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棟為何能獲得共和國勳章,他是人造衛星之父,還承擔探月工程

2020-10-18 歷史解密坊

2019年9月17日,8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被公布,其中就有著名的「衛星之父」孫家棟。他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他又憑著什麼功績獲得了「共和國勳章」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29年4月的一天,遼寧省復縣(今瓦房店市)的一戶農家中,迎來了一個小生命。父親對他寄予厚望,想讓他成為棟梁之才,故此取名「孫家棟」。可令他父親沒想到的是,兒子不僅僅成為了「家之棟梁」,更成為了「國之棟梁」。

孫家棟是航天科技領域的高級人才,也是我國人造衛星科技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從1967年我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至2007年「嫦娥一號」順利升天,整整60個春秋,孫家棟一直擔任著總設計師的重要角色。據統計,在我國自主研製發射的100個航天飛行器中,有1/3的太空飛行器,都是由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或工程總師主持參與設計的,正因如此,業內專業人士也將其尊稱為「衛星之父」。

孫家棟雖然出生於遼寧,可是在三歲的時候就隨父親前往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到了1942年,勤奮好學的孫家棟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哈爾濱第一高等學校土木系,並在此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1947年時,由於孫家棟學習成績優秀,故此被送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班俄文專業進修。
1950年的元宵節,是孫家棟改變命運的日子,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急需建設空軍力量,故此開始在高校招聘飛行人員。孫家棟毫不猶豫,當即報名參軍,由於自己身體素質較好且擅長俄文,所以被直接分配給外國航空教官做翻譯人員。
1951年時,孫家棟被送往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進修,並在此以學科成績全優的情況下,獲得了學校頒發的純金質獎章。

在國外的日子,孫家棟時刻不忘祖國的養育之恩,他學成之後,帶著所有的知識與滿腔熱血踏上了歸國之路。回到國內的孫家棟被分配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並跟隨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從事飛彈與衛星的研究。
1958年時,國外傳來重磅消息,人類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可謂是舉世震驚。此時的中國已經在逐漸崛起,隨即宣布也要「搞一顆人造衛星」。在科研攻關12年之後,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人的智慧與氣魄。
在此之後,由孫家棟主持制定的「實踐一號」人造衛星與新的返回式遙感衛星均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航天領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
到了2004年,我國宣布正式啟動探月工程,此時的孫家棟已經有75歲高齡了,可還是擔負起了探月工程總設計師的重任。

相對於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而言,探月工程的難度要更加巨大,因為人造地球衛星是圍繞地球運動,屬於「近地空間」,距離地球較近。可是探月衛星卻要發射到很遠的距離,圍繞月亮飛行,故此無論是在軌道設計、軌道測量、軌道控制等方面,都要重新規劃數據,稍有偏差就會使總體工程前功盡棄。
時至2007年,「嫦娥一號」衛星的研究到了關鍵的升空發射階段,也是孫家棟最忙的時期。為了能夠更好的協調團隊之間的合作,使「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孫家棟在祖國各地之間往來奔忙,接近80歲的他甚至每個月都要走壞幾雙布鞋。
同年11月26日,「嫦娥一號」衛星第一張月面圖發布,並將《歌唱祖國》的歌聲傳回地球。這也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計劃獲得了圓滿成功。在舉國上下一片歡騰之中,孫家棟卻望著月亮流下來了淚水,這是國家的一次飛躍進步,同時也是他為祖國交上的一份滿意答卷。

孫家棟胸口懸掛著「共和國勳章」,他顯得更加精神矍鑠,對於他來說,勳章並不僅僅是一枚榮耀獎章,而是國家與人民對他的肯定,更是實至名歸的巨大褒獎。

孫家棟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不管是各領域精英,還是平常的工人和百姓,只有勠力同心,艱苦奮鬥,新中國才會繁榮偉大,並讓世界人民對我們刮目相看。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相關焦點

  • 他叫孫家棟,半個多世紀航空事業的堅守
    孫家棟,一個知名度還抵不過三線明星的名字,但他卻是我國的衛星之父,新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和北鬥導航系統,就是在他的手中誕生的。他是中科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兩彈一星」元勳、首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
  • 向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致敬!咱也追星——時代明星
    敬于敏 中國「氫彈之父」敬申紀蘭 全國勞動模範敬孫家棟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敬李延年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敬張富清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敬屠呦呦 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藥學家
  • 「北鬥」璀璨: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的故事
    60多年來,他主持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為代表的45顆衛星的研製和發射,主持我國月球探測、北鬥導航重大航天工程的研製工作,為我國突破人造衛星技術、衛星遙感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深空探測技術和衛星導航技術的開創者之一。
  • 2020事業單位 中國衛星之父——孫家棟「黔進達人教育」
    少年勤學,青年擔綱,他是國家的棟梁。飛彈、衛星、嫦娥、北鬥、滿天星鬥璀璨,寫下傳奇。年過古稀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他就是中國衛星之父—孫家棟。1.人物簡介孫家棟(1929年4月),中科院院士,遼寧瓦房店人,畢業於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被稱為「衛星之父」。長期領導中國人造衛星事業,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曾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並獲評「航天科技事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 「北鬥」璀璨: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的故事
    他站在那裡,仰望著天空——蔚藍色的蒼穹明淨如水,廣闊無垠。一輪彎月銀光淡柔,幾顆星星若隱若現。60多年來,他主持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為代表的45顆衛星的研製和發射,主持我國月球探測、北鬥導航重大航天工程的研製工作,為我國突破人造衛星技術、衛星遙感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
  • 「北鬥」璀璨: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的故事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
    他站在那裡,仰望著天空——蔚藍色的蒼穹明淨如水,廣闊無垠。一輪彎月銀光淡柔,幾顆星星若隱若現。60多年來,他主持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為代表的45顆衛星的研製和發射,主持我國月球探測、北鬥導航重大航天工程的研製工作,為我國突破人造衛星技術、衛星遙感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
  • 左撇子拯救世界:「北鬥之父」孫家棟
    平時的姿態調整都是以0.1度、0.2度為單位計算的,這次孫家棟卻一口氣要調整5度!提出這樣的方案,意味著一旦調整失利,將承擔大部分失敗責任。所有人都看向孫家棟,為他捏了一把汗。「兩彈一星」功勳元老、「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在無數風雨摧折之下依然本色不改,為共和國立下汗馬功勞。
  • 造北鬥研嫦娥,他是行走的「中國航天史」
    他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中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拓者,中科院院士,也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共和國勳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958年4月,孫家棟從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學成歸國。
  • 一見鍾情、108天閃婚,「衛星之父」孫家棟謎樣的婚姻生活如何?
    取得這樣的成就,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他就是被稱為「衛星之父」的孫家棟。回到家以後,孫家棟給妻子魏素萍戴上勳章,以表達對她的感謝與愛意。魏素萍當時笑著說,勳章有500餘克金子,有她一兩克就夠了。夫妻二人伉儷情深,早就融為一體,不分你我。
  • 「孫家棟說讓中國航天成為巨人」孫家棟
    【 孫家棟說讓中國航天成為巨人】孫家棟,我國人造衛星技術、深空探測技術和衛星導航技術的開創者之一,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在北鬥系統研製過程中,他曾引述時任北鬥二號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李祖洪的話說:「這些年來,我們曾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巨人』不僅不讓我們站,而且還卡我們、壓我們。
  • 黃峻講述中國核潛艇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院士感人故事
    黃峻講述中國核潛艇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院士感人故事 2019-12-05 1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帶你走進共和國勳章:每次建議人選人都是實至名歸!
    言語的讚美是不夠的,必須要有更為實際的銘記,勳章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載體,而代表著最高榮譽的「共和國勳章」,則是最好的詮釋。 獎章於2016年1月1日正式設立,由國家主席向獲得者授予。
  • 營口人的驕傲——孫家棟(下)
    為能「抓得住」,孫家棟提出將地面設備與衛星設備聯合起來,使用先進的都卜勒測軌道技術,通過頻率的變化確定衛星的高度、速度、方位等,做到統一指揮,準確入軌。為了「看得見」,孫家棟與大家絞盡腦汁,這顆衛星直徑只有1米,表面不光亮,人在地球上根本看不到。
  • 孫家棟:家人最大的愛是理解與支持
    人物簡介:孫家棟,男,漢族,1929年4月出生,遼寧復縣人,中共黨員,原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科技委主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高級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七、八、九、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孫家棟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衛星導航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為我國航天科技事業作出卓越貢獻。
  • 首任北鬥總設計師孫家棟: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永不停歇
    從1994年北鬥一號工程立項開始,一代代航天人一路披荊斬棘、不懈奮鬥,克服了各種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在陌生領域從無到有進行全新探索,在高端技術空白地帶白手起家,用信念之火點燃了北鬥之光。孫家棟院士坐輪椅出席北鬥系統開通儀式首任北鬥總設計師、91歲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對航天事業有什麼樣的展望,讓我們通過這篇文章了解一下!
  • 我國探月工程3位總設計師畢業於哪所大學?不是清華、北大、北航
    探月工程是一項極其複雜的大型科技工程,完成難度可想而知,擔任這項工程總設計師的科研工作者也必定是我國的頂尖人才。那麼,我國探月工程的三位總設計師都是誰呢?他們畢業於哪所大學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一、孫家棟:哈爾濱工業大學孫家棟院士是我國探月工程一期總設計師,更厲害的是,這位院士還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技術負責人、風雲二號衛星總設計師、北鬥導航系統第一代和第二代總設計師。作為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孫家棟院士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于敏——一個曾經絕密28年的名字
    「共和國勳章」授予為黨、國家和人民的事業作出巨大貢獻、建立卓越功勳,道德品質高尚、群眾公認的傑出人士。「友誼勳章」授予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促進中外交流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中作出傑出貢獻的外國人。國家榮譽稱號授予在各領域各行業作出重大貢獻、享有崇高聲譽,道德品質高尚、群眾公認的傑出人士。
  • 2019年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都有誰?附全名單及個人簡介先進事跡
    孫家棟  孫家棟,男,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4月生,遼寧復縣人,原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科技委主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高級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七、八、九、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他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總設計師,為我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作出卓越貢獻。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改革先鋒」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