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慶文:建議「以漁養水」保護白洋澱 水生資源和水域生態是核心|...

2020-12-05 手機中國網

【編者按】白洋澱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淺湖型溼地生態系統,對於保障雄安新區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20世紀60年代以來,白洋澱生態系統功能嚴重退化,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白洋澱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問題依然嚴峻。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副主委、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資源生態室主任閔慶文提案認為,修復好、保護好白洋澱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水生生物資源及水域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是核心內容和重中之重。他建議,圍繞白洋澱水域特徵,借鑑傳統生態漁業的發展理念,引入現代生產要素,充分發揮「以漁養水」的生態作用。

《建言中國》欄目是中國網政協頻道、中國網議庫平臺原創欄目,轉載請註明出處。

全國政協委員閔慶文

提案全文:

關於以漁養水推進白洋澱流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與生態系統恢復的提案

白洋澱位於華北平原中部、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中遊,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淺湖型溼地生態系統。對於保障雄安新區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由143個澱泊、3700多條溝壕組成的白洋澱,包括水域、蘆葦沼澤、臺田以及湖濱帶等獨特自然景觀,具有調蓄區域水資源、淨化水質、調節局地氣候、攔蓄洪水、保護物種多樣性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20世紀60年代以來,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雙重影響,處於水源不足、水位不穩狀態,長期的富營養化造成水體有機汙染嚴重,大部分監測點水質持續在劣Ⅴ類水平,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大量減少,生態系統功能嚴重退化。

白洋澱生態保護與修復引起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澱修復好、保護好。」2018年4月中央批覆《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加強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逐步恢復白洋澱『華北之腎』功能。」

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白洋澱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問題依然嚴峻。農業農村部2018年啟動了「白洋澱水生生物資源環境調查及水域生態修復示範」專項,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牽頭,聯合院屬優勢單位以及河北大學、河北省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院等國內多家科研機構,以再現白洋澱「葦綠荷紅、水清魚肥」的美好生境為目標,形成了從源頭到河口的「以漁養水」技術體系,構建了「以漁控草、以漁控藻、資源恢復、種群平衡、生境修復」五大示範模式。示範區內水草得到有效控制,水面漂浮死亡雜草減少80%以上,生物種群結構得到優化,多樣性增加20%以上,魚類結構得到改善,壕溝自淨能力明顯提升,魚類棲息環境得到改善,水質情況大為改善,主要水質指標處於地表IV之內。

雄安新區加快推進白洋澱水域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工作中,開展了澱區內源治理和生態清淤、府河孝義河河道綜合治理、河口溼地水質淨化、生態補水等建設內容。但是也遇到了諸如部分試驗河道清淤後水質反而變差、外來物種防控風險增加、水域生態平衡破壞等問題。

水域生態系統修復和保護是一項創新性工作,周期長、難度大,有很多技術性、制度性問題需要破解。修復好、保護好白洋澱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水生生物資源及水域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是核心內容和重中之重。為此,建議:

一是樹立「三生融合」的觀念,充分發揮「以漁養水」的生態作用。圍繞白洋澱水域特徵,借鑑傳統生態漁業的發展理念,引入現代生產要素,調動聚集各類資源,科學合理利用白洋澱澱區及相關水系的水域資源,將水域生態系統修復和保護與休閒觀光、文化體驗、餐飲美食等有機結合起來,發揮「以漁養水」的生態修復作用,推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以再現水美魚肥、碧波萬頃、荷塘葦海的華北水鄉圖景。

二是強化多部門協同聯動,聚焦水域生態管理機制的創新。根據水域生態狀況,打破部門間隔閡,創新多部門協同管理機制,共同推進華北地區主要流域的整體環境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結合白洋澱生態環境狀況、漁業資源稟賦、水域承載力、產業發展基礎和市場需求等情況,結合實施白洋澱清淤整治工程,開展華北地區主要流域的水域生境修復和生物多樣性增殖,構建「多樣性增殖與定向收穫」的綠色生態漁業,提升水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三是加強科技引領與示範,構建全鏈條科技創新體系。穩定支持白洋澱流域水生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跟蹤調查,建立白洋澱生態保護大數據;聚焦雄安新區生態保護與工程建設技術需求,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加快核心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推進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示範的銜接貫通;探討深入合作機制,加強科技創新鏈與產業鏈布局的功能對接,強化科研基礎設施、野外觀察臺站、實驗基地等平臺建設。

相關焦點

  • 全國政協委員閔慶文: 推進白洋澱流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與生態系統...
    農業農村部2018年啟動了「白洋澱水生生物資源環境調查及水域生態修復示範」專項,形成了從源頭到河口的「以漁養水」技術體系,構建了「以漁控草、以漁控藻、資源恢復、種群平衡、生境修復」五大示範模式。但是也遇到了諸如部分試驗河道清淤後水質反而變差、外來物種防控風險增加、水域生態平衡破壞等問題。水域生態系統修復和保護是一項創新性工作,周期長、難度大,有很多技術性、制度性問題需要破解。修復好、保護好白洋澱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水生生物資源及水域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是核心內容和重中之重。
  • 白洋澱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野生鳥類種類達214種
    白洋澱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確,白洋澱四季皆景:春光降臨,蘆芽吐秀、滿澱碧翠;每至盛夏,蒲綠荷紅,岸柳如煙;時逢金秋,蘆蕩飛絮,稻穀飄香;隆冬時節,澱面堅冰似玉、坦蕩無垠。不僅文人墨客喜歡白洋澱,這裡也是「鳥的王國、魚的樂園、多種水生植物的博物館」。澱內魚、蝦、蟹、貝、蓮、藕等水生動植物資源豐富。
  • 臨沂內河水生態及漁業資源修復項目啟動 放魚養水禁止漁獵
    項目選用內源性修複方式,通過增殖放流草食性及濾食性魚類進行漁業資源修復,建設修復區進行水生態修復,實現「以漁控草、以漁抑藻、以漁淨水」的目的,保護沂河水系生物多樣性,構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為解決沂河、祊河城區段階段性、季節性水質惡化現狀,臨沂市漁業發展保護中心在沂河、祊河水域實施「臨沂城市內河水生態及漁業資源修復項目」。
  • 白洋澱:脆弱的生態與艱難的治理(圖)
    還有一部分人在外地經商,也主要是從事與水產品資源相關的批發業務。現在,平時留在村裡的大多是老弱之人,很多年輕人都帶著家眷外出捕魚了,「我們這裡的捕魚技術是遠近聞名的。」此外,也有一部分年輕人放棄捕魚,在外打工。隨著白洋澱這些年的變化,經歷過幹澱、汙染和多次補水、調水後,村民不再單純地關心自己的生活了,也開始注意白洋澱的整體環境和生態。
  • 實施總量管理制度保護水生生物資源
    于康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近年來作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指南。地球表面70%被海洋覆蓋,以水生生物為主體的海洋生態系統,在維繫自然界物質循環、淨化環境、緩解溫室效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海洋是生命的搖籃,養護和合理利用海洋漁業資源,對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地球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 江西多舉措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
    新華社南昌8月17日電(記者範帆)江西省農業廳日前印發《江西省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攻堅行動農業重點任務工作方案》,其中提出,進一步加強水生生物保護區管理,加強日常巡邏管護,嚴厲查處違法行為,有效維護保護區生態環境和秩序,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
  • 甘肅省水產種質資源現狀與保護
    甘肅省特有魚類21種,如:祁連裸鯉(Gymnocypris&nbspchilianensis)、平鰭鰍鮀、骨唇黃河魚、極邊扁咽齒魚和北方銅魚等,其中骨唇黃河魚和極邊扁咽齒魚為單型屬種。此外甘肅省兩棲動物有2目9科24種;水生爬行類有2種。近年來由於水生態環境的破壞和人為因素的幹擾,一些魚類的分布區域逐漸縮小,種群數量急劇減少。
  • 江蘇省首次普查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
    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李彥亮主任認為,江蘇開展水生生物資源專項調查,在長江流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背景下,保護漁業資源,修復長江生態,為全國樹立典範。漁獲不及十年前三分之一11日上午9點,南京市溧水區和鳳鎮石臼湖漁民徐青松收了網,準備收工回家。當天他撒了兩網,捕到100來斤魚,全是昂刺、鯽魚等常見魚。他渴望捕到一條鰻魚給家人嘗嘗,卻落了空。
  • 專家齊聚議滄州水文局 縱論白洋澱生態水文實驗站
    此次會議將為滄州水文局順利建立白洋澱生態水文實驗站、開展生態水文監測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會議前一天,各位專家實地考察了白洋澱水生態、水環境現狀。   會議首先聽取了滄州水文局對白洋澱生態水文實驗站建設的設想,然後各位專家從各自熟悉的領域對生態水文實驗站未來的主要技術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 臨沂城市內河水生態修複試驗項目(第二階段)啟動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開展公益放魚活動是臨沂保護與修復漁業資源、養護水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在城區內河實施水生態修複試驗項目,對於全面實施城區內河水生態修復,改善城區水源地水質,優化提升城區水域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先進技術系列連載(十七):海馬齒生態修復技術
    開展海馬齒生態修復,對於修復和保護海域生態環境、促進漁業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二)技術原理。海馬齒具有耐高鹽高溫,繁殖快、易成活、擴繁可控,對C、N、P等汙染物吸收能力強等特點,同時相比於大型海藻在南方受到無法度夏的限制,海馬齒可以保證修復季節的連續性,因此可用於海水環境修復。
  • 長江流域的主要人類活動幹擾、水生態系統 健康與水生態保護
    陳宇順1,2(1.中國科學院 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 430072;2.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摘要探討了長江流域目前面臨的主要水生態與環境問題、長江流域主要的人類活動幹擾及其影響和水生態大保護三個方 面的內容。
  • 雲南曲靖市師宗縣養殖水域灘涂規劃
    三、目的意義本次規劃的主要目的意義為:1.合理布局水產養殖生產,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和養殖區,促進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2.控制養殖規模,推廣健康生態養殖模式,保護水域生態環境;3.建立以水域灘涂養殖證為核心的水產養殖業管理制度,加強行業管理,依法保障養殖者的合法權益。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的通知
    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相繼制定並組織實施了海洋伏季休漁、長江禁漁期、海洋捕撈漁船控制等保護管理制度,開展了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加強了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瀕危水生野生動物救護工作;環保、海洋、水利、交通等部門也積極採取了重點水域汙染防治、自然保護區建設、水土流失治理、水功能區劃等有利於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的措施。   (二)建立了較為完整的養護執法和監管體系。
  • 增殖水生生物資源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為貫徹落實水生生物養護工作的開展,水產技術推廣站於2020年10月10日、10月12日分別在敦化市富爾河上遊(大蒲柴鎮)、敦化市香水水庫(一級水源地)開展了以「增殖水生生物資源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漁業增殖放流活動,此次活動投放鰱魚、草魚共計35萬尾。
  • ​農業農村部:公開徵求《非法捕撈涉案物品認(鑑)定和水生生物...
    (試行)》意見為依法懲治非法捕撈水產品行為,強化水生生物資源保護,推進漁業水域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法律法規規定,農業農村部研究制定了《非法捕撈涉案物品認(鑑)定和水生生物資源損害評估及修復工作辦法(試行)》。
  • 嶽陽縣養殖水域灘涂規劃 (2018-2030年)
    ,以改善和提升水環境質量和促進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為工作目標,以實施禁養區劃定為手段,優化水產養殖業生產布局,推進我縣水產養殖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全面協調發展,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生產用水安全和生態安全,推進城區生態文明建設,制定本規劃。
  • 三部門制訂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遏制物種衰退
    近年來,我國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就地保護體系初步建立,管理制度逐步健全,但是由於棲息地喪失和破碎化、資源過度利用、水環境汙染、外來物種入侵等原因,部分流域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珍稀水生野生動植物瀕危程度加劇,水生物種資源嚴重衰退,已成為影響中國生態安全的突出問題。
  • 關愛水生動物 共建和諧家園
    湖北因水得名、武漢因水而興,分別享有「千湖之省」「百湖之市」美譽,孕育了極為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為持續深入開展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11月12日上午,2020年湖北省暨武漢市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活動啟動儀式在武漢東湖海洋樂園舉行。該樂園是湖北省和武漢市漁政部門授牌的水生野生動物救治救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