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鳴在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調研時強調

2020-12-04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一鵬報導 目前,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科學試驗星正在軌測試。2月10日,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率隊到「風雲四號」衛星數據處理「第一站」——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調研,實地檢查、了解衛星地面站工作和「風雲四號」科學試驗星測試情況。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於新文參加調研。

  劉雅鳴、於新文認真聽取了「風雲四號」科學試驗星在軌測試和後續工作以及衛星地面站未來發展的匯報,就下一步如何推進工作與大家進行交流探討。劉雅鳴指出,「風雲四號」代表當今靜止氣象衛星最先進水平,其應用將為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創造更好的條件。未來「風雲四號」管理、接收、運行、應用等任務依舊十分艱巨,要在儘快發揮其作用方面不斷對核心技術持續攻關,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認真抓好衛星的應用工作,將其先進的技術優勢真正應用到提高預報預測準確率、滿足國家各領域需求中。要做好「風雲四號」的總結宣傳工作,對在「風雲四號」等重大工程中做出貢獻的優秀建設者和團隊予以表彰。

  談到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劉雅鳴強調,要繼續強化對氣象衛星事業的管理,以創新的思維推動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在體制機制上,要從業務布局、職能定位、機構設置、全國衛星業務系統工程建設等方面與時俱進進行調整,提高氣象衛星業務運行效率、豐富科技內涵。在資料使用上,要更加注重對資料的分類,要確保基本資料共享,要保障國家公共服務需求,要對衛星資料進行再生產、再開發,分類分級提供服務。在人才使用和管理上,要認真落實國家有關政策,主動探尋人才激勵機制,為業務科研工作者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

  中國氣象局有關內設機構負責人、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相關負責人參加調研。

  (責任編輯:包寧)  

相關焦點

  • 探訪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讓星地之間「嚴絲合縫」
    這其中,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的「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和「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系統體現了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工程總體質量和水平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被專家譽為「天地一體化的典範、地面應用系統的楷模」。在「中國航天日」來臨之際,記者走進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以下簡稱地面站)。
  • ——走進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
    記者一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門口,就被這嚴謹的問話攔住了。  1月26日,記者走進位於北京市海澱區東北旺鄉的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探尋神秘的氣象衛星數據接收與分發的第一站。        24小時無縫隙堅守  「滴,滴,滴。」走進靜止衛星數據接收的業務值班室,這種聲音一直充斥耳朵。
  • 劉雅鳴訪問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和德國氣象局
    ·雷迪爾更新籤署《中國氣象局與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關於氣象衛星資料應用、交換和分發合作協議》。虞俊 攝影    劉雅鳴與阿蘭·雷迪爾更新籤署《中國氣象局與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關於氣象衛星資料應用虞俊 攝影  中國氣象報特約記者虞俊報導 5月7日至9日,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應邀赴德國,訪問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EUMETSAT)和德國氣象局。
  • |航天|氣象衛星|衛星|飛向太空|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廣東科學中心
    廣州衛星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是我國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四個氣象衛星地面骨幹站之一。衛星氣象科普教育基地依託於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業務資源於2001年成立並正式向社會公眾預約開放。
  • 劉雅鳴在全面深化氣象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一鵬 胡赫報導 7月26日,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全面深化氣象改革領導小組組長劉雅鳴主持召開會議,深入學習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有關精神,部署下一階段深化氣象改革工作。
  • 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一行來商調研
    商洛資訊網訊:12月3日,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帶領調研組深入柞水縣調研指導氣象工作,看望慰問氣象幹部職工。市委副書記、市長鄭光照,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丁傳群,副市長李育江陪同調研。劉雅鳴一行首先冒雪前往牛背梁國家自然保護區,實地察看生態文明氣象監測及旅遊氣象服務工作。隨後來到小嶺鎮金米村,參觀木耳展銷中心和智能聯棟大棚,詳細了解木耳專業氣象服務和木耳種植、銷售、產業鏈延伸等情況。每到一處,劉雅鳴都認真聽取介紹,詳細詢問項目建設、設備運行、氣象服務、臺站建設等有關情況,並現場給予指導意見和建議。
  • 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來我市調研慰問
    渭南日報記者 張向輝12月4日,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率隊到我市調研指導工作,慰問艱苦臺站華山氣象站職工。市長王琳,省氣象局局長丁傳群、副局長薛春芳等陪同。劉雅鳴一行來到華山氣象站,查看了解業務平臺建設、儀器設備維護、旅遊氣象服務等情況,並看望慰問基層幹部職工,關切詢問他們的工作生活狀況。在聽取有關匯報後,劉雅鳴對華山氣象站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對一代代華山氣象人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謝。
  • 風雲一號A星首圖 氣象衛星雲圖的誕生
    1988年,世界氣象組織在北京召開WMO第二區協第9屆會議期間,恰逢我國風雲一號A星發射。圖為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向與會代表展示我國第一顆極軌氣象衛星觀測的首張雲圖。  親歷者說:  講述人:範天錫 風雲一號衛星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1988年9月7日,北京時間凌晨4時30分,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由長徵四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 我國的氣象衛星數據是如何獲取的?
    我國的氣象衛星數據是如何獲取的?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擁有強大的衛星數據獲取、處理、分發和存儲能力。四站一中心的地面業務系統能夠直接獲取東起太平洋、西至裏海、南到菲律賓、北及貝加爾湖上空的所有氣象衛星數據。
  • 氣象與航天部門在京召開星地通公司發展座談會 共推氣象衛星與應用...
    中國氣象報記者唐淼 葉奕宏 賈靜淅報導8月18日,北京華雲星地通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星地通)發展座談會在京召開。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豔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出席會議。
  • 許健民氣象衛星創新中心正式揭牌
    許健民氣象衛星創新中心正式揭牌莊白羽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報導 10月10日,在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吳燕生的見證下,許健民氣象衛星創新中心正式揭牌。
  • 萬千氣象 盡收眼底——我國氣象衛星介紹
    在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方針指引下,中國的衛星氣象事業經歷了創建、成長和壯大三個階段。現已建成國家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中心以及設在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三個氣象衛星地面站的氣象衛星應用系統。自1988年至2000年我國共發射了5顆氣象衛星,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極軌、靜止兩種系列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
  • 彭珮雲在專利法執法調研時強調 - 中國人大新聞3
    彭珮雲在專利法執法調研時強調完善專利立法強化執法手段  本報北京6月30日訊 記者蔣建科報導: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珮雲今天率領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部分委員到國家知識產權局就專利法實施情況進行執法調研
  • 「從零到一」的記憶——風雲氣象衛星發展歷程回顧
    第一顆氣象衛星發射成功的這一年,許熙49歲,參加氣象衛星地面系統的研發工作已經近20年。「開始搞氣象衛星,是因為周恩來總理的一句話。」許熙說。1969年1月29日,周恩來總理在聽取郵電、鐵道、氣象等部門代表的匯報時指示:「應該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氣象火箭也要搞。要自力更生搞基本建設,趕快改善落後面貌。」
  • 30省份建成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省級接收站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葉珊杉報導 日前,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了解到,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陸續建成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省級接收站並投入業務運行。
  •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
    氣象衛星所發送的觀測資料必須通過地面上的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生成各種圖象和演算出各種氣象參數及其他要素的定量數據,才能供廣大的用戶使用。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由設於北京、廣州和烏魯木齊的三個地面資料接收站和一個設於衛星氣象中心的資料處理中心所組成。  為什麼要設三個地面站呢?
  • 成功發射 我國有了自己的氣象衛星
    1988年9月7日,山西太原,凌晨4時30分19秒,我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準確進入太陽同步軌道。數小時後,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展示了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這是中國氣象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我國衛星和地面系統建設從無到有的重要節點。
  •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天琴一號」衛星首軌數據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廖俊 胡民達報導 12月20日22時12分,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在「天琴一號」衛星升空十餘小時後成功接收其首軌數據,並即時傳送至中山大學天琴中心。
  • 【負責人解讀】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解讀《關於推進...
    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接受記者專訪,進行權威解讀。應需而生,緊扣國家重大戰略,為未來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發展提供政策保障記者:「十四五」即將開啟,在這個特殊節點上,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意見》,體現何種考量?劉雅鳴:長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人工影響天氣工作。
  • 王宏志到企業調研時強調:搶抓發展機遇 堅持創新發展
    王宏志到企業調研時強調:搶抓發展機遇 堅持創新發展 2019-12-25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