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事業50年「風雲」人物孫家棟

2020-10-07 全國產經平臺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

編者按:

2020年是風雲衛星氣象事業發展50周年。

50年來,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斷攻堅克難、求實進取,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績矚目。

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

作為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員、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值班衛星,風雲衛星正在為全球用戶提供不可替代的氣象觀測服務。

風雲衛星事業的飛速發展,離不開一代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的上下求索和創新拼搏。

今天,帶您走近一位「風雲」人物,他就是「共和國勳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

嫦娥、北鬥、風雲、資源……作為我國航天工程的「總總師」,「共和國勳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點亮滿天繁星。

晚年,孫家棟說過一句話,我一生做過多個衛星總師,風雲二號最讓我難忘。

從著手啟動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到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星發射,孫家棟 相伴「風雲」40餘年

2018年,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顆衛星發射時,89歲的孫家棟出現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有人問他,何必事必躬親?

他說,我是風雲二號的工程總師,應當到一線來。「並非我個人如此,每個航天人都是如此,只要到了特定時間,就要出現在特定的崗位上。」

風雲二號衛星研製過程並不順利

1988年9月4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我國第一顆風雲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發射前夕,孫家棟專程為進發射場的試驗隊員作動員。

與「風雲」的緣分,還是源於風雲二號工程。

上世紀70年代,我國實施以東方紅三號、風雲二號、資源一號為代表的第二代應用衛星工程。 孫家棟分別被任命為這三項工程的總設計師,從此與「風雲」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我國的氣象衛星是根據氣象服務的需求一步一步發展的。一開始,氣象服務要求相對較低,我國制定了先發展低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的規劃。之後,我們又有了高軌道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形成低軌全球觀測和高軌局部觀測相結合的氣象衛星體系。」孫家棟回憶說。

1986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風雲二號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研製任務,該工程被列入航天重點工程。

風雲二號衛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代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成功後,使我國成為第三個同時擁有太陽同步軌道和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

「當時技術水平有限,條件比較艱苦,困難重重。」孫家棟說。

如何讓風雲二號衛星在儘快成型的同時也具有優良的功效?

當時的研製隊伍決定一方面繼承我國東方紅二號衛星部分成熟技術,另一方面大膽採用多項國際先進技術,以進一步提高衛星的技術性能。

風雲二號衛星研製過程並不順利。

1994年,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01星在發射前測試的過程中發生意外。

3年後,1997年6月10日,我國成功發射了風雲二號A星。但在運行3個月左右的時間後,開始出現故障。

「上天之後便暴露出一些問題。」孫家棟說。

比如,太陽光照射鏡頭時,衛星雲圖成像不是很清晰。即便如此,風雲二號A星意義重大。它標誌著中國氣象衛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同時擁有極軌氣象衛星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

顆顆衛星,如其愛子。他送最後一個孩子離開。

「風雲二號」第一個孩子並不茁壯,每每想起來,「老父親」孫家棟心痛不已。

「我做過很多型號的總師,但做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師讓我感受最深。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發展,才有了今天的成績。」孫家棟不止在一個場合這樣表示。

「風雲二號」出師不利,一直到2004年,風雲二號C星成功定點,成為當時國內應用最為廣泛的業務星。隨後,從風雲二號C星到最後一顆H星,「風雲二號」步步推進、順風順水。如今, 長期穩定運行的風雲二號衛星服務國民經濟,造福萬千百姓。

即便手頭工作繁忙,孫家棟對「風雲二號」的關愛卻從未減少。

2018年6月5日,「風雲二號」最後一顆衛星——H星即將發射。

已經89歲高齡的孫家棟來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這個他為之奮鬥了大半輩子的航天發射場,見證「風雲二號」的收官之戰。

從40年前著手論證風雲二號工程,到如今最後一顆衛星發射,孫家棟見證了「風雲二號」8顆衛星從零件到整星、從地面到天上的每一步。

顆顆衛星,如其愛子。如今,他要送最後一個孩子離開。

發射在夜裡進行。位於大涼山深處的衛星發射場鳥鳴蛙唱,仿佛在熱情地歡迎這位「風雲」老總回家。

1997年到2018年,從首星到末星,雖然「風雲」老總的頭髮白了太多、身子也佝僂了起來,但他的目光依舊堅定。

孫家棟目不轉睛地盯著眼前的發射場景。

這天夜裡,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升騰的尾焰劃破了大涼山夜空,火箭託舉著風雲二號H星飛向深邃又無盡的黑夜。孫家棟看著眼前的畫面,熟悉而親切。

40年轉瞬即逝,往事卻歷歷在目,如同電影一樣在這位耄耋老人的腦海中閃現。

從失敗到成功、從淚水到歡笑,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研製歷程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縮影,又何嘗不是如同孫家棟一般的中國航天事業開拓者們的人生寫照呢?

未來的氣象衛星靠年輕人去搞他是放心的

晚年的孫家棟,依然心繫風雲衛星事業。

「對於我來說,每天晚上7點30分,準時打開CCTV1,就能知道明天是晴天還是下雨。」讓孫家棟開心的事,是「風雲衛星為天氣預報提供支撐,每個人都有感受」。

孫家棟常常掛在嘴邊的例子是,1987年大興安嶺發生重大森林火災,就是氣象部門通過氣象衛星遙感圖像最先發現的,而在隨後的滅火過程中,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提供風的動向以及火勢監測等,對滅火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颱風預測方面,以前沒有衛星的時候,颱風天氣幾乎沒法預報,快上岸了才能報出來。有了氣象衛星以後,起碼三五天以前,甚至更早一點就把颱風動向報出來,這樣對減小颱風災害的影響有重要作用。

談及風雲衛星,孫家棟常常說,「風雲系列衛星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孫家棟始終堅持一個觀點:風雲衛星不是科研衛星,而是應用衛星,要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服務。作為應用衛星,就要確保質量,穩定運行,不能今天衛星雲圖可以順利接收使用,過兩天又不能工作或者達不到質量要求。

同時,它要能夠長期運行,因此要不斷研製它的接替者。「就好像城市的自來水系統,要長期供應,不能間斷。」

當看到風雲一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升級版」——風雲三號、風雲四號衛星上天后,孫家棟很激動——新一代的航天人不負眾望,實現了靜止氣象衛星和極軌氣象衛星的升級換代, 中國氣象衛星事業後繼有人、前路可期。

未來的風雲五號、風雲六號氣象衛星靠年輕人去搞,孫家棟是放心的。

對於風雲衛星後續發展,孫家棟未雨綢繆,即便在晚年退休後,依然未停止思考——衛星研製前期,要進行大量開發工作,做好技術儲備;衛星上天后,要做到管好用好,擴大應用範圍;同時,要組織力量,編制未來氣象衛星的發展規劃——他細心地想到了每一步。

他說,我國氣象衛星及氣象應用整個體系完全是依靠自主創新發展起來的,做到了自主可控,不受制於人。「科學創新過程中遭遇曲折是必然的,但是遇到曲折以後,要下決心克服,總結經驗,不斷地前進,這是最重要的。」孫家棟叮囑年輕人。

他始終把自己看作最普通的一員即便他已經點亮了滿天繁星

說起中國航天,他說,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今天的成就,依靠的不是一個人,也不是單純一個集體,而是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尤其是在航天人和航天產品用戶的大力協同、無私奉獻下才取得的。

每次被授予獎勵,領獎時孫家棟的第一句話總是「我懷著非常不安的心情,來代表大家接受這一項榮譽」。

在任何場合,他不厭其煩地重複著這樣的話:「我作為一名有著幾十年工作經歷的航天人,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員。」

談及風雲二號衛星研製過程中的坎坷和成績,他把功勞歸於國家、集體和大家。他說,能夠堅持到最後,既離不開國家的支持,也離不開研製部門和用戶部門的理解、大力協同。

他記得為風雲二號衛星流過汗的每一群人:航天科技集團八院負責總體研製衛星,與五院配合研發衛星平臺;航天單位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努力,攻克衛星和載荷研製的難關;氣象部門作為主要用戶,在有不同聲音的情況下,全力支持我國自主氣象衛星的研發。

「風雲二號經過幾代人幾十年的共同奮鬥才取得今天的成果,其中依靠航天精神凝聚起來的大力協同效應,是中國航天取得輝煌成就極為重要的智慧來源,這種千千萬萬人共同奮鬥的精神值得發揚。」他說。

2018年11月30日,在風雲二號H星正式交付儀式上,中國氣象局、國防科工局共同向孫家棟頒發了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

頒獎詞這樣寫道:

你是風雲的總師,

親赴一線定要留下足跡;

你是國家的棟梁,

滿天星鬥刻下您的傳奇;

40餘年的攜手並進,

從預研到穩定運行;

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

書寫堪稱典範的航天緣、氣象情;

謝謝您,孫老總!

以國為家矢志牧群星,

碩果積棟助夢譜風雲。

一襲舊衣,一雙布鞋,一根撫摸得滑溜溜的黃木拐杖,年近90的孫家棟顫顫巍巍地走上領獎臺。

這個質樸的老頭,雙手接過了榮譽證書,小心翼翼,像接手「風雲」的第一天。

來源/《中國航天報》

記者/趙聰

編輯 /楊成 武亞姮

校對/林佳昕 高一鳴

監製/黃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產經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風雲」人物孫家棟
    2020年是風雲衛星氣象事業發展50周年。 50年來,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斷攻堅克難、求實進取,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績矚目。 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
  • 碩果積棟譜「風雲」——記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總師」孫家棟
    晚年,孫家棟說過一句話,我一生做過多個衛星總師,風雲二號最讓我難忘。從著手啟動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到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星發射,孫家棟相伴「風雲」四十餘年。從1997年到2018年,從首星到末星,孫家棟的頭髮白了太多、身子也佝僂了起來,但目光依舊堅定。這天夜裡,長三甲運載火箭升騰的尾焰劃破了大涼山夜空,火箭託舉著風雲二號H星飛向深邃又無盡的黑夜。孫家棟看著眼前的畫面,熟悉而親切。四十年轉瞬即逝,往事卻歷歷在目,如同電影一樣在這位耄耋老人的腦海中閃現。
  • 專訪「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孫家棟-中國氣象局政府...
    中國氣象局、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同向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頒發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  在風雲二號衛星四十餘年不平凡的自主創新發展歷程中,特別是在風雲衛星經歷坎坷的時候,以孫家棟院士為代表的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始終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始終堅持「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自力更生,攻堅克難,與氣象工作者一路風雨同舟,榮辱與共,鑄就我國氣象衛星今日的輝煌。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不遠處還有一個『熱帶擾動』,也就是颱風的雛形正在發展……」10月12日晚,央視發布氣象預報,而在主持人身後,正是清晰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雲圖。「在颱風監測中,『風雲』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唐世浩告訴記者,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
  • 50年,風雲氣象衛星事業蓬勃發展
    >1970年,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氣象衛星研製任務。到今年,風雲氣象衛星事業走過整整50年。截至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建成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之一。50年,風雲衛星發展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不斷超越的奮鬥史,它不僅造福中國人民,更為世界謀福祉。
  • 中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防災減災:精測風雲、服務百姓10月11日凌晨,位於南海南部海域的熱帶低壓加強為今年第15號颱風「蓮花」。海南省氣象局發布颱風預警,提示作業和過往船舶回港避風。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防災減災:精測風雲、服務百姓10月11日凌晨,位於南海南部海域的熱帶低壓加強為今年第15號颱風「蓮花」。海南省氣象局發布颱風預警,提示作業和過往船舶回港避風。
  • 鑄造大國重器 照亮強國之路——寫在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之際
    1969年,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親自批准下達研製任務,我國風雲氣象衛星50年強國之路就此啟程。這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茁壯成長的50年,是在追求卓越中劈波斬浪的50年,也是在接續奮鬥中革故鼎新的50年。
  • 「風雲」激蕩五十年
    不遠處還有一個『熱帶擾動』,也就是颱風的雛形正在發展……」10月12日晚,央視發布氣象預報,而在主持人身後,正是清晰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雲圖。「在颱風監測中,『風雲』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唐世浩告訴記者,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
  • 風雲衛星50年,10個詞告訴你風雲那些事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 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式發展。迄今已成功發射 17 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現有 7 顆在軌運行,形成極軌、靜止兩個系列化、業務化的綜合觀測網,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作出了突出貢獻。今天,梳理10個詞帶你了解風雲。
  • 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0月11日電 題: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新華社記者高敬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
  •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背後的哈工大人
    2020年是風雲衛星氣象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斷攻堅克難、求實進取,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績矚目。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
  • 精測風雲變幻,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
  • 鑄造大國重器 照亮強國之路——寫在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之際
    >,並於1970年親自批准下達研製任務,我國風雲氣象衛星50年強國之路就此啟程。這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茁壯成長的50年,是在追求卓越中劈波斬浪的50年,也是在接續奮鬥中革故鼎新的50年。這是一顆常懷人民的初心:為了風雲衛星氣象事業的開篇序曲,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勇挑重擔。「除了學習和合作外,沒有別的出路。」多少技術難關,多少個拼搏的日日夜夜!孫家棟、曾慶存、許健民、陳桂林、李卿、匡定波、許熙、楊建華、錢建梅、徐建平……一代代科研人員,深藏功名、初心相通。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鑄造大國重器 做保障民生的「天眼」
    央廣網北京10月11日消息(記者孫冰潔)1969年,周恩來總理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親自批准下達研製任務,我國風雲氣象衛星50年強國之路就此啟程。50年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一步步成長壯大,逐漸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氣象衛星發展之路。「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對風雲衛星發展大為讚賞。
  • 風雲五十載,煉就爭氣中國星——寫在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之際
    氣象衛星研製任務,我國風雲衛星已歷經50年長河。50年來,風雲衛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說。年的成長路並非一帆風順,風雲衛星一直在探索中努力變強。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效顯著。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出了突出貢獻。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知冷知熱的百姓星」
    今年是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風雲氣象衛星是我國重要的空間基礎設施,是氣象現代化的重要標誌。50年來,一代代氣象人和航天人攜手共進,勇於創新、接續奮鬥,推動我國民用遙感衛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50年來,「風雲家族」不斷壯大。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丨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核心閱讀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 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效顯著。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