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澱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野生鳥類種類達214種

2020-11-24 澎湃新聞

白洋澱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野生鳥類種類達214種

2020-11-12 21: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雄安新區設立以來,當地加大對白洋澱的生態保護力度,野生鳥類不斷增加,三年多來,新記錄到白眼潛鴨、烏雕、白腹鷂、黃腳三趾鶉、毛腿沙雞、紅嘴藍鵲等。截至2020年11月,白洋澱野生鳥類種類記錄合計達214種。

白洋澱魚鷹。馬夢迪 攝

安新縣自然資源局溼地保護區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齊明介紹說,根據2002年白洋澱溼地保護區成立時的科考報告記錄顯示,白洋澱有野生鳥類192種;經過新的觀測與圖片整理,到2015年白洋澱野生鳥類為206種。

在水中嬉戲的青頭潛鴨。賀友順 攝

位於雄安新區的白洋澱被稱為「華北之腎」,其80%以上水域分布在安新縣。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在白洋澱留下大量詩文。當代詩人北島曾寫下這樣的文字:白洋澱的廣闊空間,似乎就是為展示時間的流動——四季更迭,鋪陳特有的顏色。

的確,白洋澱四季皆景:春光降臨,蘆芽吐秀、滿澱碧翠;每至盛夏,蒲綠荷紅,岸柳如煙;時逢金秋,蘆蕩飛絮,稻穀飄香;隆冬時節,澱面堅冰似玉、坦蕩無垠。

不僅文人墨客喜歡白洋澱,這裡也是「鳥的王國、魚的樂園、多種水生植物的博物館」。澱內魚、蝦、蟹、貝、蓮、藕等水生動植物資源豐富。

天空中翱翔的黑翅長腳鷸。齊明 攝

白洋澱之於雄安,猶如西湖之於杭州。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關係到區域生態安全,關係到雄安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直接影響著京津冀區域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過程。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

在雄安新區設立之初,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組長徐匡迪就曾表示,雄安新區開發建設要以保護和修復白洋澱生態功能為前提,要從改善華北平原生態環境全局著眼,將白洋澱流域生態修復作為一項重大工程同步開展工作。

2018年,雄安新區清理白洋澱圍堤圍埝及溝壕水產養殖741處,養殖面積9.1萬畝;排查、整治河道、澱區兩公裡範圍內入河入澱排汙(排放)口11395個。

《雄安新區2019年大數據報告》顯示,經衛星遙感圖像分析發現,與2017年相比,2019年白洋澱水域面積整體增加了24.05%。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一級調研員程鋼說,經過治理後的白洋澱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2020年1月至9月,白洋澱湖心區水質改善為Ⅳ類,主要汙染物化學需氧量同比下降5.28%。

原標題:《白洋澱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野生鳥類種類達214種》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天津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野生鳥類已達452種
    本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日益成為適宜鳥類棲息家園。從本月開始,本市迎來候鳥遷徙季。近日,在北大港溼地巡護的工作人員觀測到,已有一些東方白鸛來到溼地。「東方白鸛屬於遷徙候鳥,每年途經北大港溼地,會停留一個月左右,一些鳥類從最初短暫停留變成現在會選擇留下越冬或繁殖。」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野保科的孫洪義說。
  • 生態宜居 | 天津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野生鳥類已達452種
    本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日益成為適宜鳥類棲息家園。從本月開始,本市迎來候鳥遷徙季。近日,在北大港溼地巡護的工作人員觀測到,已有一些東方白鸛來到溼地。「東方白鸛屬於遷徙候鳥,每年途經北大港溼地,會停留一個月左右,一些鳥類從最初短暫停留變成現在會選擇留下越冬或繁殖。」
  • 白洋澱野生鳥種類數量多了
    雄安新區設立以來,在白洋澱展開了生態資源調查巡護、愛鳥宣傳、網箱圍欄清理、打擊電魚、打擊捕鳥和毒鳥、水區村垃圾廢水環境治理、納汙坑塘清理整治等多項白洋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白洋澱生態環境特別是白洋澱野生鳥類棲息環境的改善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 野生動植物保護|天津:野生鳥類種類增至452種
    本號訊(9月3日)近日小編獲悉,隨著溼地自然保護區「1+4」規劃和雙城生態屏障建設等生態工程的有力推進,天津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吸引越來越多候鳥經天津市遷徙、停歇。根據近年來對天津主要鳥類棲息地監測結果顯示,全市野生鳥類數量逐年增加、種類明顯增多。
  • 天津市野生鳥類種類達到452種
    新華社天津11月19日電(記者黃江林)截至目前,天津市共觀測記錄野生鳥類452種,較2014年記錄種類增加了36種。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一級巡視員路紅介紹,2014年發布的《天津市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報告》顯示,天津市共記錄野生動物種類485種,其中鳥類416種。
  • 保護野生動物和森林資源:天津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性改善
    特別是天津作為全球8大重要鳥類遷徙通道之一——東亞至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通道的重要中途停歇地,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態資源優勢,使得天津市鳥類資源逐年恢復,每年春秋兩季經天津市遷徙、停歇的鳥類數以百萬計。首先,野生鳥類種類和數量大幅增加。據2014年《天津市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報告》,天津市共記錄野生動物種類485種,其中鳥類416種。
  • 天津優化生態環境效果顯現 野生動物種類數量大幅增加
    隨著天津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候鳥經天津遷徙、停歇。據天津師範大學專業團隊監測數據,截至目前,天津市共觀測記錄鳥類已達452種,較2014年記錄種類增加了36種。   2015年以來,每年過境北大港溼地保護區的候鳥數量都達數十萬隻,並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19年更是達到100餘萬隻。2020年過境北大港溼地保護區的候鳥,春季數量為40餘萬隻,進入秋冬季以來數量已達32萬餘只。觀測記錄鳥類種類由2017年的249種增加到2020年的279種。   古海岸溼地自然保護區(俗稱七裏海溼地)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
  • 白洋澱:脆弱的生態與艱難的治理(圖)
    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補水以後,水面上升了1米多,水乾淨了,魚也多了起來,大家都很高興。每次澱裡水少了,我們村民也很焦慮。」所以,65歲的他每天到渠裡打撈垃圾,也可以為改善環境儘自己的努力。◎溼地生態水短缺、泥沙淤積、環境汙染、溼地功能下降——— 拯救白洋澱水生態10日午後的白洋澱,在陽光的照射下,水面上波光粼粼,與周邊的綠色交相輝映。
  • 我市野生鳥類種類增至452種 較2014年增加了36種
    從市規劃資源局獲悉,隨著溼地自然保護區「1+4」規劃和雙城生態屏障建設等生態工程的有力推進,我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吸引越來越多候鳥經我市遷徙、停歇。根據近年來對天津主要鳥類棲息地監測結果顯示,我市野生鳥類數量逐年增加、種類明顯增多。  天津擁有適宜鳥類棲息的多種自然環境,每年春秋兩季經我市遷徙、停歇的鳥類數以百萬計。
  • 我市野生鳥類種類增至452種 較2014年增加了36種 近危鳥類重現
    本報訊(記者 陳璠)從市規劃資源局獲悉,隨著溼地自然保護區「1+4」規劃和雙城生態屏障建設等生態工程的有力推進,我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吸引越來越多候鳥經我市遷徙、停歇。根據近年來對天津主要鳥類棲息地監測結果顯示,我市野生鳥類數量逐年增加、種類明顯增多。
  • 我市野生鳥類種類增至452種 較2014年增加了36種 近危鳥類重現
    從市規劃資源局獲悉,隨著溼地自然保護區「1+4」規劃和雙城生態屏障建設等生態工程的有力推進,我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吸引越來越多候鳥經我市遷徙、停歇。根據近年來對天津主要鳥類棲息地監測結果顯示,我市野生鳥類數量逐年增加、種類明顯增多。  天津擁有適宜鳥類棲息的多種自然環境,每年春秋兩季經我市遷徙、停歇的鳥類數以百萬計。
  • 天津野生鳥類種類增至452種 較2014年增加了36種 近危鳥類重現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天津北方網訊:從市規劃資源局獲悉,隨著溼地自然保護區「1+4」規劃和雙城生態屏障建設等生態工程的有力推進,我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根據近年來對天津主要鳥類棲息地監測結果顯示,我市野生鳥類數量逐年增加、種類明顯增多。天津擁有適宜鳥類棲息的多種自然環境,每年春秋兩季經我市遷徙、停歇的鳥類數以百萬計。
  • 東莞鳥類種類多達268種,含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臉琵鷺
    268種,這是截至今年4月,東莞官方普查和民間觀察記錄到的鳥類種類數量。其中,自去年1月以來就增加了23張「新面孔」,包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臉琵鷺。
  • 高臺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讓候鳥變留鳥
    高臺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讓候鳥變留鳥每日甘肅網1月6日訊 據張掖日報高臺報導(記者段海)雖然是數九寒天,但在高臺黑河溼地,成群結隊的天鵝、白鷺等珍稀鳥類棲息覓食、引頸高歌,展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
  • 神農架林區共記錄野生鳥類438種
    據喻傑介紹,林區現在鳥兒越來越多了,經常可以看到珍貴的鳥兒,「這是神農架林區生態保護成果的體現。」近年來,神農架林區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得到進一步保護和提升。全區森林蓄積量達到2538.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91.12 %,森林年蓄水量達30餘億立方米。鳥類生存狀況是生態環境的重要指標,它們的種類和種群數量的多少,反映著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狀況。
  • 鳥兒作證 湟水河生態環境變好了 棲息鳥類達40種
    小型鳥類通常遷徙數百公裡後必須以1天至3天的時間補充能量。依湟水河畔而建的寧湖溼地、海湖溼地、北川溼地因食物資源豐富,成為這些遷徙鳥類補充能量的中途站。「候鳥選擇在寧湖溼地落腳,說明水中有豐富的食物資源可以補充能量。否則,它們會選擇到別處落腳。」王艦艇說。寧湖溼地水質清,有一定面積的水環境,水中候鳥所吃的水生植物、動物、微生物,諸如藻類、魚、蝦、昆蟲、蠕蟲等。
  • 「華北明珠」白洋澱的涅槃重生——迎接十九大專題報導《紅色追尋...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絕大部分水區群眾不再收割蘆葦,蘆葦不斷退化且經濟效益逐步降低。河北雄安新區管委會已針對白洋澱蘆葦綜合利用向社會發布英雄帖,歡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深度挖掘蘆葦綜合開發利用潛力,提出可行性實施方案。
  • 北京溼地生態改善 珍稀瀕危鳥類現身
    北京溼地穩步恢復 成野生動植物「樂園」  生態功能改善,北京溼地生物多樣性正持續增加,多種珍稀瀕危鳥類相繼被發現  黑羽白腹、紅喙紅腿,大型涉禽黑鸛在水邊「優雅」捕食的畫面,往往讓觀鳥愛好者「眼前一亮」。近年來,從「中國黑鸛之鄉」房山,到魚蝦豐美、空氣清新的密雲水庫,黑鸛優美的身影出現在北京越來越多的地方。
  • 截至2017年底北京野生動物種類增至600種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記者魏夢佳)記者從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獲悉,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首都野生動物種類呈現增長態勢。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野生動物種類已達600種。1日,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在房山區舉行「2018年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宣傳活動。工作人員現場放歸了經救護康復的1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和2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隼。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5年來,北京大力拓展綠色生態空間,全市新增造林綠化面積13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3%,還累計恢復及建設溼地8000多公頃。
  • 白洋澱裡的時猴哪裡去了?
    鰣鯸魚生長習性。但近幾十年,白洋澱的生態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生物種群也急劇減少。白洋澱經歷了70年代開始逐漸加重的汙染和80年代的幹澱後,一些名貴的魚種相繼絕跡,耐汙、耐低氧的種類比例逐漸增加,魚類也只剩下1996年記載的18種魚類。過去鰣鯸澱裡面的大量成群鰣鯸也幾乎消失了。據初步調研分析,鰣鯸澱的沿澱採泥改變了環澱近岸邊生態,例如淺灘、石頭等是消失,也是鰣鯸澱裡鰣鯸種群消失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