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被孫家棟院士讚譽為「李雲龍式隊伍」

2020-08-01 光明網

夜色中,國防科技大學的北鬥樓輝映著星空。

昨天,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意味著繼美國GPS之後,北鬥成為另一個為全球提供高質量導航定位服務的系統。

在北鬥研發的背後,有一支國防科技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堅克難。1995年,國防科大3名年輕博士用薄薄的幾頁寫著一些攻關思路的紙,令陳芳允院士和孫家棟院士眼前一亮。後來,他們一舉突破制約北鬥衛星導航定位工程的技術「瓶頸」。

北鬥團隊敢於亮劍的科研傳奇吸引了越來越多願意為祖國國防科技事業奉獻青春的年輕人,想成為這傳奇故事中的一員。

「為什麼往北鬥跑?」

國防科技大學導航與時空技術工程研究中心講師陳雷就是北鬥團隊中的一員。2020年是陳雷步入國防科技大學的第14個年頭。從考上軍校到學士、碩士、博士畢業,再到留校在電子科學學院導航與時空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任教,他從未離開。

以本科專業綜合排名第二的拔尖成績獲得保研資格後,陳雷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來北鬥團隊攻讀碩士。

「為什麼往北鬥跑?」

陳雷說,其實在他心中,這是一個不用做的選擇:「能參與到北鬥事業中,那是幸運、榮譽。」

陳雷早就聽說過北鬥團隊的傳奇故事,並心嚮往之——

1995年,國防科大3名年輕博士用薄薄的幾頁寫著一些攻關思路的紙,令陳芳允院士和孫家棟院士眼前一亮。後來,他們一舉突破制約北鬥衛星導航定位工程的技術「瓶頸」。

2007年,我國北鬥二號第一顆衛星發射升空後,遭遇強烈電磁信號幹擾,無法正常通信。面對困境,國防科大北鬥團隊用3個月打造出衛星電磁防護「盾牌」。

北鬥團隊攻堅克難、敢於亮劍的科研傳奇深深吸引了陳雷,他也想成為這傳奇故事中的一員。

陳雷生於1987年。那一年,我國的導航定位系統還沒有立項,美國第一顆GPS衛星也要2年後才升空;2010年,23歲的陳雷已經加入中國北鬥二號的研發團隊中。

10年來,陳雷所在的團隊在北鬥短報文系統領域不斷攻堅克難。如今,北鬥短報文系統已經世界領先。北鬥三號短報文的信息發送能力已從原來的一次120個漢字,提升到一次1000個漢字。這個獨一無二的通信功能,讓北鬥用戶既能定位又能向外發送簡訊。

站在科研前輩的肩頭,陳雷覺得,「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能做得更好」。在一個接一個的競賽與技術攻關裡,陳雷和同事們一路向前,兩次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取得國家專利、國防專利授權16項……

從23歲到33歲,陳雷創造力最旺盛的青春歲月,完全與北鬥的發展歷程疊印在一起。

曾經的年輕人——60後、70後們,已漸生華髮;如今,國防科大這支以80後、90後為主力的北鬥團隊,比國外相關團隊年輕了十幾歲。

這些年來,中國北鬥用了20年時間,幹成了正常需要40年才能完成的事情。這背後,是科研領域的一代代黨員先鋒胸懷強國夢想、肩負民族使命,用忠誠和智慧打造的強軍興國「北鬥夢」。

陳雷只知道自己是天蠍座,對「星座和性格」之類的話題完全不感興趣,也不喜歡用星座來定義自己。

「如果北鬥也算一種星座屬性的話,那它一定是我們北鬥人共同的星座。」陳雷說,「航天事業是萬人一桿槍的事業,是一代代人前赴後繼奮鬥出來的。我很慶幸,我的青春能與北鬥一起閃耀。」

孫家棟院士讚譽北鬥團隊為「李雲龍式隊伍」

北鬥三號最後一顆衛星升空前一天,陳雷在微信朋友圈曬出詩人艾青的一句詩——

「暴風雨中的雷聲特別響,烏雲深處的閃電特別亮,只有通過漫長的黑夜,才能噴湧出火紅的太陽。」

端起一杯醇香的咖啡,陳雷的思緒回到那「漫長的黑夜」。

耳畔,是空調呼呼吹出的風,十幾個人擠在一間不大的會議室裡。窗簾遮蔽著窗戶,看不到外面,陳雷感覺有點悶。

這種悶熱感,加劇了想不出解決問題辦法的煩躁。面對電腦屏幕,他大口大口灌著咖啡,逼迫自己保持清醒,繼續思考。

為了競標北鬥三號短報文系統,陳雷和團隊集智攻關,展開了一場又一場密集「頭腦風暴」。

「標書上的每一個具體想法,都不是幻想,必須要在中標後具體落實。」作為項目的副主任設計師,陳雷肩上的擔子很重,他們要在十幾天內完成一份高質量標書。

咖啡,是陳雷在科研攻關時不能斷供的「戰略物資」,伴隨著他每一次攻堅克難。多少次遇到瓶頸時,咖啡醇厚的苦味與那種幾近絕望的滋味,混在一起撞擊著陳雷的頭腦。

今年2月,團隊負責的北鬥三號短報文系統即將交付使用。系統的軟硬體都要進行最後的檢測和更新升級。

時間就是命令。為了保證整個地面系統的性能更加穩定可靠,奔赴北京的第一梯隊成員已經在機房開始進行聯試工作。這也意味著,長沙的機房工作人員也必須馬上到位,遠程協助第一梯隊解決問題。

系統裡陳雷開發設計的那些部分,必須由他親自檢查。受疫情影響,此刻的他因為家人感冒,不能進入機房正常開展工作。

心急如焚的陳雷想出了一個迫不得已的辦法。

那段時間,北鬥大樓的門裡門外,出現了一道特殊的風景:一根長長的網線連通機房內外,隔著牆壁和窗戶,信號和數據源源不斷傳進一輛白色的小汽車內。

車裡,正是自我隔離的陳雷。他支起電腦,在機房的窗外開闢了一個移動的工作間,「雖然我本人進不了機房,但是我的頭腦可以。」

機房內,團隊正進行「極限魔鬼測試」,讓整個系統暴露在各種極端條件下,排查可能出現的所有故障。

在現實中,出現此類極端情況的機會非常渺茫。可陳雷和同事們必須窮盡各種可能,模擬一切可能出現的問題。

元宵佳節,北鬥樓下空曠的停車場上,只停著陳雷的車。車裡閃爍著微弱的亮光,陳雷抱著筆記本電腦,對著屏幕,擰緊眉毛。噼裡啪啦的鍵盤聲,打破了深夜的寂靜。

直到經過無數次嘗試,一個個問題終於真正得到解決,陳雷才長舒一口氣。

「北鬥團隊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解決的都是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陳雷說,能加入這個被孫家棟院士讚譽為「李雲龍式隊伍」的團隊,是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我們是一個團隊,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這是北鬥團隊奉為圭臬的科研「信條」。北鬥團隊不是「你想來就能來」,只有專業領域的佼佼者才有機會成為其中一員。

每次突破一個重大難關後,陳雷會和同事們到街邊的燒烤店裡「撮一頓」。夜幕低垂,食物香氣飄散,他們一邊吃著烤串,一邊談笑風生,長期緊繃的神經暫時得到舒緩。

忙碌的燒烤店老闆,偶爾聽到這群戴眼鏡的年輕人嘴中蹦出「全數字」「代碼」「報文」等陌生字眼,卻也聽清了一個高頻詞——「北鬥」。

這一刻,天上的「大國重器」與人間的煙火氣息,在他們身上融為一體。

文圖據《解放軍報》

相關焦點

  • 「風雲」人物孫家棟
    今天,帶您走近一位「風雲」人物,他就是「共和國勳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 嫦娥、北鬥、風雲、資源……作為我國航天工程的「總總師」,「共和國勳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點亮滿天繁星。
  • 孫家棟:家人最大的愛是理解與支持
    讀本深入採訪了25位黨的十九大以來獲得國家級榮譽的英模黨員,首次集中挖掘他們在家風建設方面的感人事跡;同時,對近年來查處的違紀違法領導幹部家風問題進行深刻剖析,揭示領導幹部自身不正、治家不嚴給事業和家庭帶來的巨大傷害。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推出「清風傳家」系列報導,摘取讀本中的家風故事進行刊發,敬請關注。
  • 國家科技戰略座談會舉行 孫家棟院士:我國空間基建居世界前列
    座談會上,孫家棟院士和謝毅院士作為院士代表發言。前者是中國「衛星之父」,今年86歲;後者今年3月剛剛獲得2015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今年48歲。這兩位院士是院士中「一老一少」的代表。 中科院院士孫家棟在座談會上提出了發展「網際網路+天基信息系統」的建議。「目前,我國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已經位於世界前列。」
  • 「北鬥」璀璨: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的故事
    孫家棟坐不住了,他知道衛星導航系統對於國家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重大意義。他更清楚,一個國家假如使用別人的衛星導航系統,無異於將命運的繩索交給別人。  1983年陳芳允院士提出了雙星定位的設想。1994年,國家批准北鬥一號立項。
  • 風雲事業50年「風雲」人物孫家棟
    今天,帶您走近一位「風雲」人物,他就是「共和國勳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嫦娥、北鬥、風雲、資源……作為我國航天工程的「總總師」,「共和國勳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點亮滿天繁星。
  • 「北鬥」璀璨: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的故事
    孫家棟坐不住了,他知道衛星導航系統對於國家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重大意義。他更清楚,一個國家假如使用別人的衛星導航系統,無異於將命運的繩索交給別人。1983年陳芳允院士提出了雙星定位的設想。1994年,國家批准北鬥一號立項。
  • 首任北鬥總設計師孫家棟: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永不停歇
    孫家棟院士坐輪椅出席北鬥系統開通儀式首任北鬥總設計師、91歲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對航天事業有什麼樣的展望,讓我們通過這篇文章了解一下!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滋養成就偉大的事業。偉大的事業和偉大的精神一定會鍛造出偉大的英才隊伍。以航天精神武裝起來的航天英才隊伍,是我國航天事業永續輝煌最根本、最強大的支撐力量。
  • 「北鬥」璀璨: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的故事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
    孫家棟坐不住了,他知道衛星導航系統對於國家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重大意義。他更清楚,一個國家假如使用別人的衛星導航系統,無異於將命運的繩索交給別人。1983年陳芳允院士提出了雙星定位的設想。1994年,國家批准北鬥一號立項。
  • ​錦天城李雲律師:20年踏案前行,不蔓不枝
    聽證會結束後,從市人大常委會的辦公樓出來時,李雲內心洋溢著滿滿的自豪感,為自己作為青年律師、新上海人、新上海市民而自豪。同年,他還參與編寫了《百姓購房法律知識200問》《百姓租房法律知識200問》等實務書籍,這些經驗為其日後的專業法律服務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 袁隆平孫家棟屠呦呦等21位科學家手模上牆
    袁隆平、孫家棟、屠呦呦、黃旭華等21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亮相。零距離領略大師風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我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2000年正式設立,迄今共有33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獲獎。相關負責人介紹,希望以此為公眾提供更多零距離感受科技之美、領略大師風範的機會;希望「手模牆」可以在孩子們心中埋下種子,激發他們的人生理想,找準他們的人生偶像。
  • 袁隆平孫家棟屠呦呦等21位科學家手模上牆
    袁隆平、孫家棟、屠呦呦、黃旭華等21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亮相。零距離領略大師風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我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2000年正式設立,迄今共有33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獲獎。中國科技館表示,為紀念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設立20周年,在全社會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公眾,尤其是青少年胸懷祖國、服務人民、淡泊名利、敢於創造,中國科技館與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共同實施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希望以此為公眾提供更多零距離感受科技之美、領略大師風範的機會;希望「手模牆」可以在孩子們心中埋下種子,激發他們的人生理想,找準他們的人生偶像。
  • 一見鍾情、108天閃婚,「衛星之父」孫家棟謎樣的婚姻生活如何?
    這位科學巨擘的背後,有著一段讓人羨慕的愛情故事,他們伉儷情深,一見如故、認識108天閃婚,婚後卻幾乎沒有機會和妻子終日廝守,過不上平常普通夫妻再平常不過的陪伴生活。約著見面的當天,他們倆卻不約而同地互相認出了對方,並有見君如故的感覺。所謂的一見鍾情不過如此,倆人一見面就侃侃而談,一談就是20幾個小時,分別之時,依舊戀戀不捨。2、認識108天閃婚,婚後二人聚少離多孫家棟和魏素萍分開後,魏素萍在哈爾濱工作,而孫家棟回北京工作,兩人靠鴻雁傳書,感情日益增進。
  • 李圭白院士、湯鴻霄院士、張杰院士為哈工大百年校慶送祝福
    廣大校友奮鬥在市政環保領域各條戰線,為老百姓喝上安全健康的水,為碧水、藍天、淨土辛勤工作,努力奮鬥。是廣大校友的優異表現,為母校贏得了人才培養的搖籃的讚譽。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母校百年華誕之際,請傾聽八位院士對母校的祝福,體會他們對碧水藍天的暢想,聆聽他們對師恩的感懷、對後備的期望。
  • 他叫孫家棟,半個多世紀航空事業的堅守
    孫家棟,一個知名度還抵不過三線明星的名字,但他卻是我國的衛星之父,新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和北鬥導航系統,就是在他的手中誕生的。他是中科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兩彈一星」元勳、首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
  • 左撇子拯救世界:「北鬥之父」孫家棟
    平時的姿態調整都是以0.1度、0.2度為單位計算的,這次孫家棟卻一口氣要調整5度!提出這樣的方案,意味著一旦調整失利,將承擔大部分失敗責任。所有人都看向孫家棟,為他捏了一把汗。孫家棟並不理會眾人憂心的目光,微微一笑,用輕鬆但堅決的口氣又重複了一遍自己的方案:「衛星調整5度。我相信科學,也對自己的計算有信心。出了問題,我來負責。」最後,在孫家棟這超出常規的指令下,衛星保住了。
  • 2020事業單位 中國衛星之父——孫家棟「黔進達人教育」
    他就是中國衛星之父—孫家棟。1.人物簡介孫家棟(1929年4月),中科院院士,遼寧瓦房店人,畢業於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被稱為「衛星之父」。2.主要成就1967年,孫家棟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總體設計負責人開始,孫家棟又先後擔任了中國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他還是中國通信衛星、
  • 專訪「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孫家棟-中國氣象局政府...
    中國氣象局、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同向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頒發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  在風雲二號衛星四十餘年不平凡的自主創新發展歷程中,特別是在風雲衛星經歷坎坷的時候,以孫家棟院士為代表的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始終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始終堅持「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自力更生,攻堅克難,與氣象工作者一路風雨同舟,榮辱與共,鑄就我國氣象衛星今日的輝煌。
  • 營口人的驕傲——孫家棟(下)
    為能「抓得住」,孫家棟提出將地面設備與衛星設備聯合起來,使用先進的都卜勒測軌道技術,通過頻率的變化確定衛星的高度、速度、方位等,做到統一指揮,準確入軌。為了「看得見」,孫家棟與大家絞盡腦汁,這顆衛星直徑只有1米,表面不光亮,人在地球上根本看不到。
  • 「孫家棟說讓中國航天成為巨人」孫家棟
    【 孫家棟說讓中國航天成為巨人】孫家棟,我國人造衛星技術、深空探測技術和衛星導航技術的開創者之一,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在北鬥系統研製過程中,他曾引述時任北鬥二號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李祖洪的話說:「這些年來,我們曾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巨人』不僅不讓我們站,而且還卡我們、壓我們。
  • 邱冠周院士、嶽清瑞院士受聘建龍集團院士專家工作站
    5月25日上午,建龍集團董事長張志祥在北京會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邱冠周先生一行,雙方就企業未來發展及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方面的合作展開了深入交流。  會上,張志祥為邱冠周院士頒發了建龍集團院士專家工作站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