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營口日報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50周年》紀念郵票
孫家棟在型號研製現場
孫家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指導發射任務
劉永春
新方案決定分兩步走,第一實現「上得去」,即以最短時間讓衛星上天,然後再發射有功能的衛星。為能「抓得住」,孫家棟提出將地面設備與衛星設備聯合起來,使用先進的都卜勒測軌道技術,通過頻率的變化確定衛星的高度、速度、方位等,做到統一指揮,準確入軌。為了「看得見」,孫家棟與大家絞盡腦汁,這顆衛星直徑只有1米,表面不光亮,人在地球上根本看不到。後來他們終於想出一個好辦法,送衛星入軌的三級火箭同衛星一起運行,並在火箭上安裝了一圈兒撐開直徑達4米、表面鍍鋁的特殊圍裙,使其達到2—3等星的亮度,這樣在太陽的照射下,地球上的人用肉眼直接就可見到衛星。「聽得到」,是前面4國衛星所沒有的。經多方研究,孫家棟決定在衛星上安裝一臺特殊發音器,採用電子線路和鋁板琴的悅耳聲響,高奏樂曲《東方紅》。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長徵一號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一飛沖天,從此開啟了中國航天之夢。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重量為173千克,是蘇、美、法、日發射的第一顆衛星重量的總和;衛星上的全部元器件、設備原料以及理論技術全部是中國自己的產品和研究成果,令西方大國為之一震;《東方紅》樂曲響徹浩瀚宇宙,令中華兒女揚眉吐氣。
孫家棟組建的18人攻關科研團隊,後來被譽為中國航天18勇士。
從「東方紅一號」到「嫦娥一號」,從「風雲氣象衛星」到「北鬥導航衛星」、火星探測器等,如今中國自主研製的上百個航天飛行器中,有34個是孫家棟的「孩子」。航天事業不但是國防、氣象的大國重器,如今更走入百姓生活,網約車、叫外賣、車輛導航等,為我們提供日常服務的就是中國北鬥衛星全球聯網系統。孫家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設計師、見證人,人們尊稱他為中國「衛星之父」。
黨和國家先後授予孫家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及改革先鋒等稱號。2019年9月29日,90歲高齡的孫家棟坐在輪椅上,在人民大會堂接受習近平主席頒發的共和國勳章。獲得該勳章的人,全國僅有8位,孫老當之無愧。
2016年3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將「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日的4月24日定為「中國航天日」,旨在大力弘揚航天精神,科學普及航天知識,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
在中國第5個航天日到來之際,為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50周年,中國郵政於今年4月24日發行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50周年》紀念郵票一枚。畫面主題突出,衛星設計逼真,長徵一號火箭首次登上國家名片,紅色的「50」數字格外醒目耀眼,令我及眾多集郵愛好者愛不釋手。營口人收集營口人設計的衛星郵票格外有意義,孫家棟是我們營口人的驕傲、學習的榜樣。
(作者系營口市歷史學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