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河北安新9月26日電(記者王昆)白洋澱以物產豐富著稱,它是鳥的王國、魚的樂園、多種水生植物的博物館,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人文和旅遊資源。26日,新華社直播團隊來到河北雄安新區安新縣,通過直播展現這顆「華北明珠」的風採。
白洋澱是新華社獨家推出的「迎接十九大」大型系列網絡直播《紅色追尋·足跡》的最後一站。秋日的白洋澱碧水藍天、蘆葦泛黃,遊船穿梭在蘆葦蕩中。
「白洋澱好風光,荷花出水滿澱香……」當地歷史文化名人李棟人與主播團隊沿著白洋澱郊野公園棧道,欣賞白洋澱風光,暢談白洋澱歷史文化;河北工藝美術大師劉永樂為主播團隊現場展示了蘆葦畫製作技藝。
白洋澱自古就有「一澱蘆葦一澱金」的說法,蘆葦編織產業一度是澱區群眾主要經濟來源。近年來,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絕大部分水區群眾不再收割蘆葦,蘆葦不斷退化且經濟效益逐步降低。河北雄安新區管委會已針對白洋澱蘆葦綜合利用向社會發布英雄帖,歡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深度挖掘蘆葦綜合開發利用潛力,提出可行性實施方案。
蘆葦的管護、收割、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河北雄安新區管委會將堅持政府主導、財政適度補貼、市場運作的原則,最大限度激發葦農管護、收割蘆葦的積極性,建立蘆葦管護、收割及資源化利用的長效機制。
2017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實地考察雄安新區建設規劃時專程前往白洋澱。他強調,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劃定開發邊界和生態紅線,實現兩線合一,著力建設綠色、森林、智慧、水城一體的新區。
記者從河北雄安新區管委會了解到,新區開發建設將以保護和修復白洋澱生態功能為前提,把白洋澱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作為一項重大工程同步推進。
安新縣環保局局長朱海軍表示,安新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始終堅持生態保護紅線區內嚴禁任何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不斷加強各類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力度,持續改善和提高主要生態功能,確保生態保護紅線的保護性質不改變、生態功能不降低、空間面積不減少。
今年以來,安新縣持續推進「散亂汙」企業整治、納汙坑塘和黑臭水體整治、工業垃圾廢料處置、落實河長制暨河道清理、農村垃圾整治、城鄉環衛一體化等專項整治行動,白洋澱生態環境明顯改善。2017年1至8月份重汙染天數36天,比去年同期減少8天,優良天數154天,比去年同期增加17天,水質比去年有了明顯提升。
目前,白洋澱有藻類406種;大型水生植物47種,其中曾經絕跡的馬來眼子菜、線葉眼子菜、菱角、芡實、白花菜等稚嫩的沉水和浮葉植物重現;鳥類增加到200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丹頂鶴及6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野生魚類恢復到17科54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