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業務體系 突破關鍵技術 提升影響力 我國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

2020-12-04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報導7月28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利用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等持續對巢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重點湖泊水庫等水體進行精密監測,今年已製作發布56期水體監測報告;利用高空間解析度衛星資料持續開展評估,相繼遙感監測巴基斯坦沙漠蝗災、中南半島火情、烏茲別克斯坦薩爾多巴水庫潰壩等,並根據需求發布風雲氣象衛星「一帶一路」服務專報。

自2017年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建設指導意見出臺以來,在中國氣象局黨組的高度重視下,各級氣象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風雲氣象衛星服務「一帶一路」重要指示精神,主動對標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我國氣象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建設成果豐碩。如今,我國氣象衛星遙感應用影響力空前提升、業務體系基本建立、關鍵技術取得實質突破。

四年來,我國氣象衛星服務水平和影響力全面提升,建立應急保障和國際會商機制、開通綠色數據通道、開發定製軟體和產品、援建直收站以及組織培訓等,服務108個國家,成為「一帶一路」中國外交新名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圍繞「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監測需求,開展特色遙感應用服務,成為地方生態文明建設新品牌;衛星數據共享服務總量在2019年達到5.4PB,用戶遍及近百個行業,逐漸成為產業發展新支柱。在業務體系方面,成立中國氣象局氣象衛星工程管理辦公室等機構,建成技術體系並研發天氣分析、氣候預測、公共服務、生態監測等100餘種產品,建立覆蓋國省兩級的衛星遙感業務流程,形成國省聯動的工作機制。在關鍵技術方面,攻克靜止軌道三軸穩定衛星平臺圖像導航配準等關鍵技術,衛星定位定標精度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自主研發的我國第一代矢量快速輻射傳輸模式可比肩歐美;GRAPES模式衛星資料同化佔比從62%提高到73%,新型衛星資料數值模式同化能力取得顯著突破;在國際上首創數值模式與衛星觀測互動模式,顯著提高觀測效率;助力災害性天氣監測時效提高到5分鐘、颱風平均定位精度穩步提升,海冰、積雪、路表溫度等氣候產品精度達國際先進水平,衛星遙感核心氣象業務支撐能力顯著增強。

下一步,氣象部門將以完善體制機制為抓手,以強化業務基礎能力為重點,以提升應用效益為核心,積極融入、主動服務、立足業務、開放合作,進一步豐富衛星遙感應用業務內涵,推動關鍵技術攻關,深化國省協同、部門聯動,加強與工業製造部門間的技術互動,深入推進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建設。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組織召開風雲氣象衛星應用科學研討會 建立完善衛星遙感...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報導6月19日,為進一步提升風雲氣象衛星應用科學水平,發揮風雲氣象衛星綜合應用效益,中國氣象局組織召開風雲氣象衛星應用科學研討會。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於新文出席會議。圍繞我國風雲氣象衛星產品、應用科學水平以及下一步發展方向等,與會專家學者交流了推進衛星應用科學和創新的思路和舉措。
  • 聚焦2019年自然資源部衛星遙感應用 擦亮「天眼」守望自然資源
    報告顯示,2019年,自然資源部依託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面向自然資源部新使命、新任務、新要求,持續推進衛星觀測體系和業務應用體系建設,推動衛星遙感應用關鍵技術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支撐構建現代化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監管體系,衛星影像獲取與應用能力進一步增強,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支撐自然資源部主體業務、開展省級衛星應用等方面成效顯著,衛星應用規模不斷壯大,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
  • 自然資源部初步建立衛星遙感監測體系 中國衛星導航產業發展如何...
    中商情報網訊:日前,據自然資源部辦公廳主任劉國洪介紹,自然資源部已經初步建立了衛星遙感監測體系。其中,作為主用戶和法人的在軌陸地衛星有十顆,具有2米的解析度,在地表400平方米的土地覆蓋的變化都能清晰判斷,每個季度可以實現對全國國土全覆蓋。
  • 十年磨一劍,我國建立自主技術的數值氣象預報業務體系
    據龔建東介紹,我國數值預報業務系統研發和支撐能力建設起步較晚,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採取了引進國外全球數值預報核心技術建立數值預報業務和服務體系。但自主研發中國自己的數值預報核心技術,卻是氣象人一直以來的共同願望。
  • 中科院所長:遙感技術納入國家運行和應用體系
    當日,第19屆中國遙感大會在西安開幕。中國網 吳聞達攝中國網西安9月21日訊 (記者 王夢澤)今日,第19屆中國遙感大會在西安召開,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長張兵在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更多的遙感技術納入國家運行和應用體系,張兵同時表示,中國遙感技術與部分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
  • 中國無人機遙感技術突破與產業發展綜述
    由此實現無人機民用遙感系統研製工程性技術的突破,建成了國內首個無人機遙感載荷北方(內蒙古包頭)、南方(貴州安順)綜合驗證場,推動了高解析度無人機遙感應用走向系統化和定量化[15]。同期,武漢大學和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聯合建立起了我國首個航空航天定標場,為拓展無人機遙感與航天遙感結合奠定了基礎。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2月2日,我國首個遙感人工智慧應用技術研究中心在重慶成立。該研究中心將以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等新興技術,促進地理信息、城市規劃等業務技術升級拓展,用產學研合力推進遙感數據智能化。 遙感技術集中了空間、電子、光學、計算機通信和地學等學科的最新成就,是當代高新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我國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投入業務化運行
    本報北京11月16日電 (記者常欽)16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召開的5米光學業務衛星在軌交付儀式獲悉:5米光學業務衛星在軌測試表明高光譜衛星在礦物、植被、水體、土壤定量化分析方面具有應用優勢。衛星的正式交付,標誌著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進入業務化運行階段。
  • 遼東灣海岸建立海岸侵蝕監測技術方法體系
    該項目形成了海岸侵蝕業務監測和海岸侵蝕災害風險評估理論與技術方法體系,為建立我國全部重點侵蝕岸段的監測評估業務系統奠定了基礎。   海岸侵蝕是我國海岸帶分布最廣的一種地質災害類型,對海岸帶資源可持續開發和環境保護構成嚴重威脅。2013年,國家海洋局選擇把遼東灣西岸綏中和遼東灣東岸營口典型侵蝕岸段作為試點區,開展海岸侵蝕災害監測和評估。
  • 「十二五」國家863計劃「無人機遙感安全檢測技術與網絡示範體系...
    2013年4月2日,國家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無人機遙感安全檢測技術與網絡示範體系研究」主題項目啟動會在京召開。    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聯合國內多家優勢單位共同承擔,在「十一五」無人機遙感綜合驗證系統項目成果的基礎上,主要面向我國主流民用遙感無人機開展安全性能檢測技術、評估系統及運行機制研究,構建功能齊備、滿足常態化運行需求的在線檢測設施和外場試驗環境,實現無人機終端的快速響應、網絡協同管理、任務計劃調度、信息現場獲取與實時處理,建立先進的無人機航空遙感可靠性、安全性和載荷特性檢測系統及網絡示範體系
  • 第二屆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召開 聚焦遙感前沿技術在氣象等領域的應用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通訊員白維報導8月22日至23日,第二屆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在北京舉辦。聚焦跨界融合、賦能百業和遙感強國戰略,專家學者以及行業應用者交流了遙感在氣象、海洋、農業、國防、應急、導航等領域應用的前沿技術。
  • 中國氣象局遙感應用服務中心成立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這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工作,更是強化遙感應用服務能力的重要舉措。」「遙感應用服務將進一步提高服務產品質量、精度和適用性,提升數據服務針對性和效率,為衛星資料的應用搭建有效的平臺。」
  • 我國首顆自主建造高光譜業務衛星在軌交付運行
    近日,5米光學業務衛星在軌交付儀式在京舉行,該衛星正式交付自然資源部,標誌著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進入業務化運行階段。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凌月明出席儀式並講話。5米光學業務衛星於2019年9月12日成功發射,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會同衛星、測控、地面、應用等各系統建設單位,聯合自然資源省級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在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林業和草原等領域開展了行業應用測試,順利完成全部在軌測試內容,為我國高光譜衛星業務化應用建立了基本衛星產品及指標體系
  • 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
    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 源 / 文 / 2020年11月23日 10時58分
  • 空天地一體化氣象監測技術顯身手,颱風暴雨預警有望「早準快」
    「天」字號重器汛期服務顯身手多源的數據融合實現「天氣現象一張圖」,「數算一體」提升全鏈條效能,八大類觀測設備達到全覆蓋,氣象雲資源池精細化監控得以呈現……進入汛期以來,綜合氣象觀測產品系統「天衍」、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天擎」、綜合氣象觀測數據質量控制系統「天衡」、氣象綜合業務實時監控系統「天鏡」等國家級氣象業務系統和平臺,在汛期氣象服務中大顯身手
  • 「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2013年度備選項目...
    1.2 星機地綜合定量遙感系統與應用示範(二期)  突破多源遙感數據獲取、定量遙感產品標準化生產、事件驅動與流程定製的運行服務體系等核心關鍵技術,構建星機地綜合定量遙感產品與技術服務平臺,形成80種以上多尺度、多時期的全球定量遙感產品規模化與自動化快速生產能力,實現定量遙感產品及服務的商業化運行。下設5個研究方向。
  • 我國首顆自主高光譜業務衛星投入業務化運行
    11月16日,5米光學業務衛星在軌交付儀式在京舉行。該衛星正式交付自然資源部,標誌著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進入業務化運行階段。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凌月明出席儀式並講話。5米光學業務衛星於2019年9月12日成功發射,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會同衛星、測控、地面、應用等各系統建設單位,聯合自然資源省級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在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林業和草原等領域開展了行業應用測試,順利完成全部在軌測試內容,為我國高光譜衛星業務化應用建立了基本衛星產品及指標體系。
  • 「區域協同遙感監測與應急服務技術體系」啟動
    「區域協同遙感監測與應急服務技術體系」啟動 2016-10-25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  「區域協同遙感監測與應急服務技術體系」面向「一帶一路」經濟帶國家戰略,瞄準區域應急突發事件監測與快速響應等重大需求,構建區域空天地組網遙感監測應急服務技術體系,研製「快、準、靈」的區域空間信息服務與應急指揮平臺及硬體裝備,開展「一帶一路」典型應急服務應用示範,提升我國對反恐、自然災害、生態環境的監測與應急響應效能,實現整個遙感應急服務體系的高效協同,從而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決策水平。
  • 運城市衛星遙感大數據應用中心成立
    本文轉自【山西日報】;本報訊(記者王荔)為加快衛星遙感大數據技術應用,助推運城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近日,運城市衛星遙感大數據應用中心掛牌成立。該應用中心將對運城市緊跟時代發展前沿技術,聚焦「六新」突破,加快數字產業化步伐,打造「三個高地」、建設「三個強市」提供有力的數據保障。
  • 「十二五」863計劃「典型地質災害遙感監測與應急關鍵技術及應用...
    近日,「十二五」863計劃「典型地質災害遙感監測與應急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在北京順利通過驗收。項目面向國家救災減災實際需要,突破了異構空天地觀測網系統規劃與多源遙感影像快速處理、動態滑坡災害地質圖表達、高分多源多維度災害目標提取與損毀評估等關鍵技術,實現了面向典型地質災害的快速任務規劃、高效數據處理、遙感監測預警、精細災情評估和救災方案快速制定等目標,提升了我國地質災害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