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報導7月28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利用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等持續對巢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重點湖泊水庫等水體進行精密監測,今年已製作發布56期水體監測報告;利用高空間解析度衛星資料持續開展評估,相繼遙感監測巴基斯坦沙漠蝗災、中南半島火情、烏茲別克斯坦薩爾多巴水庫潰壩等,並根據需求發布風雲氣象衛星「一帶一路」服務專報。
自2017年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建設指導意見出臺以來,在中國氣象局黨組的高度重視下,各級氣象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風雲氣象衛星服務「一帶一路」重要指示精神,主動對標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我國氣象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建設成果豐碩。如今,我國氣象衛星遙感應用影響力空前提升、業務體系基本建立、關鍵技術取得實質突破。
四年來,我國氣象衛星服務水平和影響力全面提升,建立應急保障和國際會商機制、開通綠色數據通道、開發定製軟體和產品、援建直收站以及組織培訓等,服務108個國家,成為「一帶一路」中國外交新名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圍繞「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監測需求,開展特色遙感應用服務,成為地方生態文明建設新品牌;衛星數據共享服務總量在2019年達到5.4PB,用戶遍及近百個行業,逐漸成為產業發展新支柱。在業務體系方面,成立中國氣象局氣象衛星工程管理辦公室等機構,建成技術體系並研發天氣分析、氣候預測、公共服務、生態監測等100餘種產品,建立覆蓋國省兩級的衛星遙感業務流程,形成國省聯動的工作機制。在關鍵技術方面,攻克靜止軌道三軸穩定衛星平臺圖像導航配準等關鍵技術,衛星定位定標精度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自主研發的我國第一代矢量快速輻射傳輸模式可比肩歐美;GRAPES模式衛星資料同化佔比從62%提高到73%,新型衛星資料數值模式同化能力取得顯著突破;在國際上首創數值模式與衛星觀測互動模式,顯著提高觀測效率;助力災害性天氣監測時效提高到5分鐘、颱風平均定位精度穩步提升,海冰、積雪、路表溫度等氣候產品精度達國際先進水平,衛星遙感核心氣象業務支撐能力顯著增強。
下一步,氣象部門將以完善體制機制為抓手,以強化業務基礎能力為重點,以提升應用效益為核心,積極融入、主動服務、立足業務、開放合作,進一步豐富衛星遙感應用業務內涵,推動關鍵技術攻關,深化國省協同、部門聯動,加強與工業製造部門間的技術互動,深入推進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