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人物孫家棟

2021-01-15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2020年是風雲衛星氣象事業發展50周年。

50年來,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斷攻堅克難、求實進取,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績矚目。

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

作為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員、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值班衛星,風雲衛星正在為全球用戶提供不可替代的氣象觀測服務。

風雲衛星事業的飛速發展,離不開一代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的上下求索和創新拼搏。

今天,帶您走近一位「風雲」人物,他就是「共和國勳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

嫦娥、北鬥、風雲、資源……作為我國航天工程的「總總師」,「共和國勳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點亮滿天繁星。

晚年,孫家棟說過一句話,「我一生做過多個衛星總師,風雲二號最讓我難忘。」

從著手啟動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到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星發射,孫家棟相伴「風雲」40餘年。

2018年,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顆衛星發射時,89歲的孫家棟出現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有人問他,何必事必躬親?

他說:「我是風雲二號的工程總師,應當到一線來。並非我個人如此,每個航天人都是如此,只要到了特定時間,就要出現在特定的崗位上。」

「風雲」研製過程並不順利

1988年9月4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第一顆風雲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發射前夕,孫家棟專程為進發射場的試驗隊員作動員。而與「風雲」的緣分,源於風雲二號工程。

上世紀70年代,我國實施以東方紅三號、風雲二號、資源一號為代表的第二代應用衛星工程。孫家棟分別被任命為這三項工程的總設計師,從此與「風雲」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我國的氣象衛星是根據氣象服務的需求一步一步發展的。一開始,氣象服務要求相對較低,我國制定了先發展低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的規劃。之後,我們又有了高軌道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形成低軌全球觀測和高軌局部觀測相結合的氣象衛星體系。」孫家棟回憶說。

1986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風雲二號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研製任務,該工程被列入航天重點工程。

風雲二號衛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代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成功後,使我國成為第三個同時擁有太陽同步軌道和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

「當時技術水平有限,條件比較艱苦,困難重重。」孫家棟說。

如何讓風雲二號衛星在儘快成型的同時也具有優良的功效?

當時的研製隊伍決定一方面繼承我國東方紅二號衛星部分成熟技術,另一方面大膽採用多項國際先進技術,以進一步提高衛星的技術性能。

風雲二號衛星研製過程並不順利。1994年,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01星在發射前測試的過程中發生意外。3年後,1997年6月10日,我國成功發射了風雲二號A星。但在運行3個月左右的時間後,開始出現故障。

「上天之後便暴露出一些問題。」孫家棟說。

比如,太陽光照射鏡頭時,衛星雲圖成像不是很清晰。即便如此,風雲二號A星意義重大。它標誌著中國氣象衛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同時擁有極軌氣象衛星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

顆顆衛星,如其愛子。他送最後一個孩子離開。

「風雲二號」第一個孩子並不茁壯,每每想起來,「老父親」孫家棟心痛不已。

「我做過很多型號的總師,但做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師讓我感受最深。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發展,才有了今天的成績。」孫家棟不止一個場合這樣表示過。

「風雲二號」出師不利,一直到2004年,風雲二號C星成功定點,成為當時國內應用最為廣泛的業務星。隨後,從風雲二號C星到最後一顆H星,「風雲二號」步步推進、順風順水。如今,長期穩定運行的風雲二號衛星服務國民經濟,造福萬千百姓。

即便手頭工作繁忙,孫家棟對「風雲二號」的關愛卻從未減少。

2018年6月5日,「風雲二號」最後一顆衛星——H星即將發射。已經89歲高齡的孫家棟來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這個他為之奮鬥了大半輩子的航天發射場,見證「風雲二號」的收官之戰。

從40年前著手論證風雲二號工程,到如今最後一顆衛星發射,孫家棟見證了「風雲二號」8顆衛星從零件到整星、從地面到天上的每一步。

顆顆衛星,如其愛子。如今,他要送最後一個孩子離開。

發射在夜裡進行。位於大涼山深處的衛星發射場鳥鳴蛙唱,仿佛在熱情地歡迎這位「風雲」老總回家。

1997年到2018年,從首星到末星,雖然「風雲」老總的頭髮白了太多、身子也佝僂了起來,但他的目光依舊堅定。

孫家棟目不轉睛地盯著眼前的發射場景。

這天夜裡,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升騰的尾焰劃破了大涼山夜空,火箭託舉著風雲二號H星飛向深邃又無盡的黑夜。孫家棟看著眼前的畫面,熟悉而親切。

40年轉瞬即逝,往事卻歷歷在目,如同電影一樣在這位耄耋老人的腦海中閃現。

從失敗到成功、從淚水到歡笑,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研製歷程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縮影,又何嘗不是其他和孫家棟一樣的中國航天事業開拓者們的人生寫照呢?

未來放心讓年輕人去做

晚年的孫家棟,依然心繫風雲衛星事業。

「對於我來說,每天晚上7點30分,準時打開CCTV1,就能知道明天是晴天還是下雨。」讓孫家棟開心的事,是「風雲衛星為天氣預報提供支撐,每個人都有感受」。

孫家棟常常掛在嘴邊的例子是,1987年大興安嶺發生重大森林火災,是氣象部門通過氣象衛星遙感圖像最先發現的,而在隨後的滅火過程中,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提供風的動向以及火勢監測等,對滅火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颱風預測方面,以前沒有衛星的時候,颱風天氣幾乎沒法預報,快上岸了才能報出來。有了氣象衛星以後,起碼三五天以前,甚至更早一點就把颱風動向報出來,對減小颱風災害的影響有重要作用。

談及風雲衛星,孫家棟常常說:「風雲系列衛星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孫家棟始終堅持一個觀點:風雲衛星不是科研衛星,而是應用衛星,要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服務。作為應用衛星,就要確保質量,穩定運行,不能今天衛星雲圖可以順利接收使用,過兩天又不能工作或者達不到質量要求。

同時,它要能夠長期運行,因此要不斷研製它的接替者。「就好像城市的自來水系統,要長期供應,不能間斷。」

當看到風雲一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升級版」——風雲三號、風雲四號衛星上天后,孫家棟很激動——新一代的航天人不負眾望,實現了靜止氣象衛星和極軌氣象衛星的升級換代,中國氣象衛星事業後繼有人、前路可期。

未來的風雲五號、風雲六號氣象衛星靠年輕人去搞,孫家棟是放心的。

對於風雲衛星後續發展,孫家棟未雨綢繆,即便在晚年退休後,依然未停止思考——衛星研製前期,要進行大量開發工作,做好技術儲備;衛星上天后,要做到管好用好,擴大應用範圍;同時,要組織力量,編制未來氣象衛星的發展規劃——他細心地想到了每一步。

他說,我國氣象衛星及氣象應用整個體系完全是依靠自主創新發展起來的,做到了自主可控,不受制於人。「科學創新過程中遭遇曲折是必然的,但是遇到曲折以後,要下決心克服,總結經驗,不斷地前進,這是最重要的。」孫家棟叮囑年輕人。

始終把自己看作一名普通的航天人

說起中國航天,他說,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今天的成就,依靠的不是一個人,也不是單純一個集體,而是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尤其是在航天人和航天產品用戶的大力協同、無私奉獻下才取得的。

每次被授予獎勵,孫家棟領獎時的第一句話總是「我懷著非常不安的心情,來代表大家接受這一項榮譽」。

在任何場合,他不厭其煩地重複著這樣的話:「我作為一名有著幾十年工作經歷的航天人,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員。」

談及風雲二號衛星研製過程中的坎坷和成績,他把功勞歸於國家、集體和大家。他說,能夠堅持到最後,既離不開國家的支持,也離不開研製部門和用戶部門的理解、大力協同。

他記得為風雲二號衛星流過汗的每一群人:航天科技集團八院負責總體研製衛星,與五院配合研發衛星平臺;航天單位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努力,攻克衛星和載荷研製的難關;氣象部門作為主要用戶,在有不同聲音的情況下,全力支持我國自主氣象衛星的研發。

「風雲二號經過幾代人幾十年的共同奮鬥才取得今天的成果,其中依靠航天精神凝聚起來的大力協同效應,是中國航天取得輝煌成就極為重要的智慧來源,這種千千萬萬人共同奮鬥的精神值得發揚。」他說。

2018年11月30日,在風雲二號H星正式交付儀式上,中國氣象局、國防科工局共同向孫家棟頒發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

頒獎詞這樣寫道:

你是風雲的總師,

親赴一線定要留下足跡;

你是國家的棟梁,

滿天星鬥刻下您的傳奇;

40餘年的攜手並進,

從預研到穩定運行;

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

書寫堪稱典範的航天緣、氣象情;

謝謝您,孫老總!

以國為家矢志牧群星,

碩果積棟助夢譜風雲。

一襲舊衣,一雙布鞋,一根撫摸得滑溜溜的黃木拐杖,年近90的孫家棟顫顫巍巍地走上領獎臺。

這個質樸的老頭,雙手接過了榮譽證書,小心翼翼,像接手「風雲」的第一天。

【責任編輯:家正】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相關焦點

  • 風雲事業50年「風雲」人物孫家棟
    今天,帶您走近一位「風雲」人物,他就是「共和國勳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從著手啟動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到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星發射,孫家棟 相伴「風雲」40餘年。2018年,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顆衛星發射時,89歲的孫家棟出現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有人問他,何必事必躬親? 他說,我是風雲二號的工程總師,應當到一線來。
  • 碩果積棟譜「風雲」——記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總師」孫家棟
    晚年,孫家棟說過一句話,我一生做過多個衛星總師,風雲二號最讓我難忘。從著手啟動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到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星發射,孫家棟相伴「風雲」四十餘年。結緣「風雲」孫家棟與「風雲」很早結緣。1988年9月4日,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前夕,孫家棟專程為進發射基地的試驗隊員作動員。
  • 專訪「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孫家棟-中國氣象局政府...
    中國氣象局、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同向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頒發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  在風雲二號衛星四十餘年不平凡的自主創新發展歷程中,特別是在風雲衛星經歷坎坷的時候,以孫家棟院士為代表的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始終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始終堅持「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自力更生,攻堅克難,與氣象工作者一路風雨同舟,榮辱與共,鑄就我國氣象衛星今日的輝煌。
  •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背後的哈工大人
    >嫦娥、北鬥、風雲、資源……作為我國航天工程的「總總師」,「共和國勳章」和「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點亮滿天繁星。從著手啟動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到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星發射,孫家棟相伴「風雲」40餘年。2018年,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顆衛星發射時,89歲的孫家棟出現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上世紀70年代,我國實施以東方紅三號、風雲二號、資源一號為代表的第二代應用衛星工程。孫家棟分別被任命為這三項工程的總設計師,從此與「風雲」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 一見鍾情、108天閃婚,「衛星之父」孫家棟謎樣的婚姻生活如何?
    取得這樣的成就,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他就是被稱為「衛星之父」的孫家棟。2、認識108天閃婚,婚後二人聚少離多孫家棟和魏素萍分開後,魏素萍在哈爾濱工作,而孫家棟回北京工作,兩人靠鴻雁傳書,感情日益增進。突然有一天,魏素萍隻身來到了北京。她只帶了兩件東西:一件鏤花布拉吉和一雙時髦高跟皮鞋,在北京南苑舉行婚禮,和孫家棟結為了夫妻。
  • 營口人的驕傲——孫家棟(下)
    為能「抓得住」,孫家棟提出將地面設備與衛星設備聯合起來,使用先進的都卜勒測軌道技術,通過頻率的變化確定衛星的高度、速度、方位等,做到統一指揮,準確入軌。為了「看得見」,孫家棟與大家絞盡腦汁,這顆衛星直徑只有1米,表面不光亮,人在地球上根本看不到。
  • 孫家棟:家人最大的愛是理解與支持
    人物簡介:孫家棟,男,漢族,1929年4月出生,遼寧復縣人,中共黨員,原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科技委主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高級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七、八、九、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孫家棟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衛星導航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為我國航天科技事業作出卓越貢獻。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不遠處還有一個『熱帶擾動』,也就是颱風的雛形正在發展……」10月12日晚,央視發布氣象預報,而在主持人身後,正是清晰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雲圖。「在颱風監測中,『風雲』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唐世浩告訴記者,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
  • 「風雲」激蕩五十年
    不遠處還有一個『熱帶擾動』,也就是颱風的雛形正在發展……」10月12日晚,央視發布氣象預報,而在主持人身後,正是清晰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雲圖。「在颱風監測中,『風雲』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唐世浩告訴記者,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
  • 孫家棟:像衛星環繞地球一樣造福於人類
    孫家棟的腦子裡經常反覆思考地球、月球、衛星三體運動的關係。孫家棟多年來形成了一個習慣,腦子裡只要裝上問題,就會覺得茶無味,飯不香,沉默寡言,日思夜想。好幾次或是半夜或是凌晨,老伴醒來發現床上的老頭不見了,細聽房間又沒有一絲動靜,嚇得她大喊。孫家棟卻很沉穩地說:「你睡你的覺,不要大驚小怪。」
  • 「孫家棟說讓中國航天成為巨人」孫家棟
    【 孫家棟說讓中國航天成為巨人】孫家棟,我國人造衛星技術、深空探測技術和衛星導航技術的開創者之一,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在北鬥系統研製過程中,他曾引述時任北鬥二號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李祖洪的話說:「這些年來,我們曾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巨人』不僅不讓我們站,而且還卡我們、壓我們。
  • 《外科風雲》曝人物群像靳東白百何白大褂帥氣養眼
    由靳東今日,由朱朱編劇、李雪導演、侯鴻亮擔任製片人的都市行業勵志題材電視劇《外科風雲》曝光了一組倒計時人物群像。《外科風雲》由靳東、白百何領銜主演,李佳航、劉奕君、藍盈瑩、何杜娟、馬少驊、楊新鳴、王森、金澤灝等知名演員聯合出演,更有演員金士傑、高露友情加盟。
  • 風雲衛星50年,10個詞告訴你風雲那些事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 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式發展。迄今已成功發射 17 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現有 7 顆在軌運行,形成極軌、靜止兩個系列化、業務化的綜合觀測網,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作出了突出貢獻。今天,梳理10個詞帶你了解風雲。
  • 2020事業單位 中國衛星之父——孫家棟「黔進達人教育」
    他就是中國衛星之父—孫家棟。1.人物簡介孫家棟(1929年4月),中科院院士,遼寧瓦房店人,畢業於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被稱為「衛星之父」。2.主要成就1967年,孫家棟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總體設計負責人開始,孫家棟又先後擔任了中國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他還是中國通信衛星、
  • 左撇子拯救世界:「北鬥之父」孫家棟
    就在此時,孫家棟根據自己的精密計算,大膽提出:「讓衛星調整5度!」說出這句話後,整個大廳鴉雀無聲。所有人都一臉震驚地看著這個55歲的老航天。平時的姿態調整都是以0.1度、0.2度為單位計算的,這次孫家棟卻一口氣要調整5度!提出這樣的方案,意味著一旦調整失利,將承擔大部分失敗責任。所有人都看向孫家棟,為他捏了一把汗。
  • 「北鬥」璀璨: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的故事
    75歲的孫家棟進入他一生中最忙碌的時期。  一肩挑著「北鬥」,一肩壓著「探月」。「星星」與「月亮」緊密相伴。常常上午開「北鬥」會,下午又要研究「探月」。孫家棟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  一場春雨剛剛停歇。  清晨,秘書李鋼接上孫家棟往機場趕,準備去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車剛出機關大門,李鋼的手機響了,電話是孫家棟夫人魏素萍打來的:「快掉頭回來,忘了帶東西了。」
  • 「北鬥」璀璨: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的故事
    75歲的孫家棟進入他一生中最忙碌的時期。一肩挑著「北鬥」,一肩壓著「探月」。「星星」與「月亮」緊密相伴。常常上午開「北鬥」會,下午又要研究「探月」。孫家棟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一場春雨剛剛停歇。清晨,秘書李鋼接上孫家棟往機場趕,準備去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車剛出機關大門,李鋼的手機響了,電話是孫家棟夫人魏素萍打來的:「快掉頭回來,忘了帶東西了。」
  • 中國驕傲——「風雲」氣象衛星
    「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工程在20世紀八十年代上馬。1986年,我國第一顆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正式列入國家計劃。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幾乎每個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在衛星發射中都會暴露出一些問題,我國也不例外。「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孫家棟回憶說,1997年6月10日發射的「風雲二號」第一顆衛星,發射時還比較順利,但上天之後便暴露出一些問題。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鑄造大國重器 做保障民生的「天眼」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從無到有、從試驗型到業務型、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承載幾代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夢想與榮耀——17顆風雲衛星直抵浩瀚蒼穹,7顆在軌衛星鑄就全球綜合觀測能力,輻射近百個行業,氣象衛星數據應用於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成為保障民生的「天眼」。
  • 風雲五十載,煉就爭氣中國星——寫在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之際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說。風雲一號C星壽命達6年5個月,而風雲二號F星的設計壽命為4年,至今已運行8年(仍在軌運行)。「氣象衛星應如自來水般長期供應。」來自中科院院士孫家棟的這個描繪,已將夢想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