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載風雲歲月 鑄造中國的靜止氣象衛星——記風雲二號、四號氣象...

2020-12-05 澎湃新聞

李 卿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型號工程總設計師,歷任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預研技術總負責人、總設計師。

幹了四十年風雲靜止氣象衛星事業的李卿,不無感慨地說道:「感謝中國氣象局始終如一全力支持研製我國自己的靜止氣象衛星,我們航天人才可能在歷盡艱難後,鍥而不捨地與氣象人共同打造出靜止氣象衛星和長期、穩定、可靠運行的氣象衛星業務運營系統。」

李卿回憶,上世紀九十年代前,我國開展天氣預報使用的是國外的衛星雲圖。那時,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播出的衛星動態雲圖畫面必須標上日本「GMS」等標記。李卿從開始預研我國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就期盼未來衛星雲圖上標註的是「風雲二號」。如今全球有115個國家和地區接收和應用中國靜止氣象衛星的雲圖資料。2018年6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表示:「中方願用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為各方提供氣象服務。」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我國把風雲二號H星向西漂移定點至東經79度赤道上空,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接收和應用風雲二號氣象衛星雲圖資料。

四十年來,像李卿這樣的中國航天人用他們堅韌執著的拼搏精神,詮釋著為國鑄星的責任與擔當。

面對挫折困難,不忘堅守造星夢想

1994年4月2日10時50分,時任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的李卿在發射場無線測試間,發出「模擬射前2小時準備」的口令。他站在頻譜儀前,看了一下淨化間中等待轉場的衛星,低著頭全神貫注盯著衛星轉發器的下行頻譜。

突然,一聲巨響從廠房大廳透過玻璃觀測窗傳來。李卿抬頭一看,固體遠地點發動機被意外點燃了,一人多高的黑色濃煙夾著血紅的火光潮水般地向他湧來。迎面而來的巨大衝擊波,瞬間震碎了觀測窗玻璃,將他掀倒在地。廠房的供電中斷了,黑暗的測試間內瀰漫著嗆人的煙味。靠著逃生的本能反應,他艱難地退向身後一扇鎖著的門,擊碎了門上的玻璃,才脫離危險。

這次意外事故後,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組織安排下,大家查找廠房地面和牆上撞擊的殘痕、星上設備的殘骸,回想事故發生的全過程,收集點點滴滴的信息;請來了材料分析、消防系統、無水肼燃料和固體燃料等方面的專家,進行各種試驗。4個月後,衛星起火點燃發動機、衛星離地後運動軌跡的原因終於查清。事故啟示以及後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成為航天事業一筆極為寶貴的財富。

▲李卿在風雲二號研製現場

調整好心態後,他們又全力投入到下一顆星的研製中。為了保證衛星研製的安全性,分析可能存在的風險,每一個人都反覆檢查設計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如遠地點發動機點火電路和二次分離方案,既要保證點火順利和衛星與遠地點發動機的可靠分離,又要規避所有可能的誤點火和誤分離因素。在完成設計後的審查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說:「這樣的設計已無可挑剔了。」

風雲二號01批A、B兩顆試驗試用星發射成功正常運行10個月和8個月後均出現故障。A星發生了定向天線消旋失鎖故障。李卿和相關人員在零下40攝氏度的冷庫中,模擬太陽單邊光照下測量天線組件與消旋電機連接法蘭的變形量,查明在軌故障的深層機理和原因。B星發生了轉發器下行功率逐漸下降的故障。李卿坐鎮研製單位,與分系統研製人員一起分析原因,設計多項試驗逐個排查故障。經過20多天的努力,最終查明了原因,弄清了機理。正是這種堅持不懈、勇於探索的精神,才保證了後續風雲二號業務星的可靠穩定運行。

在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研製過程中,中國氣象局給研製隊伍提供了最大的支持和鼓勵。當時,中國氣象局有條件向國外購買一顆衛星,但他們為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和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在關鍵時刻全力支持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研製。

追求極致,打造高可靠長壽命精品業務氣象衛星

在原國防科工委、中國氣象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全力支持下,型號「兩總」決定風雲二號C星按02批業務星研製總要求進行研製。任務明確後,總體和分系統的研製人員深刻總結了試驗星研製中存在的問題。「兩總」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領導一起深入分析,在加強型號和技術狀態管理、提高總體管控能力、吃透技術等方面統一認識。

▲李卿在風雲二號研製現場

李卿回憶說,研製團隊編制了一系列風雲二號C星管理文件,他親自編寫了衛星技術狀態管理辦法,強化總體技術抓總和管理能力,規定分系統出現質量問題須及時上報總體,強化各級崗位責任制依法管理。管理文件在設計師中人手一冊,李卿結合A、B星的質量問題面向總體和各單位研製人員進行解讀。

在技術狀態管理上明確了從主管設計師到總師的職責;規定了必須完成的可靠性驗證試驗項目;要求衛星出廠前廠房加電測試和老煉時間必須超過1000小時,儘可能提前暴露早期失效的徵兆。

在C星的研製過程中,總體和分系統各級設計師團結一心,遵守各項管理規定成了大家的自覺行動。

2004年10月19日,風雲二號首顆業務星C星成功發射,並於2005年7月正式交付中國氣象局。C星的成功運行標誌著中國靜止氣象衛星由試驗進入業務運行階段。2006年12月,風雲二號D星發射成功,實現了C星、D星在軌互為備份、雙星組網運行。世界氣象組織將風雲二號衛星正式列為世界氣象組織全球觀測業務系統中的重要業務星。2007年「風雲二號C業務靜止氣象衛星及地面應用系統」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自2007年5月開始,氣象部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八研究院共同研究在汛期兩星錯時加密觀測的運行模式。由原來單星每天獲取28幅雲圖,到雙星每天獲取48幅全球雲圖,以及對北半球獲取96幅雲圖,時間解析度由過去的1小時縮短到15分鐘。2008年12月,風雲二號E星成功發射,E星交付用戶後接替C星,與D星組網觀測。我國靜止氣象衛星史上首次進行兩星位置交換,李卿牽頭負責現場技術保障,實現了兩星不丟一幅雲圖的無縫隙業務接替。

C星移位後,李卿建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儘快研究區域雲圖的定位問題,由C星實施區域雲圖觀測。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在解決了區域雲圖的定位技術後,又實現單星每6分鐘獲得一幅區域雲圖,每天可獲得240幅區域雲圖。這些創新工作模式極大提高了對短臨天氣的預報能力,以及對颱風的動態跟蹤和登陸位置預報的精度。

正是航天人與氣象人的不懈努力,把風雲二號衛星的功能性能發揮到了極致。時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在一次會議上說:「最近我到廣東出差,省領導高興地對我講,自從有了風雲二號衛星,廣東再也沒有漏掉過一個颱風的預報。」現如今,風雲二號E、F、G、H星在軌日夜不斷地監視著我國的天氣變化,為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大眾「站崗放哨」。

▲李卿工作照

李卿介紹,為了滿足氣象部門的需求,風雲二號衛星研製隊伍始終把提高雲圖成像質量作為改進的重要目標之一,特別是在掃描輻射計的雜散光抑制、光譜範圍限定和衛星運行的穩定性方面,不斷對每顆星進行改進。正是靠著這種精益求精的作風,把風雲二號打造成了精品衛星。

自2002年開始,在原國防科工委、中國氣象局的統籌部署下,李卿帶領靜止氣象衛星研製團隊,對標國際上同期開展研製的最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開始了中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的需求論證工作,並開展預先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衛星方案論證。作為風雲四號衛星預研攻關技術總負責人,李卿帶領團隊與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密切配合,經過充分的方案論證和技術攻關,力爭要把我國新一代風雲四號衛星打造成為國際上最先進的靜止氣象衛星。

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及其研製隊伍經受了生死考驗、血淚洗禮,經歷了孤獨與寂寞、榮辱與坎坷,他們將「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演繹得淋漓盡致,他們鍥而不捨、百折不撓,精益求精打造風雲二號衛星,創新驅動研製風雲四號衛星,讓它們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須臾不可離的衛星,李卿正是其中的重要一員。

中國氣象報社出品

本文作者: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苑軒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

原標題:《四十載風雲歲月 鑄造中國的靜止氣象衛星——記風雲二號、四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李卿》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四十載風雲歲月 鑄造中國的靜止氣象衛星——記風雲二號、四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李卿
    ,歷任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預研技術總負責人、總設計師。李卿從開始預研我國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就期盼未來衛星雲圖上標註的是「風雲二號」。如今全球有115個國家和地區接收和應用中國靜止氣象衛星的雲圖資料。2018年6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表示:「中方願利用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為各方提供氣象服務。」
  • 碩果積棟譜「風雲」——記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總師」孫家棟
    晚年,孫家棟說過一句話,我一生做過多個衛星總師,風雲二號最讓我難忘。從著手啟動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到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星發射,孫家棟相伴「風雲」四十餘年。之後,我們又有了高軌道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形成低軌全球觀測和高軌局部觀測相結合的氣象衛星體系。」孫家棟回憶。
  • 風雲四號:中國氣象衛星革命性重器
    這是一個和普羅大眾日常生活並不遙遠的科技事件,隨著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的成功飛天,我國迎來了新的氣象觀測時代,以及有望更為準確的天氣預報時代。    12月11日凌晨0時11分 ,風雲四號搭乘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雲圖首次在CCTV使用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報導 2017年2月27日,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獲取的圖像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中正式使用,這意味著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正式實現了升級換代。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概況
    工程組成和任務分工  風雲四號衛星工程由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五大系統組成。國防科工局負責工程的組織實施,航天系統部負責衛星發射和測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分別負責風雲四號衛星,長徵三號乙火箭研製,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負責衛星數據接收、處理、分發和應用。
  • ...全部國家級氣象業務平臺完成「風雲二號」到「風雲四號」衛星...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 黃彬報導 從5月8日零時起,中國以及亞太地區用戶可正式接收「風雲四號」A星數據。同時,全部國家級氣象業務平臺完成「風雲二號」到「風雲四號」衛星業務切換。「風雲四號」A星(以下簡稱「風雲四號」)是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的首發星。其搭載的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與靜止軌道掃描成像輻射計「聯手」,在全球首次實現靜止軌道上三維大氣的立體監測。此外,「風雲四號」能夠提供針對陸面、水體、閃電、空間天氣的持續監測數據。
  • ——記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加密觀測新模式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開發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區域加密觀測功不可沒。它面向用戶需求,使科研與業務有機結合,顯著提高了氣象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日前,這一工作被評為2012年氣象部門創新工作。  「加密觀測獲得的高頻次衛星雲圖大大提高熱帶氣旋監測的時效性,並能及時捕捉熱帶氣旋結構和環流細微變化。」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雲圖首次亮相CCTV!
    導語:2017年2月27日,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獲取的圖像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
  • 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獲取首批圖像和數據
    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報導 2月27日,隨著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獲取首批圖像和數據,世界第一幅靜止軌道地球大氣高光譜圖正式亮相,與此同時,我國首次獲取彩色衛星雲圖和閃電分布圖。  風雲四號A星是我國首顆靜止軌道上三軸穩定的定量遙感衛星,於2016年12月11日成功發射。
  • 風雲四號:氣象防災減災前哨
    那麼,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在哪些關鍵技術方面做出了創新?記者近日採訪了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研製創新團隊主要負責人。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氣象與環境總體室副主任陳曉傑向記者介紹,風雲四號氣象衛星不僅是目前全球對地綜合觀測能力最強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還是國際上首顆單星實現對地「多光譜二維成像+高光譜三維探測+超窄帶閃電成像」綜合觀測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  三軸穩定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是世界公認的最先進、最大型、最複雜的航天項目之一。
  • 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主要功能及特點
    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主要功能有:  一、利用衛星上安裝的三通道(可見光、紅外和水汽)掃描輻射計,獲取白天可見光雲圖、晝夜紅外雲圖和水汽分布圖。  二、通過衛星轉發高解析度數字展寬雲圖、低解析度雲圖,供國內外中小規模利用站接收利用。  三、衛星上的數據收集系統可以提供133個通道的數據傳輸,收集氣象、水文和海洋等數據收集平臺的監測數據。
  • 中國計劃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郭超凱 鄭瑩瑩)記者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8月4日,「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此次活動將通過專家打分和公眾投票等形式進行,初定於2020年9月由中國氣象局確定2顆風雲氣象衛星暱稱,並對評選結果進行公示。
  • 中國計劃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郭超凱 鄭瑩瑩)記者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8月4日,「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
  • 30省份建成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省級接收站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葉珊杉報導 日前,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了解到,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陸續建成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省級接收站並投入業務運行。
  • 2016年12月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成功發射
    2016年12月,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成功發射。截至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為全球約百個國家和地區的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 知冷知熱百姓星,服務全球中國星|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
    風雲衛星不僅是氣象衛星,還是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說。從無到有、從弱到強50年的成長路並非一帆風順,風雲衛星一直在探索中努力變強。1969年,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親自批准下達氣象衛星研製任務。
  • 知冷知熱百姓星,服務全球中國星|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
    風雲衛星不僅是氣象衛星,還是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說。9年後,風雲二號A靜止氣象衛星成功發射,我國成為繼美國、歐盟之後,第三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地區),風雲衛星星座初具雛形。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首批圖像和數據公布
    2月27日上午,國防科技工業局聯合中國氣象局對外發布:我國風雲四號A星近日成功獲取首批圖像和數據。該星是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的首顆衛星,於2016年12月11日成功發射,歷時22年孕育研發, 其部分性能指標國際領先,已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靜止氣象衛星之一。下圖為該星2017年2月20日獲取的第一幅多通道彩色合成圖像。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甚至能「捕捉」閃電
    據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介紹,風雲四號衛星實現了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升級換代和技術跨越,將對我國及周邊地區的大氣、雲層和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的觀測,大幅提高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
  • 風雲氣象衛星有哪些新動作? 五號、六號進入規劃中
    風雲三號微波成像儀  東方網記者解敏、劉曉晶11月28日報導:今天,「叱吒風雲——中國風雲氣象衛星四十載的壯麗徵程本次展覽通過150餘幅圖片、近40件實物展品與珍貴歷史文獻,講述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從立項起步、艱辛研製,到成功投放使用、最終形成風雲衛星家族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