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協同遙感監測與應急服務技術體系」啟動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區域協同遙感監測與應急服務技術體系」啟動

2016-10-25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

語音播報

  1021日,「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區域協同遙感監測與應急服務技術體系」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評審會在武漢舉行。中國科學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智能系統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副研究員李文波代表合肥創新院作為核心研發單位參加會議。 

  「區域協同遙感監測與應急服務技術體系」面向「一帶一路」經濟帶國家戰略,瞄準區域應急突發事件監測與快速響應等重大需求,構建區域空天地組網遙感監測應急服務技術體系,研製「快、準、靈」的區域空間信息服務與應急指揮平臺及硬體裝備,開展「一帶一路」典型應急服務應用示範,提升我國對反恐、自然災害、生態環境的監測與應急響應效能,實現整個遙感應急服務體系的高效協同,從而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決策水平。

  以李文波為核心的研發團隊主要負責項目中的「區域系統多源不確定信息的應急決策分析軟體」研發。該研究成果將集成在空間信息應急決策支持平臺上,為我國的反恐、自然災害、生態環境等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提供輔助決策支撐,從而提升我國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決策水平。

  來自公安部、民政部、中國地震局、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國家海洋局、新疆公安廳、湖北公安廳、香港浸會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團、國防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單位的十幾位專家等參加了本次啟動會。

會議現場

  10月21日,「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區域協同遙感監測與應急服務技術體系」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評審會在武漢舉行。中國科學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智能系統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副研究員李文波代表合肥創新院作為核心研發單位參加會議。   「區域協同遙感監測與應急服務技術體系」面向「一帶一路」經濟帶國家戰略,瞄準區域應急突發事件監測與快速響應等重大需求,構建區域空天地組網遙感監測應急服務技術體系,研製「快、準、靈」的區域空間信息服務與應急指揮平臺及硬體裝備,開展「一帶一路」典型應急服務應用示範,提升我國對反恐、自然災害、生態環境的監測與應急響應效能,實現整個遙感應急服務體系的高效協同,從而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決策水平。  以李文波為核心的研發團隊主要負責項目中的「區域系統多源不確定信息的應急決策分析軟體」研發。該研究成果將集成在空間信息應急決策支持平臺上,為我國的反恐、自然災害、生態環境等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提供輔助決策支撐,從而提升我國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決策水平。  來自公安部、民政部、中國地震局、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國家海洋局、新疆公安廳、湖北公安廳、香港浸會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團、國防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單位的十幾位專家等參加了本次啟動會。會議現場

列印 責任編輯:陳丹

相關焦點

  • 地震災害應急監測中,它可以發揮大作用!
    通過多種衛星的協同觀測和綜合應用可實現對重大地震災區主要損毀要素、次生災害和安置帳篷等時空分布信息的動態監測,進一步將遙感監測與地面調查手段相結合,可對地震災害的態勢和損失進行全面分析和綜合評估。自2008年國家減災中心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第一次大規模使用衛星遙感技術開展地震監測評估以來,隨著我國衛星遙感技術的迅速發展、衛星數據資源不斷豐富,地震應急監測技術和產品體系不斷發展完善,目前已經初步形成從衛星數據獲取、監測分析到產品服務的衛星遙感地震應急動態監測業務體系。
  • 星時代宇航成功中標「拉薩達孜區衛星遙感綜合監測服務平臺」
    9月8日,拉薩市達孜區自然資源局發布公示結果,星時代宇航成功中標「拉薩達孜區智慧管控與應急指揮調度系統」一期項目(衛星遙感綜合監測服務平臺)。這是繼8月底中標「雲南省地質災害隱患識別中心」項目之後,國星宇航全資子公司星時代宇航再次中標地方政府新基建重點項目。
  • 建立業務體系 突破關鍵技術 提升影響力 我國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報導7月28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利用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等持續對巢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重點湖泊水庫等水體進行精密監測,今年已製作發布56期水體監測報告;利用高空間解析度衛星資料持續開展評估,相繼遙感監測巴基斯坦沙漠蝗災
  • 保障應急測繪 InSAR遙感技術應用研究中心成立
    封面新聞 記者 田之路近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應急保障中心,與北京無線電測量研究所在成都舉行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聯合成立InSAR遙感技術應用研究中心。InSAR意為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理論與應用方法技術研究,目前已建立了較完善的區域性地表形變InSAR監測技術體系與工作方法,為我國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提供了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短周期、高精度、大區域覆蓋的遙感技術手段。InSAR技術在鐵路沿線地面沉降、礦山開採沉陷、滑坡活動監測、地震等領域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 中國無人機遙感技術突破與產業發展綜述
    其中,代表性的有中國科院學地理科學與自然資源研究所牽頭的重大研發計劃項目「高頻迅捷無人航空器區域組網遙感觀測技術」(2017YFB 0503000),面向需求,突破多元平臺組網關鍵技術,研發集成組網觀測硬體設備系統和規劃調度與安全管控系統,實現資源優化、規劃調度、產品和服務等協同一體的區域組網,構建融合國家野外科學觀測臺站為無人航空器空港的組網觀測體系,具備常態化服務的能力。
  • 應急減災二號A、B衛星成功發射 進一步提升應急管理業務監測能力
    該組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首批啟動的遙感業務衛星,將接替在軌超期運行的環境減災一號A、B衛星。這是應急管理部成立以來,作為牽頭用戶部門首次發射的衛星。衛星將主要用於支撐應急管理業務應用,補充應急管理衛星資源,並將與後續系列衛星組網,進一步提升應急管理業務監測能力。
  • 「十二五」863計劃「典型地質災害遙感監測與應急關鍵技術及應用...
    近日,「十二五」863計劃「典型地質災害遙感監測與應急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在北京順利通過驗收。項目面向國家救災減災實際需要,突破了異構空天地觀測網系統規劃與多源遙感影像快速處理、動態滑坡災害地質圖表達、高分多源多維度災害目標提取與損毀評估等關鍵技術,實現了面向典型地質災害的快速任務規劃、高效數據處理、遙感監測預警、精細災情評估和救災方案快速制定等目標,提升了我國地質災害應對能力。
  • 中科遙數「天空地」遙感觀測技術助推商業航天跨越式發展
    作為大會指定贊助商,北京中科遙數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重磅亮相此次會議,向與會嘉賓展示了中科遙數天空地一體化遙感空間大數據運營服務和產品體系,共同探討商業航天技術研發創新和發展趨勢,暢想我國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新生態。
  • 智庫| 導航與遙感技術融合綜述
    李德仁院士從天基信息實時服務系統的角度提出定位、導航、授時、遙感、通信(PNTRC)五位一體的融合構想,從天基信息的獲取、傳輸、綜合應用等角度論述了導航與遙感技術融合的意義和必要性。楊元喜院士指出導航技術的發展趨勢是彈性PNT框架和綜合PNT體系,從多源融合的角度論述了未來PNT體系對雷達,光學影像等遙感技術的需求。導航遙感融合可根據其融合機理劃分為3個層次:協同、集成和融合,關係如圖1所示。
  • 高光譜成像等技術納入「地球觀測與導航」重大專項申報指南
    「地球觀測與導航」重點專項圍繞新機理新體制先進遙感探測技術、空間輻射測量基準與傳遞定標技術、高性能空天一體化組網監測系統技術、地球系統科學與區域監測遙感應用技術、導航定位新機理與新方法、導航與位置服務核心技術、全球位置框架與位置服務網技術體系、城市群經濟區域與城鎮化建設空間信息應用服務示範、重點區域與應急響應空間信息應用服務示範等9個方向,共部署45個重點任務。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啟動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組織中科院航空遙感中心、專項科學應急工作組、專項數據共享工作組等研究團隊,正式啟動了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工作,科學認知震區生態環境恢復進程。
  • 學術| 陳銳志:導航與遙感技術融合綜述
    李德仁院士從天基信息實時服務系統的角度提出定位、導航、授時、遙感、通信(PNTRC)五位一體的融合構想,從天基信息的獲取、傳輸、綜合應用等角度論述了導航與遙感技術融合的意義和必要性。楊元喜院士指出導航技術的發展趨勢是彈性PNT框架和綜合PNT體系,從多源融合的角度論述了未來PNT體系對雷達,光學影像等遙感技術的需求。
  • 【中國新聞網】「碳核查遙感技術體系研究」啟動會在珠海召開
    記者29日從北師大珠海分校獲悉,由該校承擔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基於碳衛星的遙感定量監測應用技術研究」項目第三課題——「碳核查遙感技術體系研究」啟動會28日在珠海召開。據了解,該課題是近年來珠海高校獲得的第一個863計劃課題,已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實施方案論證,獲得2013年立項支持,預算經費865萬元人民幣,項目執行周期為3年。
  • 第二屆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召開 聚焦遙感前沿技術在氣象等領域的應用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通訊員白維報導8月22日至23日,第二屆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在北京舉辦。聚焦跨界融合、賦能百業和遙感強國戰略,專家學者以及行業應用者交流了遙感在氣象、海洋、農業、國防、應急、導航等領域應用的前沿技術。
  • 應急減災二號A、B衛星成功發射
    9月27日11時2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發射應急減災二號A、B衛星。該組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首批啟動的遙感業務衛星,將接替在軌超期運行的環境減災一號A、B衛星。
  • 甘肅構生態環境遙感監測體系 無人機等新技術投用祁連山
    甘肅連續3年運用無人機對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工礦用地、旅遊設施等點位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情況進行定點巡查,對疑似問題點位實行監測預警。圖為甘肅張掖市境內的祁連山草場。(資料圖) 楊豔敏 攝中新網蘭州9月29日電 (記者 馮志軍)甘肅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趙曉穎29日表示,甘肅不斷提升全省生態環境監測能力,構建生態環境遙感監測體系。利用遙感及無人機等新技術對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情況進行遙感監測和研判分析。29日,甘肅省生態環境廳舉辦2019年第4次例行新聞發布會。
  • 3S遙感技術在戰疫中的應用?
    以RS、GIS、GPS為基礎,將RS、GIS、GPS三種獨立技術中的有關部分有機集成起來,構成一個強大的技術體系,可實現對各種空間信息和環境信息的快速、機動、準確、可靠的收集、處理與更新。兩者集成可用於全球變化監測、農業收成面積監測和產量預估、空間數據自動更新等方面。GPS與RS的集成與應用。在遙感平臺上安裝GPS可以記錄傳感器在獲取信息瞬間的空間位置數據,直接用於空三平差加密,可以大大減少野外控制測量的工作量。可在自動定時數據採集、環境監測、災害預測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3S技術集成與應用。
  • 應急減災二號A、B衛星成功發射!
    A、B衛星成功發射進一步提升應急管理業務監測能力該組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首批啟動的遙感業務衛星,將接替在軌超期運行的環境減災一號A、B衛星。這是應急管理部成立以來,作為牽頭用戶部門首次發射的衛星。衛星將主要用於支撐應急管理業務應用,補充應急管理衛星資源,並將與後續系列衛星組網,進一步提升應急管理業務監測能力。
  • 快速應急!「天地澱」立體智慧監測助力白洋澱環境「清朗」
    雄安生態環境指揮調度中心構建針對各級調度的指揮網絡,遍布新區三縣30個鄉鎮的自動監測站工作人員通過手機APP接收指令,對預警區域進行環境取樣,調度中心進行實驗和分析,從而實現異地多人協同的監控指揮功能。
  • 風雲衛星國際用戶應急保障管理辦法出臺 規範應急保障機制管理 促進防災減災國際服務
    》(以下簡稱《管理辦法》)近日出臺,將促進風雲衛星更好地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氣象防災減災數據服務。《管理辦法》明確,風雲衛星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用戶在遭受颱風、暴雨、強對流、森林草原火情、沙塵暴等災害時,可申請啟動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包括風雲靜止氣象衛星區域加密觀測及其他應急數據、遙感監測服務等應急保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