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春回大地,在西寧湟水河畔,遠道而來的候鳥漁鷗又一次如約而至。
漁鷗已經是西寧市民的老朋友了。每年秋冬,它們從寒冷的北方飛往孟加拉灣等地越冬,來年開春再飛回北方。漫長的遷徙路上,有些漁鷗將擁有眾多人工湖泊溼地的西寧作為中轉驛站,為後半段旅程補充能量。
候鳥集結寧湖溼地
清晨,走進湟水河邊的寧湖溼地,清脆的鳥鳴聲不時傳入耳朵。順著鳥鳴聲望去,看見平靜的水面上數十隻漁鷗嬉戲。一路沿著棧道走下去,叫不出名的水鳥有好多種。它們或仰頭鳴叫、或低頭戲水,別有一番情趣。
「春天到了,天氣暖了,這些水鳥是遷徙途中到西寧歇腳的。」西寧市觀鳥協會會長王艦艇說,據他判斷,它們是前往張掖溼地一帶的水鳥,飛行途中看到湟水河邊的寧湖溼地環境舒適,便停留下來,補充能量。
最近,寧湖溼地成了攝影愛好者常去的地方。一大早,不少攝影愛好者架著相機前往。攝影愛好者張先生說,相比去年冬天,最近到寧湖溼地的水鳥多,除了漁鷗,還有綠頭鴨、白骨頂雞、鳳頭鸊鷉等。
候鳥遷徙時最重要的能量來源於脂肪。小型鳥類通常遷徙數百公裡後必須以1天至3天的時間補充能量。依湟水河畔而建的寧湖溼地、海湖溼地、北川溼地因食物資源豐富,成為這些遷徙鳥類補充能量的中途站。「候鳥選擇在寧湖溼地落腳,說明水中有豐富的食物資源可以補充能量。否則,它們會選擇到別處落腳。」王艦艇說。
寧湖溼地水質清,有一定面積的水環境,水中候鳥所吃的水生植物、動物、微生物,諸如藻類、魚、蝦、昆蟲、蠕蟲等。還有能安生的隱蔽場所,如蘆葦、蒲草、灌草叢和岸邊樹等,為遷徙停留的候鳥提供理想的生活環境。
對於我省而言比較少見的白秋沙鴨落戶湟水河。
頭鴨和漁鷗是湟水河上的大家族。
漁鷗踏浪飛翔。攝影:張海東
溼地適宜水鳥生存
「寧湖溼地緊挨湟水河,在溼地種植蘆葦、香蒲等根系發達的植物,除了有環保和觀賞價值,還為鳥類棲息提供了難得的環境。」西寧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說。
許多水鳥願意到寧湖溼地生活,這與寧湖溼地良好的水質有很大關係。寧湖溼地是我省湟水河治汙的亮點工程。這片人工溼地不僅是市民納涼、休閒的好去處,更重要的是發揮了涵養水源、淨化水質的生態功能。據了解,寧湖溼地的用水通過管道從汙水處理廠出水口引出後,先進入潛流溼地利用和淨化,後又通過表流溼地匯入湟水河。自然潛流的水,從地下滲出後,經過地面植物吸收,達到淨化水質的效果。
目前,西寧湟水溼地公園已建成海湖溼地、北川溼地、寧湖溼地3大核心區。溼地面積從241.41公頃增長為374.57公頃。大面積的溼地,為遷徙的鳥類提供了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多的鳥類喜歡在這裡生活。
湟水河棲息鳥類達40種
說起湟水河生態環境的改善,觀鳥十幾年的王艦艇深有感觸。他說,去年湟水河發現了幾隻大天鵝,住了一晚又飛走了。他想大天鵝是來「考察」環境的,相信今年冬天會選擇在這裡過冬。
「去年首次觀測到白琵鷺在西寧落腳。」王艦艇說,豐富的溼地資源為白琵鷺的遷徙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地和豐富的食物。同樣,溼地多了,鳥類數量也逐年增加,尤其這兩三年,像大白鷺、漁鷗等這些國家野生保護動物,市區也能見到。
湟水河生態環境改善,在寧湖溼地築巢繁殖漸成群體趨勢。西寧市生態環境局相關人員說,湟水河河道治理已見成效,水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河裡的魚類多了,豐富了水鳥的食物資源。其中,不少水鳥在湟水河畔築巢繁殖。王艦艇說,據統計,目前在寧湖溼地、北川河溼地等西寧湟水河沿岸共觀察到40種鳥類,主要以遊禽和涉禽為主。
鳥類是大自然的一員,它們始終依賴茂密的森林、沼澤地和開闊地。鳥類專家表示,鳥類的棲息地首先要有足夠的食物保證覓食,其次還要有安靜、安全、隱蔽的築巢環境。漁鷗、大白鷺等選擇在湟水河畔生活,說明湟水河水質環境有了極大改善。
水鳥見證湟水河水質改善
水鳥是衡量水質的一把標尺。如果溼地、灘涂、沼澤中出現大量綠頭鴨、斑嘴鴨、大天鵝,證明這裡的水質是優良的。因為它們都屬遊禽,在水中浮遊,水質好壞它們最先知道;大白鷺、蒼鷺、白琵鷺是涉禽,它最常出現在小溪邊、蘆葦裡,因為這裡有大量的水生植物,它們出現的地方,可以證明水生植物的健康與否。
湟水河水質好轉,鳥兒作證。近年來,我省把湟水河汙染治理作為重中之重,累計投入近80億元,通過實施汙水廠提標改造、截汙納管和排汙口整治、中水回用及人工溼地建設、重點支流生態保護修復4個階段治理,截至2018年年底,西寧城市生活汙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湟水河小峽橋斷面水質呈明顯改善趨勢。
「許多水鳥選擇在西寧湟水河沿線的溼地安家,主要得益於這裡良好的生態環境。」西寧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說,目前,湟水河治理在由單一治理向生態修復和景觀建設相結合的綜合治理轉變,湟水河沿岸已成為一幅亮麗的山水城市景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