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感知!快速應急!「天地澱」立體智慧監測助力白洋澱環境「清朗」

2020-12-02 澎湃新聞

11月10日上午,在孝義河豐收橋自動監測站,水汙染溯源監測專利技術的設備正在運行,設備利用螢光光譜進行水汙染溯源,建立了13大類、135種全面覆蓋當前生活廢水和工業廢水的汙染源指紋庫,識別水汙染來源,最短21分鐘便可實現一次預警溯源。

在日前召開的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雄安新區生態環境智慧監測體系」建設成果引起高度關注,信息化技術在「天地澱」智慧監測體系中的創新應用,被評選為全國數字生態優秀應用案例,供全國在推進生態環境信息化工作中借鑑參考。

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是新區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區生態環境部門組織編制了《新區生態環境智慧監測體系建設項目(一期)實施方案》,建立了「天地澱」一體化環境監測網絡,全面提升以白洋澱水環境為重點的生態環境監測預警和監管保障能力,逐步實現科學布局、精準監測。

深秋時節,「華北明珠」白洋澱水面如鏡。(新華社資料片)新華社發

智能感知 為生態環境監測安裝「慧眼」

初冬的白洋澱,蘆葦呈現青黃,波光瀲灩,鷗鳥飛翔。白洋澱純水區村王家寨村邊,一處白色建築分外顯眼:潔白的外牆,方磚鋪地的四方小院被一圈白色木柵欄圍起;院子的一角,幾根高高豎起的管子上,動力泵正在抽送空氣,通過不同精密度的切割頭以及其他設備,將空氣的各種成分篩選分析,得出汙染物的各種信息數據。

這是新區設置的一個生態環境自動監測站——王家寨自動監測站。

「這是新區在白洋澱湖心區設置的一個澱區超級站,可以實現水質、空氣品質的實時監測。」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工作專班自動室負責人張京說,此外還在孝義河豐收橋站設有河流超級站,在白洋澱引黃泵站設置補水水質監測超級站。

這些監測站更加智慧。在常規水質監測指標基礎上,試點建設集空氣品質自動監測、水質自動監測、氣象自動觀測、水文自動監測、水汙染自動溯源和5G視頻監控於一體的國內領先的環境自動監測超級站。

坐落在白洋澱旅遊路的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控中心,「智慧」元素滿滿。一進大廳,機器人「小豹」便會熱情地迎接你參觀監測站全域電子地圖沙盤和宣傳片。這裡有雄安生態環境共享體驗中心,利用電子沙盤、VR沉浸式體驗等技術,建立起雄安新區全域生態環境及實驗室實景操作沉浸式體驗。

監控中心一至四樓西側區域全部為實驗室,實驗人員正在操作著各類精密儀器設備。

進入二樓化驗室區域的樣品交接室,桌面上放置著一個塑料箱、一副眼鏡和一臺電腦。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工作專班實驗室負責人張冬生介紹,這些分別是智能採樣質控保溫箱、VR眼鏡和安裝了質控程序的軟體平臺。

採樣員接到採樣任務後,通過智能採樣質控保溫箱保證採樣員到達正確的採樣點位。智能採樣箱上的採樣質控智能終端,可通過北鬥導航、5G、區塊鏈、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等新技術,保證採樣箱到達預設的採樣點位才能開箱。「通過全國首創的環境監測採樣質控系統,結合物聯網、網際網路、區塊鏈等高科技手段,真正做到了採樣全過程質控,數據全程留痕和數據可溯性。在環境監測垂直管理改革過程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張冬生說。

位於三樓的雄安生態環境指揮調度中心,「雄安新區智慧監測平臺」正在運行。軟體技術人員林坤堂在指揮臺刷新著新區水質監測網絡地圖,地圖的顏色根據每個月環境狀況而變換。「你看近兩個月都是綠色,說明環境狀況良好,而六七月份顯示是橙紅色,說明雨季對水質產生一定的影響。」

雄安生態環境指揮調度中心構建針對各級調度的指揮網絡,遍布新區三縣30個鄉鎮的自動監測站工作人員通過手機APP接收指令,對預警區域進行環境取樣,調度中心進行實驗和分析,從而實現異地多人協同的監控指揮功能。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吳海梅表示,雄安新區生態數位化建設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充分藉助大數據、5G、人工智慧、區塊鏈、遙感等前沿技術,結合雄安新區規劃,完善數據類型、補充數據指標、拓展數據領域、發展監測手段,逐步完善「天地一體、上下協調、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大數據網絡,助推新區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目前,共享中心及指揮中心已經投入使用。「雄安生態環境」APP政務版和公眾版已基本具備試運行條件,將率先應用5G+北鬥技術,實現白洋澱水域內的電子導航。

一體化 形成環境監測「網籠」

11月10日10時,在一派迷人景色中,一艘生態環境的「護衛艦」正在靠近王家寨水域,該船是名為「雄安監測1號」的水質監測船,是國內唯一全鋰電水質監測船,它搭載了兩臺小型無人船和一架無人機。

此艘大型水質監測船長20多米,航行所經之處,可隨時抽水取樣,實時進行總磷、總氮、氨氮、COD等13項指標的檢測分析。

一場針對白洋澱核心區水質監測的「天地澱」立體化指揮調度開始上演。停在監測船甲板上的一臺橙色小型無人船被吊臂投放下水,在大船行駛不到的狹小區域進行取樣。與此同時,一架6旋翼高光譜水質監測無人機已經升空,搭載增穩雲臺高光譜相機,按照事先設定的路線開始推掃式拍攝。

為加快生態環境智慧監測體系建設,新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天地澱」一體化的環境監測網絡,全面提升白洋澱水環境監測預警和監管保障能力。目前,已初步構建起以白洋澱為主的自動監測網絡,在整合利用新區境內現有6個國考(澱區)和6個省控(跨市界)自動監測站點數據的基礎上,結合模型分析進行新建站點布設,新建水質自動監測站6個、浮船站6個,均具備12項監測指標,建設空氣品質微站、噪聲監測站和揚塵監測站(片區站)。

布設白洋澱澱區網格,織密監測體系。雄安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白洋澱澱區劃分重點網格,加大網格化自動監測站點投入,根據情況增設水質自動站、預警站、溯源站,不斷補充完善和規範「一張網」建設。科學優化布局視頻監控網絡,形成澱區、河道、小型汙水處理站、秸稈焚燒控制點等重點區域的視頻監控和在線監測全覆蓋,為提高決策科學性提供詳實可靠數據。

快速應急 實現水質「時、分、秒」級監測

11月10日9時30分,監測船到達指定水域,技術人員隨即一鍵啟動水質自動監測系統。「總磷、總氮、氨氮等各項監測指標均未超標,目前水質達到Ⅲ類水標準。」一小時後,隨著各項監測數據的顯示,技術人員匯報了該點位的水質情況。

新區著力構建白洋澱應急監測網,提升水質快速應急監測能力。

「我們購置了一艘純電動水質監測船,吃水深度約0.5米,白洋澱的一般水面均可到達。」張京說,它可實現13項指標的快速檢測分析,提升水上應急監測及指揮決策能力。

在大型監測船難以通行的狹小水面,兩臺水質無人採樣船和全自動多功能無人船便可以發揮專長。

「別看它小巧,但能辦大事,可以在距離大船10公裡半徑範圍內活動,電池可支持連續工作8到10小時。」無人船技術人員指著一臺被放到水面的全自動多功能無人船說。這是由珠海一家科技公司研發的ME120多功能無人船,它藉助衛星定位和自身傳感器,按照預設任務在水面航行,也被稱為全自動水面機器人,可實現無人遙控、GPS自動導航、自主航行、自動避障等。

為了提升快速預警反應能力,新區在所有入澱河道設置10個水質快速預警站,最快可實現6分鐘1次的檢測頻率。新購置的水質自動監測和聲吶暗管探測無人船,能夠實現12個參數的水質監測,檢測頻率最快可達幾秒鐘1次,並可對水平150米、水深300米內的水下暗管進行探測。VR視頻大氣監控無人機可搭載大氣快速檢測設備,能及時捕獲異常數據及影像。

陸地快速響應體系也被建立起來。11月10日19時30分,一輛大氣走航監測車,從安新縣一所中學附近出發,沿著S336向安新縣城方向緩慢前行。車載雷射雷達系統透過天窗,射出一束高達800米的綠色雷射柱,分析走航路徑上空的顆粒物濃度。同時,紅外多組分氣體分析儀對採集氣體中的揮發性有機汙染物進行精準監測與分析。「這輛大氣走航監測車除了能實時測量氣象五參數外,還能夠分析350多種氣體成分,並可實現20種以上的氣體組分同時測量。」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工作專班現場室工作人員安秋君稱,走航過程中,通過車載GPS定位系統和數據分析軟體,可在地圖上實時顯示大氣汙染物濃度分布柱狀圖,幫助工作人員快速掌握走航區域大氣汙染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查找汙染源。

目前,入澱河道10個預警站已全部運行。通過無人機飛行監測、無人船走航監測、監測車精準監測,初步構建起新區生態環境應急監測的立體網絡。

新區生態環境局監測科負責人王英俊透露,新區未來將從「天地澱」逐漸向「天空地澱一體化」生態監測網絡建設邁進,擬引入衛星遙感技術,搭建白洋澱水系生態監測管理平臺,實現白洋澱全域、全澱泊監測。另外,可以每周獲取一次高解析度遙感衛星影像生態環境專題圖,通過對澱區水體葉綠素a、富營養化指數、藻類分布、總磷、總氮、COD等多項水質指標的遙感影像反演,摸清監測區域內水系生態整體狀況和年度內變化趨勢,提升水系生態管理水平與業務應用水平。

原標題:《智能感知!快速應急!「天地澱」立體智慧監測助力白洋澱環境「清朗」》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站在雄安看前沿|「天地澱」立體智慧監測助環境「清朗」
    「天地澱」立體智慧監測助環境「清朗」——站在雄安看前沿(二)深秋時節,「華北明珠」白洋澱水面如鏡。新區生態環境部門組織編制了《新區生態環境智慧監測體系建設項目(一期)實施方案》,建立了「天地澱」一體化環境監測網絡,全面提升以白洋澱水環境為重點的生態環境監測預警和監管保障能力,逐步實現科學布局、精準監測。
  • 「天地澱」立體智慧監測助環境「清朗」 - 河北日報-05版:聚焦雄安...
    在日前召開的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雄安新區生態環境智慧監測體系」建設成果引起高度關注,信息化技術在「天地澱」智慧監測體系中的創新應用,被評選為全國數字生態優秀應用案例,供全國在推進生態環境信息化工作中借鑑參考。 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是新區工作的重中之重。
  • 智能巡檢5G無人機護航「智慧水電站」,打造5G空天地應急保障體系
    打開APP 智能巡檢5G無人機護航「智慧水電站」,打造5G空天地應急保障體系 伍文輝 發表於 2020-11-27 11:05:12
  • 白洋澱:脆弱的生態與艱難的治理(圖)
    5月10日,大澱頭村,澱裡的水較去年清澈了許多,水位也有所升高。漁民們在岸邊整理著漁網,魚販子一清早就趕來收魚。剛賣出了一箱河蝦的漁民王大爺說:「這種蝦只生長在清澈的水裡,水不好就長不活。」來自保定市環保局的監測結果顯示,今年整個澱區的水質得到明顯改善,多處水質達到了Ⅲ類、Ⅳ類,已經完全適合野生動植物的水中生存。
  • 原標題:白洋澱澱區村環境清潔整治提升行動實施
    原標題:白洋澱澱區村環境清潔整治提升行動實施澱邊非法排汙口全部封堵取締近日,雄安新區生態環境部門實施白洋澱澱區村莊環境清潔整治提升行動,著力解決村莊環境「髒、亂、差」問題,改變白洋澱澱區農村村容村貌。同時,監督78個澱中、澱邊村「一體化」項目運行,目前已實現村內坑塘全部達標整治、非法排汙口全部封堵取締。做好村莊「四清一改兩運行」,即清理農村垃圾、溝塘汙物、畜禽養殖等農業生產廢棄物、入河入澱排汙口,逐步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衛生習慣,強化汙水處理站運行和澱區農家樂汙水處理設施運行,紮實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保護澱區水環境質量。嚴查入河入澱排汙口。
  • 上海交大彭志科教授團隊突破「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技術」
    人民網上海9月18日電(葛俊俊) 準確監測方艙醫院大量感染患者的生命狀況,精確「診斷」大橋工程結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隨時隨地獲取獨居老人在家的健康體徵……上海交通大學彭志科教授團隊研發的基於微波感知的微動監測與環境智能前瞻技術,像一種神奇的「第六感」,能讓「看不見」的被「看見」。
  • 南京霍普斯智慧園區安環能信息化平臺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南京霍普斯憑藉多年行業專家經驗為企業用戶提供先進控制,仿真系統和信息化平臺,為園區提供智慧安環信息化平臺的整體解決方案,助力客戶安全生產、智慧環保、能源優化;其中主要業務板塊之一的智慧園區安環能簡稱安環能信息化平臺,是利用智能感知、網際網路、3D仿真、大數據等技術,結合地理信息系統、三維建模、在線監測、預警預報等手段,實現對園區整體的智能化管理。
  • 專家齊聚議滄州水文局 縱論白洋澱生態水文實驗站
    此次會議將為滄州水文局順利建立白洋澱生態水文實驗站、開展生態水文監測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會議前一天,各位專家實地考察了白洋澱水生態、水環境現狀。   會議首先聽取了滄州水文局對白洋澱生態水文實驗站建設的設想,然後各位專家從各自熟悉的領域對生態水文實驗站未來的主要技術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 雙創3Min|空天地一體化智慧防務雲平臺,構建和諧幸福中國
    項目名稱:空天地一體化智慧防務雲平臺空天地一體化智慧防務雲平臺匯聚空天地多源空間信息數據和社會數據、交通、公安等業務數據,通過三維數字地球建設形成統一地理信息空間框架。通過統一時空框架技術模型,形成基礎數據、行業數據、視頻監控等在內的數據深度融合,將人、地、事、物、組織通過時間、空間維度進行深度融合和智能管理;通過分布式無中心雲共享機制,實現跨行業、跨區域、多維度數據的共享、分發和融合,為安全防控、應急指揮、社會綜治等公共安全應用提供天地大數據管理與共享服務、空天地大數據智能處理與檢測、智能化輔助決策和二三維可視化服務,形成了「管理-分析
  • 上海交大彭志科團隊突破「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技術」
    ……上海交通大學彭志科教授團隊研發的基於微波感知的微動監測與環境智能前瞻技術,像一種神奇的「第六感」,能讓「看不見」的被「看見」。學界認為,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與獨創的技術成果,以原始創新為生物醫療及工程領域微動監測與環境感知等共性需求提供革新技術與解決方案。
  • 白洋澱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野生鳥類種類達214種
    白洋澱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確,白洋澱四季皆景:春光降臨,蘆芽吐秀、滿澱碧翠;每至盛夏,蒲綠荷紅,岸柳如煙;時逢金秋,蘆蕩飛絮,稻穀飄香;隆冬時節,澱面堅冰似玉、坦蕩無垠。不僅文人墨客喜歡白洋澱,這裡也是「鳥的王國、魚的樂園、多種水生植物的博物館」。澱內魚、蝦、蟹、貝、蓮、藕等水生動植物資源豐富。
  • 白洋澱獲23次補水 溼地保護區水質好轉
    有專家表示,白洋澱要發揮最佳的生態功能,保持生物多樣性,應建立白洋澱長效補水機制。  從實際情況來看,此前各級政府對白洋澱高度重視,23次給予生態補水,使白洋澱水位基本達到生態用水的要求。白洋澱重點保護區域如:燒車澱、大麥澱等主要核心區的水質基本能保持在Ⅲ、Ⅳ類水(Ⅲ、Ⅳ類水分別指集中式生活飲用水、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
  • 讓微波「看見」未知世界,上海交大彭志科團隊突破「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技術」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9月17日報導:準確監測方艙醫院大量感染患者的生命狀況,精確「診斷」大橋工程結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隨時隨地獲取獨居老人在家的健康體徵……上海交通大學彭志科教授團隊研發的基於微波感知的微動監測與環境智能前瞻技術日前在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亮相。
  • 數字孿生 智慧園區智能運營中心IOC
    支持整合城市各部門現有信息系統的數據資源,覆蓋各業務領域,憑藉先進的人機互動方式,實現城市運行態勢監測、建設規劃成果展示、數據分析研判、應急監測指揮支持等多種功能,可廣泛應用於態勢感知、監測預警、應急指揮、分析研判、展示匯報等場景。
  • 助力新冠檢測|三維天地推出突發應急檢測系統SW-IELIMS
    鑑於當前疫情防控的緊急性、複雜性及不確定性,北京三維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三維天地)於近日成功研發並推出突發應急檢測(新冠檢測)系統(SW-IELIMS),旨在進一步提升疾控機構應對突發新冠疫情檢測和防控的應急處置能力。SW-IELIMS是一款針對於疾控行業突發應急檢測的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
  • 聚光科技:聚焦環境監測設備國產創新 龍頭效應加速顯現
    中科光電將物聯網技術與立體監測技術結合,構建了以雷射雷達、傅立葉紅外光譜、紫外差分光譜為核心的多種技術平臺,研發了大氣顆粒物監測雷射雷達系列、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大氣環境立體監測走航車等多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產品,目前,中科光電在國內大氣監測雷射雷達細分市場佔有率達50%以上,先後承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綜合立體觀測網」、國家大氣顆粒物組分-光化學監測網,以65臺套顆粒物雷射雷達等設備、
  • 智慧海南總體方案(2020-2025年)發布(全文)
    加大部省協同,發展衛星寬帶網絡服務和應用,建設天地一體化通信網絡。結合智慧公路建設,選擇若干高速公路、加快部署LTE-V2X和5G網絡,提升路網運行監測、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出行信息服務能力,促進5G+車聯網加快發展,帶動海南省路網規模應用。(牽頭單位:海南省、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 建設高速泛在的基礎網絡。
  • 白洋澱溼地保護區水質好轉 專家:應建立長效補水機制
    現在白洋澱入澱河流中多數已斷流,如果不及時補水,7.5-8.5米這樣的水位得不到保障。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懷水 實習記者 張鍾尹     每經記者 張懷水 實習記者 張鍾尹雄安新區的選址這幾天備受社會關注,其交通優勢已十分明晰,那麼其生態環境如何也成為熱點之一
  • 97.5萬隻中華絨螯蟹增殖放流白洋澱
    本報訊(記者原付川 通訊員趙會英)4月3日,安新縣農業農村局在白洋澱水域開展中華絨螯蟹人工放流活動,將5250公斤、97.5萬隻中華絨螯蟹撒入白洋澱。 此次增殖放流地點選擇在白洋澱前塘、後塘、泛魚澱、鰣鯸澱、撈王澱、燒車澱等水域。
  • 智慧海南總體方案(2020-2025年)
    (牽頭單位:海南省、工業和信息化部)布局「空天地海」一體化智能物聯體系。推進海南省物聯網設施統籌集約建設,建設5G超高清高位視頻監控一張網,構建覆蓋地下、地面、海域、空中的全域立體感知監測網絡。完善移動物聯網網絡覆蓋,支撐廣覆蓋、大連接、中低帶寬的物聯網應用。加強衛星遙感應用和服務,獲取海域遙感影像,建設南海區域海洋三維信息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