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讚!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背後的哈工大人

2020-10-08 中國青年報

2020年是風雲衛星氣象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斷攻堅克難、求實進取,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績矚目。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

作為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員、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值班衛星,風雲衛星正在為全球用戶提供不可替代的氣象觀測服務。

風雲衛星事業的飛速發展,離不開一代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的上下求索和創新拼搏。小編搜集整理了主持或參與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研製發射的哈工大人,一起來聽他們的「風雲」故事。

風雲二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

嫦娥、北鬥、風雲、資源……作為我國航天工程的「總總師」,「共和國勳章」和「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點亮滿天繁星。

從著手啟動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到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星發射,孫家棟相伴「風雲」40餘年。2018年,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顆衛星發射時,89歲的孫家棟出現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上世紀70年代,我國實施以東方紅三號、風雲二號、資源一號為代表的第二代應用衛星工程。孫家棟分別被任命為這三項工程的總設計師,從此與「風雲」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1986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風雲二號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研製任務,該工程被列入航天重點工程。風雲二號衛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代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成功後使我國成為第三個同時擁有太陽同步軌道和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

「我做過很多型號的總師,但做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師讓我感受最深。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發展,才有了今天的成績。」孫家棟不止在一個場合這樣表示。

2004年,風雲二號C星成功定點,成為當時國內應用最為廣泛的業務星。隨後,從風雲二號C星到最後一顆H星,「風雲二號」步步推進、順風順水。如今,長期穩定運行的風雲二號衛星服務國民經濟,造福萬千百姓。

從40年前著手論證風雲二號工程,到如今最後一顆衛星發射,孫家棟見證了「風雲二號」8顆衛星從零件到整星、從地面到天上的每一步。

晚年的孫家棟,依然心繫風雲衛星事業。「對於我來說,每天晚上7點30分,準時打開CCTV1,就能知道明天是晴天還是下雨。」讓孫家棟開心的事,是「風雲衛星為天氣預報提供支撐,每個人都有感受」。孫家棟常常說,「風雲系列衛星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當看到風雲一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升級版」——風雲三號、風雲四號衛星上天后,孫家棟很激動。新一代的航天人不負眾望,實現了靜止氣象衛星和極軌氣象衛星的升級換代,中國氣象衛星事業後繼有人、前路可期。他說,我國氣象衛星及氣象應用整個體系完全是依靠自主創新發展起來的,做到了自主可控,不受制於人。

「風雲二號經過幾代人幾十年的共同奮鬥才取得今天的成果,其中依靠航天精神凝聚起來的大力協同效應,是中國航天取得輝煌成就極為重要的智慧來源,這種千千萬萬人共同奮鬥的精神值得發揚。」孫家棟說。

風雲二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徐博明校友

2012年1月13日,風雲二號F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從風雲一號的4顆星到風雲二號的7顆星,所有「風雲」系列衛星,全由上海航天局承擔抓總研製。

1978年,徐博明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機械製造及工藝業自動化專業。畢業後,徐博明被分配到了上海航天局。剛畢業時,徐博明一直做航天發動機製造方面的工作,後轉到衛星領域。2000年, 徐博明成為上海航天局分管衛星工作的副局長,2002年兼任風雲二號C星總指揮,從此一路「風雲」相伴,攜星而行。

「天有不測風雲」,風雲二號衛星的使命就是讓「不測」變成「可測」。但是風雲系列衛星的研製卻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了艱辛。2004年,做了356項大的技術改進的風雲二號C星發射成功,成為新的「氣象大師」,從此中國人的氣象預測擺脫了看外國星「臉色」的局面。「可以說,風雲二號衛星的成功是幾代航天人和氣象人共同努力、多個部門通力合作的結果。」徐博明說。2006年12月,風雲二號D星升空後,我國實現了「雙星觀測、組網運行」的業務運行方式,大大提高了觀測效率。

徐博明校友

2007年,已經60歲的徐博明從上海航天局副局長的崗位上退下來,作為風雲二號總指揮更專心於「風雲」。與其他的風雲二號衛星相比,2012年1月發射成功的風雲二號F星主要做了6大方面的技術改進:包括光譜靈敏度要求更高、增加空間環境探測功能、大大擴展數據採集和轉發能力、提高衛星壽命等。如今,在赤道上空的靜止氣象衛星俱樂部裡,風雲二號已名滿天下。

風雲三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 孫敬良院士

2008年5月27日11時02分,我國首顆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風雲三號」衛星與美國、歐洲新一代的極軌氣象衛星一起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三大極軌氣象衛星,已納入世界氣象組織業務氣象衛星系統。「風雲三號」還被公眾親切稱作「奧運星」,為北京奧運會提供精確的氣象保障服務。

擔任這一衛星工程總設計師的是在航天界赫赫有名的火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孫敬良校友。

孫敬良院士(左)

孫敬良於1947年至1950年在哈工大預科班學習,1958年畢業於原蘇聯莫斯科茹可夫斯基軍事航空工程學院。多年來,他從事液體火箭發動機及運載火箭理論與工程技術研究,攻克了「風暴一號」大型液體火箭發動機振動過大的技術難關;主持研製「風暴一號」改進型火箭,確保了「一箭三星」的發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發射一箭多星的國家;攻克了「長徵三號」運載火箭重大關鍵技術縱向耦合振動的難關,為火箭成功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做出了重要貢獻;主持研製「長徵四號」運載火箭,使我國成為能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少數國家之一;主持研製性能好、可靠性高的「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在發射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中每一次都取得了成功。

他曾獲得3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3項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兩項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使孫敬良逐步成為航天領域內傑出的火箭專家和領軍人物。

孫敬良在航天戰線上奮鬥了60餘年。按說像他這樣的年齡,早該在家頤養天年了。但他卻還每天上班下班,依然擔任著型號的總師,為航天事業散發著光和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古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人生格言。

風雲三號衛星型號總指揮 高火山校友

改革開放前夕,風華正茂的高火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被譽為「工程師搖籃」的哈爾濱工業大學,進入無線電信息工程專業深造。在知識的海洋中他勤奮地暢遊,修完了大學本科的全部課程。

20世紀80年代初,高火山來到了他夢寐以求的衛星總體單位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509所,參加了「風雲一號」01批氣象衛星研製,成為當時這家單位向衛星研製領域最高水平衝刺中最年輕的知識分子之一。

作為衛星總指揮,高火山像熟悉親生兒子一樣熟悉「風雲一號」、「風雲三號」衛星,每個節點、每個環節,他都了如指掌。他與團隊在10餘年的時間裡,先後將4顆「風雲一號」衛星送上了太空。那一顆顆凝聚著科技人員智慧和心血的衛星,令他魂縈夢繞。

他說:「風雲三號」衛星具有全天候和全天時的工作能力,不受白天黑夜限制和各種天氣狀況影響,能實現24小時不間斷觀測服務;不僅能為航空、航海、農業、林業、海洋、水文等國民經濟多領域提供全球及區域氣象信息,還將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規律和氣候預測提供重要地球物理參數。

風雲三號、風雲四號衛星型號總設計師 董瑤海校友

1986年,從哈工大畢業後,董瑤海來到上海航天局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多年來一直從事「風雲一號」、「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的總體工作。2003年,年僅37歲的他,擔任「風雲三號」的副總設計師。2006年,他擔任「風雲三號」的總設計師。2008年,「風雲三號」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2009年,董瑤海又開始設計「風雲四號」。

董瑤海校友(左二)和研製團隊在一起

2016年12月11日,「風雲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風雲四號」不僅實現了我國高軌氣象衛星的升級換代,進一步提升了衛星氣象觀測能力和水平,而且成功突破了高精度圖像定位與配準、微振動測量與抑制、定量化遙感等20餘項關鍵技術,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使我國靜止軌道定量遙感衛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對董瑤海而言,衛星發射成功並不意味著工作的結束。為了保證衛星的運行質量,董瑤海和他的同事們還要在全國各地對衛星進行實地測試比對。「風雲一號」B星上天后,董瑤海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待了整整一年;C星、D星測試時,董瑤海更是跑遍了敦煌、烏魯木齊、喀什等地,長期的野外作業使他對西北這片土地充滿了感情。

如果說參與「風雲一號」系列4顆衛星的工作是在學習和積累,那麼擔任「風雲三號」、「風雲四號」型號總設計師就是董瑤海厚積薄發的時候了。他說,衛星的設計製造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全國大協作,就像報紙版面上不能留白一樣,衛星的各個部件環節都要按時推進,缺了哪一部分都不行。

哈工大技術為「中國慧眼」保駕護航

2017年2月27日,國防科工局聯合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的首批衛星雲圖。9月25日,「風雲四號」衛星正式交付用戶投入使用。微信用戶在啟動程序時,可以欣賞到由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從太空拍攝的祖國全景。

「風雲四號」是我國首顆靜止軌道上三軸穩定的定量遙感衛星,首次實現了我國靜止軌道閃電成像觀測。它搭載了全球首個大氣垂直探測儀,國際上首次在單星上同時搭載了「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和「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以一顆衛星實現了兩顆衛星的功能,是我國氣象領域的一項重大成就。

我校化工與化學學院吳曉宏教授團隊研製和生產的低揮發、抗輻照、高太陽吸收率超黑塗層和膠膜,在「風雲四號」氣象衛星主要載荷——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中得到成功應用。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承擔研製,填補人類的高軌三維精細遙感知識的空白,為人類深入研究大氣對流、更精細預測災害性天氣提供了新的可能。為此,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給我校發來感謝信,感謝吳曉宏教授團隊為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的研製和生產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感謝信中寫道:吳曉宏教授團隊研製和生產的低揮發、抗輻照、高太陽吸收率超黑塗層和膠膜成功替代進口,在太陽遮光罩中得到成功應用,為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的研製和生產提供了保障。

讓我們為打造國之重器的哈工大人

點讚 !

來源:哈爾濱工業大學

相關焦點

  •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最新進展及應用
    風雲衛星業務組網布局 風雲衛星在靜止和極軌系列均成功升級換代的基礎上,極軌氣象衛星實現了「上、下午星業務組網觀測」,靜止氣象衛星實現了「多星觀測、在軌備份、適時加密」的業務布局,在觀測範圍和探測能力上均較上一代衛星有較大提升。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2020-10-12 09: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風雲衛星點讚 他們這樣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遙感與測繪工程學院副院長 謝濤風雲系列衛星產品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得到非常廣泛的應用,在科研方面,支持多個科研項目,並為數值天氣預報系統、衛星資料同化系統、風雲系列衛星遙感應用系統等提供支撐
  • 風雲氣象衛星守護航天發射
    2020年,是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2020年,也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組建50年。 2020年10月12日0時57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後的第三天,西昌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分十三號衛星,實現了航天報國的又一次勝利進軍。
  • 「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天有可測風雲
    ——紀念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50周年(六)陳 輝古人云:「天有不測風雲,」 但中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升入太空,打破了這一古訓。1977年,國防科工委在上海召開氣象衛星大總體方案論證會,會議正式上報中國第一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從此開啟了中國風雲氣象衛星的新紀元。
  • 中國驕傲——「風雲」氣象衛星
    裡程碑意義的「風雲一號」C星由於極地軌道和靜止軌道對於天氣觀測的互補優勢,我國在氣象衛星發展初期即提出了同時發展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衛星的思路。「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工程在20世紀八十年代上馬。1986年,我國第一顆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正式列入國家計劃。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知冷知熱的百姓星」
    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形成了極軌、靜止兩個系列化、業務化的綜合觀測星座,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出了突出貢獻。 風雲氣象衛星的發展歷程是什麼樣的?風雲衛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哪些作用?藍藍天工作室帶您探訪「風雲家族」背後的故事。
  • 知冷知熱百姓星,服務全球中國星|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
    如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運行,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逐步具備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它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提供天氣預報數據,服務百姓,也是自主創新的爭氣星,攻克基礎薄弱難題,從落後狀態發展到與歐美發達國家三足鼎立,實現部分技術的超越。
  • 中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我國1999年和2002年成功發射了風雲一號C、D業務星,衛星在軌運行壽命達到6年5個月和10年,大大超過設計壽命。如今,我國先後成功發射兩代四型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風雲衛星群星燦爛,背後是我國成千上萬科技工作者的全力付出。」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不遠處還有一個『熱帶擾動』,也就是颱風的雛形正在發展……」10月12日晚,央視發布氣象預報,而在主持人身後,正是清晰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雲圖。「在颱風監測中,『風雲』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唐世浩告訴記者,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
  • 碩果積棟譜「風雲」——記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總師」孫家棟
    晚年,孫家棟說過一句話,我一生做過多個衛星總師,風雲二號最讓我難忘。從著手啟動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到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星發射,孫家棟相伴「風雲」四十餘年。之後,我們又有了高軌道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形成低軌全球觀測和高軌局部觀測相結合的氣象衛星體系。」孫家棟回憶。
  • ——紀念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我國航天和氣象科技工作者瞄準國際氣象衛星科技前沿,始終堅持自主創新、星地統籌發展,邁出鏗鏘步伐:1988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實現零的突破,自此告別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至今已先後成功發射兩代四型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我國與美國、歐盟作為目前世界上3個同時具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業務衛星的國家和地區,共同構建了全球氣象衛星數據分發服務系統
  • 50年,風雲氣象衛星事業蓬勃發展
    截至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建成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之一。50年,風雲衛星發展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不斷超越的奮鬥史,它不僅造福中國人民,更為世界謀福祉。
  • 記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風雲氣象衛星創新團隊
    諸多「實現」帶來的成就使我國氣象衛星事業步入了國際氣象衛星先進行列;各個「實現」的背後,是幾代氣象科技工作者的苦心鑽研,緊密依賴專業技術的不斷創新、直接依靠人才隊伍的通力合作。  過往風雲,由技術和人才寫就。未來可期,這兩項指標仍是氣象衛星事業邁向更高門檻兒的試金石。
  • 我國計劃2021年發射兩顆風雲氣象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我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中國氣象報社聯合主辦的「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8月4日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
  • 我國計劃2021年發射兩顆風雲氣象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我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中國氣象報社聯合主辦的「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8月4日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奮鬥之路。奮鬥之路,歷盡坎坷。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董瑤海回憶說,1988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然而,風雲一號A星在軌只運行了39天,風雲一號B星在軌正常運行了165天,風雲二號01星在測試廠房發生重大事故,風雲二號A星和B星在軌正常運行時間也不長。「當時首先必須破解衛星可靠性的問題。」
  • 風雲氣象衛星服務一帶一路
    本報北京電(記者趙貝佳)記者近日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經過50年的發展,中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中國國家領導人在多次主場外交中提到利用氣象衛星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數據和遙感應用服務。2018年4月,中國氣象局、國防科工局和亞太合作組織共同籤署《風雲氣象衛星應用合作意向書》,發布並啟動《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FY_ESM)。
  •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三號」氣象衛星
    新華社太原11月15日電(李國利 李瀟帆)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新華社發(張宏偉 攝)「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可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遙感。
  • 我國新一代低軌氣象衛星風雲五號啟動需求論證工作
    新華社長沙4月23日電(記者胡喆、謝櫻)記者從23日在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舉辦地湖南長沙召開的高分衛星氣象行業應用研討會暨風雲五號氣象衛星需求論證啟動會上了解到,我國新一代低軌氣象衛星風雲五號啟動了需求論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