國氣象衛星及氣象應用整個體系完全是依靠自主創新發展起來的,這才可以做到自主可控,不受制於人。

「在科學創新過程中遭遇曲折是必然的,但遇到曲折以後,要下決心克服曲折,總結經驗,不斷前進,這是最重要的。」孫家棟叮囑年輕人。

「我是最普通的一員」

說起中國航天,孫家棟說,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今天的成就,依靠的不是一個人,也不是單純一個集體,而是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尤其是航天人和航天產品用戶的大力協同、無私奉獻下才取得的。

每次因為作出某項成就而被授予獎勵,領獎時他的第一句話總是「我懷著非常不安的心情,來代表大家接受這一項榮譽」。他不厭其煩地重複著這樣的話:「我作為一名有著幾十年工作經歷的航天人,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員。」

談及風雲二號研製過程中的坎坷和成績,他把功勞歸於國家、集體和大家。

他說,能夠堅持到最後,既離不開國家的支持,也離不開研製部門和用戶部門的理解、大力協同。他記得為風雲二號流過汗的每一群人:航天科技集團八院負責總體研製衛星,與五院配合研發衛星平臺;航天部門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努力,攻克衛星和載荷研製的難關;氣象部門作為主要用戶,在有不同聲音的情況下,全力支持我國自主可控氣象衛星的研發。

「風雲二號經過幾代人幾十年的共同奮鬥才取得今天的成果,其中依靠航天精神凝聚起來的協同效應,是中國航天取得輝煌成就極為重要的智慧來源,這種千千萬萬人共同奮鬥的精神值得發揚。」他說。

2018年11月30日,在風雲二號H星正式交付儀式上,中國氣象局、國防科工局共同向孫家棟頒發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

頒獎詞這樣寫道:你是風雲的總師,親赴一線定要留下足跡;你是國家的棟梁,滿天星鬥刻下您的傳奇;40餘年的攜手並進,從預研到穩定運行;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書寫堪稱典範的航天緣、氣象情;謝謝您,孫老總!以國為家矢志牧群星,碩果積棟助夢譜風雲。

一襲舊衣,一雙布鞋,一根撫摸得滑溜溜的黃木拐杖,年近90的孫家棟顫顫巍巍地走上領獎臺。這位質樸的老人,雙手接過了榮譽證書,小心翼翼,如同接手「風雲」的第一天。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作者:中國航天報記者趙聰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微信

微信編輯:張琳皓

審核:劉傑

相關焦點

  • 「風雲」人物孫家棟
    今天,帶您走近一位「風雲」人物,他就是「共和國勳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 嫦娥、北鬥、風雲、資源……作為我國航天工程的「總總師」,「共和國勳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點亮滿天繁星。
  • 風雲事業50年「風雲」人物孫家棟
    嫦娥、北鬥、風雲、資源……作為我國航天工程的「總總師」,「共和國勳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點亮滿天繁星。從著手啟動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到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星發射,孫家棟 相伴「風雲」40餘年。2018年,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顆衛星發射時,89歲的孫家棟出現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有人問他,何必事必躬親? 他說,我是風雲二號的工程總師,應當到一線來。
  • 專訪「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孫家棟-中國氣象局政府...
    中國氣象局、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同向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頒發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  在風雲二號衛星四十餘年不平凡的自主創新發展歷程中,特別是在風雲衛星經歷坎坷的時候,以孫家棟院士為代表的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始終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始終堅持「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自力更生,攻堅克難,與氣象工作者一路風雨同舟,榮辱與共,鑄就我國氣象衛星今日的輝煌。
  •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背後的哈工大人
    >嫦娥、北鬥、風雲、資源……作為我國航天工程的「總總師」,「共和國勳章」和「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點亮滿天繁星。從著手啟動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到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星發射,孫家棟相伴「風雲」40餘年。2018年,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顆衛星發射時,89歲的孫家棟出現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上世紀70年代,我國實施以東方紅三號、風雲二號、資源一號為代表的第二代應用衛星工程。孫家棟分別被任命為這三項工程的總設計師,從此與「風雲」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 四十載風雲歲月 鑄造中國的靜止氣象衛星——記風雲二號、四號氣象...
    李卿從開始預研我國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就期盼未來衛星雲圖上標註的是「風雲二號」。如今全球有115個國家和地區接收和應用中國靜止氣象衛星的雲圖資料。2018年6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表示:「中方願用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為各方提供氣象服務。」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鑄造大國重器 做保障民生的「天眼」
    央廣網北京10月11日消息(記者孫冰潔)1969年,周恩來總理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親自批准下達研製任務,我國風雲氣象衛星50年強國之路就此啟程。在重重困難中,從以「兩彈一星」元勳、風雲一號工程總師任新民,風雲二號工程總師孫家棟為代表的航天工作者,以曾慶存院士、許健民院士為代表的氣象工作者,以及無數默默無聞奮戰在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在深夜的計算機房,在衛星發射的最前線,不計名利、百折不撓,終於迎來「碩果盈枝」——建成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複雜、功能最先進的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實現了系統的業務化穩定可靠運行,運行成功率長期保持在99%以上;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實現上午和下午組網觀測
  • ——記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加密觀測新模式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開發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區域加密觀測功不可沒。它面向用戶需求,使科研與業務有機結合,顯著提高了氣象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日前,這一工作被評為2012年氣象部門創新工作。  「加密觀測獲得的高頻次衛星雲圖大大提高熱帶氣旋監測的時效性,並能及時捕捉熱帶氣旋結構和環流細微變化。」
  • 四十載風雲歲月 鑄造中國的靜止氣象衛星——記風雲二號、四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李卿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預研技術總負責人、總設計師。李卿從開始預研我國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就期盼未來衛星雲圖上標註的是「風雲二號」。如今全球有115個國家和地區接收和應用中國靜止氣象衛星的雲圖資料。2018年6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表示:「中方願利用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為各方提供氣象服務。」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1988年9月7日4時30分,註定是一個被標註在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史上的光輝時刻: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發射成功,並將第一次自主拍攝的衛星雲圖回傳地球。從此,我國結束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1997年6月10日,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又一次迎來大的跨越——用長徵三號運載火箭,將風雲二號A靜止氣象衛星送入太空。
  • 風雲四號:中國氣象衛星革命性重器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說,風雲四號的觀測質量會比上一代靜止氣象衛星即風雲二號有「臺階性」的提高。那麼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提升,對民眾關心的天氣預報又有著什麼樣的影響?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 鑄造大國重器 照亮強國之路——寫在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之際
    而細數每個成長階段,每至關鍵時刻,總有一種關懷,高位推動、領航發展;每到重大關頭,總有一種力量,舉旗定向、把舵全局——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不久,鄧小平同志在當時國民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同意保留風雲一號極軌氣象衛星研製任務,並增加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研製計劃,激發了氣象和航天工作者幹事創業的熱情。
  • 50年,風雲氣象衛星事業蓬勃發展
    一開始,氣象服務要求相對較低,我國制定了先發展低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的規劃。之後,我們又有了高軌道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形成低軌全球觀測和高軌局部觀測相結合的氣象衛星體系。」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回憶。1986年,國家正式批准了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的研製任務。風雲衛星的研製道路並非一帆風順。
  • 中國驕傲——「風雲」氣象衛星
    裡程碑意義的「風雲一號」C星由於極地軌道和靜止軌道對於天氣觀測的互補優勢,我國在氣象衛星發展初期即提出了同時發展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衛星的思路。「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工程在20世紀八十年代上馬。1986年,我國第一顆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正式列入國家計劃。
  • 那人 那地 那顆星——記風雲三號地面系統首任總師董超華
    氣象衛星總體規劃和定量反演問題專家、風雲三號地面系統首任總師董超華,就是地面系統建設者中的集大成者。中國人的航天夢,從騰飛的那一刻起,就註定勇往直前。從接收國外氣象衛星雲圖,到中國衛星服務世界,漫漫「風雲」路,一代代「追星人」奮力奔跑,託起了我國的燦爛星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國氣象衛星及應用發展的立足點。
  • 記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風雲氣象衛星創新團隊
    「風雲三號」地面應用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忠東說,「專業性質和事業運轉需要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人緊緊『抱團兒』。」  原地面應用系統總工程師董超華說,氣象衛星科研人員從「白手起家」開始,先經歷學習、調研、思考,再引進、消化、吸收別國的技術;而後過渡到本國技術的改進、創新、自主發展。這期間,還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做好自家的事、創好自家的業;另一方面要眼觀別家的發展,耳聽別家的近況。
  • 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主要功能及特點
    2000年6月25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運載火箭,再一次成功發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簡稱FY—2B),7月3日定點於東經105度赤道上空,衛星工作正常。
  • 觀天象知冷暖 「風雲」衛星添「新丁」——解碼風雲四號衛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師董瑤海說,早前也試圖與歐洲合作,但一個小小的元器件,歐洲人卻開出比整星還貴的天價——「5億元人民幣你要不要?」    航天高技術是買不來的。近七年的鑽研,打造出這顆設計壽命七年的風雲四號,最令董瑤海自豪的是,「所有的核心技術都是自主研發的」。    ——「六」面柱體構型。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概況
    風雲四號衛星與風雲二號衛星相比,一是實現了自旋平臺到三軸穩定平臺,二是從單一載荷到多載荷的轉變,三是掃描輻射計也從5通道增加到14通道,覆蓋3個可見光和11個短波紅外、中波紅外和長波紅外等波段,通道數量提升近3倍,四是成像時間解析度提高一倍,單星即可完成風雲二號雙星組網才能實現的15分鐘全圓盤成像,區域觀測能力超過風雲二號,只需3分鐘。  國外比較。
  • 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獲取首批圖像和數據
    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報導 2月27日,隨著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獲取首批圖像和數據,世界第一幅靜止軌道地球大氣高光譜圖正式亮相,與此同時,我國首次獲取彩色衛星雲圖和閃電分布圖。  風雲四號A星是我國首顆靜止軌道上三軸穩定的定量遙感衛星,於2016年12月11日成功發射。
  • 風雲衛星50年,10個詞告訴你風雲那些事
    1997年6月5日,風雲二號A星發射因天氣原因被迫中止,5天後,經過精心準備、嚴密組織,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但衛星在軌運行3個月左右開始出現故障,每天只能間歇性工作6到8小時,衛星最終沒有實現業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