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 那地 那顆星——記風雲三號地面系統首任總師董超華

2020-10-15 中國氣象局

董超華

氣象衛星地面系統建設和資料應用,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歷程,凝結著幾代衛星氣象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

氣象衛星總體規劃和定量反演問題專家、風雲三號地面系統首任總師董超華,就是地面系統建設者中的集大成者。

中國人的航天夢,從騰飛的那一刻起,就註定勇往直前。從接收國外氣象衛星雲圖,到中國衛星服務世界,漫漫「風雲」路,一代代「追星人」奮力奔跑,託起了我國的燦爛星空。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國氣象衛星及應用發展的立足點。作為衛星工程五大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面應用系統是連接衛星到最後數據產品用戶之間的橋梁,是應用效益發揮的核心。

師夷長技,為我所用!走出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相結合的新路子——

那段「從零起步」的共同記憶

1970年我國啟動氣象衛星計劃。「要搞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在我們的氣象衛星沒有出來之前,要想辦法接收利用外國氣象衛星的資料。」周恩來總理的指示,拉開了我國衛星氣象事業發展的序幕。

上世紀70年代,只有美國、蘇聯等少數國家擁有氣象衛星。當時,我國的氣象衛星尚未研製,在氣象衛星數據處理方面, 根本沒有技術可以借鑑,完全是「白紙一張」。

1971年,董超華來到剛組建不到一年的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所311衛星工作組,參與我國風雲一號極軌氣象衛星資料接收和計算機方案的設計。

剛走出大學校門的她,利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開門辦學」的機會,在趙柏林、尹宏等老師的有關課程和講座上,第一次聽到氣體輻射吸收理論、分子光譜、量子力學、重疊譜線和CO2振轉譜線等遙感專業方面的基本知識。

平時一有空,她就抱起《大氣紅外遙測原理》和黎光清先生從俄文翻譯的有關輻射傳輸方程建立、遙感反演方法等資料。經過近10年摸索,董超華初步掌握了大氣輻射傳輸理論和探測原理,並進行了儀器光譜指標模擬計算試驗研究等。

此時,我國仍然沒有氣象衛星資料數位化接收和定量處理方面的實際經驗,衛星於她是遙遠而陌生的。

1980年11月,董超華等四人被派遣赴美國國家環境中心,計劃用一年半的時間學習TIROS-N/NOAA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技術。

他們刻苦鑽研,設計開發出一套完全按照我國可接收範圍、常規觀測、氣候等特點的區域TIROS-N/NOAA圖像處理、海面溫度計算和大氣參數反演業務處理系統軟體。

這是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第一個把衛星資料獲取和定量處理融為一體的先進系統,並為後來設計與建設我國自己的極軌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奠定了技術基礎。

該系統獲198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世界氣象組織利用這一系統多次舉辦國際培訓班,為亞太地區培訓衛星氣象人才。

從跟蹤國外先進技術起步,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到建成我國自主研發的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我國的氣象衛星開發應用,在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相結合的路上,一往無前。

任何時候都要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不能總想著把頭靠在別人的肩上,不論對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都是這樣。」 董超華說,當時大家的想法一致,認為只要是國內可以研製或是依靠自己力量能夠實現的,都應該堅持自力更生。

打破傳統工程建設理念,業務、科研、工程三位一體!以需求為牽引,搭建星地一體化架構——

那顆「順手好用」的原創初心

1988年9月7日,風雲一號A試驗應用極軌氣象衛星成功發射,使我國氣象衛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受限於我國當時的技術水平,原計劃上星的大氣探測儀器沒能實現,風雲一號只解決了非常有限的觀測服務能力問題。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美國在全球衛星大氣探測方面已處於穩定的業務應用階段,而我國依然難以及時獲取國外衛星的全球觀測資料。

發展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以滿足我國數值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模式初始場對全球觀測資料的需要,迫在眉睫。

1994年,風雲三號衛星列入國家「九五」型號發展規劃,平臺和儀器研製啟動。2004年,被評價為「工程技術複雜、工程量大」的地面系統批覆立項,董超華被任命為總師,全面扛起地面系統設計和建設的重任。

1999年,董超華與來訪的原美國國家環境中心主任交談。

在主持頂層設計方面,董超華打破傳統工程建設理念,做到需求統籌,尤其是數據處理技術方案的星地一體化設計。總體技術班子從衛星工程的整體性、層次性和關聯性出發,將用戶納入工程系統建設的總體架構。在衛星觀測能力設計中,高度關注一線用戶的反饋,把國家氣象中心、部分省氣象局等不同特色應用需求轉化為衛星和載荷的技術性能指標。「大系統」和「小平臺」同步設計開發,使衛星資料在各地推廣應用節奏大大加快。

「讓衛星資料不僅能用更要好用,儘可能地讓我們的終極用戶感到用起來順手。」董超華說,氣象衛星應用系統是一個專業面廣、多種學科聯繫緊密的綜合技術體系,既有科學問題,又有工程問題,必須充分論證各方對衛星的需求,這就涉及到數據格式是否規範、數據質量能否保證,是否對有質量問題的數據做了標註等諸多細節。

2001年,董超華向來訪的原法國衛星遙感中心主任介紹我國的氣象衛星。

注重細節、嚴格把關——這是董超華在系統建設中秉持的一貫風格。2003年,因擴大區域數據接收範圍、新建高緯度接收站的需要,她帶隊到黑龍江省的撫遠和佳木斯兩地調研。一行人跑了多個空曠高地查看情況,詳細了解包括電磁環境、地質結構和生活條件等是否滿足建站要求,最後選址佳木斯城南的四豐山。調研途中,團隊遭遇汽車「爆胎」側翻,所幸有驚無險。

無數個夜以繼日的鏖戰,難忘的一個又一個技術攻關。為保證工程進度和質量,參研人員先後6次採取封閉式管理模式,遠離城區進行研發和完成系統聯調聯試。

2008年上半年,取得了多項自主智慧財產權、依靠自主力量設計與建設的風雲三號衛星地面系統投入使用。其規模和複雜程度與美國和歐洲相當,代表當時國際氣象衛星地面系統的最高水平它的建成,為我國氣象業務發展,特別是數值預報業務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探測手段和科學數據。

研製起點高、技術難度大!高質量的風雲三號衛星資料,吸引了全球用戶的目光——

那股「優質共享」的研發韌勁

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具備全球、全天候、三維、定量、多光譜綜合觀測能力。看似簡單的這十餘個字裡,衛星和儀器載荷新技術的研發水平大幅提升。

「大家當時就憋著一股勁,要想在數據上實現共享,水平上必須同步,那麼對精度的要求一定不能『糙』。」董超華說。

觀測解析度由公裡級提高到百米量級,數據量一下子增加100倍。衛星觀測能力提高,數據處理能力就得跟上,地面系統設計和建設的要求也「水漲船高」。

為提高大氣探測參數反演精度,董超華利用周末和晚上時間,和團隊成員一起,從算法入手尋求解決途徑。

2002年秋,董超華在沙塵監測和預測研討會上。

高強度處理了兩個月的衛星觀測資料,她成功獲得一萬餘個反演統計樣本,大氣溫度反演誤差比歐美算法提高約0.5℃,為天氣預報提供了更精確的大氣參數產品,在非線性定標算法和紅外高光譜儀器指標敏感性試驗研究方面,為星載儀器研製提供了重要依據。

2008年5月27日,我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A星成功發射。隨著裝載儀器首次打開,遙感應用產品即驚豔亮相。有了它,北極冰融、南極臭氧洞、颱風結構、沙塵暴、火災等一覽無餘。

當時,正趕上汶川地震後救援期及重建期,震區地面氣象觀測設備受到嚴重破壞。原本是科學試驗衛星的風雲三號A星臨危受命,開始對整個汶川地區天氣狀況進行監測。新建成的地面系統為該星在軌功能和性能測試提供了強有力支持,星地匹配良好、運行狀態穩定。

從A星到D星,風雲三號大氣探測儀器數據質量持續改進,微波溫度、溼度、成像儀器輻射率資料、掩星探測和紅外高光譜探測資料成功進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和英國氣象局等國際頂尖級數值預報研究與業務運行機構系統,儀器觀測精度與歐美同類儀器相當。高質量的風雲三號衛星資料吸引了全球用戶的目光,成為全球對地觀測系統(GEOSS)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2年,風雲三號衛星和地面應用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砥礪創新、奮發成長、高歌壯大——半個世紀以來,無數像董超華一樣的氣象工作者參與見證,伴著我國衛星氣象事業走過了非凡歷程。這其中,作為星地一體化工程模式典範的風雲三號,已成為國家統籌規劃、部門協同配合的生動個例和重要印記。

中國氣象報社出品

本文作者:中國氣象報記者丁繼武

編輯:刷克

審核:段昊書

相關焦點

  • 風雲三號A星11個儀器順利打開 具備在軌測試條件
    6月5日9時許,我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A星上的微波溼度計被正式打開。至此,風雲三號A星上裝載的可見光紅外掃描輻射計、紅外分光計、微波溫度計、中解析度光譜成像儀等11個儀器已全部打開。    隨著衛星裝載儀器的陸續打開,風雲三號A星接連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個令人驚喜的產品:在第一幅中解析度光譜成像儀250米解析度的可見光圖像裡,可以清晰地看到地震災區對流雲系活動情況和川西高原山脈上的白色積雪;在中解析度光譜成像儀生成的北極地區可見光圖像裡,極區正在融化中的冰塊及裂縫清晰可見;在第一幅微波成像儀多通道合成圖像裡,可以看到當時位於我國江淮等地的強對流雲團。
  • 碩果積棟譜「風雲」——記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總師」孫家棟
    晚年,孫家棟說過一句話,我一生做過多個衛星總師,風雲二號最讓我難忘。從著手啟動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到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星發射,孫家棟相伴「風雲」四十餘年。1988年9月4日,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前夕,孫家棟專程為進發射基地的試驗隊員作動員。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實施以東方紅三號、風雲二號、資源一號為代表的第二代應用衛星工程。
  • 記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風雲氣象衛星創新團隊
    「風雲三號」地面應用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忠東說,「專業性質和事業運轉需要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人緊緊『抱團兒』。」  原地面應用系統總工程師董超華說,氣象衛星科研人員從「白手起家」開始,先經歷學習、調研、思考,再引進、消化、吸收別國的技術;而後過渡到本國技術的改進、創新、自主發展。這期間,還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做好自家的事、創好自家的業;另一方面要眼觀別家的發展,耳聽別家的近況。
  • 【國際在線】風雲四號衛星成功發射
    12月11日0時11分 ,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該星是中國高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第一代向第二代跨越的首發星,同時裝載了四種先進儀器設備,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投入使用後,可大幅提高中國的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
  • 風雲四號總師:風雲四號B星部分性能指標比A星提高一倍
    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風雲四號B星、風雲三號E星已經完成研製,將於2021年擇機發射。風雲四號B星將在短時天氣預報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部分性能指標較風雲四號A星提高了一倍。風雲四號B星是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系列的第二顆衛星,是現在在軌運行的風雲四號A星的姊妹星。
  • 「風雲二號」G星第一張可見光雲圖成功獲取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1月8日13時,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成功獲取「風雲二號」G星第一幅可見光雲圖,圖像清晰、層次豐富、紋理清楚。  「『風雲二號』G星與之前的F星相比,進一步抑制了圖像中存在的雜散光,在圖像質量上有了顯著提高,看起來就像一張優美的浮雕,是目前我國風雲系列衛星中可見光雲圖最為清晰的一張。」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表示,「這張圖表明星地鏈路已經打通,星地系統匹配良好,星上儀器運行正常。」
  • 中國計劃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郭超凱 鄭瑩瑩)記者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8月4日,「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此次活動將通過專家打分和公眾投票等形式進行,初定於2020年9月由中國氣象局確定2顆風雲氣象衛星暱稱,並對評選結果進行公示。
  • 中國計劃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郭超凱 鄭瑩瑩)記者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8月4日,「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
  • 觀天象知冷暖 「風雲」衛星添「新丁」——解碼風雲四號衛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師董瑤海說,早前也試圖與歐洲合作,但一個小小的元器件,歐洲人卻開出比整星還貴的天價——「5億元人民幣你要不要?」    航天高技術是買不來的。近七年的鑽研,打造出這顆設計壽命七年的風雲四號,最令董瑤海自豪的是,「所有的核心技術都是自主研發的」。    ——「六」面柱體構型。
  • 風雲二號E星地面應用系統獲取第一張可見光圖像
    12月30日11時30分,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成功獲取了風雲二號E星第一幅可見光雲圖,標誌著衛星與地面應用系統協調匹配、工作正常,也表明了風雲二號衛星及地面業務系統步入成熟發展階段。    從第一幅可見光圖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華南靜止鋒雲系上的多層雲結構、與冷空氣活動密切相關的高空急流雲系、冷空氣入海後形成的細胞狀雲系、西藏高原上的積雪等。與風雲二號C、D星的同類圖像相比,E星的圖像層次更豐富,圖像上的雜散輻射有所改進。    12月23日8時54分,風雲二號E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 四十載風雲歲月 鑄造中國的靜止氣象衛星——記風雲二號、四號氣象...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我國把風雲二號H星向西漂移定點至東經79度赤道上空,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接收和應用風雲二號氣象衛星雲圖資料。四十年來,像李卿這樣的中國航天人用他們堅韌執著的拼搏精神,詮釋著為國鑄星的責任與擔當。
  • 「風雲二號」G星傳回首張可見光雲圖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近日成功獲取「風雲二號」G星第一幅可見光雲圖,圖像清晰、層次豐富、紋理清楚。  「『風雲二號』G星與之前的F星相比,進一步抑制了圖像中存在的雜散光,在圖像質量上有了顯著提高,看起來就像一張優美的浮雕,是目前我國風雲系列衛星中可見光雲圖最為清晰的一張。」
  • 風雲四號衛星地面接收系統啟用 雲圖探測解析度提升了1倍以上
    本報西昌8月9日電  王玉磊、記者韓阜業報導:風雲四號A星交付使用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迅速建設並投入使用風雲四號地面接收系統,提高了對強對流等天氣的氣象預報保障能力,確保了航天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2016年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後,這個中心便開始對風雲四號地面接收系統進行選址,先後考察了四川、海南兩省的14個預選點,經過比對通信、環境、運用等多重因素,最後確定在西昌發射場建立風雲四號地面接收系統。
  • 氣象局:風雲二號F星在軌測試 獲取首張紅外雲圖
    中國氣象局啟動風雲二號F星在軌測試 成功獲取首張紅外雲圖    風雲二號F星第一幅彩色合成圖像(來源:氣象局網站)    2月6日,中國氣象局在京啟動為期兩個月的風雲二號F星在軌測試,並於當日12時成功獲取第一張紅外雲圖。
  • 最黯淡的那顆星+公眾號成員群像
    最黯淡的那顆星  作者:風子封面插圖:Purpleline你只會看地平線上火紅的夕陽 也許我永遠沒法和太陽一樣耀眼
  • 「風雲二號」G星獲取第一套紅外雲圖
    原標題:「風雲二號」G星獲取第一套紅外雲圖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經過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的嚴密測試及調整,26日13時,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正式獲取了「風雲二號」G星第一套紅外雲圖。   專家們通過目視分析,認為「風雲二號」G星紅外雲圖圖像清晰、層次豐富、紋理清楚。
  • 風雲事業50年「風雲」人物孫家棟
    從著手啟動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到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星發射,孫家棟 相伴「風雲」40餘年。2018年,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顆衛星發射時,89歲的孫家棟出現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有人問他,何必事必躬親? 他說,我是風雲二號的工程總師,應當到一線來。
  •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背後的哈工大人
    1986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風雲二號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研製任務,該工程被列入航天重點工程。風雲二號衛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代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成功後使我國成為第三個同時擁有太陽同步軌道和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我做過很多型號的總師,但做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師讓我感受最深。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發展,才有了今天的成績。」孫家棟不止在一個場合這樣表示。
  • 風雲三號A星第一軌可見光圖像獲取成功
    本報北京5月30日電記者林英今天從中國氣象局獲悉:風雲三號地面應用系統成功獲取風雲三號A星第一軌可見光圖像。在風雲三號A星發射成功後,經過衛星軌道調整,地面應用系統於29日11時58分成功獲取第一軌可見光圖像。這標誌著星地信道匹配良好,地面應用系統接收、傳輸、處理、存檔正常。
  • 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獲取首批圖像和數據
    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報導 2月27日,隨著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獲取首批圖像和數據,世界第一幅靜止軌道地球大氣高光譜圖正式亮相,與此同時,我國首次獲取彩色衛星雲圖和閃電分布圖。  風雲四號A星是我國首顆靜止軌道上三軸穩定的定量遙感衛星,於2016年12月11日成功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