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報導 自10月24日開始,我國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以下簡稱「碳衛星」)數據正式對外開放共享。社會公眾可登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網站免費進行數據檢索和下載。這也意味著,繼美國、日本之後,我國成為第三個可以提供碳衛星數據的國家。
這顆中國自主研製的碳衛星於2016年12月22日發射,經過8個月的在軌測試,於2017年8月31日具備在軌交付條件。
據介紹,碳衛星利用高光譜溫室氣體探測儀、多譜段雲與氣溶膠探測儀等探測設備,通過地面數據接收、處理與驗證系統,定期獲取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圖,大氣二氧化碳反演精度優於4ppm。其中高光譜溫室氣體探測儀填補了我國天基高光譜溫室氣體測量的空白。
此次數據開放,包括了碳衛星的兩個核心儀器數據。用戶在登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網站(http://data.nsmc.org.cn)後,可檢索下載碳衛星高光譜溫室氣體探測儀(HSCO2)雲和氣溶膠探測儀(CAPI)兩臺儀器的1級數據(L1)。
此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顯示,全球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濃度已經上升到2500萬年以來的最高值,並且依然呈上升趨勢。
而目前國際上對二氧化碳等影響氣候變化關鍵因子的連續監測和分析能力仍較為薄弱,尚未形成完備的基礎數據。精確監視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狀況已成為有效開展氣候變化研究和應對的迫切需求。
下一步,通過對碳衛星全球氣候變化關鍵因子連續觀測數據的分析,科學界將有效提高對全球碳循環過程的理論認識,進而改進氣候變化預測結果的可信度和穩定性,為積極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依據。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7年10月26日三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