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7日,8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被公布,其中就有著名的「衛星之父」孫家棟。他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他又憑著什麼功績獲得了「共和國勳章」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29年4月的一天,遼寧省復縣(今瓦房店市)的一戶農家中,迎來了一個小生命。父親對他寄予厚望,想讓他成為棟梁之才,故此取名「孫家棟」。可令他父親沒想到的是,兒子不僅僅成為了「家之棟梁」,更成為了「國之棟梁」。
孫家棟是航天科技領域的高級人才,也是我國人造衛星科技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從1967年我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至2007年「嫦娥一號」順利升天,整整60個春秋,孫家棟一直擔任著總設計師的重要角色。據統計,在我國自主研製發射的100個航天飛行器中,有1/3的太空飛行器,都是由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或工程總師主持參與設計的,正因如此,業內專業人士也將其尊稱為「衛星之父」。
孫家棟雖然出生於遼寧,可是在三歲的時候就隨父親前往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到了1942年,勤奮好學的孫家棟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哈爾濱第一高等學校土木系,並在此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1947年時,由於孫家棟學習成績優秀,故此被送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班俄文專業進修。
1950年的元宵節,是孫家棟改變命運的日子,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急需建設空軍力量,故此開始在高校招聘飛行人員。孫家棟毫不猶豫,當即報名參軍,由於自己身體素質較好且擅長俄文,所以被直接分配給外國航空教官做翻譯人員。
1951年時,孫家棟被送往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進修,並在此以學科成績全優的情況下,獲得了學校頒發的純金質獎章。
在國外的日子,孫家棟時刻不忘祖國的養育之恩,他學成之後,帶著所有的知識與滿腔熱血踏上了歸國之路。回到國內的孫家棟被分配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並跟隨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從事飛彈與衛星的研究。
1958年時,國外傳來重磅消息,人類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可謂是舉世震驚。此時的中國已經在逐漸崛起,隨即宣布也要「搞一顆人造衛星」。在科研攻關12年之後,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人的智慧與氣魄。
在此之後,由孫家棟主持制定的「實踐一號」人造衛星與新的返回式遙感衛星均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航天領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
到了2004年,我國宣布正式啟動探月工程,此時的孫家棟已經有75歲高齡了,可還是擔負起了探月工程總設計師的重任。
相對於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而言,探月工程的難度要更加巨大,因為人造地球衛星是圍繞地球運動,屬於「近地空間」,距離地球較近。可是探月衛星卻要發射到很遠的距離,圍繞月亮飛行,故此無論是在軌道設計、軌道測量、軌道控制等方面,都要重新規劃數據,稍有偏差就會使總體工程前功盡棄。
時至2007年,「嫦娥一號」衛星的研究到了關鍵的升空發射階段,也是孫家棟最忙的時期。為了能夠更好的協調團隊之間的合作,使「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孫家棟在祖國各地之間往來奔忙,接近80歲的他甚至每個月都要走壞幾雙布鞋。
同年11月26日,「嫦娥一號」衛星第一張月面圖發布,並將《歌唱祖國》的歌聲傳回地球。這也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計劃獲得了圓滿成功。在舉國上下一片歡騰之中,孫家棟卻望著月亮流下來了淚水,這是國家的一次飛躍進步,同時也是他為祖國交上的一份滿意答卷。
孫家棟胸口懸掛著「共和國勳章」,他顯得更加精神矍鑠,對於他來說,勳章並不僅僅是一枚榮耀獎章,而是國家與人民對他的肯定,更是實至名歸的巨大褒獎。
孫家棟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不管是各領域精英,還是平常的工人和百姓,只有勠力同心,艱苦奮鬥,新中國才會繁榮偉大,並讓世界人民對我們刮目相看。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