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白洋澱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淺湖型溼地生態系統,對於保障雄安新區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20世紀60年代以來,白洋澱生態系統功能嚴重退化,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白洋澱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問題依然嚴峻。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副主委、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資源生態室主任閔慶文提案認為,修復好、保護好白洋澱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水生生物資源及水域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是核心內容和重中之重。他建議,圍繞白洋澱水域特徵,借鑑傳統生態漁業的發展理念,引入現代生產要素,充分發揮「以漁養水」的生態作用。
《建言中國》欄目是中國網政協頻道、中國網議庫平臺原創欄目,轉載請註明出處。
全國政協委員閔慶文
提案全文:
關於以漁養水推進白洋澱流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與生態系統恢復的提案
白洋澱位於華北平原中部、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中遊,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淺湖型溼地生態系統。對於保障雄安新區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由143個澱泊、3700多條溝壕組成的白洋澱,包括水域、蘆葦沼澤、臺田以及湖濱帶等獨特自然景觀,具有調蓄區域水資源、淨化水質、調節局地氣候、攔蓄洪水、保護物種多樣性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20世紀60年代以來,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雙重影響,處於水源不足、水位不穩狀態,長期的富營養化造成水體有機汙染嚴重,大部分監測點水質持續在劣Ⅴ類水平,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大量減少,生態系統功能嚴重退化。
白洋澱生態保護與修復引起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澱修復好、保護好。」2018年4月中央批覆《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加強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逐步恢復白洋澱『華北之腎』功能。」
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白洋澱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問題依然嚴峻。農業農村部2018年啟動了「白洋澱水生生物資源環境調查及水域生態修復示範」專項,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牽頭,聯合院屬優勢單位以及河北大學、河北省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院等國內多家科研機構,以再現白洋澱「葦綠荷紅、水清魚肥」的美好生境為目標,形成了從源頭到河口的「以漁養水」技術體系,構建了「以漁控草、以漁控藻、資源恢復、種群平衡、生境修復」五大示範模式。示範區內水草得到有效控制,水面漂浮死亡雜草減少80%以上,生物種群結構得到優化,多樣性增加20%以上,魚類結構得到改善,壕溝自淨能力明顯提升,魚類棲息環境得到改善,水質情況大為改善,主要水質指標處於地表IV之內。
雄安新區加快推進白洋澱水域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工作中,開展了澱區內源治理和生態清淤、府河孝義河河道綜合治理、河口溼地水質淨化、生態補水等建設內容。但是也遇到了諸如部分試驗河道清淤後水質反而變差、外來物種防控風險增加、水域生態平衡破壞等問題。
水域生態系統修復和保護是一項創新性工作,周期長、難度大,有很多技術性、制度性問題需要破解。修復好、保護好白洋澱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水生生物資源及水域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是核心內容和重中之重。為此,建議:
一是樹立「三生融合」的觀念,充分發揮「以漁養水」的生態作用。圍繞白洋澱水域特徵,借鑑傳統生態漁業的發展理念,引入現代生產要素,調動聚集各類資源,科學合理利用白洋澱澱區及相關水系的水域資源,將水域生態系統修復和保護與休閒觀光、文化體驗、餐飲美食等有機結合起來,發揮「以漁養水」的生態修復作用,推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以再現水美魚肥、碧波萬頃、荷塘葦海的華北水鄉圖景。
二是強化多部門協同聯動,聚焦水域生態管理機制的創新。根據水域生態狀況,打破部門間隔閡,創新多部門協同管理機制,共同推進華北地區主要流域的整體環境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結合白洋澱生態環境狀況、漁業資源稟賦、水域承載力、產業發展基礎和市場需求等情況,結合實施白洋澱清淤整治工程,開展華北地區主要流域的水域生境修復和生物多樣性增殖,構建「多樣性增殖與定向收穫」的綠色生態漁業,提升水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三是加強科技引領與示範,構建全鏈條科技創新體系。穩定支持白洋澱流域水生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跟蹤調查,建立白洋澱生態保護大數據;聚焦雄安新區生態保護與工程建設技術需求,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加快核心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推進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示範的銜接貫通;探討深入合作機制,加強科技創新鏈與產業鏈布局的功能對接,強化科研基礎設施、野外觀察臺站、實驗基地等平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