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服務中心組織遙感沙塵會商

2020-12-04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任素玲報導 4月24日,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服務中心組織了全國衛星遙感沙塵會商,針對今年1月至4月份沙塵天氣監測情況,分析沙塵天氣趨勢及其影響。

  與會專家分析了我國1月至4月沙塵天氣衛星監測,較強沙塵天氣過程主要出現在南疆盆地,特別是3月該地區沙塵天氣頻發,沙塵影響面積為近5年最大,其他地區沙塵活動偏弱。今年1月至4月,我國西北地區中東部、內蒙古、華北等地沙塵活動偏弱。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服務中心表示,5月仍是我國沙塵天氣高影響時段,需利用多源衛星的多通道數據、地面觀測數據進行綜合監測,提高沙塵監測產品算法精度,開展更高效和更精準的衛星遙感沙塵天氣服務。

  新疆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蘭州區域氣候中心、內蒙古自治區氣象臺、吉林省氣象科學研究院、北京市氣象局等單位參加了會商。

  (責任編輯:顏昕)

相關焦點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黨支部:對接國家需求雙輪驅動促發展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承擔著風雲氣象衛星數據和遙感應用技術推廣與服務任務。遙感應用室黨支部(以下簡稱黨支部) 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立足部門業務實際,把優質服務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對接生態文明建設、「一帶一路」倡議、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保障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遙感監測服務的支撐點、排頭兵、頂梁柱作用,以黨建與業務雙輪驅動,推進風雲衛星遙感應用事業高質量發展。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落戶河南鶴壁
    李雯攝影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雯 李喜平報導 4月14日,「鶴壁氣象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揭牌儀式在河南省鶴壁市舉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正式落戶鶴壁。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河南省氣象局局長王建國、鶴壁市市長魏小東出席揭牌儀式,並籤署了《鶴壁氣象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共建協議》。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監測分析與遙感應用系統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氣象服務系統平臺-衛星監測分析與遙感應用系統(SMART)  推薦理由:  綜合運用了多源異構數據管理、GPU並行計算和流驅動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集合了國內外8類近20顆氣象及高解析度衛星海量資料,集成了自主研發的近20類衛星定量應用產品算法,對「一帶一路」重點區域實現全覆蓋,對氣象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專題算法產品,對軍事部門實現共享應用,在亞非多個國家廣播落地,是氣象專題應用、綜合氣象服務的一支「殺手鐧」。
  • 中國氣象局遙感應用服務中心成立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這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工作,更是強化遙感應用服務能力的重要舉措。」「遙感應用服務將進一步提高服務產品質量、精度和適用性,提升數據服務針對性和效率,為衛星資料的應用搭建有效的平臺。」
  • 傳承責任 爭做奉獻——記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黨支部
    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有這樣一支由22名黨員組成的隊伍,承擔著發掘衛星遙感應用信息的重任,不斷在業務、科研和工程建設工作中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這支隊伍就是剛剛獲得「中央國家機關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黨支部。
  • 氣象局中科院合作加強衛星氣象遙感研究應用
    2013年11月20日,中國氣象局中國遙感衛星輻射測量和定標重點開放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交流會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舉行,雙方籤署衛星氣象遙感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總工程師盧乃錳介紹,雙方將充分發揮在各自領域的研究優勢,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圍繞氣象衛星遙感的基礎研究與技術應用開展合作,促進遙感基礎研究在衛星氣象方面的深化應用。
  • 貴州省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獲批成立
    8月14日,記者從省氣象局獲悉,經貴州省氣象局積極爭取,8月2日,中國氣象局批覆同意組建貴州省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全面、系統地開展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技術應用業務。  為發揮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數據服務於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防災減災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自2017年7月國家國防科工局復函省政府同意依託貴州省氣象局設立高分貴州中心以來,貴州省氣象局積極做好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衛星遙感技術應用,圍繞建設「多彩貴州公園省」的總體目標,深入打造國家和省的氣候標誌。
  • 甘肅首個縣級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在肅南縣建成
    中國甘肅網10月18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記者從省氣象局獲悉,甘肅省首個縣級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近日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建設完成。該中心的建成對完善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氣象觀測網絡、提高衛星遙感為主的生態氣象綜合應用能力及助力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起到積極作用。據了解,前期,肅南縣局聯合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在祁連山北麓腹地海拔1800至2800米之間建成三處生態氣象監測站,用於監測大氣溫度、區域降水、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地表溫度(LST)等10餘項生態氣象監測要素。
  • 運城市衛星遙感大數據應用中心成立
    本文轉自【山西日報】;本報訊(記者王荔)為加快衛星遙感大數據技術應用,助推運城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近日,運城市衛星遙感大數據應用中心掛牌成立。該應用中心將對運城市緊跟時代發展前沿技術,聚焦「六新」突破,加快數字產業化步伐,打造「三個高地」、建設「三個強市」提供有力的數據保障。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首席鄭偉:「天眼」裡的四季變換
    哪裡有災害,哪裡就有衛星之「眼」,鄭偉已經記不清自己發過多少期衛星遙感監測報告了,只知道每一次重大災害發生時,衛星監測服務從未「缺席」。當災害發生時,從搜集衛星資料到分析數據,再到最終形成決策服務產品,每一步都很費時間。鄭偉撰寫決策服務材料時總是字斟句酌,來來回回要看好多遍,生怕有些地方表述不準確。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首席鄭偉:「天眼」裡的四季變換
    中國氣象報記者 吳鵬「你是我的眼,帶我領略四季的變換。」走進鄭偉的辦公室,看見四處掛著的地圖和衛星雲圖時,腦海中竟不自禁地冒出這句歌詞。共產黨員鄭偉已經在衛星環境和災害監測領域摸爬滾打了12年。哪裡有災害,哪裡就有衛星之「眼」,鄭偉已經記不清自己發過多少期衛星遙感監測報告了,只知道每一次重大災害發生時,衛星監測服務從未「缺席」。當災害發生時,從搜集衛星資料到分析數據,再到最終形成決策服務產品,每一步都很費時間。鄭偉撰寫決策服務材料時總是字斟句酌,來來回回要看好多遍,生怕有些地方表述不準確。
  • 建立業務體系 突破關鍵技術 提升影響力 我國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報導7月28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利用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等持續對巢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重點湖泊水庫等水體進行精密監測,今年已製作發布56期水體監測報告;利用高空間解析度衛星資料持續開展評估,相繼遙感監測巴基斯坦沙漠蝗災
  • 雲南省衛星應用技術中心正式掛牌 未來三年將實現全省衛星遙感應用...
    8月28日,雲南省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在昆明正式掛牌成立。作為自然資源衛星產品和技術應用的重要平臺,雲南省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將集聚雲南省自然資源系統衛星遙感應用力量,建立貫通省、州(市)、縣的衛星應用技術體系,實現全省自然資源系統衛星數據獲取、產品生產、主業應用與服務的統籌管理。
  • 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發布「四維地球」 國內首個智能遙感雲...
    9月18日,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即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衛星中心」)在華為全球聯接大會上發布了 「四維地球」遙感數據云產品,宣布國內首個基於海陸空天海量多源數據、安全可靠的時空信息智能服務平臺即將問世,旨在構建時空信息產業雲系統,推動應用創新發展,引領產業網際網路化變革。
  • 聚焦2019年自然資源部衛星遙感應用 擦亮「天眼」守望自然資源
    省級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建設模式全國總體一致、統籌發展,兼顧各省實際協調推進,為部省協同、統籌推動構建資源共享、創新高效、務實管用的衛星應用技術體系,為不斷提升衛星遙感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奠定了基礎。  協調聯動的部省衛星應用技術體系正在形成。部級層面,在數據、產品、軟體和技術服務上為省級中心建設提供了全方位支撐。省級層面,各省級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全面推進建設運行。
  • 走進銓銓科技|衛星遙感和氣象海洋應用服務商
    江蘇銓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國內技術領先的衛星遙感和氣象海洋應用相關軟硬體研發的民營科技企業,先後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軟體企業、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首席氣象服務專家韓秀珍:7月的「發條」
    中國氣象報記者 盧健文字,可以記錄一個人的故事。圖片,也可以。在經韓秀珍和年輕同事之手的那組全網傳播,精確刻畫汛情危急之下鄱陽湖水體面積的衛星遙感圖上,每一種顏色,每一個數字,都能講出不止一個故事,那是關于堅持與熱愛的故事。不信?那我們就來看一看。跑圈 7月,對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含義。
  • 氣象數據網960種衛星遙感數據面向公眾發布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報導 12月1日,中國氣象數據網和衛星遙感數據網完成整合,正式向公眾發布包含風雲系列、日本MTSAT和美國EOS/MODIS等在內的共計960種衛星遙感數據及相關產品,並提供相關服務。
  • 貴州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一起來了解「天空之眼」
    貴州省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承擔高分系列、NOAA系列、FY系列、EOS/MODIS等衛星遙感資料接收
  • 衛星遙感監測:捕捉霧霾的「天眼」
    近年來,憑藉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能提供北京及周邊6省區、市PM2.5、PM10等大氣汙染物的空間分布和變化過程,並且動態監控沙塵、秸稈焚燒等大氣汙染來源。並構建了覆蓋北京及周邊地區3年3個級別60餘種,共計30TB(計算機存儲容量單位)的專題產品遙感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