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內河水生態及漁業資源修復項目啟動 放魚養水禁止漁獵

2020-12-04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大眾網·海報新聞臨沂10月26日訊(記者 王巧)今天上午,2019第九屆中國·沂河放魚公益活動在臨沂蘭山區沂河陽光沙灘舉行,同步啟動臨沂內河水生態及漁業資源修復項目。項目選用內源性修複方式,通過增殖放流草食性及濾食性魚類進行漁業資源修復,建設修復區進行水生態修復,實現「以漁控草、以漁抑藻、以漁淨水」的目的,保護沂河水系生物多樣性,構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近年來,由於城市開發、市政建設、水體活性不足、人為過度捕撈損害、水體富營養化等多方面原因,沂河、祊河水域水生生物多樣性變差,魚類資源比例失衡,影響和制約了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為解決沂河、祊河城區段階段性、季節性水質惡化現狀,臨沂市漁業發展保護中心在沂河、祊河水域實施「臨沂城市內河水生態及漁業資源修復項目」。

&nbsp&nbsp&nbsp&nbsp漁業資源修復區(增值放流區)設於沂河北大橋(北京路橋)與長春路沂河大橋之間,2019-2021年計劃每年10月中國·沂河放魚節期間進行魚苗放流,每年放流規格100mm以上的草魚35萬尾,鰱魚100萬尾,鱅魚100萬尾,每年放流魚種共計235萬尾。通過「放魚養水」,淨化內河水質,改善水生生物結構組成,達到漁業資源修復的目的。

&nbsp&nbsp&nbsp&nbsp水生態修復區設於金鑼大橋(沂蒙路橋)與沂龍灣大橋(通達路橋)之間,水域面積約2000畝。2019年10月上旬-2020年5月底,2020年10月上旬-2021年5月底,2021年10月上旬-2022年5月底,臨沂市根據修復區內水質和生物資源狀況、魚類攝食特性和餌料係數,估算出合理的投放種類和密度,控草抑藻,達到水質提升的目的。

&nbsp&nbsp&nbsp&nbsp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菹草是導致草後水華的主要因素,草食性魚類如草魚、魴魚以菹草等沉水植物和槐葉萍浮水植物等為食,通過投放適量的草食性魚可控制菹草泛濫。濾食性魚類鰱鱅魚生活於水體中上層,主要以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為食,通過投放適量的鰱鱅魚可控制水體藻類的數量,重構水生生態系統,達到水生生態修復的目的。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目前,臨沂城市內河水生態及漁業資源修復項目位於臨沂沂河鯉青蝦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區的核心區。項目試驗成功以後,及時總結經驗,提煉核心技術並形成技術操作規範,進一步完善管理模式,進行大面積的推廣,以水利設施橡膠壩進行魚種攔截。首先在角沂橡膠壩以下祊河區域、小埠東橡膠壩至柳行橡膠壩之間的沂河區域開展生態修復行動,進而在沭河、涑河、柳青河等城市內河推廣生態修復模式。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記者了解到,本次城市內河水生態及漁業資源修復項目所放魚苗來自具有水產苗種生產許可證、信譽良好、具有相應生產能力的苗種生產單位,魚種經檢疫合格,投放魚種前用2%-5%的鹽水浸洗魚體10分鐘左右進行消毒。雜交種、轉基因種以及小龍蝦、巴西龜、牛蛙等外來種禁止投放水域,以免破壞水環境。原則上不允許社會團體和個人在未經審批的情況下私自放魚。

&nbsp&nbsp&nbsp&nbsp為保障項目順利實施,解決市民擔憂的偷獵行為,臨沂市漁業發展保護中心與漁政執法、沂河管理等部門聯動執法,嚴禁電、炸、毒魚行為和「絕戶網」捕魚。修復區全天24小時有巡邏值守,加強夜間看管。在醒目位置設置多個禁釣、禁捕警示牌,確保做好魚種防護工作。

&nbsp&nbsp&nbsp&nbsp臨沂內河水域相關知識連結:

&nbsp&nbsp&nbsp&nbsp沂河、祊河水域3、4月份水質最好,6月中旬以後至7月份水質發生階段性、季節性的水質惡化,每年6月1日至9月30日為行洪期。

&nbsp&nbsp&nbsp&nbsp草後水華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沉水植物生長繁茂,尤以菹草數量最多、分布最廣、影響最大,菹草是城區水域的絕對優勢水草物種,佔所有水草量的90%以上,搶佔了藻類和其他沉水植物的光照、營養鹽和生長空間,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菹草秋冬季節鱗枝開始萌發,次年3、4月水溫回升,種群增長迅速,生物量大幅積聚,5月份開花,形成鱗枝,6月衰敗,衰敗後鱗枝脫落進入夏眠,根部腐爛後大量殘株浮起,水溫連續三天超過28℃,就可造成菹草巨大的生物量短時間內集中腐敗,釋放出氮、磷等營養元素重新進入水體,水體難以承載,生態平衡被打破,致使河水快速富營養化。菹草腐敗釋放大量水體空間,藍藻——銅綠微囊藻快速上升和積聚,在氣象與水文條件適合的時候,微囊藻大量繁殖,在水體表面漂浮,浮膜似銅綠色油漆,形成水華,又稱「草後水華」。

&nbsp&nbsp&nbsp&nbsp投放魚種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沂河、祊河水域草食性魚類和濾食性魚類缺乏。濾食性魚類如鰱魚、鱅魚不能在河水中自然繁殖,只能依靠放流增長生物量。鰱魚生活於水體上層,以浮遊植物為食,鱅魚生活於水體中上層,以浮遊動物和浮遊植物為食,鱅魚、鰱魚混養可更好地綜合利用水體。通過投放適量的鰱、鱅魚可控制藻類的數量。

&nbsp&nbsp&nbsp&nbsp在適宜溫度下,草魚平均日攝食率為38.6%左右,餌料係數為70-80,魚種投放密度為10尾/畝,投放規格為0.25kg/尾,放養8個月可生長至約1kg/尾左右,平均每尾草魚可消解60kg左右水草。

&nbsp&nbsp&nbsp&nbsp在適宜溫度下,鰱魚平均日攝食率為11.4%,餌料係數為50左右,投放密度為150尾/畝,投放規格0.1kg/尾,放養8個月可生長至1kg/尾左右,平均每尾鰱魚可消解45kg左右藻類。

&nbsp&nbsp&nbsp&nbsp在適宜溫度下,鱅魚對浮遊植物的平均日攝食率為6.7%,餌料係數為40左右,投放密度為100尾/畝,投放規格0.1kg/尾,放養8個月可生長至1kg/尾,平均每尾鱅魚可消解35kg左右藻類。

相關焦點

  • 喚醒內河新活力!臨沂城市內河水生態修複試驗項目(第二階段)啟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元迪 臨沂報導  10月24日上午10時,2020第十屆中國·沂河放魚公益活動在北城新區沂河沙灘(祥園小區東側)開幕,同時啟動了臨沂城市內河水生態修複試驗項目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開展公益放魚活動是臨沂保護與修復漁業資源、養護水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在城區內河實施水生態修複試驗項目,對於全面實施城區內河水生態修復,改善城區水源地水質,優化提升城區水域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發揮才能,放飛想像 中國·沂河放魚公益活動logo火熱徵集中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蔣松群 見習記者 闞秋晨 臨沂報導2020第十屆中國·沂河放魚公益活動即將舉辦,放魚養水 保護生態,十年不間斷,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和參與,已成為臨沂市的品牌公益活動。臨沂市作為山東省淡水漁業大市,有1800多條河流、900多座水庫、6000多個塘壩、12000多個池塘,總水面112萬畝,淡水資源佔全省六分之一,居全省第二位,漁業資源豐富。為改善水域生態環境質量,自2002年起,臨沂市就已在沂河、水庫等水系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
  • 放魚養水綠色發展
    原標題:放魚養水綠色發展   11月24日下午,在萊蕪區茶業口鎮,
  • 閔慶文:建議「以漁養水」保護白洋澱 水生資源和水域生態是核心|...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副主委、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資源生態室主任閔慶文提案認為,修復好、保護好白洋澱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水生生物資源及水域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是核心內容和重中之重。他建議,圍繞白洋澱水域特徵,借鑑傳統生態漁業的發展理念,引入現代生產要素,充分發揮「以漁養水」的生態作用。
  • 安康有好水,好水出好魚 ——安康市生態漁業強勢發展觀察
    好魚品質在生態,富硒讓安康魚「笑傲天下」提升品質,是生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市縣區漁業部門始終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水產養殖生產全過程,引導企業、合作社和養殖戶在漁業生產中樹立綠色環保、循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漁業生態屬性,利用大水面、秦巴山區高山冷流水、川道池塘和宜漁稻田等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漁業,用生態鑄品質,用品質塑生態。
  • 安康有好水,好水出好魚——陝西安康市生態漁業強勢發展觀察
    好魚品質在生態,富硒讓安康魚「笑傲天下」提升品質,是生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市縣區漁業部門始終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水產養殖生產全過程,引導企業、合作社和養殖戶在漁業生產中樹立綠色環保、循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漁業生態屬性,利用大水面、秦巴山區高山冷流水、川道池塘和宜漁稻田等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漁業,用生態鑄品質,用品質塑生態。
  • 長江流域的主要人類活動幹擾、水生態系統 健康與水生態保護
    根據長江流域的實際情況,參照國際大河(如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生態保護與治理經驗,建議 長江流域水生態大保護主要從騰讓和修復水生態空間、恢復魚類等水生生物資源,以及加強沿江產業綠色轉型與升級等方 面入手,同時要加強相關立法的建設。
  • 「淮河流域水生態功能分區、水生態淨化與水生態修復」課題啟動
    「淮河流域水生態功能分區、水生態淨化與水生態修復」 課題啟動會 11月26日至27日,國家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課題「淮河流域水生態功能分區、水生態淨化與水生態修復」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
  • 助力「放食藻魚,淨太湖水」榮登蘇州慈善熱榜
    掃描二維碼,進入慈善蘇州專題頁面,弘化社「放食藻魚淨太湖水」項目就列「特別推薦」項目。這對於太湖乃至整個生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020年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和《江蘇省漁業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要求,按照《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國發〔2006〕9號)和《省政府印發關於全面推進我省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蘇政發〔2020〕58號)文件精神,為保護太湖水生生物資源、促進水域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
  • 沂河放魚保護母親河 一條鰱魚每年能吃掉一百多斤藻類
    臨沂市漁業局生產業務科科長趙西才在接受大眾網記者採訪時說,從2011年第一屆沂河放魚節至今,已累計放流魚3億餘尾,對保護母親河起到了重要作用。對於這些魚種,不僅要放流,更要養的住保護好,真正實現"放魚養水"功能的最大化。
  • 雅魯藏布江漁業資源首期科考發現 中遊異齒裂腹魚最多
    出處:西藏新聞網        瀏覽量: 3982 次 我要評論 考察「雅魯藏布江中遊漁業資源保護與利用」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總經費1473萬元,實施期為5年,是近年來規模最大
  • 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王守信談加快「海上糧倉」建設 實現漁業...
    截止到9月底,全省共回捕海蜇、中國對蝦、日本對蝦和三疣梭子蟹等增殖資源1.9萬噸,創產值4.2億元,直接投入產出比達1:17。沿海捕撈漁民靠捕撈增殖資源年人均增收過萬元,佔全年收入的2/3。二是大力實施「放魚養水」工程,促進水生態文明建設。&nbsp2015年我省在兩河、兩湖開展「測水配方」試驗,初步取得了「以魚抑藻華」、「以魚抑害貝」、「以魚抑蚊蠅」、「以魚淨水質」四個板塊的試驗成果。
  • 對我國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的偏見有哪些?
    他們中的一些「政治正確」者們,認為只有他們自己的生態修復/工程,才是正統的和正確的,不管其是否具有可行性(大家可能都知道,很多的環保項目,是需要強烈依賴政府的環保資金的,一旦政府資金投入停止,環保項目便無法運轉,於是他們所製造的所有「光環」將很快不復存在,而且他們可能還會振振有詞,管理都是需要成本的)。
  • 生態優先,護一江碧水
    2017年起,德清打響漁業養殖尾水治理攻堅戰,累計投入治理資金2億元,建成治理場點1533個,完成治理面積18.5萬畝,實行退養0.7萬畝。「現在漁業養殖尾水要經過沉澱池、曝氣池、淨化池和人工溼地等,淨化後的尾水能達到Ⅲ類水標準。」德清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馬繼榮說。近年來,沿江省市將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緊盯問題清單,強力推進整改。
  • 常見水鳥飛 不見漁船行湖北襄陽修復漢江水生態 守護一江碧水
    原標題:常見水鳥飛 不見漁船行湖北襄陽修復漢江水生態 守護一江碧水起源於秦嶺南麓的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它綿延1577襄陽市要求各類市場主體、電商平臺嚴禁採購、加工、銷售漢江野生魚產品,正在銷售的立即下架,並督促經營業主嚴格落實進貨查驗和索證索票制度,確保魚產品來源可溯。一個多月時間,全市共排查企業、農貿市場、超市等生產經營主體3萬家次,實現了全鏈條打擊銷售漢江野生魚類行為。對各類餐館酒店行業,積極引導經營業主守法經營,督促經營者籤訂承諾書,不再購買、加工、銷售漢江野生魚類。
  • 高原湖庫水生態修復研究中心在通海成立
    11月25日,列為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項目「美麗中國」研究示範基地的「高原湖庫水生態修復研究中心」在通海縣舉行揭牌儀式。高原湖庫水生態修復研究中心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通海縣杞麓湖保護管理局和雲南亞美湖泊水質治理有限公司聯合成立,旨在保護杞麓湖生態環境,構建結構完整、功能完善的湖泊生態系統,提高湖泊自淨能力,以先進科研力量與技術優勢,為杞麓湖綜合治理提供支撐。
  • 全國政協委員閔慶文: 推進白洋澱流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與生態系統...
    農業農村部2018年啟動了「白洋澱水生生物資源環境調查及水域生態修復示範」專項,形成了從源頭到河口的「以漁養水」技術體系,構建了「以漁控草、以漁控藻、資源恢復、種群平衡、生境修復」五大示範模式。但是也遇到了諸如部分試驗河道清淤後水質反而變差、外來物種防控風險增加、水域生態平衡破壞等問題。水域生態系統修復和保護是一項創新性工作,周期長、難度大,有很多技術性、制度性問題需要破解。修復好、保護好白洋澱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水生生物資源及水域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是核心內容和重中之重。
  • ...增長的對海產品的需求,也是恢復漁業資源、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的...
    2002年起,我國對海洋漁業進行了重大戰略性調整,在沿海各地全面啟動和實施了海洋捕撈漁民轉產轉業項目,其中安排部分資金用於開展海洋牧場建設。2006年,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提出,要「積極推進以海洋牧場建設為主要形式的區域性綜合開發,建立海洋牧場示範區」。
  • 蔣坊鄉保護河流生態環境 人工增殖放流魚苗400萬尾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7月4日訊(通訊員 封明海)7月3日,在城步苗族自治縣蔣坊鄉大同村河段,蔣坊鄉政府組織柳林、杉坊、鋪頭、大和等村開展第二次人工增殖放流魚苗活動,當天放流了鯽魚、鯉魚、草魚、禾花鯉等品種200萬尾,通過放魚養水,涵養漁業資源,淨化河流環境,